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转向造句

在中国文学史上,从唐代开始,似乎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专属文学体裁,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无一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但是人们难免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在之前朝代发展至巅峰的文学体裁为什么会在朝代更替之后陷入衰落呢?

用转向造句

宋词大家苏轼

我们知道唐代之后,诗歌的发展都以唐朝为模板,因此唐诗才被视为最优,而在宋代,元代其实也都涌现出了不少大诗人。而元曲之后发展成了戏剧,成为了中国曲艺界皇冠上的明珠,明清以来小说更是风靡至今。似乎唯有宋代盛行的词在之后逐渐式微,虽然之后不时有优秀的词人偶露峥嵘,但终究没能挽回其衰落的局面。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在宋代发展完善,十分流行的宋词在元代突然销声匿迹了呢,下面笔者将和大家一起找寻其背后的原因。

用转向造句

元曲大家马致远

01.宋词与音乐的相爱相杀

远古中国的文学体裁中,大部分都有着其实际的政治意义,如诰令,敕书等等,就连墓志铭都有着十分严谨的书写格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为之用的理念造成的影响。因此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文学缺乏绝对的文学性。

不过在这些体裁之外,还有一种与它们不太一样的文学体裁,那就是诗歌。我们知道在先秦时代,诗歌都是要和着乐器进行演唱的,这让诗歌虽然也承担着一定的政治任务,但是却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情趣。之后由于儒家文化的发展,礼乐在中国文化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就导致音乐一直被视作文人以及显贵们最重要的娱乐方式。

用转向造句

中国文学的奠基之作《尚书》其实就是政治文集

不过随着诗歌的发展,其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模糊,在唐代的时候诗歌的重心逐渐从音律和遣词造句转向了内容的创作。之所以这样的变化发生在唐代,是因为在南北朝时期一种新www.58yuanyou.com的文学形式在南朝出现,那就是词。

词又叫歌词,从其出现开始就和音乐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我们知道诗歌的发源在黄河流域,而词的发源在与江南流域,两地的乐器以及音律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让诗歌很难和江南地区www.58yuanyou.com的音乐和谐共存。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南朝的文人们开创了句式并不严格统一的词,这和江南丝竹婉转的曲调更加契合,也迅速成为了南朝权贵们最为欣赏的娱乐形式。

用转向造句

南朝时期的乐人

之后的唐朝由于诗歌的兴盛以及政治中心的北移,让词的发展逐渐陷入了停滞。不过到了宋代的时候,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生活的丰富,让音乐逐渐成为了普通百姓都能够欣赏的事物。而与当时的音乐更为契合的词便随着迎来了快速的发展,而且随着之后文人社会的逐步形成,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娱乐需求进一步增长,这都让词取得了更长足的发展。

不过到了元代的时候,社会背景相比于南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大举进入中国地区,其中自然也包括音乐。与中国本土的乐器不同,游牧民族的乐器更加铿锵有力,乐曲的曲调也更为高昂。由于元代采取的是民族差异政策,因此汉族传统文化和乐器的地位在元代不断衰落,蒙古族以及原来金国的乐器逐渐成为了主流。

用转向造句

如今的胡琴

而此时的词并不能和这种新的曲调相契合,而且南宋时期清丽的词风也和激昂的音乐情绪完全不兼容,这就让其失去了最为重要的使用价值,因此其在元代便逐渐式微。在王骥德的

《曲律》

中对于元代的乐器有如下评论:

"元时北虏达达所用乐器,如筝、琵琶、胡琴、浑不似之类,其所弹之曲,亦与汉人不同。"

可以说宋代词的兴盛是因为音乐的兴起,而其在元代的衰落也是因为音乐风格的更替,宋词与音乐的相爱相杀是导致其地位起伏变化的根本原因。

02.民俗文化的崛起对词的影响

在南宋被蒙古消灭之后,中国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总结起来就是南宋时期的文人社会在元代被逐步瓦解,而平民百姓重新掌握了文化的主流。在南宋时期,中国南方的文人们掌握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当时的南宋朝堂中,南方语系成为了主流语言。

用转向造句

南宋时期的文人

不过在元代,中国北方的中原语系又原由网重新成为了社会上的主流。在宋代之前,中国南北方的语言差异并没有特别大,但是在经过两宋的南北分立之后,中国北方的语音语调和江南地区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分别。

