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紫千红香满园的前一句

九华民歌,也称青阳民歌,它广泛流传于九华山一带,是九华山所特有的“地域文化产品”,是九华山的天籁之音,也是中国民间音乐百花园中一朵美丽的音乐奇葩。

九华民歌和其它地区的民歌一样,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集体创作,在劳动生产实践中抒发情感、表达心愿的一种民间演唱形式,通过人们长期的口头演唱而流传于世。山、茶、佛构成了它的主体风韵,这也是它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民歌的闪光之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佛教文化的影响,领唱合唱,一唱众和。由于仅仅是民间的口口相传,缺乏文字记录,绝大部分已遗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目前流传下来的九华民歌曲调有《耘草号子》、《团茶歌》、《茶歌》、《门歌小调》等几种调式。尽管流传下来的已为数不多,但仍不失为经典之作,尤为弥足珍贵。

万紫千红香满园的前一句

九华民歌的音乐质朴,旋律优美,曲风明亮,曲调俗中透雅,让人陶醉,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如《耘草号子》这首歌,最低音是低音5,最高音是中音6,整个音域跨度只有九度,但首句一唱,音阶渐次上行,典型的山歌特征,一下就将听众带入那高耸入云的山巅之上,登高远望,一览无余,心旷神怡。而第二句又非常自然的下行到低音区,后面一句过渡音乐又自然引伸到节奏较明显的四四拍中,最后结尾又与第二句对应。整段音乐起承转合,高低错落,收放自如,优美动听。再如《团茶歌》,低音为中音1,高音为高音1,音域跨度也只有八度,但主旋//www.58yuanyou.com律一直在高音区回荡,隔一句一个高潮,显得气势雄浑,高亢嘹亮。尤其是后面连续几个“团团团呐咳”,将九华民歌的特色表现的淋漓尽致。

万紫千红香满园的前一句

九华民歌的语言特色也很明显,很多歌词发音吐字不是普通话,而是以九华地方语音为主。如“家住”唱成“家居”,“白云”唱成“白(be)云”,“音乐”唱成“音乐(yao)”等都是九华的乡土音。另外歌曲的副词较多,如“采茶姑娘”加上副词就成了“采那茶那姑儿娘”,“九华歌手”加上副词就是“九华呐歌来手”等等。

万紫千红香满园的前一句

以上这些九华民歌的音乐特点和语言特色构成了九华民歌的魂,特有代表性,非常接地气,离开这些特色就不能称其为九华民歌。

据传,九华民歌起源于唐代,但何时自成体系,目前尚无考证。有关专家介绍,九华民歌传唱至今,主要得益于民间三种人:一是民间能编能唱的文化人;二是能歌会唱的乡民;三是卖唱的艺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九华民歌在青阳县广为传唱,尤其在青阳的西乡一带(即九华、庙前、杜村三个乡)极为盛行,而九华乡拥华村的储德贵则是当时著名的九华民歌歌手,也是解放后演唱九华民歌的第一代农民歌手。1959年,储德贵参加青阳县第三届农村业余汇演,演唱九华民歌《耘草号子十二月花灯》获得一致好评,在安庆地区文艺汇演中又获得大奖。之后的近20年中,储德贵在青阳县文化部门的组织下演唱了许多首九华民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阳县文化部门曾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搜集、整理包括九华民歌在内的各地民间文艺作品,九华民歌曾出现过“妙音动九华”的盛行时期,好几首九华民歌都广为传唱。如《团茶歌九天仙女采茶来》,歌中唱道:“九朵芙蓉云里开,九华春茶雾里栽。九十九峰茶歌起,九天仙女采茶来。”《耘草号子不识稗子和稻棵》:“姐家门口好稻棵,稻棵虽好稗子多。小郎弯腰拔稗子,不识稗子和稻棵。” 《采茶歌应学蜡烛一条心》:“妹提灯笼照哥行,来在茶园定终身。莫学灯笼千只眼,应学蜡烛一条心。”这些歌曲语言质朴,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这期间,九华民歌的第二代农民歌手闪亮登场,她就是九华乡拥华村的周苗凤。

