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学造句

最多的时候,鲁迅曾有30多篇作品入选课本,所以上学时咱们都说“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三怕文言文”。但毕业后我们才发现,当年背过的那些课文,说得都那么有道理。于是,笔者便经常在想,鲁迅先生在现实生活里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崇学造句

著名文艺评论家陈丹青曾写过一篇《笑谈大先生》,他翻阅了各种书籍后表示,鲁迅先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近些年也有各种鲁迅生前的手稿、日记、书信曝光,让我们更了解他。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部分手稿来看,300多个字内就有19处改动,可见他是一个做事讲究的人。而他的日记则总是言简意赅,连大年三十都记录着自己看书的心得,可见他是一个很努力的人。至于他与好友们的书信,则往往透着一股温情。

这样的鲁迅在同学眼里,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1956年8月,《文艺月报》的朱嘉栋等人采访了鲁迅当年在南京读书时的老同学们,希望能了解学生时代的鲁迅。

崇学造句

1898年,也就是光绪24年,鲁迅踏上了离开老家的船,前往南京。这一年他17岁,怀里装着母亲东拼西凑来的8块钱。为了节约钱,他入读了南京水师学堂,因为这个读学堂几乎不花钱。一年后,他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在这里鲁迅学会了骑马,他后来回忆道:“每天总要跑它一两点钟的”。在水师和矿物学堂,他认识了很多像自己一样的有志气的年轻人。

一:同班同学伍崇学回忆:他天资聪明

记者采访了鲁迅在矿物学堂的同学伍崇学先生,他是这样说的:

我们班共有24人,课程很多,德文和日文自己选一门,鲁迅学的是德文。他天资聪明,学习很用功,不大外出。学了3年毕业了,我们5个人被派往日本留学。

崇学造句

学习成绩好,是伍老先生对鲁迅最深刻的印象,要不然24人中选5个人也不会有他。另一位名叫茅逎封的老先生也证实了这一件事,他说:“老师经常评分,只有鲁迅一人得到过金牌”。

采访这些老人时,他们大多都已是7旬老人原由网,中学生涯是他们近50年前的事了,但他们对鲁迅的印象却是极深的。

二:同期同学徐森回忆:他一句话我记了半辈子

后来记者又找到了鲁迅在陆师学堂的同学徐森。徐森和他是同期同学,并不在一个班,但当时鲁迅因为成绩//www.58yuanyou.com好,在同期同学里是很有名气的。他有这样一段回忆:

辛亥革命后,我在路上偶遇了他,我笑话他说:“你怎么三心二意,一会儿学医,一会儿又搞起文学来了”。鲁迅回答说:“你拿枪,我拿笔”。这句话让原由网我觉得他是我们的榜样,我一直记得。

崇学造句

1911年,也就是鲁迅从日本留学回来后,两位老同学的一次相遇,很普通tQMuLIcchH的一个玩笑,鲁迅的回答却让徐森老先生到晚年还记得清清楚楚。关于鲁迅弃医学文的事,我们从小就知道,只是很少人想过当年他承受了多大压力。

鲁迅在日本时写过一篇散文,名叫《藤野先生》,曾入选中学课本多年。在文中,鲁迅细致地讲过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照,也透露了在日本学医时的刻苦。鲁迅本来是很喜欢医学的,特别是遇到这样一个对自己极好的老师,当时他的成绩在留学生里也是不错的。可是在1906年,学校放了一个教育片,教育片里中国人看着自己的国人被害却无动于衷,而其他留学生们甚至不觉得这有任何问题,这让鲁迅深受刺激,决定用笔唤醒大家。

崇学造句

这时候的鲁迅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学科,喜欢的www.58yuanyou.com老师,带着同学的质疑,走进一个自己完全不了解的文学世界。鲁迅先生离世后,终于有人找到了藤野先生,他居然不知道鲁迅把自己写进了散文里,也不知道当年那个中等个子的学生成了大文豪,他只记得当年鲁迅上课时很认真,一直在记笔记,虽然他用日文记很吃力。

小结:通过这些人的回忆,我们大致了解了学生生涯的鲁迅。而他对老同学说的那6个字“你拿枪,我拿笔”,则是他一生作品的诠释。徐森老先生到75岁还记得这个话,原因就在于在那个年代,敢于这样想的文化人太少了。“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的话言犹在耳。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崇学造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6162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