而我们知道,宋词的格律是按照江南语系的音调了设立的,因此其并不能与新的官话相适应,这也是其逐渐没落的原因之一。

而且由于元代的政治体系中,来自南方的文人的地位是相对较低的,他们并不能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南方语原由网系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因此词的发展便在元代陷入了停滞。与此同时,契合北方语音语调,句式更加灵活的散曲开始出现。而且散曲的格式与北方的音乐十分契合,其出现也让词彻底退出了主流舞台。

用转向造句

元代百姓劳作图

而另一个让宋词在与元散曲的对抗中败下阵来的原因则是民俗文化的崛起。由于在元代政府对于百姓的教化不如宋朝,因此百姓的文化底蕴和欣赏能力都不能和宋代同日而语。因此元朝年间更加通俗易懂的文学体裁往往更容易受到百姓的欢迎。

我们知道宋词讲求意境的营造,并不适合于表达感情或者进行叙事,其要求听众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因此在元代的时候,宋词面临的其实是曲高和寡的问题。kUZmo

而相较于宋词,散曲的创作讲究直抒胸臆,而且作者也可以在其中加入部分口语化的内容,这与元代百姓的欣赏能力更加相配,这也是宋词在和元曲的直接对抗中败下阵来的主要原因。在任中敏的

《散曲概论》

中是这样描述两者之间的区别的:

"总之,词静而曲动,词敛而曲放,词纵而曲横,词深而曲广;词内旋而曲外旋,词阴柔而曲阳刚;词以婉约为主,别体为豪放;曲以豪放为主,别体则为婉约;词尚意内言外,曲则为言外而意亦外。"

用转向造句

元代有着发达的市井文化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元代出现的散曲已经从功能上取代了宋词。

而且宋词在元代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是为什么其并没有被散曲完全取代呢,笔者认为这和元代之后的文人的民族情怀以及文人自尊有关。

03.宋词未被散曲完全取代的原因

在笔者看来,散曲无论从功能上还是创作方式上都和宋词如出一辙。

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像宋词对南朝宫词一样是继承和发扬的关系,散曲不过是宋词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变种。按理来说,宋词应该被元散曲完全取代才是,在元代词的创作也确实进入了低谷。元代词的衰落在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诗文》

一节中有如下叙述:

"但学豪放者蕴藉不足,师格律者内容狭窄。总之,模拟之作多,创新之篇少;既缺少时代气息,也未能形成个人风格。"

不过在元代灭亡之后,后世的文人显然更愿意恢复宋词的体例,而对于新出现的元散曲却弃如敝

,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用转向造句

元代的蒙古贵族

首先是民族性的问题,虽然散曲的出现和蒙古人当权没有关系,但是后世的文人们在提到散曲的时候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和那段被外族统治的历史联系起来,这样的历史背景让元散曲成为了民族矛盾的象征。

因此后世的文人便会更愿意用宋词的词牌和格式来创作作品,以此来彰显自己文化传承的正统性,与外族文化划清界限,而全然不顾宋词的格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时的语音语调了。

而另一个原因则是元散曲的发展方向是世俗化的,这和文人们的自我认知格格不入。

在元朝灭亡之后,散曲并没有就此消失,而是和元杂剧等艺术形式相融合,催生出了中国的多种古典戏剧。不过这也让元散曲变得更加世俗化,而且其文学性也被削弱,相比于传达作者的内心想法,如何更好的叙事成为散曲的发展方向。

这种发展方向是和文人的自我定位格格不入的,在传统封建社会中,文人的内心还是希望和百姓们拉开距离的,这会让他们对这种世俗文化产生天然的疏远。

而宋词则是文人社会的产物,其受到这些文人的追捧也就是不难理解的事情了。

结语

元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非汉族统治的大一统王朝,其诞生对于中国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在文化方面,其完成了北宋以来的南北融合,其引入的北方游牧民族乐器以及新的语音语调都对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南宋末年发展以臻完善的宋词与新的音乐体系并不契合,这让其娱乐价值大打折扣。

而且文人文化的衰落和世俗文化的兴起,让表达更为外放的散曲逐渐取代了需要文化基础才能欣赏的宋词,这也是词在元代快速没落的根本原因。

不过在元代之后,文人们基于自己的民族感情,以及不愿意与世俗文化流为一类的意愿,他们并没有投身到散曲的写作中,而是重新将词拉回了大众视野。不过词的格式与体裁终究已经和当时的乐律不合,其难以再现往日辉煌。

但是在他们的努力下,这种华丽的体裁毕竟没有消亡,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幸事。

参考文献:

《曲律》

《散曲概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诗文》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用转向造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3107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