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的描写

作者: 邢晨声

走进悠远的黄土高原,那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亿万年积蓄的磅礴气势,展示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壮观。天地在视野尽头相握,推涌出无边跃动,传递着让心颤动的节奏。于是,攀缘着视觉引领,我们感知到的是一种悠扬委婉而充满张力的节奏律动。当无边无际的壮阔奔来眼底,心便走出自我的视域。极目天际,风驰云走,碧蓝透心,空灵到无尽的遥远。在厚重充实与浩瀚空灵之间,给了我们一个辽阔而温暖的自然与人文的磅礴背景。苍凉与厚重的深层,是血脉的涌动,寂寥的荒原,我们依稀还能听得到岁月沉沙中驼铃的回响,看得见草原商队悲壮的背影,我们的心底还在回荡着西口路上用情和泪编织的柔肠寸断的牵挂。走西口,是从黄土高原到大漠草原上书写的最有文化底气的一笔。这一走出北方丝绸之路壮举,走出中国晋商文化的历史辉煌,无疑让绵延不绝的黄土高原和浩瀚无边的北方草原上拥有了惊天动地的历史回响。

二人台的描写晋商驼队

我们让思想的镜头闪回,行走在黄河两岸,徜徉在长城脚下,远眺于天边的草原,让视觉感受、心理冲击品味一种魂牵梦绕的节律跃动。是历史的节拍拨动心弦,形成的时空流韵,还是浩荡的草原之风与高原击掌合力留下的回响,让这方土地迷了岁月,醉了山乡,有了一种无边风韵。在厚重充实与浩瀚无垠之间,你会在这片博大之中,找到让你的心狂跳的冲动。那是一个画面,一种原由网声音,一段不期而遇的情缘,如同是你爱上这片黄土地之后,用心为自己打造的初恋。这里有一种声音固执地行走在高原大地,在人们的心间挥之不去,成vfuskN了一种与生俱来的文化承载和相伴。我们把镜头拉近,毫无疑问,它就是“二人台”。

二人台的描写二人台剧目《卖菜》

面对北方高原的那份厚重和每个人带有基因传承般的渴望,尽管这种声音凄美而顽强地撞击你心中的那份柔软,但它的命运又是那样时断时续写满艰辛的挣扎。有记载以来三百年多年的艰难生存,与其说它给了悲情者以快乐,不如说是以自己的悲情角色在情感的反差中制造了感动。客观地讲,人们对一份文化现象的渴望和担忧,就是对一种文化传承断裂的忧虑。关于二人台的命运走向,已经忧虑纠结了半个多世纪,我们总是在理论上去辩解,在技巧上去琢磨,在地位上去争取,似乎都收效甚微。我们很少从它生长的土壤上去进行完整的审视,我们就缺一个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文化场景”,一个能够装的下真实的二人台生存的空间。

我总是相信在一个适当的时候,有一份令人感动的关于二人台的惊喜,升腾在这片厚土之上,一篇承载了我们所有已知末知的温暖画卷,让我们透过二人台这部历史的传唱,找到黄土地上www.58yuanyou.com魂魄,和迴肠荡气的人性光彩。直到有一天,作家席满华先生把他的倾心之作“我那亲亲的二人台”放在我的面前,我终于看到一个答案的展现。

让我们的思想聚焦。我可以感受到这是一部带着体温和心的律动的作品。我要和它对话,我那所有的神思狂想被聚焦在这一处顽强的柔软之中,变得那样可心而具体,博大的黄土地顿时成了温暖生命的血肉之躯。我感动了知足了,作品是用心写的,也是给心写的。可是,我又如何能让满华先生满意,让读者满意呢?因为席满华先生不是把书稿给我欣赏的,而是要我为书作序,真是惶恐又忐忑。这是因为,按常理从哪里讲也轮不到我来担此重任。首先,我和席满华先生不认识,连面也没见过,这份信任对我,来的意外而且突然;第二,我不是研究二人台的专家,充其量就是喜欢,又如何说出些差强人意的话来叫大家满意?第三,之于文学,我只能算个读者,在这个行业也没什么建树,这开卷露脸的事,真的心里没底。可当我收到席满华先生言辞恳切的亲笔长信,知其诚意,便为这份信任和真诚感动,我理解他并非从二人台这个小剧种的角度而动意,这背后的走西口才是那份文化的感动。因为我曾做过西口文化研究,于是如同释放压在心底的期待,竟不知所措地将这事应了下来,因为这既是我人生的课题,也是一份殊荣。

二人台可以说是发生在黄土高原的一种深远而广泛的文化现象,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绝不简单是一种快乐的愉悦,而是一种与生命旋律和谐共生的内容。这是因为,究其根源人类的传承是建立在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基因延续。任何一个地方都具备这样的特质,才有了不同地域、民族、种族和国家的文化性格和独立精神,才有了区别于其他人的个性。从形式上讲,“二人台”就是一个地方小戏剧种,历史上既没有官方的重视,也没有达官显贵的参与。但它承载的功能却是当地社会学意义上的历史存在和人文价值。因此,才也有了当地人们那种痴心痴情的热爱和自觉自愿的传承。满华是作家,自然有他独特的理解和感受。面对这样一个有历史背景,有环境画面,有事件情节,有人物典型,有生活气息,有作品传世,有艺术美感的题材,他是敏感而激动的。最重要的是,生他养他的土地,和陪伴他长大的文化始终没有离开过这魂牵梦绕的二人台,可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相伴。作为一个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乡土作家,在他笔耕不辍的思考中,那种精神的追寻,一直在黄土地上穿行。《走西口》的大作尚未杀青,他的激情早已定格在他“亲亲的二人台”上了。这是一种情感归宿,也可以说是一种宿命。可以说,二人台对他的塑造,成就了他对二人台的塑造。

