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看望姑姑好不好

重阳节来源与不同时期的演变

重阳节的原由网出现与中国人的阴阳观念有关。《易经》中“以阳爻为九”,九为“阳数”,两九相重, 日月并阳,故称“重阳”,也叫“重九”、“上九”。这种一年一次的特殊日子,人们自然要开展一些纪念活动,相沿成俗,遂为节日,习惯上称之为“重阳节”,有的地方又叫“登高节”、“秋节”、“女儿节”等。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古人认为九月初九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阳数也。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句诗出自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远游》中,也是“重阳”一词在中国古文献中首次出现。而最早在重阳节举行大型庆祝活动的则可能是项羽。据传,秦亡之后,他在今徐州户部山上建戏马台,于九月九日举行隆重的阅兵仪式,来庆祝胜利。

西汉时期,重阳节的习俗有了一定发展。据葛洪辑补的《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被太后吕雉害死后,她手下的侍儿都被遣送到宫外嫁予平民为妻。其中,有个叫贾佩兰的人嫁给了扶风人段儒。她对周围的人说,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一般认为,是贾佩兰把宫中的重阳节习俗带到了民间。菊是应时的花草,“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它独特的品性恰似人的傲骨。深秋中的重阳节赏菊与饮菊花酒也就成为顺理成章之事。所谓菊花酒是在农历九月菊花盛开之时,采其茎叶,加上黍米一起酿造,经一年酒熟,恰逢重阳节,据说喝它可以辟邪。《西京杂记》中还说,正月上辰(正月第一个辰日)、三月上巳(三月第一个巳日)、七月七日、八月四日、九月九日、十月十五都是“乐日”。可见,西汉时期,重阳节已经非常普及,并且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内容——追求长寿。

到了东汉,重阳节又有了新的发展。南朝吴均在《续齐谐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时,汝南有个叫桓景的人,到深山拜著名道士费长房为师学道。一天,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们家将有灾难降临。”桓景急忙向师傅拜求解救的办法。费长房就告诉他:“到了那天,你可以让你的家人采一些茱萸装在囊袋里,挂在胳膊上,然后登山,再喝点菊花酒就解了。”九月九日这天,桓景依照师傅的嘱咐,给家人佩戴上茱萸囊,领他们到山上去喝菊花酒。晚上回家,众人发现,家里的鸡、狗、猪等牲畜都已暴死,这才知道自己躲过了一场大难。一传十,十传百,后来每逢重阳节人们都要登山、戴萸囊、喝菊花酒,渐渐成为一种习俗。这个故事说明,东汉时过重阳节最重要的目的是趋吉避凶。

唐代重阳节被法定为重要节日,官员们享受一天的法定假日,重阳节转变成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这天,皇帝要举办登高、宴饮、赏菊、赋诗、射箭、行猎等活动。登高不仅可以爬山,也可以上楼、台、亭、阁。宴饮是皇帝宴请大臣,喝菊花酒,君臣吟诗作赋,之后,还要观赏菊花。晋朝陶渊明“爱重九之名”, 并认为“秋菊有佳色”,年年“采菊东篱下”, 后代文人墨客竞相效仿,一时间赏菊成为一种时尚。这一活动使重阳节的内容更为丰富。唐代民间过重阳节与官方是不一样的,没有那样奢华,百姓们沿袭了前代登高、聚会、插茱萸、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目的大都是为了祛病、消灾辟邪。

宋朝时,重阳节习俗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对赏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禁中及贵家皆此日赏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赏。其菊有七八十种,且香而耐久,择其尤者言之,白黄色蕊若莲房者,名曰‘万龄菊’;粉红色者名曰‘桃花菊’;白而檀心者名曰‘木香菊’;纯白且大者名曰‘喜容菊’;黄色而圆名曰‘金铃菊’;白而大心黄者名曰‘金盏银台菊’,数本最为可爱。”宋朝人不仅买菊、赏菊,还饮菊、吃菊、答菊,甚至点菊灯,把菊花用到了极致。宋朝人的重阳糕也做出了花样,“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饤,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禁中阁分及贵家相为馈送”。北宋已不太流行采茱萸,佩茱萸,代之而起的是裁剪茱萸和菊花,过节时把它粘贴在门窗上。茱萸和菊花还有一个用途就是把它们泡在酒里,茱萸又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时人认为,重阳节喝这种特制的酒,可以辟邪、延寿。

辽、金、元三朝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受汉族影响也过重阳节,但节日习俗却不完全一样。契丹人在重阳节要拜天,皇帝还要率群臣去行围射猎。女真人重阳节的主要活动也以拜天为主,不同的是要举行射柳、击毬等活动,君臣也搞宴饮庆祝。元朝在九月九日要赏菊、宴饮,还要洒马奶酒进行祭祀,打马球则是一种助兴活动。

