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风俗的前一句

陕西人最自豪的是有一个响亮的外号:老陕。就一个“老”字足以让你信服:老陕,真的好“沧桑”呵!那悠久的三秦历史自不必说,就说过年的“老风俗”一时半会儿也说不完、道不尽。这里,拣几个有意思的与小伙伴们分享,也许你还没听说过呢!

老风俗的前一句

一、过小年,开启“过年模式”

交上腊月,年的脚步一天天地近了。有一首童谣唱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小孩子的盼望中,年走进了千家万户。

1、过小年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老陕就打开了“过年模式”。腊月二十三为“小年”,腊月三十为“大年”。从腊月二十三到翌年正月十五日,都是过年的范围。

老风俗的前一句

小年是一道关,到了这一天意味着到了过年的“关口”,所以叫年关。小年除了敬灶神外,还要打扫“阳尘”,屋里屋外拾掇得干干净净,一家人来个小聚会就算是过小年。

在我国民间,原由网不同的地域,过小年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最早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官家二十三,百姓二十四,渔民二十五。俗话说,长工短工、腊月二十四满工。意思就是做工的最迟到腊月二十四DpfCh就结束了。

2、敬灶神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要敬灶神。传说灶神是受玉帝之托,来到凡间深入各家各户掌握民情的“下派干部”。

老风俗的前一句

灶司爷在这一家忙活一年了,玉皇大帝要在腊月二十三召开年终总结汇报会。各路灶神要在二十三晚上赶赴天庭汇报工作。所以,各家各户要在灶神临走时,弄一些好吃好喝的供品,焚香烧表祭祀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吃喝不愁。这是百姓们表达的一种美好愿望。

二、过大年,那些很在乎的“禁忌”

过年是一年中最喜庆最隆重的日子。如果“办年”顺顺当当,就预示着来年事事如意。所以,无论说话或者做事都格外地小心,力争做到“不失手、不失口。”

1、“办年”兆吉凶

从“腊八”开始,乡里人就开始办置年货了,乡里人叫“办年”。先是杀猪宰羊,做酒熬糖,下来就是打豆腐,长豆芽,关中人还要蒸很多的馍馍。家家户户都忙得不亦乐乎。

老风俗的前一句

在陕西的南部,人们把杀年猪、酿酒和打豆腐视为过年的“三大要素”。有酒有肉有豆腐,这个年才算过成了。据说操办这三样时能预见主人家来年的吉凶。杀年猪时,杀猪匠在“抵刀”的那一瞬间就能看出是祸,还是福。说的好神秘,谁也没应验过。

在吊酒(出酒)过程中,一般忌讳来陌生人。如果出不了酒,就会怪罪生人带来的晦气。打豆腐“点浆”那一刻,也是最关键的时刻,如果点不清浆,也会怪罪生人。再说了,酿酒、熬糖、打豆腐这些活计多少都有些技术含量,难免有搞砸的时候,一旦失败了,主人心里就会纠结一年。

2、“破五”有计较

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为正式过年。过了初五俗称“破五”。没过“破五”不能把扫地垃圾倒出门,更不能向外泼水,这些东西都视为“财气”,不能外流。

初五以内不能从外边挑水回来,因为龙王也要过年,不能惊动龙王爷。所以,各家各户要提前备足五天的用水。

3、初一切忌“失口”

过年是喜庆的日子,说话要说吉利话,千万不能信口开河,说那些很忌讳的话。特别是初一那天,大人提前要给孩子交待,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比如“死”“瞎”“完了”之类。平时说的话这个时候说得越吉利越好。比如:“楼梯”要叫“步步高”——步步高升之意;“睡觉”要说“挖觉”——挖银窖之意(“觉”与“窖”谐音)。关中人年三十不准说“坏”、“破”,不准骂人生气打坏东西。饺子煮烂了,要说饺子“笑了”等等。

老风俗的前一句

小孩要是打碎一个碗,大人赶紧说:“岁岁平安!岁岁平安!”谁的衣物烧着了,其他人赶忙说:“烧发!烧发!越烧越发!”

