都门畅饮无绪论前一句

博雅好书

文史新书

BOYA NEW BOOK

黼黻之美:宋代骈文的应用场域与书写方式

周剑之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点击书影获取购书链接)

宋代骈文注重事理的曲折与叙事的明畅,讲究学识的熔铸陶冶与气象的宏大深远,既以文思才藻彰显着士人阶层的才学素养//www.58yuanyou.com,又以格度容仪呼应着文官体制的尊卑礼节,润色着皇权社会的宏图伟业。本书尝试对宋代骈文的应用场域与书写方式做细致观察与综合把握,围绕礼仪属性与身份意识的凸显,勾勒写作范式的积淀成型与流动变迁,由此探讨宋代骈文美学气质的转变,理解宋代士人应对时代的思考方式和生存方式,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与文学世界。

周剑之,广西桂林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著有《宋诗叙事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中国古典诗歌叙事传统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www.58yuanyou.com宋代骈文文体研究”。

- 试 读 -

被规制的情感夹缝中的心曲

(摘自本书第四章第二、三节,稍有删节)

正如《文心雕龙》所言,章表是“对扬王庭,昭明心曲”的。王庭是公共性的空间,心曲却是私人化的内心。王庭规制着心曲的内容类型和呈现方式。君臣交流的场域,本就包含着君与臣、公与私的矛盾统一。而论事的分流和陈情的复归,令宋代表文尤其直接地承载了这份矛盾统一。这也就意味着,表文所陈之情,须是君臣礼节范畴内的感情。

这种感情是类型化的。贺表、谢表等,这种名称的分类本身就包含了对情感的规定性。既然王庭是君主彰显权威、实践统治的处所,当然需要臣子作出回应:君主有值得欣喜之事,臣子理应表达祝贺之情;君主对臣子有任命与赏赐,臣子亦须表达感恩之情……这样的交流方式,既基于人之常情,又遵循传统的忠孝伦理观念,更符合政治运作的诉求。表文就是在这样的交流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一种文体。这种积淀凝定以后,就成为该场域的潜在规则。

宋代君臣交流场域对表文的需求量非常庞大。以贺表为例,登极、郊祀、改元、立后、建储、诞生皇子孙、兵捷、祥瑞乃至君主生辰、新年到来等等,皆需贺表。谢表中又包括谢授官、谢赐宴、谢赐物等。每一类表文都有其特定用途,参与着君臣交流场域的运转。在特定场合中,表文的缺席是不可想象的。宋徽宗时,顺州进贡了枸杞宿根,按照常理,百官必须进呈贺表。然而此物非常罕见,大家一时间竟不知如何下笔,“阁笔相视,无以措词”。蔓延在大臣之间的惶惑与不安,印证着表文的不可或缺。

类型化的场合规制着类型化的情感,而类型化的情感,又产生了类型化的表达形态。自两汉到隋唐,表文创作GkjSYsMx不绝如缕,也在这一漫长的历程中积淀了厚重的书写方式和文化意识。到了宋代君臣交流场域中,这些书写方式与文化意识被进一步塑形,获得了固化的样态。

……

君臣之礼形成了对表文的绝对制约。对这一规则的违背,将带来相当严重的后果。崇宁元年(1102),张耒遭到臣僚弹劾,起因是谢表知中用了“我”字:“我来自东,每兢兢而就列;炊未及熟,又挈挈而告行。”弹劾者云,“岂有君父之前辄自称‘我’”,这绝对不是“谢表所可称之辞”。一个不恰当的称呼,在谨守伦理纲常的人眼中,是对君臣之礼的冲击与破坏。而所谓的“君臣之礼”也很可能在政治倾轧的过程中变形为打击异己的工具

苏轼的《湖州谢上表》是乌台诗案的重要罪证之一,只因为其中说:“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官员到任谢表,需以谦逊的态度表达感恩之心。苏轼的表达,本来是遵循着这一情感规定的。 他未必是有心发牢骚,但“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等表达,却也流露了政见的不同。既然苏轼与神宗支持的新法不是一路,那么“蒙陛下之过听”等说法,就不再是谦虚,而有了反讽的味道。无怪弹劾者说苏轼“讥讽朝廷进用之人,多是循时迎合”、“讥讽朝廷多是生事骚扰、以夺农时”。

