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句翠羽

《秋兴》八首之八的解读五题

孙玉文

造句翠羽

孙玉文,湖北黄冈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韵学会理事。

摘要:文章从五个方面重新解读了杜甫《秋兴》八首之八。先论证这首诗杜甫写游览长安附近的昆吾、御宿是在秋天,游渼陂是在春天和夏末,不是一次性游览。在此基础上,论证这首诗不只是写前往渼陂沿途及渼陂的所见所感;由原由网此论证“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是写两件事,“香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承“昆吾御宿自逶迤”,“香稻”原来可能作“红豆”;“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承“紫阁峰阴入渼陂”,从而解读了该诗的结构层次。原由网然后结合该诗的结构层次对诗作内容做了重新解读,进一步论证为什么“香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承“昆吾御宿自逶迤”而来。最后重点论证了“佳人拾翠春相问”“彩笔昔曾干气象”的具体含义。

关键词:杜甫 《秋兴》八首之八 解读

造句翠羽

杜甫《秋兴》八首,是杜甫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的组诗。杜甫因秋而引发诗兴,所以叫“秋兴”。其中第八首: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

关于此诗的意旨,仇兆鳌《杜诗详注》说:“八章,思长安胜境,遡旧游而叹衰老也。”此诗追忆了唐代开元盛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以及垂垂老矣的惆怅心情。诗的解读还存在一些分歧,本文试图作出新的分析。

造句翠羽

有人说,这首诗是写杜甫昔日某一次畅游渼陂的情境。于是将前面六句全部理解为杜甫在那一次前往渼陂游览时所经之处的沿途之景和在目的地渼陂畅游时之兴。这种看法由来已久。元张性《杜律演义》说:“公自长安游渼陂,必道经昆吾、御宿。及至,则见紫阁峰阴,入于渼陂,所谓‘半陂以南纯浸山’者是也。”这说法已经含有杜甫是写一次游览的意思在里头了。到现代,有很多人明确看作是一次性游览。这是有问题的说法。仇兆鳌分析说:“‘香稻’二句,记秋时之景,联属上文。‘佳人’二句,忆寻春之兴,引起下意。”照他的分析,“香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秋游所见所感,“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是春游所见所感。据此,中间四句显然不是一次游览所得。仇氏的说法大体是正确的。但说“佳人”二句是“引起下意”,则不无可商,它也有“联属上文”的作用;而且,“仙侣同舟晚更移”不是指春游,仇氏失考。

首先必须明确:杜甫这首诗没有任何一处点明“昆吾、御宿、紫阁峰、渼陂”是同一时间、一次游览所得;也没有点明游览渼陂一定要经过昆吾、御宿。张性的说法是他个人对这首诗的体会,甚至是他个人的误会,他将这首诗看作是写杜甫一次游览所得。在我看来,杜诗没有这一层言外之意,杜甫的言外之意反而表现出他是写多次游览所见所感以及晚年的心绪。

从本诗内容上看,“佳人拾翠春相问”明确点明是写春天的事。但是“香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它一定是写秋景的。杜甫说到,香稻是残留下来的,鹦鹉在啄食它。这说明“香稻啄残鹦鹉粒”诗是写刚收割稻谷以后的事。稻谷春天还处于生长发育期,至秋天才成熟,进入收割季节。如果是春天,怎么会有“香稻啄残鹦鹉粒”这种景象?“香稻”,本是一种稻谷,不是今天的香米。唐李颀《渔父歌》:“绿水饭香稻,青荷包紫鳞。”殷文圭《九华贺雨吟》:“万畦香稻蓬葱绿,九朵奇峰扑亚青。”宋梅尧臣《寄题苏子美沧浪亭》:“春羹芼白菘,夏鼎烹紫蓴。黄柑摘霜晚,香稻炊玉新。”晁公溯《闻稻有成》:“香稻既收八月白,晚花能开百日红。”可见,人们是将收获香稻跟秋天联系在一起。杜甫诗中,还用了“香稻”“香秔”各一次,也都是写秋天的事。《茅堂检校收稻二首》之一:“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顷间。”《雨四首》之一:“秋日新沾影,寒江旧落声。柴扉临野碓,半得捣香粳。

