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立下千秋志上一句

三毛曾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是啊,心若不安,怎得身安?

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过这样一个人物,他一生跌宕起伏,因为廷杖、牢狱、被贬、战乱……可是,他在心里修篱种竹,于是人生不再荒芜;他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光,照亮自己,也温暖了别人。

于是,再坎坷的人生路,挡不住他前行的步伐;被贬谪到再遥远的地方,他也能直把他乡作故乡。平叛乱、创心学,他成为了五百年以来唯一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从此,历史记住了他王阳明的名字,后人也从他传奇的经历中悟出了人生真谛:

心若自在,春暖花开;心若有光,何惧路长;心若坦然,人生处处皆是风景。

1、心里有光的人,从来无惧黑暗

他生而不凡,母亲怀了他十四个//www.58yuanyou.com月才生育。在他出生之前,他的祖母还梦见天神抱一婴儿从天而降。

他,就是王阳明,一个注定不平凡的人。

年少的王阳明不负父亲的期望,从小就志存高远、勤学苦读,后来还出游居庸关、山海关,年纪轻轻,就有了经略四方的志向。

二十岁那年,原由网他第一次参加乡试就成功中举,前途大有可期。二十八岁那年,他又考上了进士,从此开始了为官的生涯。

六年的时间,他虽然没有很大作为,但也算得上官运平顺。可是就在此时,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明孝宗驾崩,太子武宗即位。武宗即位时只有15岁,正是贪玩的年纪。身边的大太监刘瑾为了讨好新皇帝,天天带着武宗斗鸡捉兔,玩得不亦乐乎。不仅如此,刘瑾还干预朝政,对于反对自己的大臣,就唆使皇帝贬谪迫害。看到朝廷一派乌烟瘴气,王阳明忍不住站出来了。

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六品官,只要他不吭声,朝廷的火怎么烧也烧不到他身上去。若是他肯弯一弯腰,讨一讨刘瑾的欢心,平步青云也不是什么难事。但与生俱来的正义感让他不能不站出来,他上书朝廷,批评武宗、揭发刘瑾。

很多人都说,那时候的王阳明到底太年轻,看不清眼前的局势。以他区区六品官的位置,怎能撼动刘瑾在皇帝心中的位置?但“明知不可为而为”,真正的勇敢,不就是明知不会有结果,还要义无反顾地去做吗?

心中有光的人,明知道前方是一片黑暗,也要像个孤胆英雄般,撕开这片黑暗,去迎接曙光。可惜,荒唐的武宗读不懂王阳明的用心。一道圣旨,叫他被当众廷杖,还关进了大牢大半年,甚至还遭到了刘瑾一党的暗杀。

这场“自找”的大祸,让王阳明差点断了仕途,丢了性命。但他并没有因此“学乖”。

许多年以后,嘉靖皇帝想要为自己的亲生父亲正名,不惜以打死几十个臣子作代价。那时候的王阳明只需要稍加附和,内阁首辅的位子唾手可得。但是他依然没有。这个被后人评定为“千古第一完人”的人,一生都没能得到嘉靖皇帝的重用。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可王阳明何尝不是另一种英雄主义,在经历无尽的黑暗之后,还依旧坚守着心中的那一道光。他身上有刺、心中有光,不取悦、不妥协、不讨好,只做最真实的自己。因为他知道,谁都不会因为你的顺服而高看你一眼,只有知道自己想要去哪里,才能让全世界为你让路。

即便明知前方是无尽的暗夜,王阳明也没有犹豫。他始终坚信,有一扇窗等着他去打开,然后有光透进来。

2、杀不死你的,终将让你强大

在经过了廷杖、下狱、暗杀之后,王阳明经历了九死一生,到达了贵州的龙场。

那时候的龙场,是一片蛮荒之地。瘴气、毒虫、猛蛇,每一种都可以要了这个异乡人的命。当地人不仅不开化,性格还格外暴躁。随着王阳明一起前来龙场的,还有三位仆人,可他们都受不了这样的生活,统统都抑郁成疾。

多少个万籁俱寂的夜晚,王阳明彻夜不眠,默默咀嚼着自己的自己的寂寞与哀伤。但王阳明毕竟不是俗人,无论是物质上的贫乏,或是精神上的痛苦,那些杀不死他的,终将让他强大。

