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城市声

在视觉至上的时代,我们习惯通过眼睛这种最有效率的方式获取信息。相比于视觉,耳朵是一种偏向情感的器官,听觉是人类的感性生存维度。当你行走一座座城市之中,是否曾经闭上眼睛,仅用双耳的倾听去感知城市;你听到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喧闹或者宁静,多样还是单一,美妙抑或嘈杂;不同的城市听上去相似还是不同,我们是否能够仅通过听,去感受、辨别及欣赏一座城市?

1

闹与静

早上8点左右的定福庄北街,车声人声,混杂着小学里的大喇叭、打折店的吆喝以及广场舞的伴奏。如果戴上耳机以隔绝喧嚣,那么接近朝阳路时,交通噪音的升级会令耳机中的音乐也难以匹敌。George Prochnik在《In Pursuit of S原由网ilence》中说:宁静是高雅的,是回归纯真国度的钥匙。有研究表明,宁静对人在身心健康方面都有积极影响。而城市中的我们,倘若侧耳倾听,能找到几分真正的宁静?

描写城市声

朝阳区定福庄北街的早晨,车辆呼啸而过,打折店的喇叭卖力吆喝

“噪音、政治,还有城市,在历史上共同发展,几乎就是一条马路上长起来的。”(加列特•基泽尔:《噪音书》)噪音并非工业、后工业时代特有,但噪音成为生活的主要听觉环境,的确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后果。城市化的急剧发展,把人们以前所未有的密度集中在发达城市,生活的伴生性、聚集性加强,使得人们正常的生活声响就能成为噪音,加之交通、工业的快速发展,噪音成为现代城市中的声音底色

描写城市声

描写城市声

宁静,不仅是一种环境特征,也用来形容精神状态

噪音,是当代都市生活中的污染物之一。它带来自然的厌恶、嘈杂或烦躁感。我国环保部在2016年8月31日发布的《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16)》显示,2015年全国城市噪声监测中,有25%的城市是不达标的;在所有的省会及大城市中,只有拉萨市达到了一级(好)标准,大部分城市是二级(较好)以及更低。报告还统计了区域声环境监测点处的噪声类别,其中交通噪声占23.8%,工业企业噪声占10.3%,建筑施工噪声占3.6%,社会生活噪声占62.3%。都市噪音表面上似乎包括更多种类的声音,实际上将一切声音淹没在一种共同的混响中,每种声音失去了其独原由网立性,变得难以分辨

描写城市声

描写城市声

描写城市声

比起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并没有成为公众广泛关注的公原由网共议题。清华大学建筑物理实验室燕翔副教授认为听觉“是一种很有弹性的知觉”,人们对噪音的忍受力较强,噪音的危害也没有那么直接和显著。从某种角度来说,喧嚣甚至彰显着城市的繁华与吸引力。当城镇化发展进入从偏重速度到重视质量的深化阶段,人们的精神与情感需求越来越高,城市的声音环境将成为影响城市发展质量与人民生活感受www.58yuanyou.com的重要因素之一。未来,我们应该从忍受噪音,转变为选择和欣赏声音。

声音环境的优化非朝夕之功,我们身在其中,是噪音的受害者,也是制造者。再好的听觉内容也不应该强加于人,尤其是公共空间。我们可以尝试减少一点噪音,创造多一些宁静——George P原由网rochnik认为的,那种在声音与安静之间的特殊平衡状态。

2

同与异

网上有个段子,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这样一条街,铺着石板路,立着标志性牌坊,以老街的名号、以文艺的名义卖着义乌批发来的工艺品,卖着臭豆腐、烤鱿鱼、烤面筋、奶茶,散落着客栈和酒吧……走在这么一条街,甚至会迷茫身在何处。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伴随着重物质轻精神、重建设轻历史、重模仿轻创新的问题,使不同城市在物理空间、城市文化与生活方式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小,城市特色与辨识度愈加模糊,城市声音也呈现出均质化的特点,所有城市的声音听上去越来越像

描写城市声

市民的生活场景常与地域文化、市民性格及语言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城墙下的京胡,“冰糖葫芦儿”的吆喝,天空中的鸽哨,是属于老北京胡同儿生活的声音,不同于上海的弄堂、扬州的小巷。今天,大都市里高容积率住宅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院落生活,传统市井生活之声渐渐远去。人们装上隔音效果强劲的门窗,将个人听觉空间与屋外的钢筋水泥世界隔离开来。广场舞作为市民生活场景的代表之一,其音乐要么是激情怀旧的革命歌曲,要么是《最炫民族风》、《小苹果》等当下流行。大小城市,莫不如此。

描写城市声

描写城市声

中国的城市发展,不应是千城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时说过:“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的“时代记忆”展厅内,参观者可以通过专业的音响设备听到不同时代、不同季节的200余种北京胡同声音。这些声音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正在消失。将这些声音“遗产”保存在博物馆中,使我们可以触摸到一座城市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温度。但更重要的,是保护和传递城市声音的自然、社会与人文环境,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落实特色差异化发展思路,让丰富并富有个性的城市声音得以存留、延续和繁荣。

3

物与人

改革开放几十年间,我国的GDP增长突飞猛进,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丰富。声音与速度之间具有紧密联系,“速度、噪声……,噪声、速度,两者之间天生的关联令未来主义者陶醉。毕竟,当物体振动足够快时,运动形成声音。快节奏的生活是一种充斥着噪声的生活。人们认为,声音越大机器马力就越大。”George Prochnik:《追寻宁静》)工业化与信息化迅速推进的中国城市,鸣奏着一首“发展进行曲”。

五十年前,在北京的京通路上听到的也许是马车的马蹄声、马夫的吆喝声、马脖子上的铃铛声等。今天,在朝向京通快速路的9层办公室里进行声音测量,打开窗户的噪音音量约为6080分贝。(医学认为: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分贝)解放后“噪声当作国民经济复苏的标志而加以歌颂”,如今日夜不停的车流轰鸣,高速运转的机器之声,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与强大吸引力,是城市声音环境的主旋律。

描写城市声

繁忙的京通快速

同时,信息社会的到来使我们被电子声音所包围:敲击键盘的声音、电子设备的提示音、家用电器的运转声……甚至家庭生活与工作中的语言交流,也越来越多地由微信来代替。电子声音大多经过精心设计,以表达品牌或营造氛围。但数字化的语言并不同于口语,其信息传递的功能大于传情达意。而数字声音本身,也可能成为一种新型噪音。

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空间受到压缩,传统的充满人情味儿的市井生活声音越来越少。便利店与连锁超市取代了走街串巷的叫卖,敲家门的不再是邻居而是快递,曾经在街头嬉戏的孩子转移到了早教中心。正如王安忆谈到城市声音时说:“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声音的物质性在不断增强。越是人口密集度的城市,我很担忧,物质化的声音将变得越来越‘粗暴’。”相伴而来的,是城市的主体——人的声音愈加式微,是城市人文精神的缺失与核心价值的消解。

描写城市声

昨日的孩童乐园,今天的停车场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城市的声音环境作为城市有机体的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并且并能够反映居民的幸福程度。人们渴望宁静与多样化声音和谐共生的城市听觉环境,使生活走向“诗意的栖居”。

听上去很美的城市,应该真的很美。

作 者:隋 欣

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点击关键词,这是我们为你推荐的

「丁俊杰看城市」微信公众平台转载须知

署名作者的原创作品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

丁俊杰江湖人称老勾

国家广告研究院院长

崔永元口述历史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广告传播研究专家

城市品牌、城市形象研究专家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描写城市声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33023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