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描写本命年的诗句

古代描写本命年的诗句

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凝结了 中华民族温情、和谐的民族心结,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 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历代文人墨客以此为题,津津乐道,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有记录各种传统习俗的,有抒发个人情怀的,有描写喜庆气象的,可谓五彩纷呈。本期,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些有关春节的诗句和散文

古诗词中寻找春节的影子,别有一番韵味

腊月初,人们开始打扫卫生,以迎新春。清代诗人蔡云在《吴歈》中写道: “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

年末岁尾,百姓希望来年五谷丰登,有“祭灶”风俗。晚清诗人罗昭隐这样描述: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除夕守岁,一家人开怀畅饮,团圆取乐,共祝新年。最早以守岁习俗为题材的诗歌,大约是南朝梁代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夫妻在除夕夜等待东方第一朵朝霞,就算头上佩戴着沉重的首饰也精神百倍。

苏轼的《守岁》写道: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宋代席振起也有同名诗歌《守岁》: “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守岁诗里也不乏悲凉之作,最有名的当属陆游在除夕夜留下的《示儿》,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成为了千古绝唱。再如文天祥的《除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酒,挑灯夜未央。”字句间流露出他在元政权大牢中度过最后一个除夕的一丝寂寞、悲怆。

岁尾年初,家家爆竹,户户焰火,不绝于耳,气势如虹。元代诗人赵孟頫在《岁月》中说: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地落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

描写春节喜庆气氛者,王安石可算写到极致,他的《元日》诗脍炙人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任时光流转,古代诗人笔下的这些春节故事仍历久铭心!那么,在近现代作家的笔下,春节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1

古代描写本命年的诗句

绝大多数人家二十七夜过年,所以这晚上商店都开门,直到后半夜送神后才关门。我们约伴出门散步,买花炮。花炮种类繁多,我们所买的,不是两响头的炮仗和噼劈啪啪的鞭炮,而是雪炮、流星、金转银盘、水老鼠、万花筒等好看的花炮。其中,万花筒最好看,然而价贵不易多得。买回去在天井里放,大可增加过年的喜气。我把一串鞭炮拆散,一个一个地放,点着了火,立刻拿一个罐头瓶来罩住,“咚原由网”地一声,连罐头瓶也跳起来。我起初不敢拿在手里放,后来经乐生哥哥教导,竟敢拿在手里放了。两指轻轻捏住鞭炮的末端,一点上火,立刻把头旋向后面。渐渐老练了,即行若无事。

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经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夜饭的时候,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哪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用红纸包好,我全部用以买花炮。

——丰子恺《过年》节选

丰子恺笔下的春节,是《过年》中对童年的年味的怀念。像很多男孩,丰子恺对花炮有种偏执的爱。“爆竹声中一岁除”。对于孩子,爆竹声中是欢乐的年味,缭绕在时光的年轮里。

2

古代描写本命年的诗句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

......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

......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 老舍《北京的春节》节选

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是年味的群英荟萃,热闹、繁忙又有条不紊。都在忙年,年味越忙越浓,除夕达到沸点。用质朴的笔调,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展现了人们忙年、过年和拜年的原由网风俗民情,描绘了一幅幅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

3

古代描写本命年的诗句

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凭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有时自告奋勇帮忙,许可拿个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运气不坏。

――《沈从文文集》节选

在《沈从文文集》里,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小时候春节玩儿灯放焰火的场景。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谁家焰火出众超群。热闹非凡的景象,令人赏心悦目。

4

古代描写本命年的诗句

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站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家家都忙着蒸馒头和年糕,穷门小户也要蒸出几天的豆馅团子。

......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

......

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院子里铺着芝麻秸儿,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虽然允许走动,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免得冲撞了神明。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这叫守岁。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天麻麻亮,左邻右舍拜年的人已经敲门。开门相见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要给百家拜年。出左邻入www.58yuanyou.com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

——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节选

文章以主要的篇幅写了家乡火热的过年景象,描绘了一组色彩缤纷的乡村年景图。它用词生动、准确//www.58yuanyou.com,语言朴实,充满着浓郁的乡村气息。

5

古代描写本命年的诗句

过了辞灶日,春节就迫在眉睫了。在孩子的感觉里,这段时间还是很漫长。终于熬到了年除夕,这天下午,女人们带着女孩子在家包饺子,男人们带着男孩子去给祖先上坟。而这上坟,其实就是去邀请祖先回家过年。上坟回来,家里的堂屋墙上,已经挂起了家堂轴子,轴子上画着一些冠冕堂皇的古人…原由网

那时候,不但没有电视,连电都没有,吃过晚饭就睡觉。睡到三星正晌时,被母亲悄悄地叫起来。起来穿上新衣,感觉到特别神秘,特别寒冷,牙齿得得地颤抖。家堂轴子前的蜡烛已经点燃,火苗颤抖不止,照耀得轴子上的古人面孔闪闪发光,好像活了一样……这时候绝对不许高声说话,即便是平日里脾气不好的家长,此时也是柔声细语。至于孩子,头天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地叮嘱过了,过年时最好不说话,非得说时,也得斟酌词语,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词……

――莫言《故乡过年》节选

文人笔下的春节,峥嵘着他们的人生阅历,任时光蹉跎,容颜老去,年味却历久弥香。

古代描写本命年的诗句

(李晓磊作品)

个人艺术作品展示、书画作品收藏微信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古代描写本命年的诗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21872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