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受命的上一句

题记:昨天 (2017年11月3日),从六尺巷文化公众号上看到署名张文的文章《他是著名翻译家,受周总理保护,如今桐城故居风雨飘摇》 ,文中提到北宋名臣范仲淹第二十九世裔范希衡是我们桐城人,人称“无锡才子钱钟书,桐城才子范希衡”,深为家乡有此名人后代自豪,衷心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妥善恢复这一具有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的故居。与此同时,不由想起了2004、2006年两次为范仲淹后人——香港范止安先生倡导的“范学”撰文的往事。香港新亚洲文化基金会主席、新亚洲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景范教育基金会创办人范止安先生,是范氏优秀传人,创业香港,卓有伟绩,并曾在河南捐建多所中小学学校,德泽广被,荫及后人。与此同时,止安先生尤其致力于范文正公之研究。为将范学研究引向深入,止安先生以望九之龄,发起征文《范学论文集》。我蒙时任桐城图书馆馆长(今安徽大学教授)江小角先生厚爱,忝为作者之列,先后撰文两篇,编入由新亚洲文化基金会出版的《范学论文集》下册和第四卷。现不揣浅陋,奉上拙文一篇,以期文友不吝赐教。如能引起家乡人对范仲淹和范氏后人故居的关注,更是意外之喜。

有宋一代,词作鼎兴,如日中天,词人名家辈出,星光灿烂。在众多星辰中,范仲淹无疑永远占有一席之地。

范仲淹原由网是怀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也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提出了“救斯文之薄,而厚其风化”的主张,他还力主“文质相救”,文以载道,将道统与文统完美结合。他兼擅文章诗赋,俱有名篇传世。作为边塞词人的范仲淹,虽然其词作多已散佚,今仅存五首,却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他的词作豪放中有婉约的成分,实开苏辛词风的先河,有一种撼人心魄的节律感、音乐美。

应天受命的上一句

1

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

范仲淹的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边塞词,羁旅忧思词,书忿词。

先请看他的边塞词。

渔家傲 边愁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北宋政权军事力量较弱,长期以来,辽和西夏构成了边患。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西夏战事骤起,宋军大败于三川口,朝野震惊。仲淹临危受命,任陕西经略副使,负抵御西夏之任达四年之久,被称为“胸中有数万甲兵”,“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可见他在边防中的地位和作用。他的《渔家傲》词数阕即作于这个时期。魏泰《东轩笔录》记载道:“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苦。”《 渔家傲》词现在仅存这一首。

应天受命的上一句

上阕着重写景。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边界险要处,此处代指西北边疆。“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的写出了边陲秋季与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范仲淹是苏州人,对这个地方的季节变换,远较北方人敏感;这个“异”字就形象的概括了词人内心的深切感受。怎样不同呢?“衡阳雁去无留意”,意谓大雁向衡阳南飞,对西北的荒凉之地毫不留恋。“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衡阳,今湖南省地名,旧城南有回雁峰,相传秋天大雁飞至此不再南飞。“无留意”几字形象的表现了西北边疆的萧瑟、荒寒。班固《西都赋》有“南翔衡阳”之句,王勃《滕王阁序》中也写到“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大雁嫌弃此地荒凉可以南飞,而戍边将士却只能长期驻守于此。“四面边声连角起”,意思是说边塞之地,四面八方的悲凉之声随着城头的号角而响起。“边声”,指边塞的风声、草声、胡笳声、马嘶声、驼羊悲鸣声。不由使人联想到李陵《答苏武书》“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构成了一种浓郁的悲凉氛围,为下阕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重重叠叠的山峰包围中,满眼的暮霭、如血的残阳 ,衬托、映照着紧闭的孤城。“长烟落日”巧妙化用了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边塞壮阔、苍莽的自然风光。程洪《词洁辑评》评得好:“一幅绝塞图已包含于‘长烟落日’十字中。唐人塞下诗最工最多,不意词中复有此奇景。”这番评论点明了本词与盛唐边塞诗在意境上的联系。然而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闭”三字。为什么日落时分就要紧闭孤城呢?原来它隐隐透露了边关军事形势的紧张。

范仲淹临危受命任陕西经略副使以来,在延州实行将兵法,采取积极防御,寻机小规模出击的战略,初步稳固了延州防线。但庆历元年(1041),庆历二年(1042)韩琦、葛怀敏先后轻率冒进,结果招致大败,形势几趋紧张。因仲淹及时驰援www.58yuanyou.com,方稳住阵脚。又上疏再论攻守之策,主张增筑堡寨,行坚壁清野之计。但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孤城闭”三字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作为指挥部所在的城门,太阳一落就关闭起来,表现了形势的严重性。这一句为下阕的抒情作了铺垫。

