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是什么意思

目录

一、国学的定义

二、国学学派之分

三、“国学”的由来

四、国学的内容

五、国学的宗旨

六、国学的分类方式

1、按四库分

2、按内容属性分

七、国学、经学与儒学的关系

八、最早的“国学大师”:章太炎

九、国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十、“国学热”兴起的原因

十一、现代意义的国学

十二、国学的当代价值

十三、弘扬国学应该把握的几个原则

十四、什么是文化

十五、什么是传统

十六、什么是传统文化

十七、什么是文化传统

十八、关于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2、传统文化中的人生智慧

十九、国学与传统文化

一、国学的定义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各历史时期文化精髓的学术: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原因在于国学的概念及其内容不是静态的、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国学其实是一个时代的名词,学术大家们有的有所保留,连写《国学概论》的钱穆先生也说:“国学这个词前无承继,将来恐怕不容易成立”。马一浮也说过“国学”这个词不够恰当。张岱年说:“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

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 “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易学、文学、星相、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

传统是什么意思

中国书房

二、国学学派之分

国学门类宽泛复杂,无主从之分。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教化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在学理上,国学何谓却是可以讨论的。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在进行国学教育时增加几分自觉性,使得我们对国学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不会天真的以为穿着长袍马褂逛街就是在讲国学了。曹聚仁先生当年就指出,如果“根本上没有明白国学是个什么,也没想到要去研究国学的原因,只不过因循的盲从,胡乱提倡些国学,做冒牌的圣人之徒”,那“是很危险的”。而前人比如被誉为最后一位古文经学大师的章太炎对国学的看法无疑具有丰富的借鉴意义。

从章太炎本人思想发展的历程来看,“国学”作为内容当然是贯穿其一辈子的思想主题。从他入俞樾的诂经学社做学生起,直至临终那一刻,他坚持的就是“饭可以不吃,学不可以不讲”。不过,“国学”作为一个概念却不是从来就在他的话语体系中获得合法性的。早先,作为国粹派主将的章太炎是用“国粹”来指称后来“国学”所代表的内容的。然而,不久他便将概念改换成了“国故”,并作有《国故论衡》。在第三个阶段,才有“国学”的概念的提出。晚年,章太炎还会使//www.58yuanyou.com用“国性”来称呼国学。显然,就这四个概念的使用而言,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章太炎对“国学”的看法:“国粹”无疑显示了对传统文化的高度崇敬之情。但是,它难以回答“凡是历史上的就一定是好的吗?”这样的疑问。“国故”则似乎略微走向反面,认为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似乎给人某种灰尘仆仆的感觉,比不上“国粹”的古色古香。“国性”所指当然也是历史传统文化。章太炎认为,中国当时面对强敌外逼,即便亡国了,只要国性存在,依然有复国的那一天。显然,国性的含义是比较抽象的,不易把握。比较而言,“国学”的提法不仅中立,而且具体。以此为背景,我们似乎也能从“国学”立科而不是“国粹”立科的做法中体会出国家中正的态度。

三、“国学”的由来

“国学”一词最早出自《周礼周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本义是指周代中央在王城设立的国家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国立学校)。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在晚唐时称“白鹿洞国学”。《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国学”这个概念是有的,但那时讲的所谓“国学”,是指“国家所立的学校”的意思。

元代分设国子监管辖国子学,蒙古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2年)创立,元大德十年(1306年),北京国子监始建,初称为北平郡学,是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原由网学科目。

传统是什么意思

崇贤馆

四、国学的内容

国学强调治学要循序渐进、实事求是。一直到晚清,中国传统学人的治学,一定都是先由文字、音韵、训诂及目录、版本、校勘等“小学”科目入手,而后才治“史学”,再由“史学”而入“经学”。传统文化里有“道”、“器”、“艺”的分别。

那么,国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章太炎的话来说,就是“国学的派别”究竟有哪些?他主要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经学的派别、哲学的派别、文学的派别,这些派别绝非儒学一家能够涵盖的。