“香稻”,有的本子作“红豆”,《宋诗话辑佚》佚名《漫叟诗话》:“前人评杜诗云:‘红豆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若云‘鹦鹉啄残红豆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便不是好句。”《杜诗详注》引钱谦益之说:“沈括《笔谈》及洪兴祖《楚辞补注》并作‘红豆啄馀鹦鹉粒’。”钱氏以为原文可能是“香稻”,我认为:宋人所引,可能反映出原来杜诗作“红豆啄残鹦鹉粒”。宋代就有“香稻”和“红豆”之异文。红豆即相思子,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它的籽实成熟在九十月间,也就是秋冬之间。对比起来,杜诗原文作“红豆”的可能性很大,后人发现鹦鹉不啄食红豆,于是改为“香稻”或“红稻、红饭”;如果原文作“香稻”,后人改为“红豆”,就很难解释为什么要做这种极大的改动,而且改得不近情理。如果杜诗原来用“红豆”,他大概是要表示汉代上林苑中有不少异物。后来有人用杜甫此诗的典,也是指秋天景物。例如唐庄布《石榴歌》:“霜风击破锦香囊,鹦鹉啄残红豆颗。”宋方岳《僮有弹鹭置池上者予解其缚纵之而不去盖不饮》:“白苹久失鸿雁洲,红豆不窥鹦鹉粒。”元贯云石《【南吕】一枝花丽情》:“银杏叶凋零鸭脚黄,玉树花冷淡鸡冠紫。红豆蔻啄残鹦鹉粒,碧梧桐栖老凤凰枝。对景嗟咨,楚江风霜剪鸳鸯翅,渭城柳烟笼翡翠丝。缀黄金菊露,碎绿锦荷花瑟瑟。”再说,“碧梧栖老凤凰枝”是写老梧桐树枝,也应该是写秋景。

《杜诗详注》还提到,“香稻”,还有的本子作“红稻”。“红稻”见于唐代,是稻的一种。唐白居易《自题小草亭》:“绿醅量盏饮,红稻约升炊。”宋王禹偁《送李著作》诗:“饭馈海陵红稻软,鲙擎淮水白鱼肥。”即使原文作“红稻”,也不影响上文的结论。仇兆鳌还说,有的本子作“红饭”。这当是宋人的改动,“红饭”这个词语是宋代以后才出现的。宋叶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卷二:“《古今诗话》:‘老杜“红饭吸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此语反而意奇。退之诗云“舞鉴鸾窥沼,行天马渡桥”,亦仿此理。’”

还有一点,杜甫《秋兴》八首,都是围绕“秋兴”来写。其他七首都明确地描写了秋景或秋兴,只有这一首诗,如果将“红豆(或香稻。下同)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理解为春景,将整诗理解为杜甫对渼陂的春天的一次游览,则整个一首诗,除了最后一句“白头今望苦低垂”跟“秋”扯得上关系,其他七句全部都是写春景,诗就偏题了。如果将“红豆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理解为秋景,而且不将整诗理解为杜甫对渼陂的春天的一次游览,则整个一首诗就可以理解为紧扣“秋兴”来写。

从地理方位和游览路线上看,“昆吾、御宿、紫阁峰、渼陂”不在一处,相隔甚远。先请看下图:

“昆吾、御宿”本是汉武帝的离宫别苑,到唐朝已是遗迹。昆吾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御宿在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至韦曲一带;紫阁峰是终南山峰,在今户县东南,渼陂在户县西。昆吾在唐代长安的东南,御宿在长安的南偏东,紫阁峰和渼陂在长安的西南,紫阁峰还在渼陂之南。如果杜甫从长安出发,中经昆吾、御宿,前往渼陂游玩,就必须绕一个大弯。他不是从位置居中的长安直接前往渼陂,而是先折向东南,再绕开长安,折向西南。这是很不合情理的,他得多走几倍的路。要知道,从长安到蓝田有四五十公里,这几乎相当于从长安直接到渼陂的路程。也就是说,杜甫如果采取人们所说的经由昆吾到渼陂的游览路线,他得多走上百公里的路,除非他不仅仅是游览渼陂,而是连昆吾、御宿一起游览。但是,由于杜甫游览昆吾、御宿,和渼陂不是一次进行的,因此他没有必要绕行一百多公里前往渼陂。是不是当时交通不便,需要做这样的绕行呢?也不是。一是历史上没有这样的记载,二是上述这些地方,包括渼陂,属于京畿地区,紧挨着首都长安,交通网必然很发达,不可能绕行一百多公里,取道长安东南再折回长安西南。三是渼陂在当时是旅游胜地,户县是达官贵人争置田产的上选所在,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说起钴鉧潭西小丘:“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不可想象,当时从长安到户县、到渼陂,需要绕那么大的弯子。

不但杜甫到昆吾苑、御宿亭跟到渼陂不同时间,而且他去渼陂也应该不止一次。杜甫在天宝九载(750)冬天(一说天宝十载冬)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赏识,列入了选序,待制集贤院,等候分配,心情既畅快又忐忑,有所期待,但直到天宝十四载因李林甫作梗,做了一个小官。在此期间,他曾经于(754)跟岑参兄弟等一起游览过渼陂,从白天一直游到晚上,“水面月出蓝田关”,荡漾出他浓浓的诗情,写了《渼陂行》和《与户县源大少府宴渼陂》。

