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的造句

激活思维,探寻作文审题看得见的路径

——以丁卫军执教《考场作文如何审题》为例

丁卫军老师一贯主张回归本真的生活写作,构建完整而真实的过程性写作教学体系,让写作教学看得见。他的很多写作教学课例都恰切的体现了他的这一教学追求,“真情境,真任务,真作品,真诊断,真问题,真评价”的“六真”写作课堂范式,简约而丰富,为我们呈现作文好课的模样。

2019年7月31日,新教育星火教师第四届暑假研习活动中,丁卫军老师以镇江2019年中考作文题“难得这样”为例,为星火团队和丹阳400多名语文教师呈现了一节真实受用的作文指导课——《考场作文如何审题》,受到与会教师一致好评。这一节课丁老师充分激活学生思维,给我们呈现了考场作文看得见的三个审题路径。

一、追问,打开会写作的大脑

融合的造句

融合的造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写作教学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何让学生自由而有创意的表达?审题是第一步,这一步决定作文的整体方向。不夸张的说,审题工作做好了,文章就等于成功一半。那么如何准确审题?首先明确作文命题意图,对写作题目进行有效追问,“命题者要我写什么”,而不是“我认为这个题目应该写什么”,这是打开写作大脑的关键。

抓住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固然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成长,而如果能够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则是更有意义的学习成长。课堂开始,丁卫军老师综合概括学生作文中的问题,直接指向作文审题的偏颇。怎样才能正确无误的审题?丁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而是先让学生对题目“难得这样”进行追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产生了什么问题?当学生重新凝视题目,在心里反复默念三遍题目后,眼界大开,有了很多新的发现。

“难得”什么意思?“怎样”是什么样子;

“难得这样”,难得是什么;

“难得这样”就是平时很少这样,那平时是怎样;

什么时候难得;

“难得这样”里面蕴含什么;

谁难得这样?为什么别人会觉得难得;

“难得这样”,原来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对我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写作的大脑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打开,慢慢走向题目深处,关注的角度由肤浅开始深刻,从表面滑行渐渐深入题目背后。学生的问题追问,开始关注了“难得这样”的过程,这样的情境,ybWICite这样的细节等。其实,这些问题追问的背后,就是写作时应该重点关注的方向。在平时,我们也这样问过,只是浅浅一问,随意一答,很少真正让追问落地。这些发现,是学生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中,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意的表达。也许学生当时并没有留心老师的用意,但正是这一次次有效的跟踪追问,学生在写作之前已经胸中有丘壑。教师化技巧点拨于无形,润写作春雨于无声。在此基础上,丁老师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学生追问的六个主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尝试作答,有效的引导学生打开写作的大脑,为审题写作构建了框架。

这样的课堂,自然真实,但对教师的人格魅力、学问修养、教学功底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但简约语文的美丽也正在此。当然,追问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轻松驾驭的,这需要教师对课堂的重建。王荣生教授说:“语文课堂重建的关键点,是将课堂教学以‘教的活动’为基点,逐步转变到以‘学的活动’为基点。”丁老师深谙其中规律,他带领学生对命题方式进行追问,立足于学生问题,激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解决审题问题,进而让学生有了写作的抓手,学会写作,比之于教师串讲式的教学,学生的成长是明显的。

二、融合,对话激活思维的共生

融合的造句

融合的造句

教育人类学认为,人总是处于不断完善状态中,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语言学家早就发现,伙伴的语言对孩子语言学习的影响巨大,远远超过成年人,甚至超过学校的学习。

一堂语文课,是由教师和学生相互交往构成的。观察一节课,我们既可以从“教的活动”来观察,也可以从“学的活动”来观察。作文教学,不是简单的授受,也不是机械的训练;作文教学是言语生命的相互感染和自我觉醒。因此,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关注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还要关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自我之间,在课堂上发生了什么。

课堂上,丁卫军老师把自己融进了学生的写作过程,催化了一个个写作的种子,借助彼此融合,达成了写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自我之间的共生。以下是丁老师的教学片段 :

师:我们对照刚才的六个问题,还记得吗?他做到几个?(走到一位女生面前)你来说。

生20:对他产生影响,生活发生了改变。

师:我问你,难得这样,难得是什么?

生20:他难得和父亲一起,把心里话都倾诉给对方,然后他父亲以后就经常坐下来和他好好的谈天说地。

师:谈了没有,说了吗?

生20:他说以后会说的。

师:还有吗?难得,是难得什么?你刚才说难得把心里话都给了爸爸,还是难得爸爸意识到了问题?难得爸爸突然过来抱住了我?

生20:难得爸爸突然抱住了我。

师:文章中交代清楚不清楚?

生20:清楚。

师:清楚?哦,我来问作者。(走到作者身边)你来说说看,你要想说的,难得是什么?