章太炎指出,经学包含着“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两家,每一家又有各个支系。他本人是古文经学家,认为今文经学所讲的,虽然不完全是宗教,但总体上倾向于此。对此,他是有些不满的。他认为,就“六经”本义而言,“无一非史”。《尚书》、《春秋》都是记事的典籍,是确定无疑的史;《诗经》大部分是为国事而作,只有少量的歌谣,所以也是史;《礼经》记载古代典章制度,是史的一部分;《春秋》胪列事实,中寓褒贬之意,是显明的史;《易经》蕴含着史的精华;《乐经》已经失去,但章太炎揣测它是家在乐谱和制度的,所以也包含着史的特性的。可见,章太炎坚持“六经皆史”说,所以正如汤志钧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在国学的派别中章氏并不专列史的派别。由于“六经皆史”,章氏反对对六经“推崇过甚”。这个态度当然和他古文经学的立场密切相关,然而,今日我们再来看“经”,它们究竟是不可移易的“常道”,还是需要与时变化的文本,那是需要仔细考量的,否则一不小心,我们就可能抬举出若干高高在上的教主来,对他们我们只有跪拜的分。

关于哲学,章太炎认为中国古代的儒道法墨名以及佛家可谓哲学的主要派别。他认为,《论语》一半讲伦理道德学,一半是哲理。儒家之中,《孟子》、《荀子》也谈过哲理;老庄的主张,和哲学密切联系;名家大量的涉及“论理学”也即逻辑学;墨子的《经上》《经下》是极好的名学;法家之中韩非的《解老》《喻老》两篇,将他与哲理联系了起来。当然,这是章氏对先秦时期的哲学的刻画。事实上,他对中国古代哲学史的论述言简意赅,揭示了国学哲学之部的丰富内容。

①朱熹曾说过:“国学者,圣贤之学也;仲尼孟轲之学也,尧舜文武周公之学也”。意思是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的文化与学术。

②马一浮认为国学是“六艺之学”。

“千年国粹,一代儒宗”马一浮楷定“国学是六艺之学”。“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马一浮在说明“国学是六艺之学”时,依次谈了四点:六艺统诸子;六艺统四部;六艺统摄于一心;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

③季羡林的“大国学”概念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接受采访时,高瞻远瞩的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TaECXTx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这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依照季羡林的观点,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都可称为“国学”,即中华民国之学皆可称为“国学”。(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 《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④于丹、乾泉等人的“新国学”概念

新国学即是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西方精髓马克思列宁主义所形成的新学术体系。新国学,以儒家主体文化和社会为基,撇开传统国学上多样化所存在的糟粕,重新提出国学概念。打破传统国学自我垄断和封闭,汲取西方马克思列宁精主义髓,代表着走向世界,属于全新的中国学术概念

五、国学的宗旨

国学的宗旨,就是宋儒张载提出的“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传统是什么意思

傅璇琮题字

六、国学的分类方式

1、按四库分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国学的分类方法其一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

经部

古籍经典

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

其中儒学十三经:

经:《易经》(三易,《连山》《归藏》已失传,故《周易》也称《易经》)、《诗经》、《尚书》、《周礼》、《仪礼》、《乐经》(已失传)、《春秋》

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代表作即为“三传”;传,即解经的文字,附在《经文》的后面)

记:《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宋代添加)

《尔雅》是汉代经师在语言训诂学方面的著作。

“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传统是什么意思

周易

史部

各种体裁历史著作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原由网史评类”、“汇编类”。

重要书目: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越绝书》、《吴越春秋》、《晋书》、《清稗类钞》、《尚书》、《山海经》、《水经注》、《唐六典》、《通典》、《史通》、《文史通义》、《战国策》、《永乐大典》

传统是什么意思

春秋左传

子部

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

子部分为“道家类”、“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

重要书目:

《老子》、《墨子》、《列子》、《庄子》、《孙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淮南子》、《抱朴子》、《孟子》、《公孙龙子》、《艺文类聚》、《山海经》、《金刚经》、《四十二章经》

传统是什么意思

孟子

集部

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

个人的称为“别集”,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集部。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

《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 、《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传统是什么意思

诗经楚辞

2、按内容属性分

开始分为三类:义理之学、考据之学及辞章之学。

义理之学,阐明事物道理,也就是哲学;

考据之学,从事历史研究,也就是史学;

辞章之学,从事诗词散文以及章奏、书判等实用文体创作的,就是文学,及今天所说的文史哲等社会科学

后来又有人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两个以补其不足:

一是经世之学,即治国驭民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

二是科技之学,即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知识。

七、国学、经学与儒学的关系

近年来,谈国学的人渐多,似乎不谈国学不能称为国人。可是,近些年谈国学的人,一谈国学就说儒家之学(简称儒学),以为除了儒学,就没有国学;或是认为,只有儒学才是真正的国学。其实,国学、经学≠儒学。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徐灏注笺:“人之柔者曰儒,因以为学人之称。"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因此古代通常以“儒”称学者,如《字汇人部》:“儒,学者之称。”以“儒”称谓儒家,只是古代的一种用法,如《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

