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荐造句子

引荐造句子

整体解读与教学建议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本单元围绕“自然之美”这一人文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

《观潮》《走月亮》是精读课文,

《现代诗二首》《繁星》是略读课文。

描写自然之美的文本,通过文字展现的当然是自然中的美丽景象。读者阅读这样的文本,只有通过文字结合已有经验展开想象,才能在脑海中构建出具体自然景观的画面,感受到自然多姿多彩的美。

因此,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重点读写目标之一,就顺理成章地定位为:“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边读边想象——将文字转换成画面,既需要读者运用想象思维,还需要读者有相应的或可沟通的生活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这并不是一个新的阅读方法,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就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那个单元的课文(《古诗三首》《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描写的都是自然之景色、物象。

此时再次将“边读边想象”定位为重点学习目标,应该是在三年级基础上的进一步运用,落脚点在于能够比较熟练地想象画面,在想象的同时感受到文字描绘的自然景象之美。

所以在单元学习之初,有必要在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时,有意识地回顾三年级相关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帮助他们建构有联系的学习体验。

四篇课文之外,本单元还编排了“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

统编版教材努力构建相对独立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课程体系,很多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不再与课文学习在内容和目标上“藕断丝连”,口语交际也不再是习作的“附庸”。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的话题、习作的内容与文本阅读也仅仅都是统一于“自然之美”这一人文主题之下,在目标和操作上的联系,至少从内容呈现上看并不明显。

但这并等于说它们之间没有联系或者说不需要建立联系——有联系的母语学习才是单元学习价值最大化的保障。

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们与环境”。这个话题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以看出是课文主题的延伸,从话题导语中就能发现这种联系。

习作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表达训练目标是“写清楚推荐的理由”,习作内容与“自然之美”可以有联系也可以没联系,因为一个好地方不一定非得是自然环境优美独特的地方,也可以是游乐场、书店等非自然场所,不过,单元课文中优美生动、富有画面感的描写是可以迁移运用到习作中来的。

至于“语文园地”,原本就是对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巩固、提升和迁移。这样看来,整个单元内的所有学习内容板块,正是因为可以在不同维度建立联系,单元整体意识也就应该成为认识、规划、实践单元学习内容、目标和活动的必需。

单元教学建议:

建构有联系的母语学习生活

一、沟通阅读经验,自主品读

在进入四年级之前,学生阅读的写景文已经不少了。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雷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诗三首》《燕子》《荷花》、第七单元的《火烧云》等,都是比较典型的写景诗文。

学习这些诗文的时候,学生已经有了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尝试和实践体验。

学习这个单元的文本,首先要沟通学生的阅读经验,可以选择一两个读过的文本,回顾当时体会文中景物之美的阅读方法,比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比如叶圣陶笔下的荷花。

单元导语以王维的名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开启,在回顾以往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再来欣赏这两句诗,充分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为单元文本阅读学习奠定方法和兴趣基础。

阅读写景文,最好的感觉是循着文字的引领边读边想象,让自己身临其境。从学生——读者的角度考虑,课堂阅读最好的选择,是先让学生自主品读,借助想象去发现文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景物的特点。

所以,www.58yuanyou.com在开启环节之后,让学生自己静静地、一篇一篇地自主阅读单元内的四篇课文,把自己觉得很美的景象圈画出来。

自主品读,一是可以使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策略以很自然的方式得到运用,二是能够调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参与到阅读中来,三是可以为接下来目标聚焦的学习活动提供准确的学情。

自主品读之后,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发现和感受,聚焦学生感兴趣的、印象深刻的文本内容和文字形象,逐篇课文组织深入阅读,落实阅读训练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虽然单元内四篇课文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两篇是略读课文,但“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阅读方法,并不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和运用,所以精读与略读之间不必机械地定位为先学习方法再运用方法,而是以阅读经验的积累促进方法运用的更加自觉、自如。

二、沟通生活经验,整体设计

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以生活经验和体验的为基础的。

当学生生活中遇到过环境被破坏、自然不再美好的事实,对照本单元文本阅读带来的美好情感体验,这个话题就将文本阅读与口语交际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情感体验就是联系的线索。

习作的内容是“推荐一个好地方”。一个“好”字,最容易让读过四篇课文,聊过“我们与环境”话题的学生,想到自然环境美好的地方。这也是情感线索起到的积极作用。

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习作导语不是将“好”限定在自然环境方面,还有人文环境,比如游乐场、书店。这是儿童立场的积极体现,让不同的学生真实地展示自己眼中的“好”,学生就都能有自己乐意推荐的“好地方”了。

习作与口语交际、文本阅读除了在情感线索上能够很自然地建立起联系来,继而在主题内容上建立起联系,在表达方法,尤其是具体的词句运用上,习作也可以从课文中“借力”。

用文字推荐一个好地方,写出来的文字要能让读者想象出这个“好地方”的样子、特点,即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观潮》《走月亮》《繁星》中描写准确、细腻、具有画面感的句段,就是学生习作时最好的模仿或迁移对象——

《走月亮》课后安排了一个“小练笔”,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进行练笔时,让有过月下体验的学生按题目内容要求练笔外,还可以有意识地拓展不同的情景,选择学生自己熟悉的其他情景来写一写,既尊重学生的经验,又为习作埋下伏笔。

三、根据文本特性,多维拓展

创造性使用教材,既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也是母语学习的应然诉求。

有些单元的文本,或者由于本身的经典性,或者因为主题内容的独特性,或者表达方法的典型性……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成长需要,围绕具体文本进行多维拓展、多元整合,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室课程生活。

这个单元中的《观潮》,就是一篇在描写对象上具有多维拓展价值的文本。

教材已经关注到了这一点,《观潮》的课后思考题中,补充安排了刘禹锡的《浪淘沙》这首诗,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相关的内容。

“资料袋”既是帮助学生理解钱塘江潮形成的原因,同时也为学生了解此处地形特点和更多潮汛知识信息提供了切入点和兴趣点。

受教材内容启发,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创造一段以“钱塘江潮”为探究主题的教室课程生活。

课程内容可以包括:

阅读有关钱塘江潮的更多诗文,如补充周密的《浙江之潮》等;

观看有关钱塘江潮的新闻视频,并与诗文中的相关词句建立联系;

借助地图等资料,结合天文知识,探究八月十八钱塘江潮形成的具体原因;

进行任务写作,尝试撰写一份钱塘江潮观潮“攻略”……

《走月亮》是吴然的作品。吴然选入小学教材的作品不少,因为他的散文文字亲切,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内容与小学生生活经验契合。

三年级读过他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这次读到诗意盎然的《走月亮》,可以接着推荐学生读一读吴然的《开花的季节》《我们去香格里拉》等书,组织开展吴然散文班级朗诵会活动。

