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高士的诗

描写高士的诗

“诗画中国行”走进山屿海亲心谷和安吉幸福城采风活动,一路行来,所见所闻让采风团成员感触颇深。

“参加活动的有画家,有作家,有诗人,还有新闻媒体单位的记者,所以‘诗画中国行’活动用‘采eNJlCgnje风’两字,不仅特别贴切而且含义深刻。”采风团成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执行院长马新林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祖国大地日新月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感受,只有通过常态化的,有温度、接地气的采风活动,铺下身子深入基层一线的体验走访、调研、理论和创作,才能赋予作品很強的鲜活度生命力,才能创作出能够留得下传得开,受到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

参加采风的原由网成员,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文史馆书画院执行院长马新林,著名人物画家、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彭华竞,著名山水画家、中央美术学院国画院原副院长姚鸣京,花鸟画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李汉平,山水画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马良书,青年画家周苏英,《中国青年报》记者夏瑾,《诗歌月刊》主编李云,《大众日报》副刊主编刘君,《扬子晚报》副刊主编龚学明,青年作家王磊。

一片幽静中

感悟李白诗歌的意境

到达亲心谷的当天,采风团就迫不及待在亲心谷景区逛了起来。

亲心谷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祁梅村。景区依据青山拥抱及绿水穿流的独特原生态地形,紧紧围绕“亲心理念”思路开发,倡导远离尘嚣纷繁困扰,回归生命纯洁状态,与自然、生态和周围生灵融为一体,洗礼纯美自然的生活理念。

一路上天空碧蓝,峡谷幽静,山润物荣,佳木成荫,鸟语啁啾 。著名山水画家姚鸣京特意把记者拉到一边,指点着记者欣赏这山谷营造的画面感与层次eNJlCgnje感,他说:“置身大自然的环抱,这里给我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很放松。入乡随俗,我们就放慢节奏,充分享受天然氧吧给予的最纯净空气吧”!

陪同的山屿海集团总裁侯欢当起了大家的导游。从他的介绍中,大家知道了唐代大诗人李白诗歌中提到的敬亭山和桃花潭都离亲心谷不远,越发兴致盎然。

描写高士的诗

李白虽不是出生在安徽,但他在安徽游历过10多次,足迹遍布安徽全境,给安徽留下了一大笔珍贵//www.58yuanyou.com的文化遗产。其中很多名篇佳构千古传诵,《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独坐敬亭山》《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赠汪伦》《宣城见杜鹃花》……

《独坐敬亭山》《赠汪伦》《宣城见杜鹃花》等诗歌,写的就是宣城境内的敬亭山、桃花潭等自然景观。

聊得兴起,采风团还集体朗诵起了这些著名的诗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

……

三位著名在京画家

同框共绘《高士图》

第二天一大早,被亲心谷自然恬静的美景吸引来的采风团开始了创作笔会。

闻讯赶来的宣州区文联主席田斌与大家互动交流。“宣城自古以来文化气息浓厚,素有‘宣城自古诗人地’‘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之称。”田斌告诉记者,“‘诗画中国行’采风团的到来,又给宣城的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著名画家马新林、姚鸣京、彭华竞三位均是京城画坛大咖在全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马新林擅花鸟、彭华竞画人物、姚鸣京工山水。“我们虽然同在北京,但三个人能像这样聚在一起静着心倾心创作的时机并不多。”马新林表示,“感谢‘诗画中国行’提供了在敬亭山下和李白对话的机会”。

当天上午,风格迥异的这三位画家先合力创作了《高士图》,一幅八尺整张的大画。

描写高士的诗

描写高士的诗

说实话,记者在北京认识这三位画家以来,三人的同框“合身”,确实还是第一次见到,不禁充满了好奇。

仿佛信手拈来,大致比划了一下八尺生宣的大小,人物画家彭华竞原由网就在整张纸下方偏左的位置率先动笔。

照例,他是从人物的眼睛部位开始画起。一笔一划,再轻轻地、细细地一笔一划,认真得不得了。

描写高士的诗

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顾恺之曾在《论画》中说过:“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记者曾在一次采访中问过彭老师为什么选择了中国画领域中最难的人物画,他的回答是:“有趣!”

在此之前,记者曾经仔细琢磨过彭老师的画,发现有一个现象:他画人物,往往在头部特别是脸部用笔较多,眯着的双眼,双眉扬起时的抬头纹,农妇脸上岁月留下的痕迹,少年眼眸对未来的希翼……跃然纸上。

描写高士的诗

本次创作,记者看到,彭老师在动笔前居然极其难得地戴上了眼镜。“在李白游历过的地方搞创作,自然得格外仔细、格外认真了!”他半开玩笑地说道。

其实,我们这些围在他旁边观摩的观众都明白:彭老师这是要更细致地描画眼睛部位,把人物画得更传神呢。

两个面对面坐着正在喝茶聊天的古代“高士”,仅仅眼睛部位,单个人物他就足足用了半个小时。“从眼睛,可以窥见一个人的精神!”他边画边告诉我们。

之后是脸部轮廓、头发……到了人物的颈部以下,他仿佛从细腻中一下子挣脱出来,“唰、唰、唰”几笔线条的简单勾勒,手中托着茶碗的一对古代士人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然后把笔一放,豪迈之极!

马新林接着勾画了一棵苍松,从画面右下部分斜插上来,那些枝枝丫丫,不仅错落有致,还显示出遒劲的生命力。伸得最远的一根枝条,足有1米多长。就这样,两位“高士”坐在低垂的松树底下,喝着茶、聊着天,惬意十足。

描写高士的诗

放眼当今美术界,诗、书、画、印四者俱佳的并不多见,而马新林是其中之一。对于他的作品,有人如此评价:“马新林所具备的传统深厚功力,也可质证‘书画同源’的力量。他在书法上熟练掌握线条笔力变化,在篆刻艺术上深谙知黑守白构成规律,所以能够在写意花鸟画创作中尽显优势。”

《高士图》中,马新林延续了他一贯的手笔,准确达到了神韵传达的生动和造型用笔的精准。整棵松树,设色无几,以赭、灰、桔黄等色为多,或辅之墨气冲和,轻扫淡抹,亦润亦熟,亦醇亦厚。

姚鸣京最后添上了流水、山石,就在画面左下角部位。

还别说,等姚老师添上最后一笔水流时,整幅画作立马显得气韵生动起来,画面更饱满和完整了。

这幅画中,姚鸣京虽着墨不多,但我们细细观察不难发现:这山石,并非传统中国画中的普通山石,而是带上了浓浓的姚氏风格,“梦幻山水”亦隐亦现——用墨用色,点染自如。率意摆放也好,泼墨倾水也罢,他那任意渗流的笔下,水雾氤氲,使一切都有了生命的灵光。

是的,一幅《高士图》,三位老师合作起来却能心照不宣,境同道合,如出一人之手。我们目睹了这幅佳作问世的全过程,也见证了三位画家难得一见的率真与默契。

描写高士的诗

内容来源:人民网、光明网、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诗歌月刊、扬子晚报、浙江新闻、浙江在线、天目新闻、小时新闻、美术报等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描写高士的诗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33872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