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白描描写

关注中国诗歌报(中诗报),让诗歌温暖人生!

场景白描描写

在文学作品中,描写作为必不可少的主要创作手法之一,按内容可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按特征可分为白描和细描。

白描一词,在1985年版的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中国画技法之一。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的。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可见在文学创作中广泛应用的白描,就是用最简练的文字,IGKfGuHDN不加修饰地直接描绘事物的主旨。

白描在诗歌中,一般可用来写景、写人、勾勒事物等。也可与其他表现手法共用,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说起白描在诗歌中的应用,行家可能会联想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成串的物象如古琴曲中的音符一个个滑出,动有西风流水,静有夕阳古道,动静互衬,组合成一幅线条分明而暗淡的写意画。小桥横跨流水,昏鸦有老树可栖,人家的房子想必也不会空着。结尾一句“断肠人在天涯”,顿时打开一个宽广的空间,勾出读者无尽的思绪。在这样的环境中,那远离故乡的游子相伴一匹瘦马,如何打发即将来临的漫漫长夜!其中滋味之酸楚,非断肠何以形原由网容!

诚然,这是一首古诗——更准确来讲,是一首元曲。但除了格律,在诗意的表达等方面,与现代诗并无太多不同。我们顺着上边的分析往下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诗中人物在夕阳古道上与一匹瘦马沐浴西风?其中缘由,恐怕与时代脱不了干系。这不正是现代诗中常用的“给读者留下再创作思考空间”的表现手法吗?尤其是其中对白描手法的应用,可谓恰到好处,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在现代诗中,虽然难说哪首诗在白描手法的利用方面堪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争高下,但成功的范例,也还是可以寻到的。请看当代女诗人西娃的《画面》:

中山公园里,一张旧晨报/被慢慢展开,阳光下/独裁者,和平日,皮条客,监狱/乞丐,公务员,破折号,情侣/星空,灾区,和尚,播音员/安宁的栖息在同一平面上//年轻的母亲,把熟睡的/婴儿,放在报纸的中央

关于这首诗,网络上评论多多。本人认为:这是一首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多义诗。其特别之处就在于似乎怎么解读都有理,又似乎怎样解读也无法做到全面、完整。于是就有了读者遨游不尽的广阔空间。这样的诗,往往是诗评家的最爱,有时能取得连作者都意想不到的效果。

独裁者、和平日、皮条客、监狱、乞丐、公务员、破折号、情侣、星空、灾区、和尚、播音员这一切分布在一张旧晨报上,构成一幅写意画,晾晒在阳光下。

这组画面之后,当“年轻的母亲,把熟睡的/婴儿,放在报纸的中央”。这还是单纯的画面吗?透过画面,我们是否看到了天灾人祸、社会大舞台、人间百态然。当然,这幅画面中,也还不乏美好的事物:比如还有和平日、情侣、星空、播音//www.58yuanyou.com员和尚等,这些物象并不丑陋。还有:当熟睡的婴儿被放在报纸中央,势必会遮挡报纸上的部分画面。这是否暗喻后来人必将改变现实?还是暗喻未来的世界属于未来的人民?诗人,分明是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寥寥几笔,简单的描述,动与静对接,使现实中真实的人物、景象与报纸上的文字、画面巧妙糅合到一起,深刻的内涵于虚实之间凸显而出。

想象一下,如果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手法不是白描,而是用意象的句子,细致描写,大肆渲染,这首诗可以写多长,我们IGKfGuHDN是否还能记住它!

如果说前边的作品都在写景方面占用了较大篇幅,就让我们欣赏一首利用白描手法写人和事物过程的作品。这就是徐知免翻译的法国诗人雅克普列维尔的《午餐》:

他把咖啡放在/杯子里/他把牛奶放在/咖啡里/他把糖放在/牛奶咖啡里/他用一把小茶匙/不断搅动/他喝了牛奶咖啡/然后放下杯子/不跟我说话/他点燃起/一支烟/他张开嘴/吐出许多烟圈/他把烟灰弹在/烟灰缸里/不跟我说话/也不看我/他站起身来/他把帽子/戴在头上//因为天正下着雨/他穿上雨衣/接着他走出去/在雨地里/也不说话/也不看我/而我呢我把脑袋/拿在手里/于是我哭了。

在这首译诗中,作者通篇利用白描手法,记录了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一件看似寻常的事情,没有在字面上加入任何自己的观点。诗中沿“我”的目光,,不加任何修饰,描写了“他”吃午餐的全过程。诗中反复出现“不跟我说话/也不看我”。的诗句,可见“他”和“我”之间是存在某种关系的。那么这个“我”是什么人,为何那么仔细地去看一个人吃东西;在“他”出去之后,“我”,为什么哭了呢——并且,还是把脑袋拿在手里?

我不想凭臆测妄自拆解别人的作品。但我们不妨提出疑问:什么样的人才会把目光聚焦他人身上,从头到尾这么细致看这个人吃东西?诗的题目为《午餐》可那个吃东西的人,也不过只喝了一杯加糖的牛奶咖啡,为什么没有吃三明治或面包呢?好在“他”还喝了这杯东西,而“我”,却只有看的份。可见这首诗的背景,应该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期。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一双饥饿的眼睛、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一个潦倒不堪不被重视的人、一个提着头颅艰难度日有今天没明天的人,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绝望到极点的人。这个人跟在另一个人的后面,忍饥挨饿,哭着行走在茫茫雨中的路上……我也有了想哭的感觉。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利用白描手法写诗,可使语言更加简练;写景,更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心里变化、使情节发展与环境融为一体,使内涵更显突出;写人,可使人物更加活灵活现,由表及里,直逼人物的本质、灵魂;写事物过程,可以最大程度增加真实感,最有效地给读者留下再创作的思考空间——甚至使作品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当然,前提是用得恰到好处。反之,如果用得不好,有可能把诗歌写得连散文都不如。这就要求写作者首先能分辨哪些属于白描,哪些属于细描,进而熟练掌握、运用这一技能。至于怎样才能使这一技能在诗歌中发挥最大作用,这除了与写作者的创作功底有关,还须就诗而论,针对文本进行分析,没人能在这方面给出一个不变的答案。

其实,类似本文中引用的以白描为主要表现手法的诗作,在现代诗中并不是很多。其中能让人道一声“好”的,则更是少之又少。据本人所知,当今很多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并不注重写作技法而只注重诗歌意境与内涵,并且凭感觉去刻意营造心中这个意境,深化内涵。当然,这种做法并无不可。但身为诗人,可以不注重技法,却不应该不懂诗歌创作的技法。否则,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诗人。

另外,现代汉语不但是原由网一个相当复杂的体系,还会随着被使用的漫长过程不断发展变化。因此白描与细描,往往并不是很容易辨别。虽然已经有人在白描与细描之间划定了一个界线,但这界线似乎并不是很清晰明了、容易把握。有些白描文字也有类似细描的淡墨渲染;有些细描也有类似白描的点滴特征。那么如何分辨白描与细描,如何断定自己写出的描述文字就是白描?对此,只能从描写的详略和渲染、修饰程度等方面加以分析、区别。

注:本文引用的诗作范文来自网络。文中对诗作范文的解读和一些观点纯属个人见解,如有不妥,愿与同道商榷。

本文来至|| 边陲钓翁

本栏编辑||海底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诗报

声明||非商业行为。作者观点不代表中诗报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为创作者提供参考和交流 新诗与诗词探讨原创投稿邮箱:zgsgb2@126.com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场景白描描写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20013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