下阕着重抒情。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镇守边关,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杯浊酒哪能销得了那浓浓的乡愁呢?乡愁从何而来?——“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话是用典。燕然,山名,即今蒙古的杭爱山。勒,在碑上刻字;燕然未勒,抗敌的大功还未完成。据《汉书 窦宪传》载,公元889年,东汉的将军窦宪击败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这句话的意思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又谈何容易?“www.58yuanyou.com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夜色已深,城外传来羌族悠悠的笛声,是那样凄切;帐篷外,银霜满地,寒气袭人,帐篷内,满头白发的将军和征夫们深夜难眠,泪洒沾襟。这几句词抒发了将士们复杂的内心情感:既希望击退西夏稳固边防,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乡关之思魂牵梦萦。爱国之情,浓重乡愁,兼而有之,构成了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读着这三句词,不由人想起唐代边塞诗人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想起高适的“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想起王昌龄的“更吹芦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想起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应天受命的上一句

综上所述,本词表现了作者御敌戍边、建功立业的气概和抱负,同时也反映了边地之苦和思乡之情。本词因颇述边防之苦,在当时即遭讥讽,或谓范仲淹这样的名臣不应有衰飒之词、思归之念。瞿佑《归田诗话》卷下云:“然句语虽工,而意殊衰飒,以统帅而所言若此,宜乎士气不振也,所以卒无成功也。欧阳文忠呼为穷塞主之词,信哉!及王尚书守平凉,文忠亦作《渔家傲》词送之,末云:‘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顾谓王曰:‘此真元帅之事也。’” 这种道学气十足的说法,理所当然遭到驳斥。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评论道:“庐陵(欧阳修)讥范希文《渔家傲》为穷塞主之词,自矜‘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为真元帅之事。按宋以小词为乐府,被之管弦,往往传于宫掖。范词如‘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令‘绿树碧廉相掩映,无人知是外边寒’者听之,知边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触。此深得《采薇》出车,《杨柳》雨雪之意。若欧词,止于谀耳,何所感耶!”应该说,这番话深谙仲淹词的三味。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四引《古今词话》曰:“范希文《渔家傲 边愁》词旨苍凉,多道边镇之苦,欧阳永叔每呼为穷塞主。诗非穷不工,乃于词亦云。”还有,清人黄了翁《蓼园词评》引明代沈际飞语曰:“希文道德未易窥,事业不可笔记。‘燕然未勒’句悲愤郁勃,穷塞主安得有之?按文正当西夏坐大,因自请出镇以制之。所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者也。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 上述评论,切中肯綮,确为公允之论。诚然,词中不仅真实描写了边地景色,而且典型的表现了在“卫国”和“思家”的矛盾中,将士们的真情实感。没有真切的生活感受固然难以写出,同样,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也难有“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怀抱。范氏的一组《渔家傲》词,使之成为北宋边塞词的开创者,也奠定了他在词史上的地位。

应天受命的上一句

再看范仲淹的羁旅忧思词。

这种类型的词现存两首:《苏幕遮》、《御街行》。下面以《御街行》为例谈谈这类词的内容、特色。

御街行 秋日怀旧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上片描绘秋夜寒寂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叙事抒情,真挚感人。

“纷纷坠叶飘香砌”。秋夜,悄无人声,隐约可闻树上飘来的黄叶坠在地上,沙沙作响。如果不是深夜,是不会听见树叶落地之声的,这就引出了“夜寂静,寒声碎”。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交代了秋寒节侯的感受,又描绘了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由此引出玉楼明月的几句描写,由听觉自然转入视觉。

应天受命的上一句

“真珠帘卷玉楼空”,在空旷的高楼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一个“空”字,写出了词人的孤独、怅惘。“天淡银河垂地”,六个字勾画出秋夜辽阔的天空,,境界何其博大!毛先舒《诗辩坻》评道:“范希文词‘天淡银河垂地’,此语最佳。或作‘天汉’,风味顿减。且银河即汉,又不应叠用,当是‘淡’字无疑。”沈际飞也认为这句词写得“空灵”,耐人寻味。“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写相思。人虽相隔千里,但高悬在天宇的一轮明月,彼此都能看得见吧?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意境上与此有相似之处;都是刚柔相济,情景交融。

