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风下一句是什么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中学王会升老师编写

【学生版】

六、君子之风

班级:学号:姓名:

㈠梳理积累

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

2.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

3.女奚不曰 (

4.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实词(解释加点的词语)

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游于艺 (

2.君子喻于义 (

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

5.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

6.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

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

8.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

9.饭疏食 (

10.曲肱而枕之 (

11.志士仁人 (

12.士不可以不弘毅 (

13.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

1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

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

1.志于道,据于//www.58yuanyou.com德 (

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

3.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

4.曲肱而枕之 (

5.女奚不曰 (

6.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而 (

7.子温而 ① 厉,威而 ② 不猛,恭而 ③ 安 (

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

1.君子义以为质 (

2.何以文为? (

3.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

4.贤哉,回也 (

5.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

6.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

7.未足与议也 (

出自本课的成语(请解释下列词语)

杀身成仁

患得患失

无所不至(无所不用其极)

箪食陋巷(箪食瓢饮)

发愤忘食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㈡温故知新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B.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C.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D.女奚不曰

【 】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A.君子义以为质(根本,基础) 君子喻于义(比喻)

B.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如果) 一瓢饮,在陋巷(狭窄)

C.人不堪其忧(忍受) 君子质而已矣(品质)

D.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卑鄙的人)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喜爱)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义以为质 B.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C.士不可以不弘毅 D.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B.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C.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D.楚狂接舆歌而过孔

【 】5.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C.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D.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贤哉,回也

【 】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君子义以为质 B.何以文为

C.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D.何以伐为

【 】7.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本章论述做君子的四项要求:“义”为主为内,“礼”、“逊”、“信”为辅为外。依礼行事,出言谦逊,恪守诚信,做到表里如一。

B.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本章深刻揭示了“鄙夫”的心理状态——患得患失。“鄙夫”“患得患失”, 为了达到目的,“无所不至”。

C.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本章所述与孔子的“忧道不忧贫”的观念是一致的。“志于道”与“华衣美食”,在孔子的思想中绝对对立,孔子肯定“志于道”,否定追求“华衣美食”。

D.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本章记载孔子的快乐观和财富观:孔子毕生追求快乐,能做到“贫而乐”,不反对追求富贵,但追求合“义”之富贵。

8.补充下面的名句。(3分)

⑴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 , 。”

⑵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 , , 。”

二、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2分)

⑵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⑴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⑵请根据曾子、子贡和孔子的话,概括“君子之风”。(2分)

四、阅读下面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⑴把划线句②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⑵划线句①孔子从 的角度做了“自我鉴定”, 划线句②孔子弟子从 的角度对孔子进行由衷赞美。(1分)

⑶孔子弟子对孔子慈祥泰然的圣人气象的描绘,符合孔子的 。 (1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⑴请从两则文字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1分)

成语:

⑵儒家是入世的哲学,强调快乐,其快乐也极有层次感,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修道之乐,二是悟道之乐,三是得道之乐。你认为颜回的“乐”属于哪个层次?孔子的“乐”属于哪个层次?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⑴把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给下列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用“|”标注)(3分)

以 顺 为正 者 妾 妇 之 道 也 居 天 下 之 广 居 立 天 下 之 正 位 行 天 下 之 大 道 得 志 与 民 由 之 不 得 志 独 行 其 道

㈢我看孔子

【基本要求】

1.本课内容是儒家关于君子自身修养的语录。假如让你选择其中某一章或某些句子,做成条幅以赠人或自勉,你将选取什么内容?请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章,阐述你选取的理由。

【发展要求】

2.请同学们结合本章内容,围绕孔子的“义利”观,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说明】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任选一题完成。

原由网
//www.58yuanyou.com

300

500

㈣参考资料

◆《君子之风》教学指导意见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背诵15.9、4.16、6.11、7.16、7.19、6.23、8.7章。

2.掌握“游”、“喻”、“鄙”、“奚”、“乐”、“文”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孙”、“耻”、“饭”、“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3.理解并积累成语: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所不至;箪食陋巷;发愤忘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4.理解“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的句式特点。

5.理解孔子积极//www.58yuanyou.com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发展要求

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说 明

主要是“理解孔子的义利观”,至于“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要求不能过高,可让学生阅读“相关链接”,然后结合课后练习三,自由发表对孔子、韩非子和董仲舒三人的义利观的看法。