对强者而言,所有的过往都是岁月的恩赐,所有的磨难都能让生命//www.58yuanyou.com踏浪而歌。当王阳明把苦难当成一杯甘醇饮尽,他早已脱胎换骨,世界以痛吻他,他却回报以歌。

龙场的生活条件恶劣,他就自己搭建草屋,照顾仆人,收起满腹愁心肠,开始开荒种粮。谷物长势喜人,许多当地人前来请教,王阳明都热情接待,有问必答。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长久之后,龙场当地的村民,逐渐成为王阳明最亲密的朋友。他们跟着他,一起耕种,一起读书。有时候王阳明还会和百姓们共办宴会,大家一起喝个酩酊大醉。他们帮王阳明建了个小木屋,王阳明起名为“何陋轩”,用的是孔子的典故:“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多年以后,王阳明自创心学,这些人就成了王阳明的第一批粉丝、最忠诚的信徒。

试想,如果没有当初那当众廷杖的奇耻大辱,下狱等死的战战兢兢,如果没有之后遭人暗杀的千钧一发,流放南蛮的孤寂落寞,也许王阳明只会是一个一生顺遂的平凡人。然而,自古英雄多磨难,人世间所有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

公元1509的某天夜里,这大概是中国历史非常值得纪念的一个夜晚。在这个夜晚,王阳明于千里之外贫瘠的龙场突然顿悟到:他苦苦所追求的“道”,不在外物,而就在自己的本心。从此,王阳明的“心学”横空出世,左右中国思想界百年之久。

顿悟后的王阳明也彻底释然了,既然一切取决于心,那么身居朝廷和身居龙场又有什么区别呢?心不坦然,到哪里都是流浪;心若坦然,人生处处皆是风景。

读过王阳明的故事才知道,每个人的人生都要熬过一些不为人知的兵荒马乱,那些默默咬着牙挺过来的时刻,注定要单枪匹马。可命运不会辜负每一个用力奔跑的人,暴雨的终点,总是晴天。历经千帆,命运总会让你如愿以偿。

3、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

王阳明创心学之后,很多人都说他是空谈大道理。可王阳明却又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并用自己的后半生告诉世人: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公元1516年,王阳明在半生蛰伏后终于得到了一个机会。兵部尚书举荐他做督察院御史,王阳明牢牢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开启了他下半生的高光时刻。

初到任上时,江西地带的盗贼蜂拥四起,危害地方已经几十年,朝廷始终束手无策。可王阳明一到,却能用出其不意的方式,带领着文弱书生和偏裨,荡平了盗贼,被百姓们直呼为神。之后,王阳明又平定了宁王叛乱,短短三十五天,王阳明一举剿灭宁王大军,这一场谋划了十年的兵变就这样消弭于无形。当所有人都惊讶于王阳明一介书生,却能指挥千军万马,令强虏灰飞烟灭时,王阳明却笑道:“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心中的贼都破了,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攻克呢?”在王阳明看来,人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多少人,就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在犹豫不决之间,错失了最好的机会。

多少人,就是用无数的“我不会”、“我不行”给自己设限,殊不知你以为的极限,不过是别人的起点。

半生的起起落落早已让王阳明修心成道,兵荒马乱也好,兵临城下也罢,心若不动,风又奈何?心若不乱,稳如泰山。人世间的万般劫难,无非来自于自己的心魔,心魔已破,从此颠沛流离,也是岁月无恙。

公元1529年,五十七岁的王阳明在刚刚平定了叛乱之后,拖着病体起身回家,却不幸病逝于归途的船上。临终之时,他叫来了弟子,只留下了八个字的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说完,便闭上眼睛,与世长辞。

既然我心是光明,那么遭他人诽谤,有什么所谓?既然我心是光明,那么皇帝重不重用我,又有什么关系?是非功过,任由人说,只要守得住心,其他的,王阳明早已不在乎了。

“此心光明”这四个字,既是王阳明对弟子的期望,更像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他这一生,一直努力地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光,他让所有靠近他的人,都接近了光。他让所有的黑夜,都因为这一束光,不至于被吞没了希望。