应天受命的上一句

下阕由写眺望室外转入写室内独对残灯孤枕,由景中寓情到直抒离愁。“愁”本无形,须借物写之,于是词人写对酒垂泪的愁意。以酒写愁,古代诗词中早已有之。范仲淹在《苏幕遮》中写“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在这首词里更有翻新,“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以入,于是化作泪水。比起入肠化泪,更令人感伤,离情更加凄切。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室外,皓月千里,室内,残灯如豆,词人独自斜倚枕头,愁容满面,凝神静思,又是一个漫长的不眠之夜啊!“谙尽”二字含蓄地表现了这样的“孤眠”已多历时日,能够唤起读者的丰富的联想。《苏幕遮》中说:“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借梦境来衬托思乡之情的浓郁,构思已是十分精巧,但仍不及“残灯”二句自然形象,令人回味无穷。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在眉间堆集,就在心头缠绕。这几句说得比较直白。明代王世贞曾说:“类易安(李清照)而小逊之。”殊不知易安的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眉》)虽更形象,却是脱胎于范词。(可参见王士祯《花草蒙拾》)而范词这几句,亦不失为淋漓沉着、风流酸楚。

综观下阕,由事入情,写情先写愁意,次写愁态,再写愁容,层层推进,可谓酣畅淋漓。

有人说,范仲淹作为宋代名臣,德高望重,怎么会以如此笔墨写儿女之情?其实,“人非太上,孰能无情?”范仲淹首先是一个人,也有七情六欲,为什么不能真实抒发自己作为自然人的情感呢?从本篇看,范仲淹不仅重功业、道德,也深解人情,三者是统一的。清人陈廷焯《词坛丛话》中说:“范文正词,有‘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之句,韩魏公(韩琦)词,有‘愁无际,武陵凝睇,人远连波翠’之句。数公勋德才望,昭昭千古,而所作小词,非不尽态极妍,然不涉秽语。”他又在《白雨斋词话》评论道:“闲情之作,虽属词中下乘,然亦不易工。盖摹色绘声,碍难著笔,第言姚冶,易近纤佻,兼写幽贞,又病迂腐。然则何为而可?曰:根柢于《风》、《骚》,涵泳于温、韦,以之作正声也可,以之作艳体亦无不可。-------范文正《御街行》云:‘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淋漓沉着。-----此北宋所以为高。小山、永叔后,此调不复弹矣。”这番话道出了范仲淹词的立身根柢和风骨、滋味,高度评价了范仲淹词的品位,确是中肯之论。

应天受命的上一句

最后看范仲淹的书忿词。这类词流传下来的也只有两首,《定风波》和《剔银灯》。下面以《剔银灯》为例,看看其表现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剔银灯

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 、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这是一首写得很另类的词作,尤其是出自以天下为己任的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笔下,更让人颇感意外。本词几乎全用白话写成,文字通俗易懂。上阕主要是说,昨夜读《三国志》,笑话曹操孙权刘备等三国英雄,他们机关算尽,枉费了一世心血,只落得个天下鼎足三分的结果。与其这样费力不讨好,还不如像刘伶那样沉迷在醉乡里闲适自在。下阕更是消极。人生一世,都没有超过一百岁的。小的时候糊里糊涂,老了又衰弱无用。只有稍纵即逝的青春年华最可宝贵,怎能忍心用它追逐功名利禄呢?即使位极人臣或者腰缠万贯又能怎样,能不让白发爬上你的头吗?

全词笔调清新活泼,似为戏言,读来却令人心情沉重。这样公然宣扬消极无为、及时行乐的颓废人生观的词作者,与那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家的范仲淹是一个人吗?还是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吧。

词人一生,无论在地方抑或在朝廷任职,即便做到执政大臣,都敢于指斥时弊,为民请命,追求“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无愧于天下”。但这样一位仁人志士,却屡遭打击陷害,几度被排挤出京。庆历三年(1043),词人回朝当上了参知政事(副宰相),应诏上《十事疏》,主持新政,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改革。仲淹殚精竭虑,一心想革新朝政,富国强兵,。可惜,由于仁宗皇帝的始从终弃,守旧势力的顽固强大,祖宗家法的掣肘限制,导致了庆历新政功败垂成。词人于庆历四年再次被排挤出京,受命宣抚河东、陕西。从黄叶飘零的萧瑟秋天一直到白雪皑皑、朔风凛冽的冬季,先后行经宋代交通不便,备极艰辛的极边地区。就在仲淹勖勉王室、艰难跋涉之际,王拱辰等策划了“奏邸之狱”,将苏舜钦等改革派新进英锐“一网打尽”,矛头直指时相杜衍和参知政事范仲淹。不得已,仲淹自请罢执政,,庆历五年,又被罢免了原兼任的四路帅臣,仅以给事中的身份改知邓州。试想,仲淹舍身为国,孜孜以求,一身正气,却不被理解,反而迭遭小人陷害打击,能不愤懑吗?