到底如何进行多维拓展的母语教室课程创造,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为学生成长服务。

《观潮》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

引荐造句子

文本解读

赵宗成、朱明元写的《观潮》,在统编版教材之前,已经被选编进多个版本的教材,是一篇“老课文”了。被多个版本教材都选编,这一点可以说明《观潮》不仅本身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而且是一篇好“课文”。

先说说文本本身。

题目,已经告诉读者,文章内容写的不仅仅是钱塘江大潮,还写了“观”,即人的活动。潮之景观,是亲眼所见,是身临其境的,文字是带着“观”之发现、“观”之感触的。这样的文字,一定能让读者也如临其境。读之,果然。

潮未来,海塘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潮即来,顿时“人声鼎沸”,随着响声越来越大,且又“沸腾起来”;潮已去,似乎没有再在观潮的人身上着一字,细细品味,会发现“过了好久”一词,透露出了观潮人的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没错,正如大家早就了然于胸的,这篇文章的结构顺序十分简明清晰,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写的。这样的顺序,循着大潮发展变化的线索,层次分明,还有利于读者通过文字在脑海中想象构建钱塘江大潮的过程全貌。

全文四百多字,却有着丰富的内容信息,观潮人之众,潮来潮去之壮观,都描写得真切生动,读来让人仿佛置身其境。必得语言文字运用之精妙,才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细细咀嚼,我们会发现,文章围绕“观”“潮”二字,人与潮的描写,在不断的交错转换中进行;写人,有静与动之转换;写潮,静与动、声与形,转换是那么自然。

若要细细分析,可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此段九句话,第一句交代事件,第二、三句写人的活动,第四至七句写所见之景,最后两句又写人之情貌。为什么要这样交错来写,因为潮未来,人已至,人皆为潮而来,即使潮还没有来,人早就期盼着了,所以一来到海塘大堤上,就忍不住开始“观”了。由近及远,一直看到“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潮还没来呢!潮还没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每一个人都在盼望着、期待着——“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原来,人与景的转换交错,既是写潮来前的“观潮”之实景,也是在为潮来时的壮观场面铺垫、蓄势。

这样一段段分析,全文四百多字的精妙,也就了然了。略去,看看作为“课文”的四百多字,其学习价值体现在哪里。

用文字展现自然景观之美

本单元人文主题是“自然之美”,《观潮》是第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展现的是钱塘江潮“壮观”之美。用文字展现自然景观之美,必是十分形象之词句,能让读者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将文字在脑海中转化为或静或动的画面。

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通读四篇单元选文(《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会发现每篇课文都有很多直接描绘自然景观的文字,选文与阅读训练要素十分匹配。

《观潮》作为第一篇选文,字里行间表现出的钱塘江潮之壮美,最能激发学生阅读想象的兴趣,边读边想象的方法会得到进一步运用和巩固,有利于学生阅读此类文本方法运用的习惯。

课文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却有激发读者诸多方向的阅读探究欲望:钱塘江大潮,经常可见吗?是如何形成的?“自古以来”,何以见得?“天下奇观”,“奇”在何处?……

把这些问题记在心中,然后接着读课文,看看哪些问题直接能从文中得到答案。这样,注意力就会很自然地聚焦到“天下奇观”上来。这,也是“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落脚点。

从第三自然段开始,课文从声与形、静与动等方面写潮来之时的景象了。

未见其潮,先闻其声:“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阅读此段,要想象自己就在海塘大堤之上,那声音和江面之变化,也就如在眼前了。当“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时,想象是可以很丰富的。例如“人群又沸腾起来”,怎样“沸腾”起来呢?此时海塘大堤上的你会做些什么,你身边的朋友有什么举动?

急切的期盼中,大潮终于来了,来得迅猛壮观——都在第四自然段的描绘之中。这一自然段,都是动态描写,“移来、拉长、变粗、横贯、翻滚、齐头并进、飞奔而来……”唯有边读边想象画面,才能感受到潮来之迅疾、之雄壮——奔腾而来,呼啸而来,汹涌澎湃而来,铺天盖地而来,气势磅礴,激动人心。

钱塘江大潮,来得迅猛,去得也壮观,潮头“奔腾西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

很有意思的是,题目是“观潮”,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再也没有在“观”的人身上着一字。为什么呢?自然而然啊!

第四自然段,大潮呼啸而来,汹涌澎湃,气势磅礴,人的注意力都在潮上,此时此刻,人在潮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了,不写人正突出了潮的壮美;

第五自然段,未写人,其实人已在字里行间中——“过了好久”,人不是一直在“观”,一直在回味吗?这些,也应该是“边读边想象”的重要“画面”吧。

教学建议

《观潮》是一个语言文字表现力很突出的文本,也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学习价值的文本,从文本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阅读需要出发,除了充分利用文本落实重点阅读训练要素外,还可以多维度创造、构建丰富多彩的母语教室课程生活。

整体入手,重点品读,落实阅读训练要素。先要落实阅读训练要素,这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主要目标任务。

从学生的阅读初体验出发,是落实重点学习目标的自然路径。

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将自己的疑问批注在旁边,再往后自读全文,看看哪些疑问有了答案。这是整体入手,也是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可以梳理文本的结构思路,可以圈画能表现“天下奇观”的词句,在脑海中初步形成钱塘江大潮的形象画面。

第二个环节,围绕“天下奇观”细读品味三、四、五自然段,落实“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一重点学习目标。要充分地读,要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

第三自然段的活动,想象观潮之人的“沸腾”,前面解读中已有提示,不再赘述。

第四自然段,要设计想象对话的活动,如“两丈多高的水墙”有多高,可以换成“两层楼高的水墙”,想象自己就在这扑面而来的水墙面前,会有怎样的感觉。见过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的场面吗?可以用视频来印证想象、丰富想象,也可以用描写马群狂奔的文字来帮助学生想象,例如《巩乃斯的马》:

“就在那场暴雨的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牲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携裹,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这样,声音的想象和体会也同时完成了,感受到了。再反复地、多种形式地朗读,读出画面,读出壮观,熟读成诵——这也是文后第一题的目标要求。

环节三,边读边想象潮去的画面,学习活动的抓手是聚焦“过了好久”四个字,将对潮之壮观的想象与对观潮之人的想象联系起来。

立足教材,多维拓展,创造多姿课程生活。立足教材,一是立足文本本身,二是立足文后思考题和资料袋。立足文本本身,可以让多维度的学习活动有主线,有联系,能在学生心中建构学习的意义。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时,还留下了很多疑问,这些疑问,既可以与资料袋建立联系,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又可以关联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古诗文,感受大潮自古至今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和力量。

探究性学习活动,探究什么——钱塘江大潮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是农历八月十八?