以小说的形式来完整呈现二人台的历史画卷和文化场景,似乎比一般的生活描写更加不易。特别是要把人物的一般性格和艺术情景下的角色个性结合起来,把声情并茂的艺术状态用抽象的文字语言表现出来,把碎片化的点状艺术形式以历史文化风貌的使命系统地梳理展示出来,把有形的环境和无形的思想追求有机统一起来,这确实要靠的不单是文字的驾驭能力和语言的表现能力,而是一种对历史、社会、文化、艺术的整体把握,其核心动力是社会的担当和责任。二人台不是大的艺术门类,作为地方性小剧种,它的诞生、成长、传承,都是民间自己生存套路,如同小说中“土豆花”、“果子红”两个戏班的名称,以来自黄土高原最具代表性的土豆花和海红果来定位,朴实、坚韧,以顽强的生命力,宣示着存在的价值。二人台作为一种艺术的存在,同样要经历有传承、有发展、有变异、有消亡的过程。它的前世今生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在最本质地表现着社会的真实现象,表现着最鲜活生动的人性力量。展望作品,如何既现实又典型地展示历史的真实和文化的精彩,通过对一种艺术形式的生活化描写,似乎更容易接近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更能典型抓取最富魅力的历史瞬间和文化节点。这其中的价值,既有文学精神的探索,又有对一种文化现象的历史钩沉。

席满华先生的这部小说,以“我亲亲的二人台”定名,直接点透了二人台艺术的真谛——言情。因为这份情,远隔千里不算遥远,离别的岁月不再空虚,相伴的日夜倍感珍惜。借景喻情,对物抒怀,所有的悲欢离合、是非曲折都因情而起,因情而解,因情而动人。而对于作者本人,更是体现着二人台和自己的亲缘关系,体现着不离不弃、难舍难分的世纪之恋。所描述的两个戏班,不同的戏路,不同的性格,又有着类似的恩怨情仇与悲欢离合。地域的差异,带来文化的差异,文化又塑造着鲜明的人物个性。这一切真切细腻的情感体现,放在“走西口”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之下,放在苍凉悠远的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当中,让二人台那一声声的委婉,一曲曲的倾诉,一段段的悲壮,留下真情的写照,也留下带血的历程、含泪的见证。《我亲亲的二人台》从名字开始就体现了二人台的基因特征,很煽情地开始了他的动情讲述。讲故事是席满华先生的特长,把故事讲成一个文化脉络,是席满华先生的能力,让这种小文化成为大历史的写照,是席满华先生的魄力和格局。他把文学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我们感受到的文风是那份土生土长的朴实和厚重,那种艺术描写所特有的乡土幽默与自然。故事游走的路径,就是一条走西口历史的印迹。

二人台的描写

二人台的描写老一代艺术家演出二人台剧目《走西口》

走西口的原由网壮举如滔滔黄河在高原行走切割出一条峡谷,这条血泪斑斑的风云商路,留给历史一道深深的印痕,写满了我们难以想象的悲欢离合。留在商路尽头的金歌银舞,建在故土上的深宅大院,以及丢弃在荒原上的森森白骨,其实都是凝固了的血痂。二人台流传三百多年,紧紧抓住“情”的要素,为那些奔波在外的男人们,苦守寒门的婆姨们注入生的希望和动力。活在二人台故事里的情怀映射出那段撕心裂肺而又温情脉脉的时光,这就是历史的记载和人性的存在的区别。故事的时代背景正是在中国历史上最剧烈的文化碰撞与制度断裂时期,这段发生在西口路上的故事,那个让走西口的哥哥有心劲、有盼头的家乡妹子的故事,终于通过小说的形式活下来了,如同《三国演义》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三国历史。原来二人台所讲述的碎片化的故事,也因此有了一个清晰的文化场景和历史脉络梳理。

我们重新放眼心境。原由网席满华先生对二人台的情与爱以这样的形式面世了,我相信一次关于二人台与西口文化的故事又将开始新的演绎。因为今天的一切与昨天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甚至会觉得当年那些故事有些不可思议。二人台的使命和价值也不应再是一种孤独的吟唱。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让二人台成为一种可以和世界对话的时尚语言,浩荡的黄土高原和大漠草原,那波澜壮阔的画卷唱响的是感动时代的强音。我们感谢二人台,在艰难岁月里用微弱而顽强的情弦留下了西口文化的血脉基因,才有了今天民族文化的最新旋律的奏响。凭着对文化的敬畏,对二人台的热爱,对席满华先生的敬佩和对这部小说的理解,我差强人意地草就上文,是为序。

作者: 邢晨声2019年6月于北京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二人台的描写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33000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