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现身前一句

前几天遇到这样一个问题:

最早的七言绝句是什么时候有的?有怎样的历史?

前言

七言绝句就是四个七言句组成的诗,简称七绝。七绝和五绝一样,有近体诗有古体诗。

我们都知道七绝在唐朝达到了顶峰中的顶峰,但是如果说最早的七绝出现在什么时候,恐怕就不太好回答了。

我们可以先从唐朝一步步的看一看,七言绝句的特点。

一、 唐朝七绝的古体与近体

了解七绝的诞生与发展,首先要了解基本的旧体诗知识

旧体诗中有近体诗和古体诗,符合格律诗的是近体诗,不符合格律的是古体诗,因此绝句也有古绝句和律绝句之分。

南北朝开始研究四声八病以后,诗的格律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到了初唐时,格律的规则渐渐确定,因此绝句中出现了大量的古绝句与律绝句并存的现象。

其中五绝中的古绝句非常多,例如李白《静夜思》、孟浩然《春晓》、贾岛《寻隐者不遇》等等名篇多不胜数。 在《唐诗三百首》中,五言古绝句和五言律绝句几乎分庭抗礼,这也基本反映了五言古绝句的生命力之旺盛。

但是七绝格律化非常明显,其中的近体七绝非常多,古体七绝极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唐诗三百首》中七绝一章,我们耳熟能详的七绝几乎都是律绝句(近体绝句)。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大多数绝句都是近体绝句。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除了失黏折腰的韦应物《滁州西涧》外,李白的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人”字出律,除此以外,似乎都是律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注:“人”字出律。

虽然律绝句和律化特征明显的七绝(有人称为拗体七绝)占了唐朝七绝的大多数。不过七绝中仍然有一部分完全是古体的七绝,例如李白的《登庐山五老峰》特意使用古体诗的句式: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孟郊的《洛桥晚望 》 (仄韵)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平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仄。

七言绝句为什么古体这么少,有一种说法是因原由网为七言诗在唐朝以前不是主流,唐朝以前七言诗很少,而七言绝句就更少,所以不如五言古绝句那么有影响力。

七绝在唐朝开始发展的时候,正是格律规则越来越严格之时,所以作七言绝句的诗人,习惯于直接格律化。

可以看出,七绝不是唐朝才出现的,那么之前的七绝是什么样呢?

无处不现身前一句

二、隋朝的七绝

《北史》 卷76列传第64记载了一段故事:

子十二人,楷通议大夫,弘金紫光禄大夫,整左光禄大夫。整尤骁勇,善抚御,讨击群盗,所向皆捷。诸贼歌曰:长白山头百战场,十十五五把长枪。不畏官军千万众,只怕荣公第六郎。

隋朝名将荣国公来护儿有12个儿子,其中六儿子来整授左光禄大夫,作战时尤其骁勇,平定南方叛乱时所向披靡。因此有歌唱道,有多少官军也不怕,就怕荣国公的老六。

即使在唐朝,七言绝句也常常被当做歌辞演唱,可见这种风俗至少在隋朝就已经出现了。

这首七绝除了第二句以外,都是律句,也是一首律化的古体七言绝句。

长白山头百战场,十十五五把长枪。不畏官军千万众,只怕荣公第六郎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为什么隋朝也有律化的七绝呢?再上溯到南北朝,看看当时是什么情况?

无处不现身前一句

三、南北朝齐梁以后七言绝句的特点

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出现了诗歌史上的重大事件,就是以沈约为主的永明体诗人开始把四声八病与诗歌创作结合起来。从此诗歌开始了格律化。

从此以后,诗人作诗开始注意隔句押韵,注意四声的区别,甚至出现了完全合律的格律诗。只是在南北朝时期的格律诗常常出现失黏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初盛唐仍然挺常见,例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等。

在这以前的诗,常常有句句押韵的情况,在齐梁以后,可以看到单数句(首句可押可不押)大多是白脚。

体现在七绝上,就是第三句开始不押韵(白脚), 例如庾信的七绝《代人伤往 二原由网首》:

杂树本唯金谷苑,诸//www.58yuanyou.com花旧满洛阳城。正是古来歌舞处,今日看时无地行。
青田松上一黄鹤,相思树下两鸳鸯。无事交渠更相失,不及从来莫作双。

这两首七绝都是四句二韵,1、3句白脚,2、4韵脚。这种押韵和后来的绝句一样。

又如梁简文帝的《夜望单飞燕》是首句和2、4句押韵,第三句不押韵:

天霜河北夜星稀,一雁声嘶何处归。早知半路应相失,不如从来本独飞。

我们从唐朝往前回溯,会觉得这样押韵呢很正常呀,因为后来的绝句押韵方式都是这样的。但是以前的诗人并不特别在意隔句押韵的问题。

熟悉格律的朋友都能看出来,这三首并不符合格律诗平仄、黏连的要求,当然都是古体诗。梁简文帝和庾信都生活在永明体诗人诞生之后,因此可以看出他们的诗句中都有律化的现象。

无处不现身前一句

四、绝句和绝,最早出自何处

那么最早的七言绝句出现在什么时候呢?先说说“绝”句的出现。

其实绝句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齐梁时期,我们都知道南朝梁、陈诗人徐陵《玉台新咏》中有古绝句四首:

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古绝句其一》

另外更早一些,刘宋时期的诗人吴迈远传下来一首五绝:

伤歌入松路。斗酒望青山。谁非一丘土。参差前後间。

在《南史》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二记载了吴迈远这个人的狂傲:

又有吴迈远者,好为篇章,宋明帝闻而召之。及见曰:「此人连绝之外,无所复有。」迈远好自夸而蚩鄙他人,每作诗,得称意语,辄掷地呼曰:「曹子建何足数哉!」

这个吴迈远被宋明帝认为除了作诗以外,基本是个废物(判断基本正确,这个人替叛军写檄文,坐桂阳之乱诛死)。

这里用了“连、绝”二字来代表诗歌,这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称为“绝”的文章

无处不现身前一句

五、最早的七绝

齐梁以前,在东晋时有一首《豫州耆老为祖逖歌》,《晋书》 列传第三十二中记载:

(祖逖)尝置酒大会,耆老中坐流涕曰:“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乃歌曰:“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其得人心如此。

豫州刺史、奋威将军祖逖(就是闻鸡起舞的那个人)为当地百姓爱戴,在一次宴席上,老人们歌唱赞颂祖逖:

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思歌且舞。

再往前,又有东晋王嘉编写的《拾遗记》中,记录有曹魏时期有七言四句的歌谣《行者歌》:

文帝(曹丕)所爱美人,姓薛名灵芸,常山人也.........帝以文车十乘迎之,车皆镂金为轮辋......灵芸未至京师数十里,膏烛之光,相续不灭,车徒咽路,尘起蔽于星月,时人谓为“尘宵”。又筑土为台,基高三十丈,列烛于台下,名www.58yuanyou.com曰“烛台”........故行者歌曰: “青槐夹道多尘埃,龙楼凤阙望崔嵬。清风细雨杂香来,土上出金火照台。”此七字是妖辞也。

魏文帝迎娶灵芸被认为不祥,当时有人唱了一首七绝:

青槐夹道多尘埃,龙楼凤阙望崔嵬。清风细雨杂香来,土上出金火照台。

从这两首可以看出来,一首押仄韵,一首押平韵,共同点是句句押韵,和后来第三句不押韵的绝句还是有区别的。

再往前上溯,春秋末年的《逸周书周祝解》中,下面这一段隐藏了一首七言绝句:

故曰:文之美而以身剥,自谓智也者,故不足。角之美,杀其牛,荣华之言,后有茅。 凡彼济者必不怠。观彼圣人必趣时。石有玉而伤其山,万民之患故在言。时之行也,勤以徙,辟召道者,福为祸。时之从也,勤以行,不知道者以福亡。故曰:费豕必烹,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沈祖棻(1909-1977)先生认为,其中有28个字可以说是七言绝句的始祖:

凡彼济者必不怠。观彼圣人必趣时。石有玉而伤其山,万民之患故在言。

沈祖棻先生是近代著名的诗人学者,有"当代李清照"美誉。和其丈夫程千帆先生合称"程沈",二人曾经合作著有《古诗今选》、《古典诗歌论丛》、《古诗今选》、《唐人七绝诗浅析》等。

无处不现身前一句

结束语

七言诗在唐朝前并不受文人的重视。七言绝句真正的发展是在唐朝, 初盛唐时随着李白、王昌龄等人大量创作七绝,使得这种诗体越来越受到诗人的青睐OWlpUAbqu,作品也越来越多,到了中唐和晚唐时,七绝数量比初盛唐又增加了数倍。

七绝在唐朝的发展,很大原因是七绝被唐人作为乐府歌辞使用,类似于当时的流行歌曲形式。王士祯在《唐人万首绝句选序》中特别指出:

考之开元、天宝已来,宫掖所传 、梨园弟子所歌 、旗亭所唱 、边将所进,率当时名士所为绝句尔。故王之涣'黄河远上' 、王昌龄'昭阳日影'之句 ,至今艳称之。

@老街味道

观唐习律44 赠别诗怎样写?从卢纶诗可以看出送别诗的公式套路

观唐习律43 韦应物为何被纪晓岚批评 有些诗病作者不自知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无处不现身前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32585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