周苗凤小时候家境较穷,没念过书,但她从小就喜欢唱歌,十四五岁时隔壁有个叫储德贵的中年男人喜欢唱民歌,而且唱得非常好听。当时乡里搞宣传队,储德贵教他们唱,周苗凤就跟在后面学。尽管不识字,不识谱,但凭着她的聪颖和秉赋,尤其是她那高亢嘹亮的独特嗓音使她在民歌演唱中脱颖而出,并独树一帜。

万紫千红香满园的前一句

1975年青阳县业余文艺汇演中,周苗凤和储德贵演唱的《秧歌》和《耘草号子》等九华民歌被选送至池州地区汇演,后又被选送到省里演出。在合肥江淮大戏院演唱时,周苗凤不用话筒,开腔一唱,站在剧场最后一排都感到声音震耳。她那高亢嘹亮的演唱,独特的九华民歌韵味一下打动了所有人,受到了省文艺界、新闻界的广泛好评。当时,池州地区文工团准备招录周苗凤进文工团专唱九华民歌,并打算送周苗凤进安徽省艺gqcdzaDBaB术学校学习。可周苗凤觉得自己农村来的,又不识字,怕适应不了城里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就婉言谢绝了地区文工团的好意,从而也就与专业文艺工作者的身份擦肩而过。尽管如此,周苗凤还在继续唱歌,她的九华民歌唱到宣城、芜湖、合肥和全国学大寨的榜样淮北郭庄。再后来安徽广播电台、中央广播电台和大报小刊多次采访周苗凤。1997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部专程到九华乡拥华村周苗凤家拍摄音乐专题片《九华山野的歌》,并在央视三套和八套播出。1998年安徽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周苗凤作为九华山地区唯一的民歌手在省台的春节晚会上演唱了九华民歌。

近两年来,九华山风景区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风景区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旅游文化的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瑰宝,更好地打造九华文化名山,从2014年起,九华山党工委政治处启动了对九华民歌的抢救、挖掘、搜集、整理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政治处、宣传文化科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对九华民歌素材的走访、搜集、整理工作,完成了《耘草号子》、《团茶歌》、《茶歌》、《门歌小调》等几种曲调的词曲创作。新创作的几首九华民歌的歌词如下:

《耘草号子九华佛茶香满园》:“九华山歌入原由网云天,歌声伴我进茶园,白云悠悠百鸟唱,茶树青青花争艳。九华风光美如仙,唱着山歌进茶园。双手采茶歌不断,歌美茶香润

心田。高山云雾谷雨尖,九华佛茶香满园。"

《团茶歌赞九华》:“九华歌手嗓门高,山歌一唱九重霄。唱得群山松涛舞,唱得清泉乐陶陶。九十九座峰灵秀,九十九座古寺庙。神奇九华无限美,悠悠钟声荡佛乐(yao)。

天台顶上祥云绕,文化园里花枝俏。美好乡村结硕果,九华处处传捷报。九华山好水也妙,万紫千红百花笑。旅游事业大发展,九华明天更美好。"

《采茶歌(门歌小调)九华四季美》:“九华山上春光美,花香鸟语游人醉。九华山上夏清凉,避暑休闲胜天堂。九华山上秋色浓,天高云淡枫叶红。九华山上冬梅香,佛国琉璃披银妆。九华风光四季美,美在九华的山和水。美在勤劳的九华人,幸福生活更和美。九华风光四季美,山灵水秀入画帷。四季美景看不够,明年再看更妩媚。”

以上这几首歌词表述了九华山对外开放三十多年来,经过全山广大干部群众和佛教僧人的共同努力所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现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九华山旅游事业大发展,人民生活美满幸福的优美画卷。

在九华民歌的音乐创作中,作者坚持继承和创新的原则,保留了九华民歌曲调的基本原素,尽量向大家展示一个原汁原味的九华民歌。但在曲调的安排中,根据山歌的特点和现代民歌的表现形式,加入了二部和声,有的加入了三部和声。如《耘草号子九华佛茶香满园》的最后二句,就是采用二部和声的创作手法,既增强了空谷回音的山歌效果,突出了山歌的特点,也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觉。再如《团茶歌赞九华》,原本有4段歌词,考虑到歌曲的时间较长,故将4段词调整为3段词。一、二段为男女对唱,第三段的第一部分采用二声部的和声,第二部分采用三部和声方法,重点突出“团团团呐”这个九华民歌独有的表现形式。《采茶歌(门歌小调)九华四季美》,是一首比较欢快热烈的曲调,作者将采茶歌的旋律和门歌小调的旋律溶合在一起。为了表现出九华四季美景的主题,在歌曲唱完后又返回开始的第一段并采用轮唱的的方法再现主旋律,使歌曲达到高潮。