游渼陂的具体时间可以继续讨论。《渼陂行》里面有“菱叶荷花净如拭”诗句,提到有“荷花”,荷花花期是六至九月(农历略早一点),这似乎表明杜甫是六月至九月之间的某一两天游渼陂,跟前一句诗“佳人拾翠春相问”不是同一个季节游渼陂。

岑参写了《与户县群官泛渼陂》,其中有:“暝来呼小吏,列火俨归轩”,可见晚上有活动,跟杜甫说法一致。这一次游览不止杜甫和岑参兄弟,还有其他不少人,杜甫写到有“源大少府”,岑参写到有“户县群官”。聚会上有诗酒唱和,杜甫“得‘寒’字”,写了《与户县源大少府宴渼陂》;岑参“得‘人’字”,写了《与户县群官泛渼陂》。《渼陂西南台》是六月去的一次写的,其中有“六月风日冷”“蒹葭离披去”的诗句,这就不可能是春天游渼陂,而是季夏,快到孟秋了。这一次游渼陂,杜甫《渼陂西南台》诗前作了一个小序:“此台,前游所未至者,故重游而记其胜。”这里的“重游”是杜甫的另外一次游览,还是跟岑参兄弟等一起游览的那一次时补加的游览?如果是后者,则杜甫他们的渼陂之行可以定在天宝十三载的六月,此时天气比较适宜。后者的可能性很大,杜甫六到九月连续去渼陂两次,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无论如何,“仙侣同舟晚更移”是写这一次的游览,岑参们可以算“仙侣”。仙侣,指人品高尚、心神契合的朋友。语出《后汉书•郭太传》:“ 林宗(郭太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 ,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秋兴》八首之八所言游渼陂的“佳人拾翠春相问”一事,当跟《城西陂泛舟》是同一次,《城西陂泛舟》中有“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诗句,它们都是春天游渼陂的事。该诗还提到“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也跟“佳人拾翠春相问”一致。《秋兴》八首之八也写到“仙侣同舟晚更移”。这一句应该是他夏秋游渼陂的事。清代陈廷敬《律笺》:“公《城西泛舟》诗‘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萧悲远天’,所谓‘佳人拾翠春相问’也;又《与岑参兄弟游渼陂行》‘船舷瞑戛云际寺,水面月出蓝田关’,所谓‘仙侣同舟晚更移’也。春相问,彼此问遗也。晚更移,移棹忘归也。”如果这样,则“佳人拾翠春相问”和“仙侣同舟晚更移”也不是写同一次游览渼陂的情状,“佳人拾翠春相问”是写春天的那一次游览;“仙侣同舟晚更移”是写跟岑参兄弟等人六月游览的那一次。

造句翠羽

根据上文所论,我们进一步来讨论此诗的结构层次。先从“昆吾御宿自逶迤”跟下文的照应来说。由于杜甫对昆吾、御宿和紫阁峰、渼陂的游览不止一次,至少昆吾、御宿和渼陂是两次、甚或三次及三次以上游览所得;因此将这首诗看作是杜甫某一次畅游渼陂一地的情境,就值得怀疑了:昆吾、御宿不是杜甫游览渼陂的所经之地,而是分别游览之处。杜甫游这两个地方跟游渼陂具有同样的重要性;这首诗是写昆吾、御宿和渼陂等地的情境的。这样,“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中,“昆吾、御宿”是连在一起说的地名,是皇家园林;“紫阁、渼陂”是连在一起说的地名,是旅游胜地。前一句杜甫写游览昆吾、御宿二地所得,后一句是写他游览渼陂所得。这提示我们:杜诗后文必然要分别围绕这两部分展开。如果后文没有就“昆吾御宿自逶迤”展开内容,那么要么是杜甫写诗没有照应,要么是人们对杜诗的理解有偏差。

既往的一些研究,由于将这首诗看作是杜甫昔日畅游渼陂一地的情境,因此对此诗的理解就存在偏差,他们将“香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看作是渼陂一带的虚实景象。其结果,杜甫游览昆吾、御宿二地,他本人的下文似乎没有交代。对比起来,明王嗣奭《杜臆》说:“此章所思,不专在渼陂。”清代陈廷敬《律笺》说:“‘香稻、碧梧’,属昆吾、御宿。‘拾翠、同舟’,属渼陂。”他们的解释可取。照这种说法,《秋兴》八首之八的结构层次十分谨饬:“香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二句承“昆吾御宿自逶迤”而来,“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二句承“紫阁峰阴入渼陂”而来。

