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人不倦 上一句

过去一般称“老师”为“先生”,也叫“教书先生”。梁章钜《称谓录》卷八“受知师”条:

顾亭林《日知录》云:“宋末已有先生之称,而至于有明,则遂公然谓之座师。”据是则唐称座主,宋称先生,而称曰座师、曰老师,则皆始于明也。

薛能诗:“耽书未必酬良相,断酒为堪作老师。”王元美《觚不觚录》:“嘉靖以前,门生称座主,不过曰老先生而已。至分宜当国,始称老翁,其厚者称夫子。此后门生,俱曰老师。” (浚源按:另可参观翟灏《通俗编》卷五“仕进”条)

刘体智《异辞録》卷三“李文田黜康有为”条:

科举时代原由网通行之例:于乡会试总裁、朝殿试阅卷大臣,皆尊为老师,自称门生。

俞樾《茶香室续钞》卷十九“关夫子之称起于明季”条:

国朝王夫之《识小録》云:“汤义仍集于主考但称举主某公,可见滥称老师,万历中年后之末俗也。”崇祯末年乃有“夫子”之称。尤可笑者,至以关侯与孔子同尊。

郝懿行《证俗文》第十七“方言”:

燕赵人谓师曰史。李翱《韩公行状》:“先太史为国打朱滔、王武俊,赠太史。呼太原由网史者,燕赵人语也。”今犹呼老师为老史。

司马迁《史记荀卿列传》: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论者多解“老”为“年纪大”,恐怕不然。这里的“年五十”,《玉海》//www.58yuanyou.com三十一引作“年十五”。王叔岷认为出现讹误当在“东汉以后,北齐以前”。 (参观王叔岷:《史记斠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2325页。)据此推断,这里的“老”非“年纪大”之谓。清儒于鬯《香草校书》卷四十四在谈及《国语》“吾能老而已”时有一段考证:

“老”即当读为下文之“劳”。劳老一声之转。故借“老”为“劳”。《左僖三十三年传》云:“老师费财。”老师,即劳师也。《荀子正论》篇云:“不老者休也。”不老,即不劳也。杨注不知“老”即“劳”之借。至疑“不”字为衍矣。又《成相》篇云:“治之道美不老。”不老,亦即不劳。皆借“老”为“劳”之证。“吾能老而已者”,吾能劳而已也。若谓“年老”,则无所谓能。以能老为趣语,又岂敬姜之言乎?下文云:“君子能劳,后世有继。”正伸此能老之说。盖康子以劳者小人之事,误以敬姜为谦辞,故又有愿闻之请。而敬姜仍伸其前说,特出君子也。此用老借字,下用劳正字,古书异文同义之例如此。即如《正论》篇“不老者休也”,恐彼正承上“不堪其劳而休也”之句,则上用劳正字,下用老借字与。此一正一借,虽上下互同,例也。

于鬯之说是也。《宋史赵普传》记雍熙三年春,大军出讨幽蓟,久未班师一事,赵普谏KwkQlutqj书中的“战斗未息,老师费财,诚无益也。”同书《田锡传》记田锡上疏献军国要机:“今交州未下,战士无功,春秋所谓‘老师费财’者是也。”同书《赵与欢传》:“嵩之老师费财,私昵贪富,过立名誉”云云,都是用《左传》“老师费财,亦无益也”之义。

到清朝时,称大学士有时也称“老师”或“老先生”。 (徐珂:《清稗类钞》第三册《爵秩类•议政王》。)类书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称“道士”为“老师”,佛学典籍如《五灯会元》《祖堂集》《指月录》《古尊宿语录》等称“高僧”为“老师” (也叫“大师”) ,后来越发滥用,称呼什么人都为“老师”,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的也被称为“老师”。几年前,某知名读经提倡者还搞出什么“只要有个空房子,有个光碟机,就可以当老师”,把“老师”的门槛降到最低。阿猫阿狗,张三李四,谁都可以当老师,而且还是什么“国学老师”。本来很庄重的一个职业,就变得毫无庄重感了。

毁人不倦 上一句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严同于父” (《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佛家也认为,尊师重教是世间法的优良传统,要将世间学问薪火相传,师者的力量不可或缺。《大藏经》中有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的《善恭敬经》,阿难尊者代启请佛陀讲述教导他人使之多闻,教者有何功德?佛陀即为大众作种种开示。其中特别谈到对师者要有恭敬心。以9月10日作为教师节,是1985年确立的。为某个群体设置节日,要么出于尊重,表彰这个群体的贡献,如教师节、护士节;要么是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所以,有妇女节、儿童节,但没听说有男人节、成人节。