同样,藉由第一自然段的疑问,“自古以来”,可以自然地拓展有关古诗文的学习。古诗文的拓展,不仅指文后第三题,对应找出文中与刘禹锡《浪淘沙》一诗中内容相关的句子,还可以搜集拓展更多的古诗文——

如周密的《浙江潮》第一部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同样,这段文言文,也能从课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这样的照应,是十分有意思的。无论是丰富对钱塘江大潮的认识,还是语言的比较和积累、语感的培养,都有积极价值。

拓展学习活动,始于课文,最终要回到课文。设计为视频配诵的活动,即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学生第一遍观看时,将视频内容与课文内容建立对应联系,第二遍尝试练习配合视频朗诵课文,第三遍展示分享。视频和文字的融合,大潮之壮观,文字之精妙,在配诵活动中,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走月亮》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

引荐造句子

文本解读

欣赏(文学解读):在诗情画意中徜徉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选编的是吴然的《走月亮》。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字里行间都是画意诗情。

文章从课题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充满美好情感的诗意氛围当中——“走月亮”。

“走月亮”,多新鲜的说法,多美好的意境,多温馨的感觉,叫人遐想,令人沉醉;如果换成“月下散步”,就平淡了,就失去了引人遐想的魅力。

流水般的月光洒满大地,村庄、田野,树木、庄稼,大道、小路……都笼罩在银色的轻纱中,静谧,祥和。在这诗意的月色中,走月亮,该是多么的惬意和幸福啊!

陪着“我”一起走月亮的是亲爱的阿妈,幸福便浓得化不开了。所以,从“我”心中流淌出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诗意盎然,真挚纯美。

月亮升起来了,是从“我”的期待和想往中升起来的——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月亮升起来了”,没有用句号结句,接着补充“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是强调,是指引,让读者在想象中看见了辽阔的洱海和洱海那边升上来的一轮皎洁明月。还不止呢!接着读,才发现,这么补充一句,是作者的匠心,是表达的妙心——为后面月亮的柔和、明亮做最自然的铺垫。

这从洱海那边升起来的月亮,是最美最亮的——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为什么要强调“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呢?因为——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啊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这句话中的感叹号,其中包蕴着多少温暖的感觉和幸福的滋味啊!它又会勾起读者多少美好的回忆和美丽的遐想啊!

“我”在这句话中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流连于和阿妈一起走月亮的幸福片断和场景中。而把这些幸福片断和场景串连起来,把这种幸福的感受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并使读者也沉浸在这种幸福的回忆和体验当中的,也是这句话。这句话,在文中前后出现了四次。每一次出现,都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浓得化不开的幸福,唯有一唱三叹,才能尽情地抒发。

和阿妈一起走月亮,眼中见到的,心中想到的,都是诗情画意——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小溪,细流,流着香味,流着月光,更流着和阿妈一起走月亮的甜美、欢欣和幸福。一个“抱”字,抱得那么和谐,那么美好,那么可爱!叫人怎能不联想起妈妈的怀抱呢?又叫人怎能不回想起和妈妈一起在溪边度过的美好时光呢?

——“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

溪边留下了多少和阿妈相伴的美好回忆!所以,“我”提议——

“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于是,读者的眼里便看见一对母亲和孩子,手牵着手,裹着明亮而柔和的月光,幸福地走向小溪边……

于是,我们仿佛听到孩子涨满了欢乐和幸福的小小的心眼里流淌出一句醉人的喃语:“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走过溪边,走到了村头。“我”听见,“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一声,银光一闪……”;“我”闻见,“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我”看见,“沉甸甸的,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这一切,自然又勾起“我”温馨美好的回忆,还点燃了“我”幸福的期待和想往——

“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中秋节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用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于是,读者仿佛也走到了月光下的村头,走到了田埂上……

于是,我们仿佛又听见孩子涨满了幸福的期待的小心眼里流淌出一句深情的喃语:“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在那美好的童年里,在每一个月光流溢的秋天的夜晚,“我”和阿妈有多少次在村头走月亮啊,月光下留下了多少美好的回忆啊——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地走着,走着。阿妈温暖的手牵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每一次,“我”的心都完全陶醉在这如梦似幻的意境中,因此,天上人间,月亮和星星,阿妈和我,已融为一体了。

这样一路走着,走着,美景在眼中,幸福在心中,美好的想往在憧憬中——

“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景美,人美,情更美。在这几乎唯美的文字中一路走来,谁不会被深深地感染和陶醉呢?

批判(教学解读):语言即画面,结构即情感

《走月亮》被选编进教材中,就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学习语文的价值,如学习阅读的方法策略、丰富语言的积累、学习表达的方法等。这些价值,需要教师对文本再进行“教学”解读——教学解读,是在前面的文学解读基础上,依据文本特性、学习目标和学生需要,对文本的批判性理解,指向的是学习内容的选择,并隐含了对学习活动设计的初步建构。

本单元阅读重点训练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选编的文章有《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自然之美,在文学作品中,呈现的都是作者眼中的美,是附着了作者审美情趣的美。

所以,《走月亮》中的景,都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寄情之景,每一处景物中,都有幸福的味道——那是牵着妈妈的手一起“走月亮”时见到的、回忆起的景。“边读边想象画面”,一定是读者代入了情境中的想象,而非单纯地想象文字所能呈现的客观画面。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这幅画面中,“流”的活泼,“抱”的温馨,应是想象中细细体味的感觉。画面想象中,自然之美就自然而然融进了“牵着妈妈的手走月亮”的情感之美。这是教学中教师要抱持的理解,要引导的关键。

情,在画面中,在想象画面的阅读体验中,也在文本的抒情结构中,一唱三叹——“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中间出现三次,第四次在结尾,稍有变化——“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结尾这一变化,是情到浓时的自然迸发,所以要用上“多么”一词,才能将前面一步步累积的情感畅快地抒发出来。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关注这句话串起的抒情线索,从而将边读边想象画面与体会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起来。文路即思路,文思即情思。

研读一下文后的思考题,就会发现,这样的教学解读,是必要的。为什么要背诵第4自然段,不仅仅是文字具有画面感,更因为每一个画面中,都有诗情,都有诗意而温馨的亲情。第二个思考题,阅读文字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就在于画面中蕴含着真挚浓郁的美好情感。“小练笔”,正是以情感共鸣激发的表达需要为基础的仿写。“仿”的是什么,是融入了自己情感体验的“所见所想”,而不是句式。