应天受命的上一句

本词副题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为什么要向欧阳修倾吐衷肠呢?原来欧阳修早就是范仲淹的政治上的知音、同盟者。宋仁宗“景祐党争”时欧阳修就坚定的原由网站在范仲淹一边。时以吏部员外郎任开封府的范仲淹耿介正直,容不得权相吕夷简擅权市恩,便向仁宗上《百官图》,又上《帝王好尚论》等四论,批评朝政。切中要害的疏论激怒了吕夷简。他反诉仲淹“越权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宠信吕相的仁宗将仲淹贬黜出京,当时余靖等正直朝臣上疏替范仲淹申辩,而谏官高若讷却讨好吕夷简,说范应当贬官。欧阳修痛恨谏官高若讷为了自己的高官厚禄,竟不分是非,行为卑鄙,于是写了《与高司谏书》,斥其一味迎合权相是落井下石,是不知人间有羞耻二字。欧阳修也因此被贬夷陵。从此,范欧二人成为莫逆之交和政治上的坚定盟友。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推行新政,反对者攻击改革派引用朋党。此时已奉调回京的欧阳修任谏官,为了回击反对派的无端指责,支持庆历新政,又写下了著名的《朋党论》。可见范仲淹和欧阳修志同道合、同仇敌忾。新政失败,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情,使他们自然产生相同的感受。于是,老朋友之间彼此倾吐一下衷肠,就很好理解了。

本词大约写于这几年二人在朝共事同受打击之时,弄清了这一点,再来读这首词,我们就恍然大悟了:原来,它是词人因毕生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破灭之后极度失望、苦闷乃至沮丧的反映。在心头淤积已久的愤懑总得找个宣泄的出口吧?于是,愤激之时,酒酣耳热,对着同遭厄运的老朋友发发牢骚,说说醉话,有何不可?再说,在当时,文人们普遍认为词是娱情遣兴的“小道”、“末技”,范仲淹有时亦未能例外,与老朋友一起喝酒聊天时,就不免戏作小词了。这几句牢骚话倒使得他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应该指出,范仲淹身处逆境,失意惆怅发牢骚,并不意味着他永久的消沉。庆历六年,贬谪到邓州,摆脱了朝党纷争,暂时卸去了烦琐的朝政和边防重任的范仲淹,度过了难得的三年惬意时光,他营造百花洲,重修览秀亭,始终把关怀民生疾苦放在首位,赢得了邓州人民的衷心爱戴。同时,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创作高潮,千古杰作《岳阳楼记》及许多著名诗文都写于此时。这表明,范仲淹已经走出了苦闷、消极的阴影,已经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始终是他毕生的追求。这才是立体的、全面的范仲淹。

反观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他们在迭遭打击或政治理想破灭时,都难免有心灰意冷甚至发牢骚之时。屈原的美政理想破灭,一贬再贬,宁愿自投汨罗也不愿苟且偷安,他的死无损于他的伟大;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下狱,被贬黄州,曾发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的慨叹;辛弃疾一心抗金,矢志恢复,却连遭贬斥,也曾心灰意冷,吟出“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水龙吟》)这样的词句。和范仲淹一样,他们的牢骚和暂时的消极,并未损害他们的声望,并不说明他们就此沉沦,反而更使人觉得亲切,更增添了其魅力。所以我们评价一个人,应该看他的全部历史和主流意识;切不可因言废人,更不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2

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唐末以来,词以《花间》为代表,题材上多着眼于宫闱闺阁、楼台庭院和细致柔美的景象、事物,多不出艳情、闲情主题。语言上,花间作品重辞藻典雅,好雕章琢句,一派绮罗香泽之态。到了北宋,革新派词人先后兴起。柳永创作慢词,苏轼变词风为豪放。范仲淹则是开创了苏辛豪放派先河的承前启后的词作家。

