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而不处前一句

特别提示:图片来自网络,本文转载自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①,其不欲见贤②。

PART

①处:有“占有”的意思。

②见:通“现”,表现。

PART

原文解释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弓弦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要把它拉满一些。所以,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剥夺不足的用来奉养有余的人。那么,谁www.58yuanyou.com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持功高,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他不愿表现出自己的贤能。

PART

长篇大论

这一章讲天道的法则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和人类社会的情形恰好相反。圣人成功后不居其功,正是效法天道的法则,用自己的有余补天下的不足。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在句中,“损”与“抑”指的是节制的意思。“不足”与“下”可以理解为“因弱小而一无所有”。事实上,这里的抑、举、损、补,它们作为动词,都指的是为整体的和谐而作的一种协调工作。另外,这里的高、下、有余、不足都是一种不和谐的状态。在这几句中,老子以天之道与人之道作比较,突出CkxMJ天之道的博大和人之道的渺小,从而得出人之道要效仿天之道的结论。在阐述天之道的时候,老子把天之道比喻成张开的弓箭,人们张开弓箭目的是为了射捕猎物,所以箭头的方向要随着猎物的移动而改变,高了压低它,低了抬高它;有余的就减少,不足的原由网加以补足。因此,天之道就是减少有余而补充不足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阐述完天之道以后,老子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人之道。什么是人之道呢?就是人类统治者所奉行的社CkxMJ会法则。人之道与天之道截然相反,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在老子看来,人之道是造成天下贫富不均和权利不平等的根源。而天之道则是为了追求平等,所以它能长久,能够使人心安宁,防止动乱的发生。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有道者”即得道者,指的是认识世界道德本质,自觉充当道德主体并能遵循道德行事的人。在这一句中,老子自问自答,进一步说明了有道之人的行为特征:有道之人会把自己多余的衣物、粮食和财物拿出来奉献给贫穷的人,以达到社会均等的目标,从而实现社会的安定。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为”指的是圣人统治人类社会的活动,这种活动与道统治世界的活动相一致,目的也是为了协调人与人的活动并使之保持和谐统一,所以它是超越个人意志的活动。“不欲见贤”意为不追求、不贪图他人更为优越的生活条件或生活待遇。换句话说,也就是与人民同甘共苦。在本章的末尾,老子以圣人的所作所为得出了一个结论: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高,会把自己多余的部分分给不足的人,绝不炫耀,绝不居功自傲,而是始终保持谦和、恭敬、卑//www.58yuanyou.com下的德行。

[说明]

所有解释均从网上找到最权威的,非本人原创,老子的道德经不是言语就能说明白的,需要大家自己体会。

天地之始

:圣人之治

仁爱学堂 |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知足常足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功成而不处前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22953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