再从“香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两句的释读及与上下文的照应来说。这两句不仅仅是要切题,跟“昆吾御宿自逶迤”要上下文照应,而且有可能都是杜甫的想象之词,不是写他亲眼所见之物:

(一)“香稻啄残鹦鹉粒”原来很可能作“红豆啄残鹦鹉粒”。我们可以认定,唐代长安一带不可能有红豆这种植物,所以王维《相思》诗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而且热带植物红豆,它的叶、根、种子有毒,种子的毒性最大,种壳坚硬,人们一般用来做身上或家里的饰物,不是鹦鹉的食料。可能正是由于这一点,因此,宋代以后的人将杜诗的“红豆”改为“香稻”或“红饭”,这样一来,杜诗可能是有意通过这种不符合事实的想象透出的言外之意就不容易看出。不难得出结论,“红豆啄残鹦鹉粒”是杜甫的想象之辞,不可能是杜甫在去渼陂的路上所看见的景象。

(二)“凤凰”是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一种鸟,“碧梧栖老凤凰枝”指凤凰栖息在碧梧枝上,这不可能是写实景。这一点很容易知道。

明末唐汝询《诗解》说:“赵注以‘香稻’一联为倒装法,诗意本谓‘香稻则鹦鹉啄余之粒,碧梧乃凤凰栖老之枝’,盖举鹦、凤以形容二物之美,非实事也。若云‘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则实有凤凰、鹦鹉矣www.58yuanyou.com。”今人周振甫《诗词例话侧重和倒装一》发挥说:“原来杜甫这诗是写回忆长安景物,他要强调京里景物的美好,说那里的香稻不是一般的稻,是鹦鹉啄余的稻;那里的碧梧不是一般的梧桐,是凤凰栖老的梧桐,所以这样造句。就是‘香稻——鹦鹉啄余粒,碧梧——凤凰栖老枝’,采用描写句,把重点放在香稻和碧梧上,是侧重的写法。要是改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便成为叙述句,叙述鹦鹉凤凰的动作,重点完全不同了。再说,照原来的描写句,侧重在香稻碧梧,那末所谓鹦鹉啄余,凤凰栖老都是虚的,只是说明香稻碧梧的不同寻常而已。要是改成叙述句,好像真有鹦鹉凤凰的啄和栖,反而显得拘泥了。说鹦鹉啄余还可解释,说凤凰栖老显然是虚的。”

周氏所说的描写句,我们叫判断句。唐汝询和周氏的意思,杜甫采取句式“香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就可以表达虚指的内容,言外之意,用叙述句就只能表达实有的内容,但没有做论证。据我们看来,采用判断句也可以表达实指的内容,采用叙述句未必不可以表达虚指的内容。还有一点,他们都采用“香稻啄残鹦鹉粒”来立论,没有论证“香稻”作“红豆”为什么是错的。

既然“红豆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不是写杜甫前往渼陂途中所见的景物,那么杜甫写这两句有什么深意?联系本诗第一句“昆吾御宿自逶迤”,问题就迎刃而解。如果“红豆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写去渼陂途中所见,那么不但“昆吾御宿自逶迤”失去了着落,而且这两句跟前文“紫阁峰阴入渼陂”和后文“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的联系就无法讲通,为什么“紫阁峰阴入渼陂”和后文“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都是实写,而中间插两句虚写的内容呢?而且为什么前文“紫阁峰阴入渼陂”和后文“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是正常的语序,而“红豆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倒装语序,不正常的语序?杜甫为什么要有意这样安排?

如果将“红豆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看作是对“昆吾御宿自逶迤”的展开,就好懂了,从汉代大赋起,写宫室苑囿,就有许多夸诞的成分。杜甫的“昆吾、御宿”是用典,用扬雄《羽猎赋序》的典,《羽猎赋序》有“武帝广开上林,南至宜春、鼎胡、御宿、昆吾”,这是杜甫“昆吾、御宿”连用之所本,《序》中还有“甘露零其庭,醴泉流其唐,凤凰巢其树,黄龙游其沼,麒麟臻其囿,神爵栖其林”,显然是虚写。《羽猎赋》是劝谏汉成帝羽猎的,《文心雕龙夸饰》就注意到《羽猎赋》有夸饰的成分。杜甫将这种夸饰的成分,用倒装mJBPRD得有点近乎荒诞的语序曲折隐晦地表达出来,跟他想传递的言外之意是很协调的。

