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思己过的前一句怎么说

前几天刷微博看到这样一个情景:许多人在一个话题下激烈争论时,突然有个人说了一句“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于是这句话下的一百多条回复,一律都这么抨击他:“你不就在谈论人非吗?你有什么资格这么说?”我翻了翻,这个人没有其他回复,我想他也许是被批评狂潮难住了吧。我也无法三两句解释清楚,只能默默给他点个赞鼓励。

回想起来,我自己也多次遇到这样的困境:明明是好心PnxvL想让别人不生气,不料,不仅把别人的负情绪矛头引向了自己,而且更刺激了别人的反弹情绪。好心干了坏事。而且,我一直都觉得,人生道理领悟到这个份上,似乎就陷入了一个悖论死局了:道理不能说,一说出来就废了、就不是那个道理了。有时候真怀疑这是不是人文领域的“测不准原理”。这种感觉真是特别痛苦,总觉得能做点什么、想做点什么,但却无能为力、只能白白为别人的痛苦而着急。

但现在我认为, 如果遇到了这种烦恼,真该是件值得恭喜的事。还记得《金刚经》吗?(后台回复“金刚经”共同学习)这本书讲述了两种烦恼的解法:一种解小乘自渡的烦恼(第2分~第16分),就是新手做情绪修行时会遇到的普通烦恼纠结另一种则是解大乘渡人的烦恼(第17分~第32分),是只有像菩萨一类有一定修为和自控能力的人才会遇到的“如金刚般难断除”的高等级烦恼。当我们开始遭遇“难以用道理劝服别人”的原由网烦恼时,恰恰说明,我们已经有了相当强的情绪自控力,对别人的烦恼也有了观察力,不再是稀里糊涂的小萌新了。说它是好事不为过吧?

但是,有了烦恼仍然要正视,如何突破这个“坎”,//www.58yuanyou.com也是我最近在研究的课题。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有解的。

记得我小时候只要一读到“讲理反被怼得无话可说”的故事,我就PnxvL会为讲理的人感到不公,不公又无奈,那种滋味真是相当难受。(当然,故事也都是从原著中节选取的,孩子本身会也断章取义地理解,这些都是避不开的过程。)

比如,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就怼他“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再比如老子在《道德经》里有一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被白居易怼了一句:“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这一类对话都会让我觉得胸闷得慌:把道理说出来吧,得不到共鸣、也起不到好的作用;不说出来吧,又觉得不甘心,自己明明知道这个问题症结在哪,却无法解决。总之, 满肚子冤屈找不到出路wtf!

相信很多人遇到这道坎的时候,都会和我一样,觉得自己要憋出内伤了、多年情绪修养功力尽失、一夜回到解放前吧?其实,这个烦恼是可以消除的,只不过有一个很大的 难点是:一定要从“别人”和“自我”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接纳

先说说“接纳别人的负情绪”。

如果事情和自己无关,接纳别人的负情绪并不难,只要劝劝自己:“算了算了,我不跟小人一般见识。”也就过去了。但在这样极具针对性的反击下,自己伸手帮忙却被反呛一口,好像徒手拯救蝎子一般。一时怒不可遏,什么“不与夏虫论冰”、“不与傻瓜争高下”简直就是世界上最愚蠢可笑的鸡汤八股,根本压不住一腔怒火,只想原地爆炸。可是,自己又没有自爆的法力,于是最方便采取的办法,就成了“尽快找一个替罪鬼,把自己的怒火变本加厉地转嫁给他,以求解脱”,苟求一时心快。

其实,据我观察,有能力回怼得如此尖厉刻薄的人,并非全是“夏虫”或“三季人”。真正见识浅薄的人,只会把大道理听个新鲜好玩,还真不会夸张得像蝎子一样反应激烈、无脑又恶毒。恕我直言,这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恐怕都是在面对高级烦恼时(比如在分享“静思己过,莫论人闲”的感悟时,被其他人这样猛怼),不知道该如何正确自我疏导,导致烦恼和痛苦不断积聚。最终抵抗不住负情绪、积恶成魔,才会丧失自控、抓住一切机会用同样的方法攻击其他人。

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说起来,这些人其实都是一心求善的修行人,只不过是因为遇到难题解决不掉、自己心里苦得难熬,所以才会自然而然地过激反应。这些反应都是基于他们自身的真实水平而发生的,虽然做法不当,但这个反应却是合情合理的。他们不是不想做好人好事,而是真的没有能力做。

再说说“接纳自己的真实水平”。

既然“静思己过”是真理,要解决这个难题,还是要回到这个结点上来。我们要知道,不论对方怼得多么尖锐刻薄、不合情理,但能产生怒火的,仍然是我们自己。只要自己内心通达,什么负情绪都能顺利流动、变坏为好,那就不可能憋一肚子火。大家之所以在这里被憋住,问题恐怕在于“粗鲁的回怼似乎无法反驳”吧?