范词虽所存不多,但仅从流传至今的五首词来看,既有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佳构,亦有表现离情别绪的名篇,还有抒发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奇葩。这就突破了婉约派传统题材的藩篱,也有别于后世豪放派壮词的模式,显示了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先说选材。范仲淹的边塞词,将视野扩展到塞下孤城,千嶂万壑,点染以南归的大雁,悲凉的边声。在壮阔悲凉的背景下,白发日生的将军,对酒愁思;离家万里的战士,暗自垂泪。悠悠的羌管声回荡在孤城内外,将士们夜不能寐:何时方可靖边安国,何时才能勒石还乡?读着这样历历如画的词作,我们能不为之动容吗?该词上承盛唐边塞诗,以悲凉苍茫的意境体现出崇高的壮美感。

范仲淹表现传统离情别绪的词作,同样具有开阔而深沉的意境。上文所析《御街行》如此,下面这首《苏幕遮》更是脍炙人口: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本词上阕所描绘的秋色,下阕所抒发的离愁,向来是词作家历写不厌的内容。由于作者胸襟的开朗和感情的真挚,写景抒情自然浑成,不像某些婉约派词作家的忸怩作态。本词开头两句,形象鲜明而境界阔大,历来为人称颂,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这两句词有骨力,“《西厢记 长亭》袭之,骨力远逊,且少味外味。”明代沈际飞《草堂诗余》也赞道:“‘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两句不厌百回读。”“虽是赋景,情已跃然。”又如“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有人认为,“人但言睡不得耳,‘除非好梦’,反言愈切。”而这种“反言”的手法,类似于“欲解愁肠还是酒,奈酒至,愁又还”。由此可见本词“婉”而“约”的特点。范仲淹身为北宋名臣,却写出如此至情之作,故有人谓“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语”。(许昂宵《词综偶评》)

应天受命的上一句

范词在抒情方式上也很有特色。或即景抒情,或以情御景,但都是刚柔相济,自然浑成。仍以《苏幕遮》为例。写羁旅乡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而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的广阔胸襟和对生活的热爱,反过来也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御街行》一词亦然,词的上阕,写落叶,写珠帘,写银河,写月色,寓情于景,雄壮阔大,深沉激越;下阕则由景入情,层层深入,怀人之情汹涌而出,酣畅淋漓。更值得称道的是《渔家傲》一词。词中,视与听的结合,“一”与“万”的对照,“情”与“志”的矛盾,自然感触辅以着意点染,赋情既深而刻画又细,因而,不仅是情与景相得益彰,而且在大笔濡染中可见意脉连贯,感情的流露与刻意点明结合得恰如其分,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3

深厚的渊源,深远的影响

范仲淹青年时曾在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学习,数年的刻苦力学生涯,兼之后来执掌书院教习,使他“大通六经之旨”,厚积薄发使其词作蔚为大观。范仲淹“积学于书”,“得道于心”,于六经中求文、道、用的统一。他还出入佛老,精研三教经典,力求会通而经世致用。这种有容乃大、海纳百川的学术视野,使其词作博大精深,异彩纷呈。他一身系国之安危,无论在朝还是外任,是春风得意还是秋风失意,始终矢志不渝,其词洋溢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的担当精神,浓郁的人文情怀。

在文学创作中,范仲淹主张“文辞贯道”,“意必以淳,语必以真”。他在《唐异诗序》等文中简要概括了唐诗各种流派的特色,认为抒发真情实感应是诗最本质的特征;故而,其词作具有真挚的情感。超迈的审美眼光和卓越的鉴赏能力使得范词不管是何题材,始终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清代文学家朱彝尊《紫云词序》评道:“自唐以后,工诗者每兼工于词。宋之元老若韩、范、司马,理学若朱仲晦(朱熹)、真希元,亦皆为之。由是乐章卷帙几与诗争富。”范仲淹以北宋一代名臣的身份创作了如此脍炙人口的词章,由于他的率先垂范,使词这种当时被视为“小道”“末原由网技”的文学样式蔚为大观。尤其是他的边塞词,上承盛唐边塞诗,下开苏辛豪放词的先河,在词的发展史上,无疑占有一席之地。

范仲淹在新安江畔的桐庐任职时曾重修严子陵祠堂,凭吊这位先贤,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严先生祠堂记》。其中有这样的名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今已成为激励人们道德修养的千古名言。其实,这句话正可以作为范仲淹词风格及其影响的真实写照。读范仲淹的词,是能提升人们思想境界和艺术品位的。

应天受命的上一句

参考书目:

1、《宋史范仲淹传》

2、《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

3、清 黄了翁《蓼园词评》

4、清 陈廷焯《词坛丛话》、《白雨斋词话》

5、清 朱彝尊《紫云词序》

6、贺裳《皱水轩词筌》

应天受命的上一句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应天受命的上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19600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