为什么说“红豆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承“昆吾御宿自逶迤”而来,是写朝廷而不是写渼陂呢?“碧梧栖老凤凰枝”能给我们明确的答案。凡是凤凰栖梧桐,一定有象征意义,没有例外,这种意象,象征着朝廷用贤,或贤才得到朝廷重用。这种说法由来已久。《诗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毛传:“凤凰,灵鸟仁瑞也。雄曰凤,雌曰凰。”郑笺:“凤凰往飞翙翙然,亦与众鸟集于所止。众鸟慕凤凰而来。喻贤者所在,群士皆慕而往仕也。因时凤凰至,因以为喻焉。”又:“凤凰于飞,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毛传:“梧桐,柔木也。由东曰朝阳。梧桐不生山冈,太平而后朝阳。”郑笺:“凤凰鸣于山脊之上者,居高视下,观可集止。喻贤者待礼乃行,翔而后集。梧桐生者,犹明君出也。生于朝阳者,被温仁之气,亦君德也。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非竹食不食。”《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因此,“红豆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一定是写唐朝朝廷的,不是写去渼陂途中所见之景。人们将关注点转移到了“香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倒装句法的分析上去了,对凤凰栖梧桐的象征意义有所忽视。

既然杜甫上述两句一定是表面写朝廷的离宫别苑,实际上是写朝廷,因此我们知道“昆吾、御宿”这种皇帝的苑囿,表面上是写园林,实际上也象征着朝廷。杜甫《伤春》五首是广德二年(764年)在阆中所作,之一:“蒙尘清路急,御宿且谁供。”这里的“御宿”也是借御宿亭象征朝廷。“碧梧栖老凤凰枝”既然是象征,那么“红豆啄残鹦鹉粒”也是象征,它们表面上是写昆吾苑和御宿亭所见所思之物,实际上是写杜甫本人曾经得到过朝廷的任用,“红豆啄残鹦鹉粒”是说自己曾经在朝廷中得到一份薄俸;“碧梧栖老凤凰枝”是说自己曾经作为贤才跻身朝臣之列。“碧梧栖老凤凰枝”暗含自己在玄宗朝曾得到赏识,面见过玄宗。这句是说自己曾像凤凰一样,栖息在老梧桐枝上。这当然是杜甫比较自豪的事情,《秋兴》八首之五有“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两句,也提到面见玄宗皇帝的事。

既然“红豆”两句是承“昆吾”句,那么“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是承“紫阁峰阴入渼陂”而来。否则,“紫阁”句就没有照应了。《杜臆》还说:“地产香稻,鹦鹉食之有馀;林茂碧梧,凤凰栖之至老……此诗止‘仙侣同舟’一语涉渼陂,而《演义》云:专为渼陂而作,误甚。”王嗣奭以为整首诗只有“仙侣同舟晚更移”一句是写渼陂,将“佳人拾翠春相问”剔除出去,分析有失偏颇,没有能很好揭示这首诗的章法,也对诗作内容有所误解。清屈复《唐诗成法》说:“此思昆吾诸处之游也。一二出诸处地名,三四诸处所见之景物,五六诸处之游人。七昔游,结后四首;八吟望,结前四首。章法井然。”他的这种分析,是不妥当的。一二两句不只是出诸处地名,还有景致;三四两句写所见之景物,只能是朝廷的离宫别苑;五六两句不只是写诸处之游人,也有情境。

“佳人”两句,表面写渼陂之景及杜甫本人跟贤才的交流,实际上是写自己和贤才有很好的交游,他们都希望能报效朝廷;也跟贤才一样,有美人相伴,才子佳人往往联系在一起。“彩笔昔曾干气象”是说自己曾经在天宝九载给玄宗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青睐;“白头吟望苦低垂”是写杜甫到老未能得到重用的悲观情绪。因此,本诗实际上也隐含了对当时代宗皇帝任用小人、外敌不断入侵、国力衰微的不满。他在这里通过变换句子的语序,曲折隐晦地表达了这层含义。《秋兴》八首中,杜甫在其他的几首诗里,也表达了这种不满,与本首诗的基调相同。他在倒装语序中,以“红豆、碧梧”置于句首,借以强调朝廷及朝廷对自己的看重,跟他当时的心境是连在一起的。

造句翠羽

佳人拾翠春相问”的解释有不同意见。仇兆鳌《详注》:“《楚辞》:‘唯佳人之独怀。’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费昶诗:‘芳郊拾翠人,回袖卷芳春。’梦弼注:‘相问,乃诗人“杂佩以问之”之意。《前汉娄敬传》:“数问遗。”颜注:“问遗,谓饷馈之也。遗,去声。’