尽管乌台诗案有其特殊性,但类似的情形在宋代并不少见。这一现象的生成,与宋代政治的形态也有关联。宋代政治运行中,台谏发挥着重要功能。谏官与御史台既对君主形成制约,又规制着臣子的一举一动。他们的监察范围与监察力度,都对表文产生着影响。 宋神宗时曾有明令:“诸臣僚不得因上表称谢妄有诬毁,及文饰己过,委御史台纠奏。”到宋徽宗崇宁年间,章表大多不能按时送至御史台,故朝廷重新申令,所有臣僚谢表均须抄录副本,交御史台审查;如有违反,“实时弹奏,重加黜削”。这些政令的颁布,有其特定背景——神宗时期需面对众多反对新法的声音,徽宗崇宁年间正施行对元祐党人的压制。所谓“妄有诬毁”“文饰己过”,其实都涉及具体的政事。这些政令的本质,是想要避免臣子借表文论事、上达天听,从而杜绝那些反对的声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宋代君臣交流的场域,并不希望让表文承担礼仪性以外的功能。

可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唐代的相关制度。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四月勅云:“自今已后,刺史如有利病可言,皆不限时节,任自上表闻奏,不须申报节度、观察使。”这是鼓励刺史通过表文谈论政事。而对外郡刺史来说,表文很可能是他们上达天听的唯一途径。据《幽闲鼓吹》云,唐宣宗亲自阅读远郡谢上表,当左右侍臣劝他不必为此耗费精力时,他说: “远郡无非时章奏,只有此谢上表,安知其不有情恳乎?吾不敢忽也。”勤于政事的君主,会透过谢上表了解臣子的需求。臣子也努力把握珍贵的机会,于表文中诉说自己的委屈、表达个人的政见。而这恰是宋代忌惮的“妄有诬毁”“文饰己过”。

在宋代君臣交流场域中,表文被更加明确地规定了情感表达的类型及方向。当表文越出了规定的范围,可能会带来君臣关系的失衡。所以我们可以想象,表文所说的内容,有时与作者真实想法是有差别的。 当苏轼由贬所黄州量移汝州时,有《谢量移汝州表》云:“岂谓草芥之贱微,尚烦朝廷之纪录。开其恫悔,许以甄收。……顾惟效死之无门,杀身何益;更欲呼天而自列,尚口乃穷。”深悔自己的罪愆,感谢神宗的宽宥。这是合乎君臣礼节的表达,但这并非全部的真相。 在苏轼写给友人的信中,更多流露了他对量移汝州的真实想法:“前蒙恩量移汝州,比欲乞依旧黄州住,细思罪大责轻,君恩至厚,不可不奔赴。……劳费百端,势不得已。”从内心愿望来说,苏轼更希望留在黄州而不是前往汝州。但这毕竟是君主的恩命,更包含着对苏轼的宽恕,所以他只能前往,即便承受“劳费百端”的艰辛。

尽管表文与臣子的真实愿望存在差别,这种差别却是合理的。苏轼的忏悔和感恩并非不真诚,不希望量移汝州是只基于现实的考虑。不同文体对应着不同的身份和立场。如果是奏疏,不妨提出自己的意见;如果是表文,就得遵守既定的礼节。《论语子路》云:“为君难,为臣不易。”君臣关系本就是如此复杂的存在。宋代表文礼仪性的凸显,可以认为是君臣关系及政治运作精细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表文日益披上精美而沉重的礼服,以彰显君臣之道的恩与义、情与理。

礼法的设置,本源自人情。表文固然穿着象征礼节的华服,却依然是臣子向君主倾吐衷肠的重要方式。华服之下未必没有真情实意,只是这真情实意,往往处于君与臣、公与私的夹缝之中,有着辗转反侧的不易。在宋代君臣交流场域中,这条夹缝更显狭窄逼仄。不过逼仄也激发着作者朝精深幽细的方向努力。《诗经小戎》言“乱我心曲”,郑原由网玄笺曰:“心曲,心之委曲也。”《文心雕龙》称表文当“昭明心曲”,也就是要将内心的原委曲折彰显出来。这一说法在宋代尤为贴切。类型化的宋代表文固然对应着类型化的情感,但情感的细节及其文学呈现依然是具有个人性的,尤其是那些不为他人所知的内心曲折。个人心曲要想进入君主的视线,表文是合理且有效的载体。诚挚的情感透过优美的文字凝聚而成的表文,也确实拥有打动君心的魅力。

宋人记载了不少因表文感动君主的佚事。 宋神宗时,参知政事元绛因奏事失误,被神宗责备:“卿如此忘事耶?”元绛惶恐不安,第二天进表请求致仕。表云:“少之烛武,尚不如人;老矣师丹,仍多忘事。”前二句用烛之武典故,秦、晋围郑,郑伯请烛之武解围,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后二句用西汉师丹之事。汉哀帝询问币制改革的问题,师丹表示可以改革,而群臣表示反对。不过此时师丹年纪老大,很快就忘记了自己之前说过的话,最终仍按群臣的意见施行。师丹的典故,用得恰到好处,与元绛的实际情况非常吻合。再辅以烛之武的典故,使“老”“少”相对,倾吐内心的惭愧。神宗读到后,不由心生怜悯,没有同意元绛致仕的请求,而是让他继续留任。