转眼又是教师节了,教师节是过了,但教师这个身份在如今多少还是有点尴尬。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低,名声也越来越差,和这逐渐转凉的天气一样,每下愈况。大学、中学、小学,甚至是幼儿园,我想身在其中的老师应该很清楚其中情况,不待此处赘言。除了少部分有品有学的老师之外,能被学生看得上的老师,少之又少。

世风日下,师德日下,无怪乎学生“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俗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本来是要“诲人不倦”,结果变成了“毁人不倦”,怪不得王阳明质疑说“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

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然后你责备我,www.58yuanyou.com我埋怨你。《百喻经》记蛇头尾共争,在这个譬喻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有时也好像这蛇头和蛇尾。本应该尊师重道,学生却觉得老师年迈了,应该由自己来作领导。可是,因为学生年轻,没有经验,不懂得规矩,常常犯错误,违犯戒律,并因此而误导信众。”([古天竺]僧伽斯那 撰,[齐]求那毗地 译,弘学 注释:《百喻经注释》卷三第五十四则,成都:巴蜀书社,2008,第100页。)这样下去,教学当然没法进行好。如果有效果,那是学生聪明;如果教不好,是老师失职。

每个行业都讲职业操守,三百六十行,教育和医疗两个行业有其特殊的、专门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操守叫“师德”,医生的职业操守叫“医德”,其他的各行各业,一律统名为职业道德。对老师、医生的要求,于此可见一斑。

当老师不容易,当个好老师更不容易。老师育人,先以成人,继以成才。成人指的是“品”,成才指的是“学”,有品有学,品学兼优,是一切教育的目标,也是所有老师培养学生的目标。

过去奉孔夫子为“万世师表”,孔庙里面有副对联,“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确然认他是个好老师。从中国文化史,中国教育史来看,孔子是最重要的老师,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他对他出生以前的历史与文化,有很好的学习和积累,对他之后的中国文化,又有开来之功。

作为一个好老师,孔子一方面善于学习,一方面善于教授。我们翻检《论语》《左传》《礼记》《说苑》《孔子家语》等古书,可知孔子学而不厌,好古敏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学而时习之”,“下学而上达”。对于自己不知道的,“每事问”;对于已经懂的,“温故而知新”;从“三人行必有我师”一语,又可知他善于向他人学习,最终成为“博学多能”,具备多种学科知识的君子,所以他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总能“循循善诱”,以致学生能体会到学之益和学之乐,有“欲罢不能”之感。自己学好了,才能教人。反观现在我们有些自己都没学懂而“好为人师”者,只有敷衍学生,说出“这个问题你现在还不需要知道”,“由于时间问题,这个问题就不展开讲了”之类的混话来。

孔子是平民教育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凡到了适学年龄,愿意学的人,无论贫富贵贱,他都教。孔子善于教授学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态度,一是方法。

子夏说君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里的君子,应该指的就是孔子。也有学生说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就是孔子平常生活的样子。远远看见他,觉得很庄重。接近之后,又觉得这个人很温和。等听他说话之后,又觉得他义正辞严,一丝苟且。从某种程度上说,好老师就应该是这样子。

孔子的教育注重启发,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不教他了。

“侍侧” (见《论语先进》)和“从游” (《论语颜渊》)是孔子平常教人的两种主要形式,以学习结合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将生活与学习融会贯通,打成一片。以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大学一解》中有这么一段话:“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之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理想的教学关系,莫过于一群大鱼带着一群小鱼欢快地游。是生动、活泼,而非呆板的教学。

颜渊是孔门最杰出的弟子之一,他说孔子平常“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论语颜渊》) ,以广博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闻,以“礼”规范学生的行为。既注意知识上的传授,又注重品节上的涵养。后来,韩愈所谓既要“授业、解惑”,同时也要“传道”是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论语子路》)这句话用对政治和教育,都适应。孔子“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是老师的模范,对中国文化有莫大贡献。一听到“老师”两个字,就会想起孔子;一听到“孔子”两个字,就会想到老师。

什么是好老师?如上所述是也。现今社会大谈名师、大师,而明师、良师倒是被忽视了。师而不良,大有何用?社会需要的是“诲人不倦”的“良师”,而不是“毁人不倦”的“大师”。拉拉杂杂,写下上面的话。顺带再啰嗦几句:

窃以为,社会对老师最好的礼物是还教育以自由。既要自由,就得取消种种桎梏,让老师能自由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多方,自由进行教育创造。头上套着紧箍咒,不太可能谈自由,老师不自由,教学不自由,学生当然也就没有自有的可能性。精神不独立,很难成为好老师。教育不自由,不可能有好教育。

学生对老师最好的礼物是将老师传授给我的学问传承好,能“学而时习”,“温故知新”,薪火相传。

好就赞赏,支持原创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毁人不倦 上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22967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