其中“佳人”字面意思是美好的人,既可以指男,指君子贤人;也可以指女,取“美女”义。前者如汉武帝《秋风辞》:“兰有秀兮菊有芳,携佳人兮不能忘。”《晋书陶侃传》:“杜弢为益州吏,盗用库钱,父死不奔丧。卿本佳人,何为随之也?”唐韦应物《过扶风精舍旧居简朝宗巨川兄弟》:“佳人亦携手,再往今不同。”后者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司马相如《长门赋》:“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杜甫的“佳人”是指君子贤人还是美女?《详注》引《楚辞》“唯佳人之独怀”,这话见于《九章悲回风》,“佳人”是屈原自指。因此,仇兆鳌是认为“佳人拾翠”的“佳人”指男子,即君子贤人。这是很有道理的,“拾翠春相问”是指拾取翠鸟的羽毛赠送给他人。女为悦己者容,翠羽可为女子头上的装饰。如果“佳人”指女子,“佳人拾翠春相问”则要理解为女子拾取翠羽送给他人,即送给男子;但送给男子干什么呢?讲不通,古代一般是男子送女子翠羽这样的情物。有不少人将“佳人”理解为游船上的歌女,这是不正确的。

“翠”,本义是翠鸟,杜诗指翠鸟的羽毛。他这时是在渼陂,正好可以用“拾翠”的典。翠鸟是一种水鸟,食物以鱼类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通身色泽鲜艳、多彩。先秦时期,人们就用它的羽毛来作装饰品,妇女常用作头饰或身饰,男子也可以用来饰冠、剑等。《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张翠帷,建羽盖。”李善注:“翠帷、羽盖,谓以翠羽饰帷、盖也。”《文选曹植七启》:“戴金摇之熠燿,扬翠羽之双翘。”刘良注:“金摇,钗也。熠烁,光色也。又饰以翡翠之羽于上也。”南朝齐谢朓《拟宋玉风赋》:“开翠帐之影蔼,响行佩之轻鸣。”梁元帝《鸟名》诗:“雀钗照轻幌,翠的绕纤腰。”唐卢照邻《刘生》:“翠羽装剑鞘,黄金镂马缨。”杜甫《湘夫人祠》:“虫书玉佩藓,燕舞翠帷尘。”唐李华《咏史》之十一:“泥沾珠缀履,雨湿翠毛簪。”温庭筠《牡丹》诗之一:“轻阴隔翠帏,宿雨泣晴晖。”后蜀顾敻《酒泉子》词:“翠帏闲掩舞双鸾,蒨香寒。”《宋史舆服志四》:“五梁冠,翠毛锦绶。”

拾翠,本指拾取翠鸟羽毛,妇女多以为首饰,后往往指妇女装饰有关的事情;或女子自己拾翠,或男子为心爱的女子拾翠。最早用“拾翠”的,是曹植《洛神赋》,这是写人神之间爱情的,其中有:“尔乃众灵杂沓,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由于有了这个典故,后来人们用“拾翠”多集中在妇女的饰物上。南朝梁纪少瑜《游建兴苑》:“踟蹰怜拾翠,顾步惜遗簪。”江淹《水上神女赋》:“女遂俯整玉轪,仰肃金镳。或采丹叶,或拾翠条。守明玑而为誓,解琅玕而相要。情乍合而还散,色半亲而复娇。”费昶《春郊望美人》:“芳郊拾翠人,回袖卷芳春。金辉起步摇,红彩发吹纶。汤汤盖顶日,飘飘马足尘。薄暮高楼下,当知妾姓秦。”陈陈叔宝《舞媚娘》:“楼上多娇艳,当窗并三五。争弄游春陌,相邀开绣户。转态结红裙,含娇拾翠羽。”隋虞世基《衡阳王斋阁奏妓诗》:“金沟低御道,玉管正吟风。拾翠天津上,回鸾鸟路中。镜前看月近,歌处觉尘空。今宵织女见,言是望仙宫。”江总《为陈六宫谢表》:“妾闻汉水赠珠,人闻绝世;洛川拾翠,仙处无双。”唐卢照邻《<南阳公集>序》:“人惭西氏,空论拾翠之容;质谢南金,徒辩荆蓬之妙。”宋之问《秋莲赋》:“既如秦女艳日兮凤鸣,又如洛妃拾翠兮鸿惊。足使瑶草罢色,芳树无情。江采苹《楼东赋》:“温泉不到,忆拾翠之旧游;长门深闭,嗟青鸾之信修。”骆宾王《棹歌行》:“写月图黄罢,凌波拾翠通。镜花摇芰日,衣麝入荷风。叶密舟难荡,莲疏浦易空。凤媒羞自托,鸳翼恨难穷。秋帐灯花翠,倡楼粉色红。相思无别曲,并在棹歌中。”沈佺期《洛阳道》:“乘羊稚子看,拾翠美人娇。行乐归恒晚,香尘扑地遥。”吴融《闲居有作》:“踏青堤上烟多绿,拾翠江边月更明。”宋陆游《采莲曲》:“女伴相邀拾翠羽,归棹如飞那可许。倾鬟障袖不应人,遥指石帆山下雨。”因此,杜诗的“佳人拾翠春相问”应该指春天时前来渼陂的那些贤才君子们,在渼陂的洲上,拾取翠羽,赠送给随行的歌女,以为定情之物;或士人之间互送翠羽以表示问候、关怀。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中,“佳人”和“仙侣”都是指有才华的士人,这两句诗都是写贤才君子的,不是前一句重在写歌妓,后一句重在写贤才君子。贤才君子是国家必须要使用的人员,杜甫写他们,自然跟他将个人与国家联系在一起有关,跟《秋兴》八首中其他七首的基调也是完全一致的。杜甫是要表明他曾经是作为一位贤才得到玄宗的赏识,见重于当时的文人雅士。