教学建议

整体思路:引领学生在诗情画意中穿行

1.慢读入画意,细品悟诗情。

阅读教学,教师要始终葆有清晰的文体意识。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更美。而这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都是属于童年的,属于母爱浸润的童年的。哪一个孩子没有体验(或期待)过拽着阿妈阿爸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手一起散步的幸福呢?而在月盘明亮,月光柔和的夜晚和最亲爱的人一起散步——走月亮,更是别有一番情趣和幸福的滋味了。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充分地读,细细地品,循着文字的引领,入画意,悟诗情。

导入时,可以从诗意的课题入手,通过阅读“注释”或听读课文1-3自然段,了解什么是“走月亮”,再在对比中品味“走月亮”与“月下散步”给人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接着引导学生回忆并交流自己和亲人一起“走月亮”的情景和心情。这样,在调动了学生相关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潜心会文,便能真正走进文本,在边读边想象画面时,与文字和画面中包蕴的美好情感产生共鸣。

根据文体特点和文本特色,课堂阅读和对话,要重视以读悟情,以情促读。整体感知,不要拘泥于文本内容的理性概括,而应从整体感受入手,让学生这样走入文本:逐句逐段细读品味,速度慢一点,声音轻一点,边读边联想和想象,在印象深刻或自己喜爱的内容旁边简单地写一写感受。交流时,先请学生凭着直觉用一两个词来概括课文带给自己的感受,然后循着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再一次走进文本,沉入具体的语言文字当中,读中联想,读中想象,入画意,悟真情,分享作者的欢乐和幸福。

细品,要抓住重点的词句沉潜反复,在精妙别致的语言中欣赏月下美景,在作者的回忆中体验和阿妈一起走月亮的欣喜和幸福。如:

(1)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在学生自主品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流着……香味”“流着月光”“哟”“可爱”“抱”等词语,尤其是“流”与“抱”,细细品味,体会景之美以及作者对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的喜爱。

(2)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是什么让“我”回想起并回味着白天幸福的经历?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触景生情”——柔和的月光下的溪水、卵石、抱着月亮的小水塘,使“我”回想起白天在溪边与阿妈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进而,引导学生体会“景因情美”——正是因为月下的溪水、卵石、抱着月亮的小水塘承载着“我”白天的经历,给过“我”快乐和幸福,所以,此时此刻,这一切在“我”的眼里、心中便显得更加美好了。

……

这个环节对话的展开,要以情为主线,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尽情地说,美美地读。要把理解感悟与感情朗读紧密结合起来,避免过多的分析,读中悟情,悟后美读,达到在共鸣的基础上实现情感的内化。

2、明文脉,习语言,读写一情牵。

阅读课堂要重视落实语言的习得,还要在不破坏学生阅读心理场的前提下,根据文本的实际将读写结合落实于无痕。

《走月亮》是学生课堂阅读的第一篇正式意义上的抒情散文。本文无论是语言、意象,还是情感,都富有诗意,并且文中描写的景,抒发的情,都是学生熟悉的,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可触。因此,这种诗性语言以及情感表达方式的习得,是有坚实的生活体验作为基础的,课堂上落实起来并不难。

教师要在教学中牢牢地抓住文本的情感线索,引领学生在潜心会文,感悟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过程中,感性而非理性地明晰文脉。“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它是一根情感线,既层层深入地抒发了跟阿妈走月亮的欣喜和幸福之情,也起到了在结构上串连全文的作用。课文正是以这句话为线索,循着这样的情感脉络把读者一步步带入美好的画意诗情中。但这个情感脉络不需要理性地分析,只需要在品读感悟的过程中有机地渗透、点拨即可,最好是在师生合作朗读品味中渗透。如,在品读交流了第四自然段之后,教师可以这样引读:面对眼前流着香味和月光的溪水,一个个温柔地抱着月亮的小水塘,白天和阿妈一起在溪边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浮现在眼前。在这月光如水的秋天的夜晚,牵着阿妈温暖的手,再次漫步溪边,那份欢欣,那份幸福,都汇成一句浸润其中的喃语——“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出示句子,学生深情朗读)。同样,分别在品读完第六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后,也用诗意的语言引读这句话,学生对课文的情感脉络便悄然地心领神会了。

课文中有一些留白之处,正适合于随文读写结合的落实。如,“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此处的省略号,包含着更多有关溪边的美好回忆,课堂上要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丰富“我”的回忆:哦,阿妈,白天你 ,而我 。这种读写结合,不是单纯着眼于表达,而是在表达中丰富文本内涵,加深情感体验。如此,便能收到事半功倍、读写双赢之效。

要素落实:精心设计语言学习活动

根据单元阅读训练要素和前面的文本解读、整体思路,从课堂操作角度考虑学习语文训练要素的落实,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学习活动。

活动一:对比发现和体会,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为什么要强调“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发现和体会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语意之间的关联,还为了引导学生在阅读本文时要始终关注细节,从细节中感受语言的细腻。

活动二:第四自然段,通过改写比较品味用词的精妙,让边读边想象画面与丰富语言经验的积累和情感的体验融为一体。

改写:细细的溪水里有香味,水面上泛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里都有一个月亮!

活动三:师生合作,在发现抒情线索的基础上,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脉络。教师朗读每个重复语句前面的内容,学生静静地倾听并朗读“啊,我和阿妈走月亮”;或者指名朗读每个重复语句前面的内容,其他学生接读“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活动四:小练笔。先细读第6自然段,梳理“我”的所见所闻所想,交流所见所闻与所想的联系,顺势沟通学生的相似体验,先说一说自己记忆中那个月下的经历,再写一写所见所闻所想。写好后展示分享,评价激励,引导提升语言表达的品质。

资料:吴然有多篇作品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大青树下的小学》就是他的作品。还有《珍珠泉》《找春水》等作品曾被选入各种版本语文教科书,还入选香港//www.58yuanyou.com、台湾的小学教材。他的作品,大都是写给儿童阅读的,篇幅短小,语言形象而优美,情感真挚而单纯。

《现代诗二首》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

引荐造句子

引荐造句子

文本解读

好的现代诗值得反复品读;

现代诗需要通过反复品读才能领悟其美妙之处。

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初读觉得文字简单,诗句平淡,再读就有独特的情趣从字里行间漾出来,反复咀嚼,竟意趣无穷,令人陶然了。

《秋晚的江上》,两节,七行,42个字,真的是一首小诗,一首每读一遍就会有新的发现和领悟的小诗。诗虽小,意蕴却不单薄,很丰厚,耐人寻味。

第一节,三行,晓白如话: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读第一遍,眼前出现的,是夕照下归巢的鸟儿,一只或两只或三五成群,或急或徐扇动着的翅膀似乎带着一丝丝倦意,但翅膀上跳动的斜阳,又似乎跃动着生命的执着和力量。