明清时期,在承袭前代习俗的基础上,又把重阳节习俗扩大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如明朝山东一带重阳节吃柿子习俗等。

清朝,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意思是“解除凶秽,以招吉祥”。河北保定等地,重阳节媳妇的娘家人要携带包子、馒头、糕点、挂面等礼物,去出嫁姑娘家走亲,不仅看望同辈姐妹,也看望姑姑。河南汲县、滑县等地,重阳节要祭祀财神。山西平遥、大同地区,重阳节要祀天地。陕西清涧,重阳节要去药王庙烧香。山东长岛、文登一带称重阳为鬼节,家家要上坟祭祖。浙江浦江地区有重阳建灶之风,当地有“重阳灶,节节高”的谚语。

吉林重阳节习俗的源与流//www.58yuanyou.com

吉林地区和全国一样,重阳节习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清末民初,山东、河北等省的移民大量涌入吉林地区,他们把各地的重阳节习俗都带到这里,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形成了吉林地区自己的特点。其总的趋势是方便人们过节,有利于人们生活。据《吉林通志》记载,清朝每年九月九日,百姓要食菊花糕。“菊花糕,以面和糖酥为饼,凡数层,上黏菊叶,每层夹以果仁、山楂、葡萄、青梅诸物,又名九花糕。”它的用料与中原地区不同,主要是地方特产的黏米(俗称黄米)。重阳节这天,“元(玄)天岭演戏,士女登高,其三皇庙、仙人堂各会与上巳同”。也就是说,九月九日玄天岭、三皇庙、仙人堂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一样都有庙会,当时庙会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说书唱戏,打把式卖艺,应有尽有。其中最有名的是具有满族特色的神舞演出。“巫婆卜士,以及看香撒玛之徒齐聚于一处(某庙)化妆表演。”把庙会与重阳节结合起来实在是一大创造,既庆祝了节日,丰富了百姓生活,也为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

吉林地区冬季来得较早,重阳节时已经下霜,甚至上冻,加之草木已经枯黄,不利于登山、赏菊等室外活动,故民国初期,吉林省长郭宗熙和其他一些官吏、学者意欲把重阳节改为阳历9月9日,并进行了一些尝试。1917年9月9日,郭宗熙率雷飞鹏等十余人赴北山聚会,饮酒赋诗,想带一个“重阳高会从新历”的头,但没能引起反响,只能作罢。

民国建立后,吉林地方政府规定,每年九月九日学校放假一天,师生们一般都是到近郊登山、旅游,有情趣者也去观赏菊花。《吉林新志》记载:“九月九日重阳节,乡塾放假一日,登高远足,意取步步高升也。”《吉林省磐石县乡土志》中也说:“仙人洞山,高七十丈,周围十五里……至重九,多游览登高者。僻陬胜境,此山称最焉。”金毓黻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成为中国史学史和东北地方史大家,1921年至1925年,他在吉林省从政为官,期间经历4次重阳节,只有一次“拟约友人踵登高故事,以天寒未果于行。”从众多史料来看,民国时期,重阳节已不像前代那样火热,一般只局限于政府官吏、文人学者、学校师生之中。

重阳节也是萨满巫师们展示才能的时候。“乡间为巫觋者,每逢三月三、九月九等日,摆设香案,参拜邪神,作种种恶剧(如披刀挂甲、上刀山、www.58yuanyou.com破刀王、穿铁鞋、刮铁等项),以坚愚民之信仰。”萨满巫师除了在庙前进行绝技表演之外,还在家供神,帮助信奉者去还愿。“月之二十六日(指1925年10月26日),系古历九月九日,一般为巫觋者各在家中摆设神龛,击鼓焚香,以媚其邪神。凡迷信较深之妇女,以及素许有病愿者,届期,预备贵重礼物,亲赴各巫觋处供献,以了夙愿。”

伪满洲国时期,由于百姓思想压抑,生活困苦,重阳节在他们心目中更加渺茫。施明儒是伪满洲国一个下级军官,曾任吉林独立通信队副队长等职。在他的日记(从1937年到1945年)里,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都标有“重阳节”或“重九节”的字样,但却没有过节的举动,在其周围,也根本没有过节的气氛。在他的记忆中,重阳节是应该登高的,然而“重九欲登高,无兴却若何!?”最终只能发出“‘日月值阳’的重阳,在‘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我”的哀叹。

吉林重阳节习俗盘点

近人潘起在《昔日吉林民间习俗》一书中说:“旧历九月初九,少数文人墨客有重九登高的习俗,也是学生秋季旅行的时候。民间对这个节日并不重视,但受这个节日的影响,爱好花卉者,多栽培九菊欣赏。菊花傲霜而且清香,花朵不但可以泡酒,而且还是上等的花菜。”

民国时期,吉林地区人过重阳节基本还是沿袭清代习俗,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登高,聚会宴饮,赏菊,插茱萸、戴菊花。