造句翠羽

彩笔昔曾干气象”,这里“干气象”作何解?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曾”作“游”,引赵彦材注:“末句,公盖言其昔日曾携彩笔题诗,而干其气象。今则老矣,正白头中,吟咏而望之,其头苦于低垂。公有《渼陂行》,又有《渼陂西南台》诗,又《与源大少府宴渼陂》诗云:‘饭抄云子白,瓜嚼水精寒。’则为彩笔昔游矣。”这是据“彩笔昔游干气象”而阐发的,以为这句诗是写杜甫“彩笔”描绘的是往日游渼陂而有题咏之事。仇兆鳌《杜诗详注》引了江淹《丽色赋》“非气象之可譬”,又注释说:“张綖注:气象,指山水之气象。干者,言彩笔所作,气凌山水也,即指《渼陂行》及《城西泛舟》等篇言。朱注:此句当与《题郑监湖亭》‘赋诗分气象’参看。钱笺引‘气冲星象表,词感帝王尊’,解作赋诗干主,非也。张远注:此诗末联与上章末联,皆属对结体。‘夕曾’对‘今望’,意本明白。旧作‘吟望’,乃字讹耳。”这里张綖注也是这句诗是写杜甫“彩笔”描绘的是往日游渼陂而有题咏之事。按《丽色赋》“非气象之可譬,奚影响而能陈”是写东邻佳人的美丽难以描状,“气象”可能指该女子的神情、状貌。后代注释《秋兴》此诗往往只是说:“干气象:喻指自己曾于天宝十载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这是据钱谦益《杜诗笺注》而来。上文已经论证《秋兴》八首之八不专写渼陂,也写了皇家园林,因此“彩笔昔曾干气象”完全可以理解为既写了渼陂,也写了御宿、昆吾的“气象”,赵彦材、钱原由网谦益等人的看法均可以成立。但是“干气象”为什么有这样的喻指意义,没有说。但是,不弄清楚就不能将此句诗读懂。

《汉语大词典》给“气象”列了8个义项,每个义项前一个用例如下:1,气候;天象。宋苏轼《与章子厚书》:“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2,指能预示吉凶的云气变化。《旧五代史唐书符存审传》:“居旬日,梁军逼我营。会望气者言:‘西南黑气如斗鸡之状,当有战阵。’存审曰:‘我方欲决战,而形于气象,得非天赞欤!’”3,景色,景象。唐阎宽《晓入宜都渚》诗:“回眺佳气象,远怀得山林。” 4, 指迹象。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五:“东坡在儋耳,谓子过曰:‘吾尝告汝,我决不为海外人,近日颇觉有还中州气象。’” 5 ,气度,气局。《新唐书王丘传》:“(王丘)气象清古,行脩洁,于词赋尤高。”6,指事物的情状和态势,唐鲍溶《古鉴》诗:“古鉴含灵气象和,蛟龙盘鼻护金波。” 7,气概,气派。元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二折:“恨不的莽拳头打挫牙关,八面威气象全无,十石力身躯软瘫。” 8,指诗文字画的气韵和风格。唐韩愈《荐士》诗:“建安能者七,卓荦变风操,逶迤抵晋宋,气象日凋耗。”这8个义项,用来解读“彩笔昔曾干气象”,只有第6个义项与“干气象”的“气象”义近,但明显不同,其他似都有扞格之处。因此,对“干气象”的“气象”必须做进一步的释读。