教学建议

要提醒学生关注文中一些文言特殊现象,如:“孙以出之”的“孙”通“逊”,“知者乐水”的“知”通“智”;“耻恶衣恶食者”的“耻”是意动用法,“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饭”和“枕”用作动词,“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等句都是介词宾语前置。在文意理解上,12.8章是难点,要多让学生研习讨论。

源自本课的成语不少,它们承载着古老的文化,并且流传至今,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可以让学生找出并造句,以带动文本研读,并激发学生对《论语》的热爱。有些成语的意义后来发生了变化,可通过讨论、辨析引起学生的注意。

本课7.16、7.19两章孔子自道的文字,为我们传神地塑造了一个安贫乐道、可敬又可爱的夫子形象。可以让学生揣摩孔子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以感受夫子的高尚情怀和乐观精神,从而形象地理解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内涵。

原文非常简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会,深入讨论原文的内涵,将原文具体化。如从7.6章看,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可以让学生讨论本章对当前素质教育的启示,以深化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可以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生动地理解《论语》在今天的应用。如可让学生以“市场经济时代的义利观”为题,展开讨论。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一、此题意在使学生体会《论语》的写作手法。

形象地表述孔子心境的,可以7.16章和7.19章为例。

7.16章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于我如浮云”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坚定。

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⑴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所说过眼烟云;⑵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⑶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7.19章“女奚不曰”四个字,把孔子对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得非常传神。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是经过努力获得的高尚的快乐。而第三个忘:忘老(“不知老之将至”),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高峰、新境界。

二、此题意在使学生放开思路,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现实生活中患得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是比较了得到之后的付出和收获,认为不合算而患得;还有的是对得到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而患得。

三、此题意在使学生对前人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

孔子和后世儒家的价值观,参考本课“相关链接”。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四、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尝试进行力所能及的研究,通过系联、归纳、比较,发现语言规律,进而体会发现的快乐,激发探究的兴趣。

一至六课的问字句有:子贡问政(一课),哀公问于有若曰(一课),季康子问政于孔子(一课),南宫适问于孔子曰(一课),颜渊问仁(二课),齐景公问政于孔子(二课),子夏问孝(二课),宰我问(二课),[使子路问津焉(四课)],问于桀溺(四课),子路问曰(四课),子张问曰(五课),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六课)。

可按其搭配关系分类如下:

⑴季康子问政于孔子(一课),齐景公问政于孔子(二课),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六课)

⑵子贡问政(一课),颜渊问仁(二课),子夏问孝(二课)

⑶哀公问于有若曰(一课),南宫适问于孔子曰(一课),问于桀溺(四课)

⑷宰我问(二课),子路问曰(四课),子张问曰(五课)

据以上归纳整理可以看出,问字句在论语中的使用很有规律:凡在“问”字之后与之直接相连的成分,都是“问”的直接宾语,即所问的内容(第四类“问”字后面没有宾语,问的内容紧接在“问”字后,以问话的形式出现,与第二类性质相同);凡间接宾语即所问的对象,都以介词宾语表示,形成“问X1(直接宾语)于X2(间接宾语)”的格式,这与现代汉语的双宾语格式“问X1X2是不同的。

本题三个小题都可以根据《论语》问字句的规律分析。

1.使子路问津焉:“问津焉”即“问津于是”,亦即“问津于长沮、桀溺”。焉,介词+代词,于之、于是。

2.或问子产:“子产”紧连“问”字,当为直接宾语。“问子产”的意思是“问子产是怎样一个人”。

3.这里的“问之”是“探问他”的意思,而不是“询问他”(向他询问)的意思,“之”不是“问”的间接宾语,因此不说成“问焉” (问于之)。十二课6.10章“伯牛有疾,子问之”与此同。本题所说问字句的规则,指的是“问”为询问义时的造句规则,探问、问候的“问”,与询问的“问”是两个不同的义项,问字句的规则对它们并不适用。

五、此题意在通过加标点锻炼文言阅读能力,并提供关于《论语》在治国中重要作用的扩展阅读资料。文中的赵普,即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者。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相关链接

《儒家的价值观》(《<论语>选读》第31页)

《君子之风》练习参考答案

㈡温故知新

1.C (“孙”通“逊”;“知”通“智”;“女”通“汝”

2B(A喻:明白,懂得;C质:质朴;D鄙夫:庸俗浅薄的人)

3.B (以为:把……作为;发愤:因愤激而决心努力;弘毅、鄙夫在《现代汉语词典》无从寻找。)

4.A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余为名词或用为动词。)

5D(A.介词,向 / 介词,对 B.连词,表转折,却 / 连词,表承接,就 C.介词,把 / 介词,因 D.助词,表感叹)