这是第一遍读,从“倦”和“还”两个字上领会的意思。及至放慢节奏,读着第二节,心便随着鸟儿的“双翅一翻”,轻轻而猛烈地颤动了一下,“把斜阳掉在江上”,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创意啊!是因为有点“倦”了不小心“一翻”,还是遇到这宽阔的江面、雪白的芦苇故意“一翻”呢?无论哪一种,都是诗意,都是创意。这奇妙的创意,又带来了多么迷人的景象——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妆成一瞬的红颜”,不是刻意的想象,而是心动的错觉,令人惊艳,美得心醉。

那就再从头读一遍吧,驮着夕阳归巢的鸟儿,翅膀一翻,将夕阳掉在江上,妆红了江面,妆红了江边的芦苇,妆红了江滩、船只……不由得就想到了一些诗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最相匹配的,还是“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而似乎,《秋晚的江上》更有一种精巧的灵气,语言和语言创造的意象,都透着道法自然的设计感。

忍不住再读,那由沉思到惊艳的节奏变化,那满是情趣的诗意发现,竟让我这个读者恍然来到了夕照下的江岸,那鸟,那斜阳,那妆成红颜的芦苇,都生动地出现在我的眼前了。

又仿佛,夕阳西下的傍晚,我登上了家乡村后高高的堤岸,一抬眼,就看见三五成群的鸟儿披着霞光,扇动着翅膀,飞过宽宽的河面;大河北岸是大片大片的芦苇,鸟儿振翅飞过,河面就被夕阳染红了,雪白的芦苇也被染红了。

无论是鸟儿,还是看鸟看斜阳的人,此情此景面前,一天的倦意都变成了热烈的诗意,一切,都被时光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一切,都那么令人向往和陶醉。

徐志摩的《花牛歌》,真是一首有意思的诗。全诗四节,每节两行,63个字,其中每节第一行是重复的句式,简洁,轻快,充满朴素的儿童情趣。

花牛是诗歌中的重要形象,它在草地里“坐”“眠”“走”“做梦”,它可爱、活泼、自由,它的生活充满了情趣。

花牛的形象不仅通过对它行动的描写表现出来,句式的重复,一唱三叹的形式,形成一种简明、轻快的诗歌节奏,这节奏同时是花牛行动的节奏,一头憨态可掬的花牛踩着这样的节奏走到了读者面前。它或坐或走或卧,都悠闲散漫,自由自在。反复朗读,感受节奏,体会到的是诗歌独特的音乐美。

随着花牛的行动,草地、剪秋萝、天空、白云、悄悄移动的太阳、青翠的山峰都一一展现——它们构成了花牛行动的背景,使花牛的自由活泼显得更具生命气息的同时,也在读者面前次第展现了四幅意趣盎然的画面。花牛是画面的主体,草地、剪秋萝、天空、太阳、青峰是画面的背景。边读边想象这样的画面,诗歌的绘画美是如此引人入胜。

为了表现花牛的自由活泼,诗人的用词也很有特色,“压扁”“霸占”“甩得滴溜溜”“偷渡”,每个词里,都透着率性,透着童趣。看似简单的诗句,语言不事雕琢,细细咀嚼却感觉一词一句都恰到好处,体现了诗人驾驭语言的功力。

一首简短的小诗,结构表现出音乐美,形象展现了绘画美,遣词造句体现了语言美,这是一首对花牛的朴实赞歌,更是一首对自由和生命的真切赞歌。显然,这花牛是诗人眼中的花牛,是诗人心中的花牛,诗人这样深情地抒写花牛,抒写花牛的自由自在,表达的正是自己的向往和心怀。

这样解读下来,两首诗歌的教学价值也就渐渐明朗了。

首先,两首诗歌都描绘了具体而生动的形象,画面感十分突出,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就融在一幅幅特点鲜明的画面里——“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既是进一步落实单元阅读训练要素的必然诉求,也是诗歌文本本身特性使然。

其次,这样朴实而美妙、充满了情趣意趣的现代诗,是学生丰富语言和语言经验积累的绝佳素材,值得学生反复诵读,沉吟涵咏,如果学情允许,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熟读成诵、领会诗歌结构和语言特点的基础上,以《花牛歌》为示例练习仿写。

教学建议

教材将《现代诗二首》定位为略读课文,相对于单元阅读训练要素而言,其学习价值主要在于练习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诗歌字里行间表现的自然之美,体会诗歌蕴含的情趣和表达的情感。

但同时,这两首现代诗,无论是意境创造,还是语言和结构,都堪称经典之作,值得反复诵读品味,值得背诵积累。所以,课堂学习目标的定位,既要落实单元阅读训练要素,还要聚焦诗歌本身独特的语言文字运用学习之价值。

学习目标的落实,有赖活动的精心设计。

活动一:带着阅读提示任务一句一句地反复朗读诗歌,圈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在脑海中勾画出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先自己读,自己圈画想象画面,再读给同桌听,和同桌分享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活动二:对话《秋晚的江上》。联系第二节的画面,你觉得“还驮着斜阳回去”中的“驮”妙在哪里?这样一幅充满情趣的画面,诗人是在哪里看见的呢?把自己想象成欣赏这幅画面的诗人,你最喜欢的是哪些诗句描绘的情景?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交流过程中,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

想一想,江上、江边还会有什么景物,鸟儿双翅一翻,这些景物会妆成什么样子?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仿照诗歌第二节说一说。

活动三:对话《花牛歌》。首先,通过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读每节第一句,学生读第二句—同桌这样合作朗读—自主朗读),发现诗歌节奏和结构上的特点。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诗歌描绘了有关花牛的几幅画面,通过这几幅画面,可以看见了一头怎样的花牛,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抓住“压扁”“霸占”“甩得滴溜溜”“偷渡”等词语,丰富画面的色彩(剪秋萝花是粉红色的 )和内涵(花牛身上的白花仿佛也是//www.58yuanyou.com一朵朵白云),体会花牛的活泼可爱、自由自在,并通过反复朗读入情入境,感受诗歌语言中蕴含的情趣,领会诗人对花牛倾注的情感(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样一头花牛呢)。然后,再次师生合作朗读,顺势引导仿创——读完第四节,教师接着往下读:“花牛在草地里……”,激发学生想象,尝试再仿写一两节。

活动四:自主选择,美读美颂。这两首诗歌,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理由;美美地反复朗读,想象画面,熟读成诵;展示分享,个人或自由组合有情有趣地诵读自己更喜欢的那首诗。

补充说明:可以布置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刘大白和徐志摩的生平;还可以补充两位诗人其他合适的作品诵读。

《繁星》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

文本解读

文学解读

巴金的《繁星》是一篇篇幅短小但情感浓郁的写景抒情散文。1927年1月,巴金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目的是学习经济学,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向西方找真理”。

这次旅程,从1月15日出发,2月19日到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三十八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写于1927年1月。

