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出世前一句是什么

正信希有

导读

金刚经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www.58yuanyou.com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注释】

①章句:本指经文上的章节语句,这里是指前一品中佛所说的“诸相非相”的话语。

②实信:真实的信仰。

③持戒:修持佛教的戒律。戒、定、慧是佛教三学,戒是为防止信徒违背佛法作恶而制定的各种规矩条例。

④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一劫有一佛出世,这是说经历的劫数还不多。

⑤种善根:佛教认为信徒通过各种修行培养自己的善性,就像种地植下为善的根苗。

⑥净信:纯粹的信仰、实信。

⑦悉:都,完全。

⑧法相、非法相:法相是太执著于佛法的表面道理,非法相是不执著于佛法的道理,但只要有执著或不执著的想法,就还没有达到万法皆空的境界,所以说真正的觉悟者应是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⑨筏喻:将佛法比作过河的竹筏子,意为对佛法也不能执著,要像竹筏子一样,过了河就舍弃掉,这才是真正的万法皆空。

《金刚经》是成佛之经、功德之经、灭罪之经、降魔之经、超度之经、长寿之经……持诵哪怕仅仅几句偈的功德都不可思议。

《金刚经》讨论的是“空”的智慧,其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佛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所以,先把自己意识中已固有的宗教界限与形式丢弃,如此读经可能领会更多。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本章说真正悟解佛法并不容易,所谓 正信希有。

佛认为要完全领悟“万法皆空”的道理并不容易,但又认为这种智慧一定会被人领悟。

‘应无所住’‘不应取法’。不应该抓住一个佛法去修,如落在某一点上,就先着了相,就错了。又说,我什么都不抓,所以我是真正学佛法,那你更错了,有时候也要认真学法!所以, ‘不应取非法’

一佛出世前一句是什么

一品一得

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接着前面所说的 章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众生对此生实信吗?净信很难啊!干净,空灵,什么妄念都没有。心境清净到极点,心地上的净土,能够生出净信。

金刚经开始叫你无所住,无所住就是一念不生全体现,这个才是净信。//www.58yuanyou.com 净信是要证得的,不是理论上了解。

须菩提解空第一,自然理解并深信,但须菩提也知道,要如是领会「菩萨不住相行于布施(六度,六度总归于般若波罗蜜),度众生至无余涅盘」不是简单的过程,故问话之中带有忧虑。 须菩提深知众生常向外求、有所得求,故常住于相。而如今听佛细说,确信众生本具觉性(本觉)而且能有觉的作用(始觉),如同种子发芽一般,故起问: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而佛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这么单纯,随时保持自己在「觉」的当中,而能「觉不知」(不知,不智也,妄心也),进而能引发众生的觉「觉不觉」(度至无余涅盘),如此简单的直路,众生会生实信否?

佛陀知道须菩提对众生的爱,也知道须菩提的疑虑。但是佛陀以自己的经验安慰须菩提,故曰:

「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生命的成熟是延续的,故需累积,于无量佛种诸善根。遵循此原则,我们就学会等待与包容。凡夫活在时间观念里,有生有灭,而佛陀不受时间观念的拘束。所以当是人一念生净信者,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有持戒修福者。

每个修行人刚开始时,心外求福者多。少有如惠能大师直说:「惟求作佛,不求余物。」这里看到大觉者的慈悲与包容,「持戒修福」是「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的前加行。这个前加行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五百年」。(注:佛说五百年后,重点是指后世。也有许多说法,针对五百年后这句话,多方研究推测论断。)

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这位从「持戒修福」开始的行者,过了漫长的数次来回,终于有一次读到金刚经的这些文字,忽然一念能完全的相信。是因为累世种善根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这一段说明生命成熟需要时间,多次遇佛,多次遇大善知识,方得成就。而在这段成熟的时间内,难免困顿,难免颠沛。所以就知所谓的 顿悟(一念生净信)不是指时间短,而是指悟的剎那。而在顿悟之前却经历了漫长的锻炼与酝酿。

这些持戒修福者,不断的多次在各道轮回www.58yuanyou.com,经历一段非常长的时间,听闻过无量千万佛都异口同声说一样的话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菩萨无住相布施」,这样的持戒修福者才有可能对佛所说的这段话 「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所以六祖惠能形容「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莫说佛不重视「福德」,佛陀重视福德。

而须菩提所了解的福德,也不是「积聚」的福德,从下一段须菩提说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就可以得知,这个能带得走的福德是「能舍的」生命纪录。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能一念生净信者的众生,是因为累世累积了无量福德而能种善根。而此无量福德是众生于生活中布施(于诸法能舍)而得,在舍的过程当中,慢慢的体会「生命整体」共享的真实快乐,而对「生命本来面貌」依稀有所看见,遂能渐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故说: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六祖形容上根器者「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所以是诸众生以自性觉与如来相应,所以佛陀称是诸众生不在四相之中。