在搜集九华民歌素材的过程中,在安徽电视台的帮助下调取了周苗凤1998年参加省台春晚的演唱录像资料。为了让九华民歌的传唱后继有人并传承下去,九华山风景区精心挑选了周苗凤的女儿冉芳作为九华民歌第三代演唱歌手演唱九华民歌,还邀请了市文化局和池州学院的专家教授对冉芳进行练唱指导。2015年7月9日风景区在青阳县西峰山庄成功举办了“九华民歌创作座谈会”,受邀参会的十多位50年代起从事九华民歌创作的专家和老艺人,为九华民歌申遗提供了很多珍贵的资料,对新创作的九华民歌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9月23日,在池州市群众文化辅导员才艺大赛中,冉芳演唱的九华民歌《耘草号子》获得了优秀奖,10月14日,冉芳参加池州市第二届美好乡村文艺汇演,获得三等奖。2015年年底,冉芳在合肥进棚录制了由她主唱的九华民歌,风景区文化部门专门制作了音乐CD光盘《来自九华山的天籁之音——九华民歌》。2016年,冉芳先后参加了安徽省第十一届艺术节声乐展演、池州市第二届群众文化辅导员结对成果展演、池州市非遗展演等多项演出比赛,均获得各类奖项。2016年4月,九华民歌作为传原由网统音乐类成功入选池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元月23日,经安徽省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认真评审,并经安徽省非遗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确定九华民歌作为传统音乐类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4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5年7月,九华山管委会出台的《九华山风景区关于贯彻落实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把风景区建成“世界佛教文化观光胜地”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笔者认为,发挥九华地域特色,打造九华文化名山,对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具有极其重要gqcdzaDBaB的意义。

九华山既是佛教名山、风景名山,也是文化名山。其内涵丰富,外延广大,历史渊源流长。而九华民歌作为九华山独特的民间艺术演唱形式,历史悠久,曾经享誉大江南北,是九华山、池州市乃至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也是九华山打造世界佛教文化观光胜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九华民歌的挖掘、收集、整理、传唱等基础性工作已经完成,但要使九华民歌形成规模,打造成品牌并传承下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加快申报九华民歌传承人的进度并有相应的经费保障。

第二,要培养和选拔演唱九华民歌的人才。现在的九华山,九华民歌处于断代状态,除了周苗凤、冉芳和九华民歌的创作者,其他无人会唱,尤其缺乏男歌手。如不抓紧抢救、恢复和传承下去,九华民歌将在我们这代人手上失传。笔者认为,要使九华民歌传承下去,除了在景区的职工群众中和社区里普及外,还可以在学校的学生中进行传授。比如,在学校每周的音乐课中,安排适当的课程,教孩子们学唱九华民歌。学校在平日组织的文艺演出活动中也可以组织学生演唱九华民歌。学生既会唱九华山自己的民歌,也能使九华民歌得以传唱下去,还可以发现民歌演唱新秀。这样,九华民歌不仅能传唱,而且能传承。

第三,要改变现有的演唱形式。将单调呆板的一人独唱调整为男女对唱、领唱合唱。要有舞蹈伴舞,服装、道具、背景图搭配协调,真正达到“一唱众和、热闹活泼”的效果。

第四、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业余演出团队和专门的创作人员,不定期的参加各类演出活动,不断创作,不断创新,使九华民歌能够登上更高更大的舞台。

第五,动用各类新闻媒体对九华民歌进行宣传造势,广为传播,扩大九华民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使九华民歌成为九华文化名山一张闪光的名片,为打造九华山世界佛教文化观光胜地作出应有的贡献。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万紫千红香满园的前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33539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