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手作

为什么要手作

作者|黄晶

在北京的有机集市上,我遇到了一个来自江西的姑娘小碗,她老家在上饶,祖传的客家米酒酿制手法被她平移到北京,在工作之余,她自己酿酒,周末拿出来分享给其他的朋友。她说“平时的日子,我是一个互联网公司的行政经理,跟周围匆匆赶地铁上下班的白领没什么不一样。其实开始也没想学,一次妈妈来北京看我,带来了酒曲,就怕我在这喝不到家乡的米酒冲鸡蛋,我把米酒带到单位给同事喝,同事们都很喜欢,结果,大家都说要我妈多做一点,后来我干脆跟她学起了酿酒。”

小碗的酒用造型很西洋的瓶子装好了卖,68元一瓶,我尝了尝清甜醇厚的糯米香,果然跟我在南方老家喝到的酒味道一致。

“酿酒讲究时间,温度,酒曲的好坏,特别是水质都很有关系,我和妈妈都用从家乡带来的酒曲,那是一个酿酒师傅专门用的那种酒曲,你仔细品尝,那味道跟别的酒曲完全不一样。”

我问:“酿酒对你的生活有改变吗?”

她说:“改变太大了。以前我也是下班就上网,追剧,然后再上班,看手机不看到眼睛睁不开绝不睡觉,而那经常就是原由网十二点以后。自从我和妈妈一起做米酒,周末在市集上结识了很多关注健康的朋友,大家都注重绿色有机食品和生活方式,开始关注健康方面的信息,我和妈妈一起都早睡早起,现在过得很健康。”

在有机市集上,还遇到了海归留学生Linda,她做的是马拉西亚椰子油做的天然润唇膏。她之前是一名服装设计师,因为喜欢手作的护肤品,开始自己研究制作,现在她已经做出了擦脸油、手工皂、润唇膏等一系列产品。“我也是很喜欢自己去研究一些东西,开始是做衣服,后来在马来西亚上学的时候,发现椰子油天然健康,又有很多用途,就自己做一些东西来用。当然我的本职工作还是设计师啦,但我也喜欢做这些小护肤品。我从云南找来的鲜花,一片片花瓣蒸馏成花露,那是大自然的精华啊,感觉到非常非常幸福。别人说我在做化学实验,也真像,哈哈,我是自己喜欢玩,也不做很多,就是爱好,多了再拿来卖。”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身边有了越来越多的白领手艺人,这俨然成了一种流行时尚:

新闻里,北京一个名校毕业的高级白领,辞职去胡同里摆煎饼摊,他坦荡地对不理解自己的人说,我只是找到了我要做的事,就是喜欢摊煎饼。

还是新闻里,纽约的市中心,一个曾经的金融女精英围着围裙全心揉着面团,背后满是装满了天然酵母的瓶瓶罐罐。她说:“这原由网比我原来看股市K线的工作辛苦多了,但是Fuck,我真是喜欢。”

这些手作达人们,将我们带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没有资本、没有房贷、没有职场硝烟的生活方式中,这里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有器物的温暖、有多元的审美……你可以做衣服,做烘焙,学书法,做木工给孩子做出各种玩具,最不济的也可以买数码油画或者一本“秘密花园”,在家涂涂抹抹。

为什么要手作

所以,这到底是一个又一个小确幸的选择,还是一个都市人群巨大自发性的自我疗愈?到底是什么样的魅力,让都市人都开始醉心于一门简单的手艺?

幸福感,来自安静

在积极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Flow俗称心流,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这个概念来自于上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对上百名攀岩爱好者进行了访谈,他们描述了自己在从事攀岩时共同的、拥有令自己十分幸福的情绪体验,那是一种像水流一样自发不断涌动的感受。

后来人们用flow来形容人们对某一个活动、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推动个体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或事物的一种情绪体验。这很像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时的高峰体验。

为什么要手作

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认为,使心流发生的活动有以下特征:

这是具有挑战性、且有兴趣的活动。

专注。

有清楚目标的活动。

有立即回馈的活动。

有主控感。

从事活动时没有忧虑感,忘我。

主观的时间感改变——例如可以从事很长的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消逝。

简单来说,flow 就是一种几乎是自动的、不须花力气的但又高度集中的感觉状态。

实用东方智慧来更好理解,这很像道家说的用庖丁解牛那样的高超技能来提升内心精神力的技巧,也像佛家说的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心流(flow)体验的过程中人本身既不兴奋,也不高兴。它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没有情绪,没有意识,无我的状态。

借由技艺,达到意识的停顿,也就是冥想、禅修时,追求的状态。这可能正是其魅力所在。

为什么要手作

后现代主义的田园运动

大城市人们用高楼汽车把自我隔绝起来,生造出来一个“文明”的生存环境,然而人类动物性的一面,却无情地被忽略甚至永远抛弃了。这背后是身心的扭曲。

从物质第一,到灵性的精神运动;从更多更快的对物质占有到素食、慢食、轻食,再到断舍离;