能离四相后方能离法相。除了离四相外,此等能一念生净信的众生,还能离法相、非法相。为何能离法相与非法相,因为此等众生具有「离」的能力。「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句话传达的是有「二」——对立的两相「法相与非法相」。当众生执于「我人众生寿者」,是此众生不见「不二」,故有「我人众生寿者」。当众生不见「不二」,当然落于禅定解脱,所以依众生根器与学道因缘的不同,有人执某一法相,另有人执某一不同于此法相的「非法」相。以学佛者说,有人执「禅」、有人执「净」、有人爱「密」、有人依「律」。就陷在法门的不同,而无法体会生命本一体。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1)何谓法相?住心观静即是法相的一例。

(2)何谓非法相?与法相相对的即是非法相,沿上例,住心观静是法相,则经行观动是非法相,法相与非法相对,犹如明与暗对;有相与无相对等等。

(3)所以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住于觉,故心不取相,对诸缘起、聚散等条件,不取、不舍、不染。且从自性起用一切法,以自性觉与一切法相应。如是等人闻是章句能一念生净信也。

经中处处留下让众生「自悟」的机会。

禅宗大彻大悟的大师们,解释学佛人基本的道理说:“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实际理地不着一尘是讲本体;万行门中,起而行之,在行为上是不能空的,念念都是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万行门中不舍一法;样样都是有,不是空。这个道理,我们学佛的首先要清楚。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这里说得很清楚,着我人众生寿者的众生,离的能力不强,所以落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若离的能力不强,则不但无法离四相,亦无法离法相。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其义是不住法与非法的外相对立中,那么云何应住?

以对这个意义的了知,所以佛陀常对比丘提醒,法只是个工具,是个度的工具,过了河之后,并不把筏背在身上。

法如筏喻。法是工具,是为引人见性。真见性者,知自性能生万法。所以关键在自性起用,而不是在法相,所以能不执着某一法相,对法是不取、不舍、亦不染着。这才是佛所说的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宗旨是佛陀为须菩提指出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陀以消去法来说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一段去除了「外相」;第二段去除「法相」;第三段去除「有所得」。

当这些都不断的舍〈精确的说法是 不取,不舍,亦不染着〉,最后那舍不掉的原由网,离不开的,却又无形无相的「能」力,假名曰觉,曰自性,作用到极致,称 无上正等正觉,又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举例来说,念佛是个方便法,当你被人激怒时,你赶紧念佛,当心情平静后,继续做你该做的事,而口里就不须一直念念有词了。当然这只是落在方便法的层次中所举的例子。如果以了义的层次说,法如筏,引你至「自性觉」。至此地步,随方解缚。不落法执,何况非法。

一佛出世前一句是什么

劳有所获,心有所向

禅宗故事:当下即是

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岸在那里呢?

不须要回头啊!

现在就是岸,一切当下放下,岸就在这里。

一佛出世前一句是什么

一佛出世前一句是什么

禅宗有个公案,有一个龙湖普闻禅师,普闻是他的名字,他是唐朝僖宗太子,看破了人生,出了家到石霜庆诸禅师那里问佛法。

他说,师父啊,你告诉我一个简单的方法,怎么能够悟道?

这个师父说:好啊!

他就立刻跪了下来:师父啊,你赶快告诉我。

师父用手指一下庙子前面的山,那叫案山。

依看风水的说法,前面有个很好的案山,风水就对了;像坐在办公椅子上,前面桌子很好,就是案山好。他这个庙子,前面有个案山非常好。案山也有许多种,有的案山像笔架,是笔架山,这个家里一定出文人的;有些是箱子一样,一定发财的。

石霜禅师说:等前面案山点头的时候,再向你讲。

他听了这一句话当时开悟了。

换句话说,你等前面那个山点头了,我会告诉你佛法,这是什么意思?

‘才说点头头已点,案山自有点头时’

说一声回头是岸,不必回头,岸就在这里,等你回头已经不是岸了。

有些禅师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有同学问我,我说不错啊!可是不是你啊!你们连刀子都不敢拿,拿起来怕割破了手。拿屠刀的人是玩真的,真有杀人的本事,大魔王的本事,是一个大坏蛋,但他一念向善,放下屠刀,当然立地成佛!你们手里连刀子原由网都没有,放下个什么啊!

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个,就应该懂得金刚经告诉我们,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的道理。

也许有人会说金刚经一切讲空,既然空了,什么坏事都可以做了。那可不然!

善事都不可著相,何况坏事,坏事更不可以作了。

转载自《金刚经说什么》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一佛出世前一句是什么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32594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