也就是说,儒家学说是古代服务于帝王统治的教化学说,并不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而为老百姓服务的学说。因此,如果以儒家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完全看作古代专制主义或为古代专制主义服务的思想的代名词。当然,并非全盘否定儒家文化,而是说,如果将中国传统文化全部或是主要看作是儒家文化,不仅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而且也将儒家文化中积极的因素给否定了。这显然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更不是当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旨所在。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国家之学,也是国人之学。古代中国的国家观念是不断变化的,但无论怎么变化,都可以称之为中国或华夏。也就是说,国学应当是中国或华夏历朝历代学术文化之总称。从历史来说,国学不能局限于儒家之学,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学只是与道、墨、法等诸家相并列之一家学说。

八、最早的“国学大师”:章太炎

传统是什么意思

章太炎

章太炎先生是最有资格承当“国学大师”称号的人,他对国学的产生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①1903年章太炎因“苏报案”被捕入狱,1906年出狱后逃到日本,当《民报》停顿的时候,他在东京于1906年9月办起“国学讲习所”讲起了国学,不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学振起社,其“广告”云:“本社为振起国学、发扬国光而设,间月发行讲义,全年六册,其内容共分六种:(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鲁迅、吴承仕等都曾前去听讲。

1905-1906年,国学保存会印行了刘师培编著的中国第一套也是至今唯一明确标注的中小学“国学教科书”。这套国学教科书分编有《伦理教科书》2册、《经学教科书》2册、《中国文学教科书》10册、《中国地理教科书》2册、《中国历史教科书》2册。 2013年,《刘师培国学讲论丛书:中国历史教科书》重刊。

②章太炎第二次讲国学,是1913年至1916年被袁世凯软禁的时候,地点在北京钱粮胡同,北大许多教授去听。

③第三次是1922年夏天在上海开办的系列国学演讲,《申报》为之配合,每次演讲都作报道,影响甚大。曹聚仁根据演讲记录整理成《国学概论》一书。

④章太炎晚年在苏州,又办起了国学讲习会。

章太炎认为,国学是国家成立的根本,国学亡而国必亡,国学兴而国自立,国学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存亡相依。章太炎指出,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的总称,它包括“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章太炎的国学观很快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知识界对国学的基本看法。

九、国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近代以来,所谓“国学”一词,有学者认为源自日本,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满等提倡对日本的古代典籍进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国学”之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风美雨”和“船坚利炮”的挟迫下,随着中西文化冲突的一步步加剧,中国文化更处于劣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在此时代背景下,为了保国保种,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

光绪三十年(1904),邓实(秋枚)、黄节(晦闻)、刘师培(光汉)、章太炎等发起,成立了国学保存会,开设国粹学堂,编印《国粹学报》。等发起组织的。国学保存会藏书楼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筹备,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月初四日举行开楼典礼。次日即开放阅览。当天出席开楼典礼的有黄节、邓实、高天梅、马和等人。

国学保存会藏书楼的宗旨是:“庋藏古今载籍,搜罗秘要图书,分别部目,以供本会会员及会外好学之士观览。”

“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口号,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

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国学门,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中国两所地位最高的现代大学,分别成立了国学专门研究机构,其影响不言自明。北大国学门聚集了一批学者,其中章太炎先生的弟子不少,负责人是吴承仕,也招收了学生。出版的刊物叫《国学季刊》,胡适写的发刊词。北大国学门存在了四年时间,1927年停办。

清华国学研究院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影响比北大国学门还大。后来的许多最著名的文史学者,如徐中舒、姜亮夫、王力、谢国桢、刘盼遂等,都是清华国学院毕业。清华国学院也存在了四年时间,1929年停办。(吴宓:真正的“国学大师”、“大师中的大师”):《学衡》杂志:“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1934年,章炳麟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对国学做了总结性的讲解。章炳麟上述几次演讲经过记录整理,出版了《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章太炎国学演讲录》等书,在二三十年代影响很大。章炳麟所谓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国学范围的界定。此外,胡适、顾颉刚、钱穆等人也有关于“国学”“国故”“国粹”的种种论述。 自 “西学东渐”之风后,为了区别开“西学”与“中国之学”,便产生了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这个国学概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www.58yuanyou.com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又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

十、“国学热”兴起的原因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国学热”的兴起有主观、客观两方面因素。主观因素是国人信仰缺失下的精神需要;客观因素则是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具体讲有以下四点原因:

①国家层面的大力倡导;

②学界的研究推动;

③民间的积极配合;

④媒体的推波助澜。

十一、现代意义的国学

现在我们通常意义上所使用的“国学”的概念,发生的时间比较晚。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又成“新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又成“旧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初由冯桂芬提出 ,后由张之洞在枟劝学篇枠中系统阐述),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 其中,“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1902年,变法失败后,当时同处湖南的梁启超和黄遵宪,一个被迫远走东洋,一个被革职永不续用后回梅县老家。1902年,黄遵宪收到梁启超从日本来的信,梁启超提出要办《国学报》,黄遵宪回信表示反对,认为此时办《国学报》还不是时候。黄梁通信提到的“国学”指的就不是国立学校,而是学术的概念。张之洞讲“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梁启超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无论是“旧学”还是“中学”,说的都是国学,即中国固有的、千年传承下来的’学问’。”这说明至少在1902年国学这个词就已经开始使用了。

1905年,刘师培、章太炎、邓实等人创办《国粹学报》。邓实先生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也可以说是“民族国家之学”(《国粹学报国学讲习记》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十二、国学的当代价值

国学是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用以安身立命之所在。人们之所以热爱和亲近国学,原因就在于它能解决人们精神、心灵以及思想层面的种种问题,给予我们人生以营养、力量和智慧。今天我们弘扬国学重点是,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它的当代价值,指导现实社会,从而为我们每个人的当下人生服务。

新时代下的国学应该是:

“新国学心生活”:国学+心理学=中国式精神生活+中国式心灵养生+中国式雅致生活

你不一定要做国学讲师,但你一定要懂国学。

十三、弘扬国学应该把握的几个原则

弘扬国学关键是要发心,要身体力行

马一浮说:“正人说邪法,邪法也是正;邪人说正法,正法也是邪。”

中国传统学问最大的特征就是“知行合一、体悟不二”。

要将“纸上的学问”转化成“生命的学问”。

①刘梦溪先生在剖析目前“国学”热时,提出两条重要原则:“传统不能割断,世界不能脱离”。对历史的反思,对传统的承继,目的是要整合自己的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所用。要避免“为了传统而忘记今天、为了中国而忘记世界”这种不恰当的思维方式。钱钟书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东海西海,心里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钱先生追求“同”,这是非常重要的。尽管人类在文化方面、文明方面还有很多不同的东西,但在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价值面前,比如生存的渴望、对灾难的应对等人性的追求方面,人类的共同之处是非常之多的,这不是以国家、民族作为分界的。当前我们弘扬国学、重建传统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忘记我们是世界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人类文明当中一些共性的东西、共相的东西,我们也不可以例外。

②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指出:“启蒙运动百年以来,尚未解决的真正问题有两个:其一是如何将‘好的’文明内化为中国人能够认同的‘我们的’文化;其二是如何将‘我们的’文化提升为全人类普世的文明”。

③111岁的周有光先生提出:要站在世界看中国,而不是站在中国看世界。

2009年104岁时,周有光撰文指出:“复兴华夏文化,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更新;不是以传统文化代替现代文化,而是以传统文化辅助现代文化。根据现代需要,用科学方法,学习和实践古人的有益教诲。在复兴华夏文化的同时,向国际现代文化的康庄大道勇敢前进。这就是当前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十四、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古老的词汇。《周易》中已经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时刘向《说苑》云:“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功。反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是“文化”一词正式出现在文献中的最早记载。今天,我们通常使用的“文化”一词,最早是由日本翻译引进的。

“文化”是至今为止最难精确定义的一个概念。据统计,国内外有关“文化”的各种定义先后不下二百余种。综合这些定义,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层面。而狭义的文化则特指精神文化或其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概括地讲,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的本质显现。“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称的,它的本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如今,人们更倾向于将文化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大凡是与人,与人的生活有关的活动都是文化。文化就是“人化”。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传统是什么意思

太和殿

十五、什么是传统

传统,世代相传、从历史上沿革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传统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积极的传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保守和落后的传统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阻碍作用。

传统是什么意思

中国结

十六、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主要是针对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

传统是什么意思

配饰

十七、什么是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这就是文化传统所起到的作用。文化传统是本民族文化区别于他民族文化的标志,也是保持文化统一性的根本因素。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作为历史遗传还具有保守性。

文化传统是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是一个民族历史传承当中的文化链接,是贯穿始终的精神性的绳索,它包括传统遗存物、文化典范背后的精神规则,这种结构的规则包括信仰、价值和秩序。