教材文本是改编文,细细对比原文,有一处改写极其令人失望——那就是删掉了原文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至于其他两处删节(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和整个第四自然段),倒是无伤大雅,甚至最后一自然段删得很有道理。为什么删掉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是改写的败笔呢?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也就是改编文的最后一自然段的结句,就不判自明了。

这篇散文原文五百多字,改写后的课文三百多字,是真正的短文。文虽短,景很美,情更美,因为作者观察细致,描绘真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最真实的情感。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三个情景。

细细品读,就会发现,这三次观看繁星的情景形成一条相互联系的情感线索,正是因为有在家乡看繁星、在南京住处看繁星的记忆,才使得“如今在海上”看繁星时思绪牵动,既心生亲切与热爱,又离情上心头,孤寂萦怀。

巴金写繁星,写的是斯时斯地他眼中的繁星、心中的繁星,是寄托了他心事心情的繁星,他描写繁星,不是为了描写而描写,而是借繁星来抒写自己的感受。

读者阅读此文,会感到每一个写繁星的句子都被作者的情感着色了,都带给读者丰富的联想,都让读者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情感美。

这篇短文,将繁星写得真切动人,让读者也觉得分外亲切。尤其是第三自然段,两次写到天上的繁星是自己早就认识和熟悉的,抒发的情感就更加真切自然了——“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睛,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这认识和熟悉,先是在“从前在家乡”时,再是在“三年前”的南京,而现在,作者是在远赴法国的邮轮上,这一路陪伴着的繁星,寄托着作者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还有在这海上时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据说巴金写的《海行杂记》,是寄给他哥哥看的。

教学解读

《繁星》编排在第一单元,教材对其学习价值的主要定位,还是为了落实这一阅读训练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既然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发作者真切的情感,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色画面,必然是阅读时需要经历的思维过程,否则,情感的体会就失去了形象基础,就成了空中楼阁。

但是,很显然的一点,与《观潮》的写作目的不同,而与《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相同,《繁星》里写的景象,都是为了抒发情感的目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并非或者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自然之美”。

阅读《繁星》,边读边想象画面,目的是能够代入作者角色,理解和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感之真切、自然。

“边读边想象画面”是一种需要常用的阅读策略,但读懂一篇文章,还需要“连接”“推断”等很多策略的参与。要能够真正读懂巴金的《繁星》所表达的,“边读边想象画面”只是基础,更需要的是“连接”和“推断”:

作者为什么在写“如今在海上”之前,先写到“从前在家乡”和“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没有这样的追问和思考,单单去做“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功课,仿佛阅读此文,所//www.58yuanyou.com有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操练一下“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检验一下此项阅读的能力而已。

如果这样,就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课堂学习必然枯燥无味,学生的兴趣就会受到大伤害。得不偿失的事,一定要避免。

我觉得,真要让学生感受到“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诸多益处,学习《繁星》,要补充做两件事,一是将第一自然段原文中的句子补上,二是补充巴金写此文的背景资料。

这样一来,文章对繁星的三次描写,三个不同的景象画面,就能建立联系,就能成为整体,就有了特定的情感抒发的意义。

“边读边想象画面”,一个个画面的联系,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自然之美”,而是寄托于自然之美的情感之美。

课堂阅读,不是为了操练,而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不断有新的发现,才能帮助学生自主建构阅读学习的积极意义。

教学建议

上面呈现的从“文学解读”到“教学解读”,大抵已经给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指出了方向。

结合课文题目下方的阅读提示(阅读提示编写得很有问题,谁也没理由要求学生一打开文本就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可以设计如下几项学习活动。

活动一:学生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圈画出每个自然段描述繁星的词句,想一想或批注自己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再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说一说。

然后,组织班级对话分享,读读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和初步体会到的情感,再练习读出画面感和初步体会到的情感。

活动二:学生找出三个自然段中分别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三个不同时间观看到的繁星景象呢?

在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后,补充原文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让学生再次思考这个问题,交流看法。第二次补充材料,即巴金写作此文的背景,第三次思考这个问题,交流看法。学生深入理解了作者借助繁星抒发的情感,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繁星的热爱和在海上时对亲人的思念。

活动三: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在什么样的夜晚见过的繁星或者零落的星星,描述自己观看到的景象,说出自己当时的感受。描述景象、表达感受时,可以借鉴课文的词句。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解读与教学建议

引荐造句子

内容解读

欣赏了四篇课文中呈现的“自然之美”,再来聊聊“我们与环境”的话题,这不仅在内容上有延续性,而且隐含着同一条情感体验的线索。

学习内容和情感上的紧密关联,会有助于学生在发表观点、提出建议时,拥有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和积极的态度。

口语交际是为生活、交往服务的,口语交际的话题只有来自于学生熟悉的、关切的生活现实,才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从学习活动中学习方法、技能,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本次口语交际围绕的话题是“我们与环境”,教材在提出话题时,就将学生带入现实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引起学生的现实关切——

先肯定美好的自然环境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体验,一景一物都叫人心旷神怡,突然一个“可是”,将相反的一面指出来,形成强烈对比,引入关注,启人深思。

教材中提供了四幅图片,展现了人们破坏环境的几种典型行为及其带来的严酷场景,极具冲击力,与学生在课文中感受到的“自然之美”形成了更加强烈的对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交流讨论此话题的愿望。

接下来,教材提示了本册口语交际的两个具体的重点话题,引导学生聚焦重点话题进行思考准备并展开话题交流和讨论。

为了避免学生在讨论“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时泛泛而谈,教材利用泡泡,启发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发现保护环境的一些做法。

为了让口语交际真正发挥服务于生活的价值,教材还鼓励学生讨论后进行社会实践,选出十项保护环境简单易行的做法,印成小海报,张贴在学校或社区的公告栏里。

这项实践任务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参与口语交际的重要动力。

教材还用一个小贴士,明确提出了本次口语交际要落实的训练要素: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

这两个训练要素,分别指向了听和说两个紧密相关的向度,既紧扣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要求,又为今后围绕话题发表看法、讨论做法类的口语交际活动奠定了习惯和能力基础。

教学建议

口语交际学习活动,既要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又要有效落实学习目标。

四年级学生,现实关切的愿望更加积极,对事物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我们与环境”这样的话题,运用强烈对比的方式呈现在他们面前,很容易激起他们交流讨论的兴趣。

教师如果除了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对比建议和材料,还能激活学生切身的相关生活经验,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能为这次口语交际学习带来更大的帮助。

同时,明确的任务和学习目标,能让学生以主体身份积极理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学生聚焦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有条不紊地参与口语交际活动。

