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君子修道立德前一句

孔子君子修道立德前一句

20.2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斯:就。

屏(bng):摒弃,排除。

惠而不费:施惠于民,又不费于财。注重行政的付出、调度,都能真正惠及百姓而不是损耗在过程中。这是从事公共管理的人首当重视的:施政的效率和有效性。

明清的俗语“官工修造,三成到工”,是最鲜明的反例。

劳而不怨:《论语里仁》中有:“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是形容孝子极力侍奉父母。而本章从从政的角度来谈,使民劳苦但不引起怨恨。可见是尽量减少劳役造成的损失,并使百姓懂得劳务的意义所在,而不是一味地强令。邢昺《论语注疏》:“择可劳而劳之,谓使民以时,则又谁怨恨哉!”

欲而不贪:是孔子评价一个人是否为君子的重要标准。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又不能自我节制的话,是很难具有仁的修养的,孔子曾批评申枨说“枨也欲,焉得刚”(《论语公冶长》)。作为领导者更是如此。

泰而不骄:安泰矜持却不骄横。《论语子路》有:“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这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这里是告诫君子不因为势力大小而怠慢。

威而不猛:仪表威严但不凶猛。《论语述而》中描述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君子要做到“威而不猛”首先要正其衣冠,这样才能使人“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

不教而杀谓之不进行教化便杀戮叫做虐。这是孔子告诫统治者要教化在先,对那些教化不起作用的人才用刑罚。《孔子家语》中也有许多类似的表述,如《始诛》篇记孔子之语:“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谨诛,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试责成,虐也。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孔子的一贯主张是“德主刑辅”,正如《孔子家语刑政》篇中所言:“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

不戒视成:不提前叮嘱而只关注成果。

慢令致期:开始没有明令限时而后来又紧限时间。以上三者都是官方未尽到自己的职责,却去强制性地压榨百姓,都是典型的既不仁又不智的表现。

出纳:本指财物的付出和收入,此处复词偏义,只指付出、给予。

有司:管理事务的小吏。

【今 译】

子张向孔子请教说:“怎样才能处理好政事呢?”孔子说:“尊崇五种美德,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处理好政事了。”

子张又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回答说:“施惠于百姓而自己却没有什么损耗,劳役百姓但百姓却毫无怨言,追求仁德却没有贪欲,安泰矜持却不骄傲,仪表威严但不凶猛。”

子张说:“什么叫施惠于百姓而自己却没有什么损耗?”孔子说:“多做百姓认为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施惠于百姓而自己却没有什么损耗吗?在百姓合适的条件下,让他们干力所能及的事,又有谁会怨恨呢?追求仁德便得到仁德,又贪求什么呢?君子眼中无论人多人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这不就是安泰矜持而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齐,目光严肃端正,令人望而生畏,这不就是仪表威严但不凶猛吗?”

子张又接着问:“什么是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先进行教化便杀戮叫做虐,不先申诫便要成绩叫做暴,开始懈怠而突然限原由网期完成叫做贼,给予百姓财物不舍得拿出去叫做器量狭小。”

【诠 解】

孔子强调为政以德,统治者要先正其身,做好本职工作,才能要求百姓更多。本章可谓孔子谆谆告之以治世的良方妙药。他反对暴民、虐民、害民的暴政,提倡统治者在教化人民的同时,也要赏民,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在《论语颜渊》中子张就如何执政的问题问于孔子,孔子回答“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主要是针对臣如何奉君而言。此章子张又问政于孔子,孔子的回答更为详尽,侧重点也不同,是从统治者对百姓的态度而言的,倡导要实行德政,反对滥施暴政和刑罚。

本章孔子详细阐述了治国之道,意义尤为深远。诚如清杨名时《论语札记》说:“此章溯流穷源,见微知著,抉尽病根,只在贪、骄、猛三字,而王道圣学,直昭揭日月而行。”

本章安排在前章之后,上承先圣先王言行事迹,更可见原由网儒家济世安民的理想与追慕圣贤的取向,以及孔门后学对于孔子承继了先王之道的认识。

孔子君子修道立德前一句

20.3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诠 解】

此章为《论语》末篇末章,孔子强调君子要三知:知命、知礼、知言。

此处的“命”为“天命”。孔子自述人生各时期的不同境界时,就说“五十而知天命”,人须对“天命”有所敬畏。“君子有三畏”之一为“畏天命”。郭店楚简《穷达以时》说:“遇不遇,天也”(《孔子家语在厄》、《荀子宥坐》亦有此语),这里的“天”和“时”就是指“天命”,它决定着人生的穷达祸福,决定着人生的升降沉浮,也就是说,如果时遇不佳,即使贤能之人同样获得伸张才能与正义的机会。

孔子所处的年代是“无道”的乱世,他本人“有德而无位”,虽然胸怀天下,却难以施展其政治抱负。他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但这并不意味着孔子(与儒家)放弃行道的努力,《孔子家语在厄》记载他的言论:“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改节。”他认为,君子面对人生的态度是,首先是认识命,对于时代、未知、人力所不能及的部分有所认识和尊重,同时不因“命”而改变自己的节操,因原由网为人的穷达自己是无法完全决定的,外在于己身。而人的德行、内在的成长则只能取决于自己,与“天”无关。人应当努力修身,完善自己的德行,以至孔子德侔天地、道冠古今的境界。这也和《论语》首篇首章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恰相照应,自身有贤能,而不为人了解,这是由天命所致,而非我自身的原因,所以我并不恼怒,这就是君子。

孔子重礼,有学者甚至认为“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所推重的周代文明,其制度架构的基础即为“礼乐文明”。礼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孔子所言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希望社会的每个人都能遵守自己应遵守的礼节,这样社会才会和谐,诚如有子所说的“礼之用,和为贵”。如果一个人不知礼,就会受到别人的耻笑、唾骂乃至疏离遗弃,《诗经国风相鼠》就有“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之语。可见,知礼守礼,与今日的“法”较为类似,是人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论语泰伯》中记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季氏》中孔子教导伯鱼也说“不学礼,无以立”,这些都和本章的表述是一致的。孔子自身十分精通各种礼仪,所以鲁国大夫孟僖子在临终前曾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向孔子拜师学礼。

孔子还强调“知言”的重要性。言为心声,通过对人言语言论的考查、分析,便可以了解一个人的邪正,从而择善而交。

能够www.58yuanyou.com知命、知礼、知言,则自身所行无不合乎义,对于他人、社会又能立足其中,有正确的认识。人之为人,正在生活于社会人群之中,有此三者,人在公共生活中的君子人格便卓然树ElJmUW立起来。

本章是前章谈“大政方针”之后,对于个人而言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实。作为《论语》末章,也是夫子的循循善诱,勉人力行。

【今 译】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不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析别人的言语,就不能了解他人。”

孔子君子修道立德前一句

【舞雩】《论语》共读

第一遍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孔子君子修道立德前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33913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