小孩子口无遮拦,一不小心冒出一句忌讳的话,就会遭到大人的白眼或者训斥。

4、团圆饭不能泡汤

陕南一些地方吃团年饭不能泡汤。据说泡汤第二年要垮田。除夕守岁时,要把刀、秤藏起来,以免第二天看见,因为大年初一看见刀就要犯“口舌”,爱和人吵架。见了秤第二年就经常见蛇。妇女要把针线蓝子收拾起来,初一是不能动刀剪的。

老风俗的前一句

团圆饭一般是米饭,喜欢吃锅巴的千万别嘴馋,那可是不能动的,要保持锅巴的完整,不能破碎,以示圆满。三十忌破败。

5、“福”字倒着贴

老风俗的前一句

过年挂灯笼、贴春联、贴门神、贴门絮、贴“福”字。“福”字要倒着贴,以示福到了(倒与到谐音)。意思是让来客说:“福倒(到)了!”讨个好口彩。

三、一样的过年,不一样的年味儿

三秦大地由三大版块组成:陕北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山区。地域不同,过年的风俗大同小异,但也各有千秋。如果用一杯酒来形容这三个不同地域的年俗文化,那么,就是这样三种不同的美酒:

老风俗的前一句

1、陕北的年:一壶剽悍的高粱酒

陕北人喜欢扭秧歌,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男女老少都会扭起来。还有那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那场面真是震天动地。还有那激情火辣的信天游,充分展示了陕北汉子的粗犷豪放,张扬的个性。这样的节日,就像一壶剽悍的高粱酒,醇香而又浓烈。把这个寒冷的黄土高原温氲氤得春意盎然。

老风俗的前一句

陕北人的年,是从纪念农耕祖先后稷的“五豆节”开始,拉开了年节的序幕。腊八节一过,各村的男人们就开始筹备练社火、玩龙灯、闹秧歌,积极准备过年。

心灵手巧的妇女老早就忙着剪窗花。陕北剪纸那可是出了名的。门上贴的,灯笼上贴的,墙上贴的,树上贴的,全是红红的剪纸,人物花鸟鱼虫,各种各样,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那一抹红,映红了陕北人的心。

陕北人的年是在热炕头。“围定亲人热炕上坐,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陕北年夜饭多吃炖肉、烩菜、黄米饭及白酒、米酒等,有的十碗八碗地摆酒席。

老风俗的前一句

陕北神木、府谷一带,除夕之夜,近傍晚时,各家各户首先要把火塔(用炭垒)或火笼(用柴堆)点着扇旺,然后点灯笼。室内灯烛齐明,香烟缭绕,通宵不息,暗寓先发财,早发家。点火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辟邪疗病。人们围着门前火塔火笼,谈笑风生。

这一带是产煤区,火塔全用煤块垒成,成园塔或方塔形,高三至五尺,中空实以柴禾,碎炭,火门一律对准住室正门,暗寓一切红运直入家门。火笼用山上砍来的木柴堆积而成。旧时还要为各方神灵设位摆供,屋门两侧摆放柏柴、炭块,以辟邪镇恶。

2、陕南的年:一壶陈酿的米酒

以秦岭为分界线,秦岭以南长江水系的陕南人,生活习性带有南方人的特点,民风淳朴。陕南人热情、温和谦让,待客实诚,一醉方休。尤其是汉中、安康和商洛的镇安、柞水一带。特别地热情好客。年办的自然会丰富多样。所以说,陕南的年,就像一壶陈酿的米酒,绵柔而又甘甜。

老风俗的前一句

陕南人办年最有趣的事莫过于杀年猪。“腊八”前后,天天都有杀猪人家,只要肯去帮忙,杀猪宴可一直吃到大年三十。

陕南人喜欢贴年画,过年都要购好多年画。比如领袖像,明星像,胖娃娃之类,堂屋贴上领袖像,里屋贴上花花绿绿的年画,把屋子装饰得漂漂亮亮的。贴春联,大门贴“开门见喜”、对门贴“对我生财”,堂屋梁上贴“吉星高照”,燕子窝边贴“喜燕来朝”,箱柜上贴“一本万利”、“黄金万两”,堂屋墙上贴“身卧福地”、牲畜圈旁贴“六畜兴旺”等。