基于以上两点分析,建议这次口语交际按以下几个板块展开学习活动。

板块一:运用对比,引出思考,激发愿望。

这一板块,先引导学生回顾从课文中感受到的“自然之美”,再鼓励学生交流自己欣赏过的(爸爸妈妈带着旅行时看到的、家乡周边的等)“自然之美”,然后提问:你有没有见到过被人类活动破坏的自然环境?学生简单交流后,出示环境被人们破坏的图片和短视频,让学生说说看了之后的想法。

板块二:聚焦话题,理解话题,精心准备。

引导学生聚焦教材中提出的两个话题,理解每个话题。话题一引导关注的是“身边”的环境问题,目的是启发学生对身边环境问题要敏感,要关切;话题二要结合泡泡中示例,启发学生关注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举手之劳”做起。

理解话题后,给学生时间进行独立的精心准备,可以借助表格做简单列举,引导学生将话题一和话题二建立联系,环境问题和保护环境的方法相对应。

板块三:明确目标,理解目标,小组交流。

首先,师生一起阅读小贴士,明确这次口语交际活动的训练目标,结合话题,理解目标可以通过怎样的表现性行动得到体现和落实。

接着,学生根据准备好的材料、想法进行小组交流,利用小贴士目标相互进行随机评价,同时按分工记录保护环境的做法。

小组交流后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进行班级交流,教师根据小贴士目标进行评价激励,同时将各小组总结的保护环境的做法罗列出来。(交流过程中,提醒学生别人已经讲过的不再重复。)

板块四:明确任务,再次讨论,形成建议。

第一步,明确实践任务:从同学们提出的环保做法中选出简单易行的十项(具体可灵活处理),制作“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宣传海报,张贴到学校和社区公告栏。

第二步,分小组讨论选择十项简单易行的做法。

第三步,各小组班级分享讨论结果,围绕“简单易行”共同选择,最终确定十项做法。

第四步,布置课下分组制作海报,张贴海报。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解读与教学构想

引荐造句子

教材解读

“读写分编,兼顾读写结合”,在本单元中,是典型的体现,既有“分编”,又有“结合”。

内容主题角度,有分编,有结合,读的内容主题,指向“自然之美”,写的内容主题——“好地方”,既包括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或者公共场所。

写作方法上,表面上看,习作重在写清推荐的理由,可用议论或介绍的方法,单元阅读文本主要用描写的方法,算是分编;细究,写清推荐理由,也需要描写,甚至可以重点用描写的方法,这又是结合。情感意愿上,那就落在“结合”二字上了。

从此次习作话题“推荐一个好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实用性特征比较明显的习作任务。

同样,单看“推荐一个好地方”这个话题,写法上可以有多元的选择,既可以运用图文综合性文本,也可以写成议论性说明文或介绍性说明文,还可以写成体验分享式的文字(如游记),只要达到“推荐”的目的,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读者想去游览的欲望,就是一次成功的表达实践。

教材强调了一点:写出推荐的理由。

仅从这条要求来看,似乎更偏向于议论性的表达。但是,如果教师不特意强调把理由一条条写出来,学生也可能会选择富有个性的创意表达。这就涉及目标定位和教学追求的话题。

“推荐一个好地方”,肯定属于交际语境写作范畴。交际语境中的写作,要关注“为什么写”“站在什么立场写”“写给谁看”等要素,然后再选择“怎样写”——也就是对形式的选择。

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此次习作的目的,教师不做先入为主的限制指导,形式的选择就自由多元了——推荐的理由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条分缕析的罗列并不一定能引起读者对象的共鸣。

教材编写的内容,有这样几点值得认真落实。

其一,第一段话提醒教师,这是一次基于写作者切身体验和经验的分享表达,“真实”和“真诚”是基础——真实的地方,真实的体验,真诚地推荐。

所以,推荐的到底是什么地方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真真切切觉得这个地方好,值得推荐大家去游玩,去欣赏,去亲近,去体验。

其二,学生表达的意愿和能力不都在一个水平线上,有的有意愿欠想法,需要提供必要的脚手架;有的有能力和想法,表达的意愿不够强烈,需要教师调动其积极性。

教材举了一个如何“推荐一个古镇”的例子,就是给有意愿欠方法思路的学生一个示范,一个脚手架。

而愿意不强的学生,除了针对性激发表达交流的愿望,还要充分利用教材建议的延伸性活动(举办“最受欢迎的地方”推荐会),用系列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其三,既是交际语境写作,就要充分突出“交际”的诉求和价值。

教材关于写完后做什么的指导,就是告诉学生,交际要真诚,要负责任,所以要特别关心自己的表达是否有利于达成交际目的。先自己检查,再听取同学建议,对提升表达的质量十分重要。

以上三点中,第二点的脚手架提供,要根据学生情况,不同的需要提供不同的脚手架。例如,并不喜欢“推荐一个古镇”哪种写法的学生,想尝试用分享自己游览、体验经历的方式来推荐,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完善相关的构思。

尤其当学生有了自己的创意想法,但在某个节点上或具体方面需要帮助时,教师要以欣赏、尊重、鼓励学生创意的心态,给予学生最需要的援手。

课程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室课程是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和需要进行创造的,依托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尤其不要把教材用成了束缚学生手脚的绳索或条条框框。这是教师的责任。

教学构想

本次习作,可以按以下几个板块展开学习活动。

板块一:打开素材库,选择好地方

师:学习了《观潮》《走月亮》这两篇课文,你想不想去一趟这两篇文章中写到的地方,为什么?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交流想去的理由,教师概括板书理由。

师:生活中有很多人们喜欢的好地方,比如让人们赏心悦目的水乡小镇,叫人兴奋不已的游乐场,令人流连忘返的书店,家旁边幽静迷人的小树林、环境优美的公园等等。你心中的好地方有哪些,为什么觉得是好地方?说给同学听一听。

学生相互交流。

师:如果让你推荐一个好地方,你会选择推荐什么地方?在哪里?为什么要推荐这个地方?学生填好小卡片——

我要推荐的地方是:( )

这个地方在: ( )

我是这样熟悉这个地方的:( )

我觉得这个地方好,值得大家去的理由有:( )

板块二:明确习作目的,选择推荐形式

师:你希望向谁推荐这个好地方?如果要写一篇文章来向他们推荐这个地方,你觉得怎样写这篇文章,才能够既将这个地方的“好”写清楚,又让读的人迫不及待地想去一趟这个地方?

