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者鲜矣仁.....下一句

“巧言令色”出自《论语》的“学而”篇,原文为“巧言令色,鲜矣仁”,是孔子对其弟子提出的一种提醒和告诫。孔子意思是,花言巧语,虚假颜色的人,是少有仁爱的。这其实是孔子告诫弟子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靠花言巧语去给自己带来利益,说那些言不由衷的话。也是对弟子们的一种提醒。

孔子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人原由网如果缺失了仁爱,还谈什么礼乐呢?仁的思想贯穿于孔子的《论语》,孔子对仁爱之人的推崇和称赞是发自肺腑的,所以孔子才对“巧言令色”导致不仁有很大的担忧。“巧言令色,鲜矣仁”是从外在语言和容色上来谈 “仁”的问题,强调“仁”并非是一种外在的华丽展示,而应该是服从于内在心灵的。

巧言令色者鲜矣仁.....下一句

“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用到“鲜”字,要阐述的是避免一种可能会导致不仁的发展趋势,而非必然性的结果。所以“巧言令色”并非是不仁的必要条件,并不代表不“巧言令色”的人就一定具 有了仁爱的品格。

一、“巧言令色”与仁爱的关系

“巧言令色,鲜矣仁”是一种对君子的告诫,警惕君子由于巧言令色而导致了不仁爱,丧失本真自我的一个结果,但“鲜”是少,并非完全否定,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恰当的“巧言令色”也许会让人更具备仁爱之心。“鲜矣仁”不等于“不仁”,只有明确了这种逻辑关系,才不会偏执于一种极端的否原由网定,去用辩证的角度去处理这一关系。“令色”不单单是使自己的言行虚情假意,还可以使人的面色柔和而坦然,柔和的面色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因此孔子说,我们面对父母老人时,不能出现色难的样子,这时候就要“令色”,尽量使面色柔和。

“巧言令色,鲜矣仁”中的“鲜”可以解释为“少”。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指出:“巧,好。令,善也。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我们进行解读的时候,既要对历代的解释有一个连贯性的理解,又要将孔子的理解放到其整个“仁”学系//www.58yuanyou.com统中去,必须理解孔子“仁” 学的基本内容和“仁”的基本特点。

巧言令色者鲜矣仁.....下一句

孔子的“仁” 本质上是谈论道德实践的问题,道德实践包括道德实践的主体和行动。其主体是“以何为仁”的问题,是“为仁由己”的问题;其行动是“何以为仁”,是“允 执厥中”和“中道”的履践的问题。

孔子“仁”学的基本内容是围绕道德实践展开,包括主体的德性和中道的履行。主体的德性讲求“为仁由己”,中道的履行讲求“允执厥中”。孔子认为“为仁”是道德主体自己的事情,是别人帮不了的。 “由己”二字体现了为“仁”的主体性、自觉性和真实性。在道德实践中,“仁”是内蕴于心的,是主体真实的、自觉的道德情感的流露。“仁”的道德情感真实性是表现在血缘关系之中的。当樊迟向孔子问“仁” 的时候,孔子回答“爱人”,这里的“爱人”是真实的、真诚的、有差等的,是以“亲亲”为基础 的。儒家哲学现实性就体现在道德情感的真实性上,儒家正是以道德情感的真实性为逻辑起点。儒家之所以崇尚“孝悌”,就是因为“孝悌”是人最真实的道德情感,是“仁德”彰显的逻辑起点。

二、“巧言令色”对儒学的影响

孔子一生热衷于政治,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得不到施展政治抱负的舞台。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在齐国很受齐景公赏识,他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理想也很受支持,齐景公还赐予孔子封邑。但是孔子的学说遭到晏子的阻止,认为孔子的主张不符合齐国实际,会伤及齐国的利益。最后,齐国贵族们一起向齐景公施加压力,齐景公只能让孔子离开齐国。

如果孔子在齐国也会“巧言令色”,相信结局不一定会是如此。但孔子不愿放弃自己的原则,尤其不会用“巧言令色”方式去向统治者献媚。孔子把政治理想看得高于一切。孔子是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明明知道自己的理想很难实现,却仍然执著。孔子不反对门人当官,但他反对为做官而做官。做官只是儒家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如果做官实现不了理想,那不如不做,所以儒家才有那么多“杀身以成仁”的人士。这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为了“仁”, 为了理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个理想的实现,并不是以“巧言令色”为上位前提的。

巧言令色者鲜矣仁.....下一句

三、“巧言令色”文化内涵

古往今来,很多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虚假性和功利性,这些批判者并没有注意到,孔子不但注重仁者语言的真实性,更注重其作为仁者对信用的遵守程度。如果对“巧言令色”的理解仅仅着重于“巧”、“令”二字上,把“巧”理解为花言巧语,把“令”理解为虚情假意,那绝对是错解了孔子之意。

巧言令色者鲜矣仁.....下一句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同一汉字的意思绝非只有一种解释。“巧”,可解释为技巧,善巧方便;是善于取巧的意思。“令”,可解释为观察,使之好的意思。“令色”结合在一起,就是观察其颜色,而使其颜色变好。也就是用巧妙的语言而使对方颜色好看。

人与人之间的对话都是有目的的,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是想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对方的认可,而“巧言令色”就是协助我们达到这一目的的的捷径。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别人向你阐述他的观点时,他直白的抨击你原来的观念,你会不会对他有排斥感?你还能虚怀若谷的采纳吗?所以,说话是一种技巧,只有巧妙的使用词语,注意观察对方的态度、脸色,才有可能使你的话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古往今来,多少忠臣因直言进谏而被杀、被贬,我们敬佩他们的勇气,但是他们却有时忽视了说话的方法。进谏的上的是要改变现状,为何不能用“巧言令色”去陈述、去剖析呢?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和角度去处理?这里面颇有可以研究的余地。

巧言令色者鲜矣仁.....下一句

孔子本人也不反对美好的言语,关键在于是否源自“仁德”的表达。子贡就很原由网会说话,孔子从来不认为子贡不符合“仁”的标准。孔子在教学时,颜色就是“允执厥中”,温和而不放任,庄重而不咄咄逼人。《论语-子张》中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说的就是君子言色远时严肃可敬;近时温和可亲;听其言,严厉可法。

四、“巧言令色”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当代和谐社会提倡人与人的和谐,因此和谐社会中的“巧言令色”有着特殊的价值。小到一个家庭成员之间,大到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群,都要善于 “巧言令色”。家庭成员间,为一些琐事意见分歧时,最佳的解决方案绝不是言辞激烈的陈述和辩论,而是要柔和的察言观色,用巧妙婉转的语言去劝导,以达到家庭和谐相处的目的,这样的家庭才会幸福美满。

巧言令色者鲜矣仁.....下一句

我们现代社会,人心浮躁,很多人没有耐心,也不习惯“巧言令色”去与人沟通。不少人不懂礼节,说话伤人。如果换一种沟通办法,多使用温婉柔和的语言,是不是可以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呢?当然,“巧言令 色”不是要你溜须拍马、虚情假意,而是让你多关注他人的情绪及心理,更融洽更和谐的与人相处。 “巧言令色”不是圆滑,而是对彼此的尊重;“巧言令色”也不是aSvVraRkH世故,是对别人的理解。只有彼此尊重、彼此理解才能共同进步,整个社 会才能和谐发展。从这个方面说,“巧 言令色”是对语言的一种高效的利用,是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的一剂良药。

所以,一句简单的“巧言令色,鲜矣仁”背后,隐藏的是孔子 “道之将行也与? 命也。道之将废也与? 命也。”的叹息。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巧言令色者鲜矣仁.....下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10520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