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活力上一句

、导入新课,比较中发现词的特点

师:同学,一说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美丽的景色。谁不光想到了美景,还想到了形容春天美景的成语

生:万紫千红。

生:百原由网花争艳。

生:柳绿花红。

生:莺飞燕舞。

生:春回大地。

师:是啊,春天的确特别美,到处生机盎然。有没有同学不仅看到春天的景象,还能想到描写春天的诗句?看到这幅图片,你想到了哪句诗?(出示图片)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春天那么美,你走得太快了,慢一些好不好

生: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红的、紫的,各种各样的颜色都有了。你说!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原由网:看到这幅画,你又想到什么?(出示图片)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上句有“黄鹂”,下句有——

生:白鹭

师:我读到“两个”的时候,你会对底下的——

生:一行”。

师:我读到“鸣翠柳”,你会 对——

生:上青天”。

师:这幅图上蝴蝶在飞,黄莺在叫,你想到的诗句是——

生: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师:对,就是《江畔独步寻花》。一起读。

生: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师:王老师读“戏蝶”,你对的是——

生:“娇莺”。

师:我读“时时舞”,你对——

生:“恰恰啼”。

师:我读“留连”,你对——

生:自在”。

师:我读“留连戏蝶时时舞”,你读——

生:自在娇莺恰恰啼”。

点评这个导入设计精巧,花时很少,文化含量却很高。通过春天这个话题,引导学生说出描写春天的诸多成语,复习背诵了多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这对平时注重积累的学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鼓励。教师还很巧妙地渗透了“对仗”这一知识,能够引发学生 对古诗词中常见的这一语言特点的关注。

师:非常好!同学们,今天我们还要再来学习这样一首。(出示《渔歌子》)大家观察读读,和刚才读过的那几首古诗相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三行只有六个字,其他地方都是七个字。

师:刚才我们读过那么多首诗,都是多少字?

生:二十八个字。

师:这首呢?

生:二十七个字。

师:少了一个字,增加了标点符号。王老师告诉大家,今天我们学的这个不叫诗,叫词。谁知道什么叫词?有没有读过词?

生:我以前读过,我只记得最后一句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生:词好像都是唱出来的。

师:词也可以叫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词可以演唱。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为词牌。不同的词牌在句数、字数、声调上都有些特殊的规定。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词,它的词牌名叫什么?生:渔歌子。

(师板书课题:渔歌曲)

师:好,一起读课题。

生:渔歌曲。

生:我们书上叫“渔歌子”,您写的是“渔歌曲”。

师:你觉得我写错了,是吧?

生:是。

师:其实“渔歌子”的“子”就是“曲”的意思,因为它本身就是可以用来吟唱的。不过在这里我依然把它写成我们书上的,(将“曲”改为“子”)大家一起读。

生:渔歌子。

点评通过与古诗的比较,联系学生读过的词,引导学生认识了词与诗的区别。教师还用非常简洁的语言介绍了词的其他称呼,以及什么是词牌,不同词牌在句数//www.58yuanyou.com、字数、声调上的特殊规定等知识,点到为止,不过多展开。导入部分简洁明了,效率很高。

二、初读感知,朗读中发现对偶的写法

师:打开课本,自己练习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生练习朗读)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词。

(生1 读)

师:真不错,读音很正确。还有谁想试一试?

(生2 读)

师:西塞山前——

生:白鹭飞。

师:同学们见过白鹭没有?

生(齐):没有。

师:我们来看一下吧。

(出示图片)

师:什么感觉?它不光很漂亮,而且还特别优雅。它还是吉祥的象征,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慢一些。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特别好,让白鹭飞得更加优雅一些!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同学们,春天的景色特别美,桃花盛开,流水潺潺,最美不过桃花水。(师读相关诗句)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它看见燕子飞上天空,翅膀是裹着白云,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如雾如烟。

比金子还贵呵,三月桃花水!

比银子还亮呵,三月桃花水!