民族的文化传统,按照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的观点有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分别,大传统指的是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比如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小传统则是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中国社会的特点,是有长期的完善的民间社会,因此文化的“小传统”格外发达。但是,十年动乱时期对小传统的破坏最为严重,特别是社会公德、社会良知和社会伦理的被毁弃,后果是不堪想象的。改革开放后,不光是知识界,领导者以及民众态度都是一致的,就是希望进入传统的重建过程,首先应该对传统“恢复记忆”。为什么是“恢复记忆”?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已经忘记了自己的传统。

传统是什么意思

手工

十八、关于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中华优秀传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围绕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从各个侧面展开了一系列精辟论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明确指出了新形势下***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两创”的基本方针。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反复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传统文化中的人生智慧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也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精髓。儒释道作为一种文化命脉和精神基因,早已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和血液,成为一种精神基因。在古代一个知识分子的一生总是从儒家开始,“大济苍生”、“为民请命”、“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然而当他真正踏入仕途后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在一连串的碰壁之后,难免心灰意冷,退隐林泉,正所谓“英雄到老尽归佛”。中国人得势时都是儒家,摩拳擦掌、积极入仕;不得意时都是佛道,退隐林泉、寄情山水。其实读书人无论入不入仕,都离不开佛道思想。一个文人头脑中,是儒的成分多呢,还是佛道的成分多,这除了受出身、经历的影响外,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他在仕途上走的是否顺利。南宋初临济宗宗杲禅师曾说:“今时士大夫学道,多是半进退,于世事不如意,则火急要参禅;忽然世事遂通,则便要罢参(禅)。”士大夫们得意时就去做官,把禅书放在一边;不得意时再拿出来,姑且又将做官放在一边。正是因为拥有儒释道的完美结合,中国的文人才能够过着一种进退自如、游刃有余的理想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宝库。儒家刚健有为,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万事看空,消极出世,慈悲为怀,普渡众生;道家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以柔克刚,安时处顺。儒家思想有利于进取,是处身顺境的支撑力量;道家思想适合处于逆境或赋闲,是命途多舛者的精神食粮;佛教思想更是人生经历大挫折的精神安顿剂。“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修行处世之道;而“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则是中国古代士人的精神生活艺术。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有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以易生智,以道养命,以佛开悟,以儒修身”,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世用,以老子思想来谋身,以庄禅思想来修心(娱乐)。对此,南怀瑾先生有一个精彩的比喻,说:“儒家是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对待儒释道三家我们的态度是“破门入户,兼容并蓄”。胡适以“本是一家”论儒道共源、林语堂以“中庸”论儒道调和、梁漱溟以“了解自己”论儒道之共性、闻一多以“偷”“骗”论儒道交融、英人韦尔斯以“斗争”论儒道之合伙。其实何止儒道,佛教也是如此。佛教虽说产至印度,属外来文化,但佛教从它踏上东土的第一天起,无时不在寻求着“中国化”、“本土化”。禅宗的创立即是最好的证明。

儒释道三教从来是一家。金末元初有一个全真道派,它力主三教合一。为此,全真道士何道全专门作了一首《三教一源》诗:“道冠儒履释袈裟,三教从来是一家。红莲白藕青荷叶,绿竹黄鞭紫笋芽。虽然形服难相似,其实根源本不差。大道真空元不二,一数岂放两般花。”三教合一,一在何处?我以为,一就在心、一就在道。心者,心性也。儒教修心养性,释教明心见性,道教存心练性。三教统一于心。道者,大道也。儒教求道,释教求道,道教也求道。何谓道?用心思考即为道。

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人生的关注,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部分,就是人生哲学。可以说,我们的先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就已经具有非凡的人生智慧,就基本完成了对人生的思考。后来,关于人生的各种著述,大多是对先哲的阐释与补充。梁先生一代宿儒,此话当是见道之言。

传统是什么意思

中国剪纸

十九、国学与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学与传统文化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他们之间有联系,但更多的是区别。

传统文化的内涵要宽泛得多,整个传统社会的文化都可以叫作传统文化。一般把周秦以降直至清朝最后一个皇帝退位,也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称作传统社会。而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因此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其精神学术层面,应该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传统文化就是传统社会的文化,是漫长的传统社会中的一些文化留存物,包括物化的、精神体的和凝聚为典籍的,范围非常之广。而国学则指的是中国固有的学术。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把国学和传统文化等同或混淆起来。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传统是什么意思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baike/33661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