生16:难得是父亲母亲跟我一起坐下来聊天。

屏显:

这时父亲也是一怔,呆呆的站在那,两人四目相对,持续了好久,好久……

师:你展示的是“爸爸难得的一怔,不跟我吵了,抱住了我。”这个地方是不是应该是一个写作的重点?同学们,有没有其他意见?(面对生16)你的写作功底非常好,小伙子,请坐。大家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

生21:爸爸和我谈心,打破了我们之间尴尬原由网的局面,我们和好了。

师:难得爸爸这样抱住了我,没有跟我一起斗,这时候让我感觉到什么呢?这是我们首要挖掘的。他把重心放在哪里了,跟爸爸平时的状态了。我们有没ybWICite有这种现象,我们想想,我们是怎么写的,再来看一篇。

以上教学片断中,丁老师引导学生实现了写作教学中的三个共生,让写作过程看得见。(一)是师生共生。www.58yuanyou.com丁老师直接参与学生的写作过程,通过和学生的对话互动,一针见血的指出学生“重结果轻过程”和“现实与想象割裂”的写作问题,用自己的写作体验激活了学生的写作体验,用自己的写作经历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经历。(二)是生生共生。丁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伙伴效应”的积极作用,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碰撞,互相丰富,在动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培养能力,学会写作。既否定或推翻了别人的写作,也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的问题。(三)他者共生。片段里呈现的学生作品并不优秀,丁老师立足于“难得是什么”这一个点进行聚焦,组织学生进行发掘追问,问他人,问作者,直到明确“难得怎样给我的感受”才是应该写作的重点为止。借助别人的文章,生发出自己的写作思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激活。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自我之间,都有了写作的体验和经历,这比在班级大讲特讲进行评价,要有价值,有意义的多。很多情况下,在全班读学生的文章,我们只知道文章好或不好,学生也并没有对自身存在的写作问题进行改变,更没有学会写作,主要因为老师没有看到学生写得好或写的不好背后的原因。我们只有看到学生写作行为的错误并加以改正,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进步和成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自我的融合,激活学生有效的写作思维,丁老师的课堂评价对我们是启示,为我们写作指导研讨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三、造句,指向写作过程的系统观照

这里的造句,不是指用词语组织句子,而是指在写作过程中,结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围绕表达的中心,有选择的写句子。

审题不是孤立的写作环节。造句的过程就是整体思考作文思路、选材、立意的过程,就是事情理整体融合的过程。丁老师说“一个句子就是一个选材的方向和立意的角度。” 造句的同时,也基本确立了选材的方向和立意的角度。在交流造句的教学环节,丁老师投影了这样几个句子:

(1)与父亲争吵,冷战,这一次我难得这样去包容父亲。

(2)难得这样登上华山,一睹其雄伟高俊,一览旷达神逸。

(3)我难得在乡间感受这样的一份静谧。

(4)平日里,一家人为生计四处奔波,难得一家人坐下来吃一顿饭,这样的温暖愉悦。

以上句子是从学生作文中提炼概括出来的,ybWICite丁老师借助投影,分别让作者谈自己的表达意图,其他同学补充拷问,作者是否审清了题意,是否明晰了所写的人事情(理)。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不断的追问、比较、审议,写作的指导过程再次展开,前后对照,发现问题,明确修改方向。课堂上,学生经历了“造句—修改—升格”的活动实践,从而理解了“考场作文:审题决定成败”的要义。

把审题放在写作过程中思考,审题关乎选材和立意,这应是一个系统。从丁老师的多个作文教学案例可以发现,他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学会写作。课堂上,他善于利用开课现场作为写作素材。在《抓住细节》的作文指导中,他让学生写写“初见小丁老师”,要求“学生能够抓住细节,能够表现丁老师的特点和精神;”在《情境作文》中,他要求“学生把从跨入报告厅到丁老师喊起立上课这个时间段,你经历了什么,写下来。” 在《考场作文如何审题》中,他要求学生仿照“难得不午休,看到班主任来教室巡视,就这样我感受到师爱的温暖和力量”的句式,让学生写起来。这样的造句(写段)练习,都是指向写作过程的系统观照。

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说:“所有指导与暗示,是八股的精神,彻底抛弃;能使学生真实受用的,务必着力。”丁卫军老师的作文课堂,并没有写作奇招,他只是用自己诚恳的态度,给予学生真实受用的帮助,用自己的言说激发潜伏在学生生命中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言说欲求。考场作文如何审题,受时间空间限制,要想在规定时间完成选材、立意、架构,而又避免千篇一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能抓住命题中的关键词追问一下,看看题目背后是什么,想想从不同的角度造几个句子,比比哪一种思维更好,这样也许就可以找到具体的写作抓手,探寻作文审题看得见的路径,显然是在“真实受用”上着力。

融合的造句

何计凤,江苏省新沂市黑埠中学语文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新教育星火教师团队成员,新沂市乡村教育家读书会成员,首届中国“好老师”,徐州市优秀女教师,新沂市“最美乡村教师”,所任教的“小荷班”被评为新沂市首批“十佳完美教室”。

(该文刊于《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9年12期)

订阅

订阅

方式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融合的造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32728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