人生路上,总有一些夜晚,你要一个人度过;总有一些艰难,你要一个挨过。但心中有光,何惧路长?无论身处何处,吾心安处,便是星辰大海,鸟语花香。

愿你在漫漫人生路上,也能给心找一个栖息的地方,让人生的下半场,过得活色生香。

4、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

原句: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大意: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感悟: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5、与朋友相处,懂得谦让很重要

原句: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6、悔悟是人生良药

原句: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7、工作生活忙乱,皆因得失之心

原句: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

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8、越不想看书,越要硬着头皮看

原句: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KonaAo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9、蒙蔽心灵的是物欲

原句: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大意:如果没有物欲牵累蒙蔽,只靠良知去发挥作用,那么就无时无处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牵累蒙蔽,不能遵从良知。

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

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10、心正就是少发怒

原句: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大意: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11、好好吃饭,也是修行

原句: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大意: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感悟:这种状况恐怕比较普遍——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无聊得要死。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

怎么办呢?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12、人最怕一个傲字

原句: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从恶之魁。

大意:谦虚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头。

感悟:谦为什么是众善之基?因为一个能谦虚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宽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养的,他的行为必定是有教养的。那么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语,必定都是合乎仁义礼仪的,自然都是善原由网的。

而傲慢者恰恰相反,他的心必定狭窄阴鸷、封闭自恃,言行之间充满私心私欲,从而挤压和伤害到他人,不恶又会怎样?一谦一傲,值得深思。

13、不要诋毁他人

原句: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大意: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感悟:耽误人的其实不是诋毁,而是看不到自己的一颗心狭隘戾气,不够宽容和涵养,又把精力放了太多在诋毁上,那么就既在加剧心中恶疾,又没有时间精力去改善这种状况。

那么久而久之,自然就把自己耽误了。人心不正,则事事不正,处处都会耽误自己。其中的值与不值,一目了然。

14、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阳明曾经为他的弟弟王守文写过一篇文章《示弟立志说》,反复叮咛立志的重要性: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求学问,首先在于立志。不去立志,就好像植树,不深埋其根,只是培土灌溉,徒然劳苦,终究无成。世上凡是庸碌无为,随波逐流而最终流于污下的人,都是不立志造成的。

王阳阳之所以能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贤,和他从小就志向不凡是有关联的。

王阳明从小就不是一个甘心平庸的人,远大的志向和过人的意志,使他摆脱困境,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最终达到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人生境界!

王阳明十二岁那一年写了一首《蔽月山房》的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就显示出他不凡的眼光和志向。

也是十二岁那一年,王阳明问曾经考上状元的父亲:“读书有什么用?”父亲回答说:“读书可以做大官,像我中状元后做官,靠的就是读书。”

王阳明又问:“父亲中状元,子孙世世代代还是状元吗?”

父亲回答:“只有我这一世。你若想中状元,还是要去勤读书才成。”

王阳明笑着对父亲说:“只有一代,这状元没什么稀罕的。”

后来他向私塾的老师提出了一个很不寻常的问题:“什么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事?”

老师说:“读书考上科举最重要。”

王阳明直言不讳地反驳老师:“读书考上科举恐怕还不是最重要的事,或许读书学做圣贤才是。”

少年时期的王阳明就认为,学圣贤就是不以功名利禄为目的,而以成圣当伟人为目标。

当然,那时的王阳明对“读书做圣贤”还只是朦胧地向往,是他的良知的天然呈现,其后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将这个“我心”变成天下之公器。

立志要像愚公移山一样,目标远大,虽然困难重重,却是一定能实现的,而且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离目标近了一点。

所以对于个人来说,立志不应该是外在的目标,应该以自己的能力和道德不断超越和完善为目标。

这个目标永无止境,但是自己能看到自己每天的进步,就像王阳明以圣人为目标,“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所以王阳明一生不管顺境逆境,都能泰然处之,“铿然鼓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他知道自己一定能胜利,因为自己一直在向心中的目标前进,不断地进步,最终成功也就水到渠成。

另一个名人胡雪岩,这人读书不多,但立志也“远大”,赚大钱,要做出一番事业留名千秋。

正因为有志向,不断地努力,最终实现了梦想,但是也因为这个志向太现实,实现后,他也停止了进步,迷失自己,甚至贪图享乐,娶了十几房姨太太,最终落得倾家荡产,晚景凄凉的下场。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人生立下千秋志上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4481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