一是登高。既可以登山,也可以是登城、楼、台、亭、阁,总之,都是比较有情调的地方。吉林人重阳节登山主要是登北山,也有登小白山的。1925年,有个叫仲英的人登上小白山,还写诗一首《登小白山偶成》,从“策杖山行作壮游”等句上看,应该是一名学生。从马长海九月九日应邀前往陈维岱家赴会写的

《重阳燕集陈石闾(陈维岱字石闾)大安堂,有怀阿琛亭》,一诗来看,他登的是亭;1926年,成多禄与仁甫、袁金铠、吴恩培等24人去沈阳北陵,吟诗作赋,欢度重阳节,上的是楼。1922年,成多禄与徐鼐霖在重阳节宴请漫社社友,游的则是翠微阁。这类事例数量较多,恕不一一例举。

二是聚会宴饮。宋小濂在《重九日致远亭落成》一诗的序中说“适在重阳时候,执酒招客,诗以落之。”他在重阳节设宴招待朋友,席间诗兴大发,吟诗一首,并写此tEYuM序。成多禄在《九日忆刘仲兰》中有一佳句:“去年重九天,斗酒共娱乐,蓦然时又逢,而君忽客作。”从诗中可以看出,他们在重阳节是要聚会饮酒的,一个“斗”字充分体现了文人在重阳节饮酒娱乐的场面。。壬戌年(1922年)成多禄与徐鼐霖在重阳节宴请漫社社友,成多禄又写了《九日登高置酒潜庐同漫社诸子作》,诗中说:“今年作重九,呼群鸟争逐。漫社社中人,巾屦满涧谷。”该诗反映了漫社成员重阳节聚会的场景,这可以说是文人的一次大聚会。席间,他们以“人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分韵赋诗。共成重阳节诗14首,刊刻发表。这次聚会让诗人非常高兴,他意犹未尽,又对朋友发出邀请:“佳节无时无,好友吾所欲,明岁约重来,早看东篱菊。”自古文人多好酒,重阳节聚会喝酒,更是别有一番滋味,但这时他们所喝的酒已不是用菊花和黍米酿的菊花酒了。

三是赏菊。自晋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吟出“秋菊有佳色”的诗句,后代文人竞相效仿。吉林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等原因,不利于大规模栽培菊花,重阳节期间仅有“艺菊数盆,亦乏佳种”。因而,一般情况下,文人们都是自己养植菊花,当然,也不乏购买菊花者。吉林三杰中徐鼐霖、宋小濂都很喜欢养菊花。徐鼐霖在《和张髯南岗杂志八首,步原韵》中说:“何如种菊学元亮,秋圃花开斗晚黄。”陶渊明字元亮,徐鼐霖要学陶渊明种菊花,以示自己的清高。宋小濂的《和张北墙九日遥集楼登高原韵》中,也有“故园松菊荒三径,环海风云大九州”之句。这里他引用了一个典故。西汉末年,兖州刺史蒋诩不满王莽专权,遂告病还乡,在庭院中开辟三径,与求仲、羊仲往来,后代一般用三径代指自己的院落。宋小濂这句诗的意思就是他在庭院中用一块地种菊花,虽然很小,但在他心目中却很大。比他们略晚的顾晋昌和俞谷冰也喜欢种菊、赏菊,并都写有《种菊》诗。顾诗写道:“念余解徂赋归来,三径风光手自栽。朵朵如金春雨足,枝枝带露晚烟开。昔时月下曾抔土,今日庭前可对杯。吩咐家童勤灌溉,莫辞抱瓮撒尘埃。”晋诗则吟:“乘兴移根别圃来,轻烟戴月带霜栽。一锄新雨泥犹活,半截西风花渐开。欲写西风难觅句,因怜瘦骨不停杯。深培勤灌多珍重,未许寒英点染埃。”二人把种菊的目的、种菊的辛苦,以及对菊花的喜爱都表露无遗。

四是插茱萸、戴菊花。唐朝以前重阳节人们要戴茱萸囊,或者是头上插茱萸www.58yuanyou.com、菊花,宋朝以后,基本不流行了,但在吉林尚留有这种遗风。顾晋昌在两首《九日》诗中均提到手把茱萸,其中一首说:“何时得庆安澜日,手把茱萸饮酒浆。”另一首也写道“手把茱萸感不禁,高峰咫尺懒登临……三径黄花秋雨足,一篱红叶晓霜侵。”顾晋昌认为茱萸和菊花是重阳节的象征物,即使不佩戴,也应品味观赏。有了茱萸和菊花,才算应了时令。“头带黄花携菊酒,手持紫蟹佩萸囊”,这是顾晋昌《九日》诗中的一句,也提到茱萸和菊花。看起来佩戴茱萸或菊花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常见的一种节日习俗。

陈陶然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重阳节看望姑姑好不好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baike/21761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