6C (动词宾语前置,其余为介词宾语前置)

7.C

“志于道”与“华衣美食”,在孔子的思想中非绝对对立,不是说“士人”或“知识分子”,“志于道”,一定要粗衣糙食。穿得破破烂烂,而是要求有仁德的人,不要以衣帽取人。不要以“恶衣恶食”为耻;而应该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一面做“志于道”的追求工夫,一边又不能宁静自守,追求华贵与富丽,这种修道不专,用心不一,巧言论道,心有旁骛的人,不能与之相谋而成大事。

8.⑴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⑵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⑴志士仁人,绝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生命来成全仁道。

⑵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俗鄙陋,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华而不实。

①以仁为己任,不怕任重道远;②既要有纯真的品质,又要注重外表的文饰,做到文质彬彬。

⑴孔子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安详。

⑵精神追求 仪表仪态

⑶中庸思想

五、

颜回的“乐”是悟道之乐,孔子的“乐”是得道之乐。

“回也不改其乐”,由外向内,有主观刻意追求的成分,未深入到精神实质:颜回是贤人之乐。孔子“乐亦在其中矣”,由内向外,深入到精神实质,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孔子是圣人之乐。

六、

⑴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一安于辨别,天下的争斗就熄灭。

⑵以顺为正者 | 妾妇之道也 | 居天下之广居 | 立天下之正位 | 行天下之大道 | 得志 | 与民由之 | 不得志 | 独行其道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一安于辨别,天下的争斗就熄灭。”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吗?男子行成年礼,父亲对他有所嘱托;女子要出嫁,母亲有所嘱托并送到大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自己的家,必须恭敬,必须谨慎,不要违抗丈夫。’以顺从作为准则,是为人妻妾的人生道路。辨别天下众多可辨别的东西,树立天下正确的名位,推行天下最大的道路;如果得志,让人民遵从遵照;如果不得志,就自己走自己的道路。富贵时不能过度,贫贱时不要动摇改变意志,面对威武之势而不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㈢我看孔子

《雍也篇》上半部分接上篇,继续评论弟子。不过讨论的重心开始移向对人生价值理想的探求,并一直延续到篇末。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所树立的人格品德最高的典范是“圣人”。可是在孔子那里,“圣人”只是一个虚悬的理想。除了历史上的尧、舜、禹、周文王、周公之外,很难找到可称为圣人的人。当然孔子也否认自己是圣人。当子贡问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否称为已达到了“仁”的标准了,孔子回答他这何止于仁,“必也圣乎”(第三十章)。即使是尧、舜,在“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一方面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可见这一品德的崇高、伟大。

“仁者”是孔子所创导的比较具体、在现实社会中可以追求的理想人格。“仁”是孔子一生身体力行所体现的,也是循循教导弟子去实践的最高理想境界。由于这个境界的标准也相当高,不是所有的弟子一下子能理解的,于是孔子在众弟子中物色了一个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作为实践“仁”的道德精神的榜样。颜回思想品格具有以下特点:

“安贫乐道”。对于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前后两次叹曰:“贤哉,回也! ”可以体会到孔子对这位高足的满意,已经到了赞不绝口的地步。

“好学”不倦。在孔门七十二贤弟子中,好学者不乏其人。然而在孔子眼中,颜回是卓尔不群的。要不然孔子怎么会在颜回死后忧伤地说:“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这里还须补充一点,颜回之好学,并非师云亦云,而是善于思索的。在《为政篇》中曾记述孔子说颜回看似愚笨,然而“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不迁怒,不贰过”。两条六字,要做到实非易事。遇到令人愤慨的事,不怨天尤人,不迁怒他人,而严于责己,这正合孔子关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教诲。一般人孰能无过,过后一犯再犯也非稀见。颜回的“不贰过”的品德,后儒也赞扬不已。如《易•系辞下》说他“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其心三月不违仁”。别的人“日月至焉而已矣”。这里的“三月”不是实数,而是指其多。一日一时做善事,不违仁,也该肯定;而长期坚持,始终不违仁,可就不容易了。

我们很容易发现,颜回的“安贫乐道”、“好学”不倦的精神,实际上就是孔子的“乐以忘忧”、“敏而好学”精神的翻版。所以,宋代的思想家提出要探寻“孔颜乐处”。把“孔颜乐处”作为道德修养的一个崇高的典型。即使人类已处在物质生活较古代大为丰富的今天,寻求塑造崇高精神生活的典型,仍是一个重要课题。