“你说要静思己过莫论人闲,那你自己怎么不做?你自己现在不就在是说我不对吗?”对于自觉意识很强的人,此时的心态很可能是这样的:“是啊,我就是觉得他这样言语过激很不好。他明显很生气,我本意只是希望他能平静下来、舒心一点而已。可是,我现在做的,也确实和我刚才说的自相矛盾了啊。我怎么能干这么愚蠢的事呢?太失败了!”就这样,越想越不舒服,反而把自己的各种负情绪都调动起来了。

其实, 我们之所以会受到这种幻想的迷惑,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放下“极端化思维”虽然懂了很多道理,但在这一刻,潜意识里的观念仍然是“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的:要“静思己过”就不能说话;一旦开口说了话,就一定犯了“莫论人闲”的大忌。——当发现自己有类似念头时, 一定要记得多问一句:“这是真的吗?事实真相真的是这样的吗?”

在现实世界中,没什么东西可以是极端的,一切都是潜移默化的渐进。人的感悟、认知也是如此。我们说出的大道理,“能做到”与“不能做到”只是两个阴阳端点。中间还有一个紧密相连的渐进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又包含了一个阴阳转换的临界点。以图表示,大致是这样的:

静思己过的前一句怎么说

先是无知无www.58yuanyou.com觉、感到新鲜好奇、不断地复读前人总结的观这就是“言者不知”。然后渐渐地“觉”(启蒙),接着不断学习见闻而“渐知”,某一天突然到了“顿悟”的临界点,随后不断验证以致“通透”,通透到鼎盛就是“达”(非常了解一个道理),达过了之后就是“化”(过觉,能轻松熟练把这个道理运用于生活中了)。最后,兴趣渐渐冷淡下来,开始觉得这件事“好无聊”“不过如此”,再也没有兴趣与人讨论了,这便是“知者不言”。就像我们1岁学走路,到现在对行走的原理已经“化”了,常人绝不会在走路之前纠结:“先出左脚还是右脚?要走快点还是走慢点?……”因为我们已经太懂了。

“静思己过,莫论人闲”这个道理也是同样的发展过程。刚开始说的时候,就是隐约觉得“有意思”。随后越实践学习,越觉得“真有道理”。实现了顿悟之后,仍然离不开边验证边感想。直到“达而化之”以后,就真的“只做不说”了。

虽然归纳起来,只有“做不到”和“能做到”两种状态,但它们中间的过程却是点滴渐进的,而且无法以绝对数量来量化它。所以,当我们处于“觉”和“达”两个水平点之间、也正是我们“懂一半”的时候,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大声说:“静思己过,莫论人闲!”这是客观存在的一个阶段,不应该否认它的存在。

那么,如果有人来怼怎么办当然要抵挡防御:

你说要静思己过莫论人闲,那你自己怎么不做?你现在不就在是说别人是非吗?

我没有说别人是非啊。我告诫自己“静思己过,莫论人闲”,就及时克制住了。,哪里有说别人的是非呢?

装模作样!你在心里不也能对自己说吗?写出来不就是想给人看吗?

就是因为心里记不熟悉,才需要明确说出来啊。凭什么想对自己说话只能在心里说呢?又有谁规定过,写出来的话,别人就一定要看呢?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质疑方式。只要我们做到:看清别人的位置,同时接纳自己的位置、省察自己的遮掩心,就能不慌不忙、坦然应对了。

至于对方买不买账,则取决于他的修行。该通透的人,轻轻一点就会豁然开朗。无觉或后觉的人,难免还想钻空子继续嘲讽、或者非要坚持偏见。这些也都是理所当然的反应,不太过必计较。只要自己内心的道理是通透的,这样的处境就不会再令人心烦了。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静思己过的前一句怎么说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33494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