杜诗用了3处“气象”,剩下2处,《送陵州路使君赴任》:“国待贤良急,君当拔擢新。佩刀成气象,行盖出风尘。”《杜诗详注》:“此勉使君初政。吕虔佩刀,刺史之事。皂盖行县,太守之职。路殆郡守,故两用之。”又注:“《晋书》:吕虔为刺史,有佩刀,相者以为必三公可服,虔乃赠别驾王祥曰:‘卿有公辅之望,故相与也。’”这是指人的“气象”,指人的神情、状貌。《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之三:“赋诗分气象,佳句莫频频。宋代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引赵彦材注:“公言郑君赋诗,分得我吟咏之气象,则佳句莫也频频有之乎。此‘莫’字与‘行云莫字湿仙衣’之‘莫’同。”这里“赋诗分气象”跟“干气象”的“气象”词义相同,所以《杜诗详注》也是引用江淹《丽色赋》“非气象之可譬”作释。这里的“气象”,是指郑监湖上亭的神致、状貌。这两首诗都是律诗,其中《送陵州路使君赴任》处在对仗的位置,“气象”与“风尘”相对,则“气象”是“气”与“象”二字为并列关系可知。“气”有“景象,景观”的意义,杜甫《秋兴》诗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这跟“象”意义相近,但根据“气象”与“风尘”相对,则“气”和“象”不是同义连用。“气”可以理解为气象,指景象、景致;“象”理解为物之状貌。“气象”即指景象、状貌。

考“气象”一词南北朝已出现,梁沈约《明堂登歌 歌黄帝辞》:“郁彼中坛,含灵阐化。回环气象,轮无辍驾。”唐代用例显著增多:

1.孙逖《立秋日题安昌寺北山亭》:“天路云虹近,人寰气象遥。山围伯禹庙,江落伍胥潮。”

2.萧颖士《赵载同游焦湖夜归作》:“遥岫逢应接,连塘乍回转。划然气象分,万顷行可见。波中峰一点,云际帆千片。”

3.方干《书吴道隐林亭》:“藓榭莎亭萝筱阴,依稀气象似山林。”

4.元稹《春馀遣兴》:“步屟恣优游,望山多气象。云叶遥卷舒,风裾动萧爽。

5.杜牧《怀钟灵旧游》诗之三:“斜辉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桥气象兼。”

6.杨鸿《晴望九华山》:“九华闲望簇清虚,气象群峰尽不如。”

7.司空图《丁巳元日》:“禀朔华夷会,开春气象生。日随行阙近,岳为寿觞晴。”

8.温庭筠《病中书怀呈友人》:“豸冠簪铁柱,螭首对金铺。内史书千卷,将军画一厨。眼明惊气象,心死伏规模。岂意观文物,何劳琢碔砆。”

9.许玫《题雁塔》:“北岭风烟开魏阙,南轩气象镇商山。灞陵车马垂杨里,京国城池落照间。”

10.徐氏《题彭州阳平化》:“寻真游胜境,巡礼到阳平。水远波澜碧,山高气象清。”

11.花蕊夫人《宫词》之四十三:“金作蟠龙绣作麟,壸中楼阁禁中春。君王避暑来游幸,风月横秋气象新。”

这里“气象”均指景象、状貌。其中例1“气象”与“云虹”对仗,例8与“规模”对仗,例9与“风烟”对仗,例10与“波澜”对仗,足见“气象”不是同义词并列,而是类义祠并列,“气”指气象,“象”指状貌。“干”意思是关涉,跟“涉笔成趣”的“涉”意义相当,指着手为文。彩笔昔曾干气象,指用辞藻丰富的笔墨描写景致和物状。《秋兴》八首之八既然追忆了杜甫往日在长安时的辉煌,既写了渼陂一带,也写了禁苑;既写了风物,也写了人物,因此这里的“物状”指当时杜甫在长安时所描写的长安一带的物象。

“彩笔昔曾干气象”,这是比较自负的说法。“彩笔”,本指五采之笔,晋潘岳《萤火赋》:“羡微虫之琦玮,援彩笔以为铭。”杜甫这里是用江淹的典。《南史江淹傳》:“(江淹)又尝宿於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于是后人称“彩笔”为五色笔,比喻才思富赡的文笔。杜甫之所以有这种自负的说法,是因为当年他行将四十岁时,做了他人生中一个重大选择,向朝廷献《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等《三大礼赋》,获得朝廷赏识,《旧唐书杜甫传》:“(杜甫)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这是他一生最自豪的一件事。由这一句,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写出自己在夔州一带滞留的伤感,“白头吟望苦低垂”。

孙玉文附记:本文原题《〈秋兴八首之八的解读四题》发表于《中国典籍与文化》2019年第3期,这里增加了“五”,将题目改为《秋兴八首之八的解读五题》,原文与此有关的数字也作了相应改动。

造句翠羽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典籍与文化》2019年第3期,此据作者原稿有所改动,与刊物发表时不尽相同,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孙玉文老师授权发布。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造句翠羽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1924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