传说在以前,有不识字的人家,竟然把“六畜兴旺”贴到自家大门上;有的把对联颠倒贴,闹出好多笑话。

陕南的年夜饭特别丰盛,各种肉类俱全,满桌子满碗,“山码大堆”的。喜欢耍牌子的人家,按“大席”标准做。什么“八大件”、“三台”、“十三花”等。不管怎样,鸡和鱼肉是少不了的,鸡和鱼喻意“吉(鸡)庆有余(鱼)”。豆腐也是少不了的。常言说:“今年能吃上过年豆腐了。”(“腐”与“福”谐音)。还有一句骂人话,说:“你怕是吃不了年豆腐了。”哈哈,这话不吉利。

陕南秦巴山地,本地人的团年饭一般在傍晚或夜色降临祀神、祭祖之后,但迁入省内原籍湖北的黄州人依然保持家乡习俗,都在半夜团年。俗说:“鸡不叫,狗不咬,半夜团年黄州佬。”按黄州人旧俗,大年三十不兴串门,全家吃过年夜饭之后,要围着一棵燃烧的大树根“熬百岁”,熬的越晚,日子越好。

陕南人最在意“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三十晚上的火要旺,象征着来年兴旺发达。老人们围在旺旺火窑边守岁,年轻人打牌,小孩子提上灯笼在外面玩逮羊、踢沙包之类的游戏。当然,现在的孩子不玩这个了,他们玩的是“电游”。

3、关中的年:一瓶勾兑的“红西凤”

关中人生活得比较简单,对待过年不像陕南人那么复杂。但是,过年这个隆重的节日也会认真对待。

关中人人口来源比较混杂,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人这里安家落户,兼容并包//www.58yuanyou.com,民风民俗,生活习性相互感染交融,所以,关中人的年,更像一瓶名酒“红西凤”,很清香,却不太纯正。说白了,是勾兑的酒。

关中主产小麦,喜爱面食。过年少不了要蒸好多好多各式各样的馍。

到了年关,韩城、合阳一带人们便开始做肉菜、蒸馍、捏过年馄饨。年馍蒸的很多,一般蒸馍、碎馍(小馍)、花卷、包子、各种花馍(鸟、鱼、虫、兽等)、礼馍、献馍等。

老风俗的前一句

面花艺术是关中一大特色。尤以合阳、华县、澄县为著名。蒸年馍这天,一般不能来外人,万一有人无意进门,主妇立即会感到惊慌失色,心神不安。必须给灶堂里添把柴禾,或撒一撮盐,不然“鬼”会把馍捏住了。万一馍蒸坏了就很晦气。

//www.58yuanyou.com三十,一切准备就绪,家家户户再次清扫院落街道,打水压面条,张贴春联、喜贴、窗花、家宅六神,设祖先牌位。

老风俗的前一句

风翔木板年画

历史上关中风翔木板年画远近闻名,其中神画发展不下几十种,远销西北诸省。年年有贩年画者来此“请神”、“接爷”。这又是民间宅院的一次窗花剪纸、木板年画、泥绘彩塑、针织刺绣的大展览。

不少地方,在家家户户的院墙上、树上、水缸上、粮囤等地方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以祈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福星高照。

民间传说贴“福”字的习俗起源于姜太公封老婆为穷神的时候。姜太公的老婆是个“八败命”,到一家败一家。姜太公封神的时候,她也来讨封。姜太公说:“你到一家,败一家,就封你为穷神吧。”老婆高兴地说:“封我穷神,叫我蹲到啥地方?”“有福的地方都不能去!”这件事传了出去,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写上“福”字,这样穷神就不敢进门,家业就不会败了,这种风俗一直相沿至今。

在关中道,除夕还有一些习俗:

兴平“爬门坎” 关中兴平一带有“爬门坎”的习俗。“矮个要想超房檐,除夕夜晚爬门坎。”说的是大年三十晚上,矮个子娃娃,要从门坎底下爬过。爬时门里门外各站一个大人,一人撤头,一人撤足,小孩不许说话。外面人问:“扯长了没有?”里面人答:“扯长了。”然后让小孩从门坎底下爬过。爬过门坎后,小孩还要走向门外的椿树,手摇椿树,边摇边喊:“椿树椿树你甭长,我长高了你再长。”这样来年就会长高许多。当然,这只是一个心理安慰,没有什么科学道理可言。

蒲城“吃忍柿” 蒲城等地有“吃忍柿”的习俗。大年三十守夜,一家人特意要分吃冬藏的柿子,名日“吃忍柿”。“忍柿”谐音“忍事”,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要相互忍让,和和睦睦地过日子。

四、拜年,从礼仪走向形式

旧社会拜年,是晚辈在年节时为长辈行叩拜礼,俗称“行大礼”,这是封建礼教的那一套。新社会,去掉了那些繁文缛节,但是正常的礼节还是要讲的。大不了给长辈行个拱手礼,送上礼品,就算是给长辈拜年了。

老风俗的前一句

1、拜年是一条情感的纽带

拜年是一种形式,亲戚朋友间通过拜年互相走动,增进感情交流。

老风俗的前一句

陕南人讲究初一不出门。从正月初二到初四,相互走亲访友拜年。先是女婿拜丈人,外甥走舅家,然后大体以亲、疏为序,亲朋之间相互拜年。拜年期间要盛情待客,待客饮食因地而异,待新女婿则最为隆重。有的故意作弄女婿,比如吃饭时姨姐妹、舅母子给姑爷碗底放些辣子、肥肉之类,吃到最后才发现“埋伏”让姑爷难堪,诸如这类恶作剧。

拜年的礼品有厚有薄。关中地区一般送礼馍(糕、油塔、包子),外加点心;陕北送黄米糕、油炸果、酒、肉等;新娘(初过门媳妇)礼品,厚于一般礼品。新女婿向丈人家拜年,头一年至少要行“四色礼”(酒、肉、花馍、糕点)或其它四件,多至“八样礼”、“十二件”(12种)不等。回礼也有讲究:女儿出嫁后头一年没有生小孩以前,回送“蛋蛋馍”(像鸡蛋样大小的白面馍),八个至十六个。生过小孩的回送“枣花”(用面滚成圆柱形盘旋而蒸制的小馍)一至数个(一般视小孩多少而回送多少)。

陕南人的“四色礼”:一封挂面搭配酒、红白糖、副食等,现在直接送红包。

2、时代在变,那些礼节去哪儿了?

信息化时代,一切都在改变。拜年不再像过去那样相互走动,礼尚往来。重要的亲戚上门送个红包,一般的关系发个微信或者短信,祝福一下原由网说完事。

老风俗的前一句

没有了拜年这种程式,人与人之间的来往少了,亲戚圈渐渐地疏远了,感情交流淡漠了,年的气氛相对也淡化了。亲情消逝在冰冷的网络里。就连千里迢迢赶回来的儿女,也只是“见见面”而已,没有了情感交流的兴趣,缺乏了可以谈论的话题。年轻人都沉浸在微信“朋友圈”里。即便是父子、母子、夫妻之间,在一起都是低头玩着手机,陶醉在个人世界里。一条短信,一个红包,全然失去了亲情的亲密感。这,到底是一种退化,还是一种进步呢?

老风俗的前一句

年味儿淡了!这是人们对现在过年的普遍感觉。面对“圣诞节”“平安夜”之类的洋节来袭,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春节,不该这样被淡化。因为,它传承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而那些经年的“老风俗”更不该在岁月里消逝。你说呢?

来源:新陕网

作者:余良虎

陕西省妇联官方微信公众号

三秦大地上妇女儿童亲切的“娘家人”

丝路起点上妇女儿童事业的“奋斗者”

更多精彩请长按上方二维码进行关注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老风俗的前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32933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