人类崇高的精神生活,往往是真、善、美相统一的。孔子有时从审美情趣的角度来向弟子们谈论仁与智的统一。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第二十三章)朱熹注释为:“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论语集注》)从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欣赏,折射出对伦理精神的崇高追求。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传统文化关于天人合一、美善统一的深刻见解。

如何才能达到崇高的理想境界呢?实践仁道的方法、途径何在?孔子提出运用“能近取譬”的方法,掌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原则,就能SQSmtG成为一个“仁者”。所谓“能近取譬”,就是以身边的事为实例,并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是所有的人都能把握到的一种修养方法。所谓“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原则,和孔子提出的另一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颜渊》和《卫灵公》),是相辅相成的。自己要想站得住,行得通,也应该让他人也站得住,行得通。自己所不愿意的,则不强加于他人。这两条原则,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所必不可少的。这两条原则也是为一切不为“小人儒”而做“君子儒”的人,从现实世界到达理想境界所架设的两座桥梁。

㈣参考资料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君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1.1)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学而》1.2)

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而》1.8)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学而》1.14)

君子不器 (《为政》2.12)

子贡问君子 (《为政》2.13)

君子周而不比 (《为政》2.14)

君子无所争 (《八佾》3.7)

其争也君子 (《八佾》3.7)

君子之至于斯也 (《八佾》3.24)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里仁》4.5)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里仁》4.5)

君子之于天下也 (《里仁》4.10)

君子怀德 (《里仁》4.11)

君子怀刑 (《里仁》4.11)

君子喻于义 (《里仁》4.16)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4.24)

君子哉若人 (《公冶长》5.3)

鲁无君子者 (《公冶长》5.3)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 (《公冶长》5.16)

君子周急不继富 (《雍也》6.4)

女为君子儒 (《雍也》6.13)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6.18)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雍也》6.26)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雍也》6.27)

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述而》7.26)

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 (《述而》7.31)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述而》7.33)

君子坦荡荡 (《述而》7.37)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泰伯》8.2)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泰伯》8.4)

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泰伯》8.6)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9.6)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罕》9.14)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先进》11.1)

论笃是与,君子者乎 (《先进》11.21)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先进》11.26)

司马牛问君子 (《颜渊》l2.4)

君子不忧不惧 (《颜渊》l2.4)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颜渊》12.5)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颜渊》12.5)

君子质而已矣,何必文为 (《颜渊》l2.8)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颜渊》l2.8)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颜渊》12.16)

君子之德风 (《颜渊》12.19)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l2.24)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子路》13.3)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子路》l3.3)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13.3)

君子和而不同 (《子路》l3.23)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子路》l3.25)

君子泰而不骄 (《子路》l3.26)

君子哉若人 (《宪问》14.5)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宪问》14.6)

君子上达 (《宪问》l4.23)

君子思不出其位 (《宪问》14.26)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14.27)

君子之道三,我无能焉 (《宪问》l4.28)

子路问君子 (《宪问》l4.42)

君子亦有穷乎 (《卫灵公》l5.2)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卫灵公》l5.2)

君子哉蘧伯玉 (《卫灵公》l5.7)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卫灵公》15.18)

君子哉 (《卫灵公》15.18)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卫灵公》l5.19)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卫灵公》l5.20)

君子求诸己 (《卫灵公》15.22)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l5.22)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卫灵公》15.23)

君子谋道不谋食 (《卫灵公》15.32)

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15.32)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卫灵公》l5.34)

君子贞而不谅 (《卫灵公》l5.37)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l6.1)

侍于君子有三愆 (《季氏》16.6)

君子有三戒 (《季氏》16.7)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季氏》16.8)

君子有九思 (《季氏》16.10)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季氏》16.13)

君子学道则爱人 (《阳货》17.4)

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阳货》17.7)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阳货》17.21)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阳货》l7.21)

君子尚勇乎 (《阳货》17.23)

君子义以为上 (《阳货》l7.23)

君子有勇无义为乱 (《阳货》17.23)

君子亦有恶乎 (《阳货》l7.24)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微子》l8.7)

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微子》l8.10)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子张》l9.3)

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张》19.4)

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张》19.7)

君子有三变 (《子张》19.9)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 (《子张》l9.10)

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 (《子张》l9.12)

君子之道焉可诬也 (《子张》l9.12)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张》19.20)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子张》19.21)

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子张》19.25)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尧曰》20.2)

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 (《尧曰》20.2)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 (《尧曰》20.2)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尧曰》20.3)

君子之风下一句是什么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君子之风下一句是什么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23042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