留任、贬谪、量移等举措,或许主要是基于政治运作的考虑,但表文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作用,在一些特定场合甚至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或许正是宋代表文专注陈情的另一方面原因。表文不必是大臣自作,可以请人代作。而代作最看重的,是能否准确说出心中之事。王萃为滕元发代作的表文,就做到了这一点。 滕元发在地方任职多年,当任期结束正要回朝觐见时,又被流言中伤,诏谪筠州。王萃代作云:“既恃深知于圣主,肯复借交于众人?任其疏愚,积成仇怨。……今者才入国门,复除江郡。恋阙之心徒切,见君之日无期。”以恋阙忠君之情为主线间接申说遭受谗言的原因。滕元发读后感慨说:“此予心欲言而不可得者也。”神宗也为之感动,最终让滕元发改任湖州。情况相似的还有范祖禹。他代范镇撰写的《进乐表》和代吕公著撰写的遗表传颂一时,因为“能道二公胸中事也”。

同样是代作,陆游的表文却让谨慎的张焘有所犹疑。原因是其中一联用了曹操《龟虽寿》的“老骥伏枥”。张焘读后,深感不安。“老骥伏枥”下一句是“志在千里”。而张焘年近八十,正请求致仕,怕遭人误会,以为他仍有野心。当他嘱托周必大转告陆游修改文句时,周必大却给出了另一种理解:“所谓志千里者,正以老骥已不能行,故徒有千里之志耳。公虽筋力衰,岂无报国之志耶?”“志在千里”并非自大的野心,而是真诚的报国之志;报国之志虽有,但筋力渐衰,不得不请退。这难道不是最为准确地传达了张焘的心曲吗?有了周必大的解释,张焘这才转忧为喜。

既谨守君臣之礼,又说尽心事,还要预想悠悠众口的无情,避免给政敌可乘之机……表文需要背负的责任实在太多,所以不得不如此字斟句酌。表文的写作,见证着宋人在君臣交流之路上所做的努力,见证着君臣关系的如履薄冰。

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被贬滁州。这一事件背后的政治图景是,庆历新政的重要人物范仲淹、韩琦、富弼、杜衍等相继罢免,新政措施陆续废止。支持新政的欧阳修,自然列入被排挤的行列。正巧外甥女张氏与人私通事发,政敌趁此机会加以打击,更称张氏未出嫁时曾与欧阳修有私情,将欧阳修推至水深火热的境地。此事毕竟捕风捉影,查无实据。最终定下的罪名,是欧阳修用张氏钱财买田,却隶属于妹妹欧阳氏名下。 面对这样的处境,贬谪滁州的欧阳修,通过一篇谢表来剖白内心:

臣愧无蓍龟前知之识,不能逆料其长大所为,在人情难弃于路隅,缘臣妹遂养于私室。方今公私嫁娶,皆行姑舅婚姻。况晟于臣宗,已隔再从;而张非己出,因谓无嫌。乃未及笄,遽令出适。然其既嫁五六年后,相去数千里间,不幸其人自为丑秽,臣之耳目不能接,思虑不能知。而言者及臣,诚为非意,以至究穷于资产,固已吹析于毫毛。若以攻臣之人,恶臣之甚,苟罹纤过,奚逭深文?

文中不吝笔墨叙述了事情的原委。不过事情原委恐怕并非最重要的,毕竟案件已结,该辩白的也早已辩白过了。对欧阳修而言,此刻更为重要的,是向君主展现自己的心路历程。张氏本是欧阳修妹夫张龟正与其前妻所生,在张龟正去世后,跟随继母投靠欧阳修。故欧阳修称“无蓍龟前知之识”,不可能预先知道她长大后的所作所为;之所以收留张氏,是出于人所共有的哀怜之心。后张氏嫁给欧阳修远房侄子欧阳晟,“既嫁五六年后,相去数千里间”,更不可能知道她所犯下的罪行。目前“侵占财产”的罪名,已经是吹毛求疵的结果;真正想要攻击自己的人,当然更加深文罗织、妄加毁谤。

面向君主的表白,最难把握的是分寸感。稍不留意就会滑向“文饰己过”“妄有诬毁”的方面。 欧阳修把叙述重点放在自己的心路历程,一边讲解事实原委,一边展现身处其中合乎情理的想法与举措,令这段文字始终以“陈情”为中心,并未逾越分寸。不仅如此,欧阳修这段剖白的最终方向是谢表的主www.58yuanyou.com旨———感恩言谢:

盖荷圣明之主张,得免罗织之冤枉。然臣自蒙睿奖,尝列谏垣,论议多及于贵权,指目不胜于怨怒。若臣身不黜,则攻者不休,苟令谗巧之愈多,是速倾危于不保。必欲为臣明辩,莫若付于狱官;必欲措臣少安,莫若置之闲处。使其脱风波而远去,避陷阱之危机。

幸赖君主圣明,毁谤者深文罗织的罪名没有成立。但贬谪之事终究无可避免,对贬谪的前因后果和潜在讯息,欧阳修再次以心路历程的方式来展现。不过这一次,他加入了对君主心路历程的揣想。自己曾担任谏官,无惧权贵,自然导致他人怨愤。毁谤丛生,威胁着欧阳修的存身。要想证明他的清白,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交付有司公正审理;而要想保全他,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使他暂且回避、远离风波的中心。如此一来,贬谪滁州已是最好的结果。“虽臣善自为谋,所欲不过如此。”这是欧阳修对君心的极尽体贴。不说委屈,不谈失落,透露着心底的自信以及对君主的信赖。当年的宋仁宗果真是这么想的吗?也许是,也许不是。如果是,那么这篇表文是宋代君臣交流契合无间的一次集中展现。即便不是,也依然体现着宋代君臣关系的成熟姿态。

-目录-

滑动浏览

绪论

第一节 “当时”之“重事”与“嬗变”之“风流”

一、“当时”之“重事”

二、“嬗变”之“风流”

三、“应用性美文”及其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学理反思

一、“宋代骈文”解题

二、宋代骈文研究的创获与局限

三、研究思路的转向

第三节 应用场域与书写方式

第一章 宋代骈文“应用观”的成型与演进

第一节 何谓“应用”

第二节 “应用”文章与其他文章的分途

第三节 “有用”还是“无用”

第二章 宋代骈文的才学底蕴与书写趣尚

第一节 雄才奥学与气象规模

第二节 士人素养的集中映射

第三节 才学之文的构建层次

一、储备:知识累积与学问积淀

二、整合:技巧剪裁与才思运化

三、提升:人格修养与理想文风

第三章 政治运作场域中的宋代骈体王言

第一节 政治行为中的宋代王言

第二节 宋代骈体王言:政治权力的文学具现

一、制式化:由政治构想到文学映射

二、得体:政治语境的制约

三、典重:王言风格的取向

第三节 被需要的文学:文学价值的另一层面

第四章 君臣交流场域中的宋代表文

第一节 论事分流与陈情复归:宋代表文应用场域的重构

第二节 被规制的情感:君臣交流的礼与理

第三节 夹缝中的心曲

第四节 明畅风格的形成

第五章 新型士人关系网络中的宋代启文

第一节 宋代启文的“新变”与“不变”

第二节 宋代启文的应用场域:新型士人关系网络

第三节 宋代启文的核心功能与文学选择

第四节 宋代启文的“联网”效应

一、士人关系的建立与维系

二、士人关系的恶化与破裂

第六章 宋代上梁文书写方式的形塑与流变

第一节 宋代上梁文的三种亚型

第二节 中央型上梁文

第三节 地方型上梁文

第四节 私人型上梁文

第七章 士人宴饮与南宋致语书写方式的生成

第一节 士人宴饮与官场交际:致语写作场的基本属性

第二节 为人为政与先贤故事:仕宦生涯的理想描绘

第三节 氛围经营与诗词化用:文人风采的有效展示

第四节 士人身份与群体认同:话语方式内部的价值体系

第八章 黼黻之美:宋代骈文的整体观照

第一节 宋代骈文与士人社会

一、士人社会对礼仪节文的需求

二、宋代骈文对士人阶层的建构

第二节 “得体”与“精切”

结语

附录一 北宋表文嬗变轨迹述论

一、表文写作的三种倾向

二、词采派

三、事功派

四、词采与事功的兼容者:从王禹偁到欧阳修

五、兼容与精进:王安石与苏轼的再发展

附录二 节奏的新变:宋代骈文独特风貌的语言学阐释

一、六朝骈文的典型节奏

二、节奏新变之一:句内拍节的增多

三、节奏新变之二:意义节奏的作用凸显

四、节奏新变之三:声音节奏的复杂化

五、节奏新变之四:拍节对应方式的发展

小结

附录三 《江天上梁文》《袅灠亭上梁文》作者小考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都门畅饮无绪论前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33000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