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物细无声的前一句是什么

杜甫有两句名诗,本是骂人的,现在常被用来夸人,你用错了吗?

杜甫虽然生活于人人羡慕的唐朝,但是,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之际,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所以,杜甫创作了很多反映民间疾苦的佳作,比如有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不是物细无声的前一句是什么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为躲避了战乱,杜甫先后辗转多地,并于乾元二年(759年),入川到了成都,投奔时任东川节度使的好友严武。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不久,严武离川回京,任侍御史、京兆尹。严武离川赴京前,推荐杜甫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再回成都,就任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所以,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

不是物细无声的前一句是什么

漂泊蜀中期间,虽然有好友严武等人的关照,但毕竟是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就连他居住的草堂,一到寒风肆虑时节,也频频遭殃,为此,他还创作了一首流传后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即使是生活得如此狼狈,杜甫心中的所感所想,并不是一家独好,而是胸怀家国天下,所以,在诗的结尾才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浩叹!

不是物细无声的前一句是什么

杜甫漂泊成都期间,虽然自身的生活清苦,但是,却很少抱怨,心心念念的,仍是天下苍生。在成都草堂定居期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心系农事,与农民交往,但凡利民惠农之事,都会令他欣喜,那怕是一场及时而至的春雨,在他的心中也妙如仙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不是物细无声的前一句是什么

这首《春夜喜雨》就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期间所写。诗人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也正是在成都期间,杜甫还写了另外一首广为人知的七言绝句《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www.58yuanyou.com闻?

不是物细无声的前一句是什么

杜甫的这这首诗,没有典故和掉书袋,字面上明白如话,写的是参加一场家庭音乐会的观感体会。诗的开篇,用两句诗对当时情景进行了具体描绘:美妙悠扬的乐曲,整日地飘散在锦城上空,轻轻的荡漾在锦江波上,悠悠地升腾进白云之间。乐曲如此之美,作者接着又禁不住地原由网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实写音乐会的效果,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原由网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尤其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二句,更是成为后人用来赞美他人演唱技艺的金牌用语了。

不是物细无声的前一句是什么

依杜甫的个性文品,在国事沧桑、生活离乱之际,漂在成都的杜甫,怎么会对一场家庭歌舞如此“奉承”呢?杜甫是不是穷疯了,想捧人臭脚,好讨些好处?如果你这样想,那可是真真的冤枉杜甫了。

为了弄清杜甫写作这首诗的目//www.58yuanyou.com的,我们先得了解两件事,其一,花卿是谁?其二,“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称卿,在当时非常普遍,是对地位、年辈较低的人一种客气的称呼。花卿就是姓花的年轻人,只是这个姓花的年轻人,并不简单,他的名字叫花敬定,职业是军人,身份是武将,这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下。当时,杜甫是节度使严武的座上宾,花敬定充其量是个稍有名气的晚辈,杜甫怎么低下身段去“阿谀奉承”?

不是物细无声的前一句是什么

另外,花敬定的人品更是不值一推。花敬定曾随成都府尹崔ycbsZbPA光远参与平定段子璋叛,并小有战功。但是,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平叛过程中,他纵兵大掠,甚至断妇人手腕,以掠取金钏,死于官军刀下的百姓数百人。段子璋残部逃至丹棱境内竹林寺铁桶山(今四川丹陵县境内),花敬定一路追剿,因兵力疲惫,未能成功,最后反被叛军斩杀。就是这样一位劣迹斑斑的混混嵬,杜甫就更不可能为他的家庭音乐会“锦上添花”了。

花敬定为人如此不堪,杜甫为何还要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来“赞颂”花敬定的家庭音乐会呢?原来,杜甫这是在刺讽花敬定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不是物细无声的前一句是什么

“此曲只应天上有”的“天上”,“人间能得几回闻”的“人间”,其实都是双关语,“天上”虚指天宫,实指皇宫。“人间”是指皇宫之外的民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有“明代三才子之首之誉”的杨慎在《升庵诗话》就说:“(花卿)蜀之勇将电,恃功骄恣。杜公此诗讥其僭用天子礼乐也,时含蓄不露。”讽刺诗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用杨升庵的话,就是“含蓄不露”。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时也说过类似的话:“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不是物细无声的前一句是什么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已成为千古名句,在如今的使用频率非常高,经常被用来夸耀他人唱歌、弹奏乐器好听。可是,又有多少人能明了杜甫创作此诗时明夸暗讽的苦心呢?你在引用杜甫的这两对佳句赞美他人时,是否也想起过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呢?

(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不是物细无声的前一句是什么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32780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