学生静心思考后,交流自己的构思,教师鼓励创意思路,并帮助学生梳理不同思路,如图文结合式、理由罗列式(如教材中举的推荐一个古镇的例子)、体验分享式……

师:写一篇文章推荐一个好地方,有这么多不同的写法可以选择。再想一想,你觉得选择哪种写法推荐效果会更好。

学生思考后选择自己觉得合适的写法开始构思。

板块三:自主习作,自改互改

1. 学生自主习作。

2. 写好后,自己读一读,思考:我的文章将这个地方的“好”写清楚了吗?这篇文章中写到的理由会吸引读者去这个地方吗?根据思考进行一次修改。

3. 一次修改后,选择几个自己希望推荐去这个地方的同学,读给他们听一听,让他们说一说想法和建议,进行第二次修改。

板块四:作文讲评,借鉴提升

1、教师选择分享写得有特色、推荐效果突出的作品,展示分享,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为什么推荐效果好。

2、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怎样写才能让读者觉得这个地方某一点真的好。如,写一个地方某种特色菜好吃,要具体写出这种菜的色香味;写一个地方环境安静,不能只用一个词来说明,要描写出安静的样子和自己的感受……可以运用单元课文片段、其他文章片段或学生写得有特色的片段作为示例进行引导。

3、学生进行三次修改。

板块五:举办推荐会,评选“好地方”

按照自然景观类、人文景观类、公共场所类等分组,先小组内朗读交流、展示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两个最吸引人的地方,准备进行班级推荐。

组织举办班级推荐会,图文结合式的边展示图片边朗读介绍文字,其他形式的文章用朗读的方式推荐。每个学生根据评价表评星,评选出自己心目中最吸引人的好地方。评价表:

引荐造句子

引荐造句子

语文园地内容解读与教学设计

引荐造句子

统编版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语文园地”,从三年级开始,除特殊单元外,每个语文园地一般会安排三个常规栏目,即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识字加油站和书写提示这两个栏目不固定。

语文园地的基本定位,是对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和提升,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单元学习的意义,进一步促进相关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表达训练要素是“向同学推荐一个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四项内容: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其中,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都是针对阅读训练要素的进一步落实设计的,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是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练习,尝试用上表示时间快速变化的副词描述一种事物。

日积月累编排了王维的《鹿柴》,一首写景诗。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都是围绕单元重点读写训练要素进行内容安排和设计的。

仔细研读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将三项内容统一在单元重点读写训练要素落实的目标和线索下,巧妙地建立起学习内容间的联系,系统设计学习活动,会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学习内容和活动的积极意义,学得轻松,学得有意思,学得扎实。

鉴于以上的解读梳理,本语文园地学习目标定位如下:

1.通过回顾单元课文有关内容,结合图片和视频,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懂得可以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结合“五官”感觉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将文字描述在脑海中变成丰富多姿的情景和画面,体会、感受文字传达的形象之美。

2.积极运用交流平台总结的方法,在读通读熟《鹿柴》的基础上,结合教师补充的资料,想象诗句描述的画面,欣赏诗人笔下山林的幽静之美,美读、背诵《鹿柴》。

3.运用联系课文中描述的情景和生活中的情景,建立“人声鼎沸”“低声细语”等两组八个词语与具体画面的对应关系,并准确运用这些词语描述具体情景画面。

4.调动语言经验,结合单元课文内容,在懂得“霎时”等词语意思和用法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事物联想情景发生变化的画面,用完整的句段写下来。

5.根据提示练习在横线格中书写句子、段落,做到工整美观,体会书写的成就感,养成提笔即练字的好习惯。

根据目标和内容间的联系,设计如下五个板块的学习活动(预计需要2课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每课时内容任务):

板块一:回顾交流,读文想象,丰富体验

1.回顾:本单元大家一起读过的课文有《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此时此刻,回忆起这几篇课文,哪篇课文中描述的哪个画面最先出现在你的脑海中,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说给同桌听一听。

2.同桌互说后指名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引导朗读体会相应句子,再启发学生除了可以根据描述想象用眼睛看得见的画面,哪些描述还能让我们“听”得见声音、“闻”得到气味,然后出示下面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描述能让我们想象到什么。

出示: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原由网平了。摘一颗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n)而且柔软。(王鲁彦《我爱故乡的杨梅》)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我小时候,有一次吃杨梅,吃得太多,发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f)也咬不动了。我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吃饱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被它酸倒了。(王鲁彦《我爱故乡的杨梅》)

3.小结:阅读文章时,边读边结合我们“五官”的感觉经验来联想和想象,读着文字,仿佛看见了作者描绘的画面,听见了作者描述的声音,尝到了作者描写的味道,闻出了作者写到的气味,感受到了触碰事物的感觉,这样的阅读,会带给我们多么丰富的体会和感受啊!

板块二:读中想象,欣赏《鹿柴》,丰富积累

1.过渡:学会了边读边想象画面情景的阅读方法,养成了边读边想象画面情景的阅读习惯,阅读文章就会更加有滋有味了。下面我们尝试用这种方法来读一首古诗——王维的《鹿柴》。

2.出示带注释的诗歌PPT,学生结合注释,用心读每一句诗,边读边调动五官经验参与联想和想象,看看自己读出了哪些情景。

3.分享自己从诗歌中读到的景象,朗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情趣,熟读成诵。

板块三:缘词入境,积极想象,读活词语

1.过渡:阅读时我们能够根据句子、段落的描述想象画面情景,有些词语本身就非常有表现力,很多人一读到它们,就想到了具体的画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个词语,读着它们的时候,你能想到什么画面。

2.学生自读“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的八个词语,把自己想到的画面与同桌交流。

3.指名用一句话描述根据其中一个词语想到的画面,如“人声鼎沸”:开学典礼开始前,同学们有说有笑,兴奋极了,操场上人声鼎沸。

4.对比一下上下两组词语,说说自己的发现。

5.出示图片,想象画面中的声音,说说每张图片的画面分别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

板块四:丰富语境,关联想象,练习表达

1.谈话过渡:刚才这八个词语都非常有表现力,能够让我们很快想到具体的画面情景;下面我们再看几个词语,试试你能想到什么。

2.出示:霎时 顿时 忽然 过一会儿 一会儿工夫,学生读词语,说说自己的发现,初次交流自己想到的内容。

3.选择一个事物,如“风”,结合上面的一两个词语,看看自己的脑海中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情景,说来听听。注意做到清晰有条理地描述。

4.从题目中自主选择一种事物,也可以选择自己想到的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词语描述自己想到的画面情景,写下来。

5.分享交流,评价激励。

板块五:观察领会,学习方法,练习写字

1.认真阅读书写提示,对照观察左侧书写示例,领会如何做到在横线格中写出工整美观的文字内容。

2.抄写示例或课文中的句段,再次对照书写提示,自我检查,发现问题,第二次抄写。

3.将自己刚才写的一段话按照书写提示抄写下来,互相欣赏、点评。

End

作者丨李竹平(小学语文名师)

来源 | 我在小学教语文

编辑 | 陈薇

排版 | 刘双

☟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报名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引荐造句子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22874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