从工业化大生产,到回归手作的田园主义……

工业革命将一切机械化,大生产化,而后现代则主张瓦解一切的秩序和限制,主张个人主义,和对意义本身的消解和反叛。

对一种慢节奏的、内守的技艺型生活方式的追寻,或许正是这股潮流中的重要支流。

为什么要手作

对比醉心手作技艺提高过程中的充实感,现代人的不幸福正是来自于信息的超载带来的焦虑感。

“过度学习”,“过度理性”,什么都想要有掌控感,追求目标导向的成功论、方法论,仿佛人的思维从一睁开眼睛到闭上眼都停不下来。当你的大脑停不下来,身体就成了它的奴隶,最后是亚健康或者崩溃。

网易女编辑熬夜加班,年纪轻轻就得了癌症,据报道,她之前有的失眠、食欲不振等这些症状都被她忽略了,导致长期生活不规律后生了大病。为什么她不能够及时对自己的健康有个调整?这背后很可能是网络信息爆炸对人的“异化”。人变成了信息延伸的一个终端,人也成为信息网络的一部分,身处其中,只有停不下来的感觉。这个碎片化的世界,带来的不只是高效,还有干扰,如果人的精神一直不能内守,不能安静,从何而谈,静、定、慧,没有慧,就没有生命力的充实感,这就是我们不幸福的终极原因。

为什么要手作

当我们被焦虑、控制感、和无处不在的外在信息牢牢抓住。“停不下来”,正是我们普遍的感受。一种诉诸于手和技艺的活动,就会看做是对精神、信息渴求依赖症的注意力转移方式。

开启思维的极简模式

越来越多在思维世界的极简主义以及“断舍离”的生活方式在被倡导。

比如前段时间风靡一时的秘密花园”绘图本

“第一个提出涂色减压的应该是20世纪初的心理学家 荣格(Carl G. Jng),他在复杂的曼荼罗图案上涂鸦,以此排解苦闷。

荣格心理学认为,内心的种种想法均可以绘制成曼荼罗,在印度教和佛教中象征宇宙,实际上就是一种“投射”,可以是焦虑、抑郁的投射,也可以是摆脱焦虑抑郁过程的投射。而填色书的图案也都非常精致繁复、有一种对称美,和曼陀罗图案很接近。

此外,涂色的过程要求集中精力、专注而细致,任何人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情绪的负面信息就被屏原由网蔽掉了。这种近乎冥想的体验,也能起到静心的作用,甚至达到近乎禅定的效果。

为什么要手作

而当你埋头专注涂RTjQywOdm色,选什么颜色、如何搭配都是被潜意识指挥的,这些颜色既反映了你当时的心境,也会有某种暗示或引导,这种功效有点像心理治疗中的沙盘,看似无意的选择其实是潜意识的投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了解自我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绘制曼陀罗能带来“心流”,原由网令我们在绘制过程中逐步整合内在与能量,开启自我疗愈的法门。”

生活本身的价值,

是不断肯定每个人的价值

《寿司之神》这部纪录片,讲述了日本专门做寿司的厨师在寿司的制作过程中精益求精的技艺,观众看来简直要求到苛刻的地步,然而在这种“苛求”的背后,自有一种“匠人的精神主义”,二郎先生说:

“我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以求精进,总是向往能够有所进步,我继续向上,努力达到巅峰,但没人知道巅峰在哪。我依然不认为自己已臻完善,爱自己的工作,一生投身其中。”

●《寿司之神》海报

当选择太多的时候,已经忘记一生做好一件事的感觉了。而匠人就像我们的镜子,照出了我们的浮躁。

“简单、较少欲望的世界不会因为平静而脆弱、不堪一击,它更像是厚厚的帷幕,把琐碎的干扰摒弃在外。”

显然,以二郎先生为代表的,是向内收敛,并不在乎外界吵闹,心安理得珍惜自己生活的人。

生活本身其实有很多的丰富性、可能性,然而成功的标准、对目标的看重,导致我们都活成了扁平化思维,如果我们变得多元、懂得更多的审美、不那么对目标执着,会如何呢?这些通过一门手艺的醉心投入,对人的更大改变是,会让人放松、安定,内守,变得更亲切可爱一些。

研究表明:

低心流(flow)的人大多在大卖场闲逛,每天看很多电视;

高心流(flow)的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他们有自己喜欢的运动,从事喜欢的爱好,花很多时间去增加技能,不断体验自我升级的快感。

全身心投入你喜欢的劳作中,忘记目标、没有焦虑、情绪、没有自我意识,当技艺经由练习提高时,你对自己的满意无以复加。而积极心理学家说,不断增加对自己的满意度,这是幸福感的同义词。

诗歌和希望不在远方。你找寻了很久的理想自我,并不在宏大遥远的理想和主义里,手作的意义,就是过程本身——在你凝神、投入的每个moment。

为什么要手作

和我们一起玩才是正经事,6月幸福研习社活动多多,详见微信:shifenxinli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为什么要手作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baike/1894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