呵,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

三月桃花水,叫人多陶醉。

师:三月的桃花水,美不美?

生:美。

师:谁来读这首词的第二行?

生:桃花流水鳜鱼肥。

生: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真好!谁把这两句连起来读一读?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所有同学一起来!

生(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我读“青箬笠”,你对——

生:“绿蓑衣”。

师:我读“箬笠”,你对——生:“蓑衣”。

师:我读“青”,你对——

生:“绿”。

师:发现没有,第三行对仗得很工整。我们再来看看第一行,“西塞山前白鹭”在干什么呢?

生:飞。

师:河里的鱼在干什么呢?

生:游。

(生自由读)

师:有没有发现,“白鹭”对的是“鳜鱼”,“飞”要对“游”,可是作者没有用“游”,而用了“肥”,为什么

生:因为“飞”和“肥”很押韵。

师:是的,押韵读起来非常上口。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点评对偶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手法。教师抓住了“青箬笠,绿蓑衣”,通过师生对读,引导学生体会词中“青”对“绿”、“箬笠”对“蓑衣”的工整对偶,还通过“白鹭在天上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两句,认识对偶与押韵的关系,教得很细腻,学生很容易理解。认识对偶并非课程标准规定的必教知识,但是教师结合课文有机渗透这些知识,教学也很自然,并不显得不妥。

三、聚焦表达,运用中感悟词中蕴含的深意

生:桃花。

师:绿的是——

生:蓑衣。

师:青的是——

生:箬笠。

生:箬叶编成的斗笠,戴在头上。

师:你在插图中看到箬笠了吗?指给我看看。

生:我听到了下雨的声音。

师:特别好,有想象力。

生:我听到了白鹭叫的声音。

生:我还听到了鳜鱼游动的声音。

生:我听见了斜风的声音。

师:你们都特别了不起。谁不光听到了这些声音,还听到了有人说话的声音?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于是张志和情不自禁地说——

生:不管是斜风,还是细雨,我都不回家。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很多古诗词中都会有人出现,比如说这两首。(出示《村居》《宿新市徐公店》,生自由读诗)自己读一读,你会发现其中的人物。

师:第一首诗,你发现里面的人物是——

生:儿童。

师:读一读这两句。

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第二首诗,你发现里面的人物是!

生:儿童。

师:齐读!

生(齐):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古诗词就是这样,正因为有了人,才让它显得更有生机,变得更有趣。但是,今天的这首词却很特别,好像没有人呀。你们觉得有没有人?

生:有。

师:你从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生:青箬笠,绿蓑衣。

师:刚才那个同学告诉我“箬笠”就是斗笠啊,哪是人呀?

生:箬笠是人戴的,蓑衣是人穿的。

师:明明就是斗笠,明明就是衣服,对不对?(出示图片)大家远远地看这幅图,是不是一下子就看到了他身上的青箬笠、绿蓑衣?用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代替人。再看图,除了箬笠和蓑衣,你还看到了他身上有什么典型特征?

生:白头发。

生:白胡须。

生:钓鱼竿。

师:那现在谁能试一下,把这首词中的“青箬笠,绿蓑衣”改一下,用你观察到的典型特征说一说?

(出示:____,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白胡须,鱼竿长,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鱼竿长,胡须白,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钓鱼竿,白头发,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笑)

师:好,我觉得还不错,观察非常仔细。

生:盘着腿,白胡须,斜风细//www.58yuanyou.com雨不须归。

师:想想,要对仗,“白胡须”不太对,可以怎么改?

生:拿着竿,盘着腿,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特别好玩是不是?这首词中还有一个“归”字,你知道哪些含有“归”字的成语?

生:视死如归。

生:同归于尽。

生:归心似箭。

师:你觉得“归”是什么意思?

生:回去,回家。

师:“归”在这首词中的意思就是“回家、回去”。请问为什么作者说“斜风细雨不须归”?请你用上“因为……,所以斜风细雨不须归”来说一说。

生:因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样美的景色把作者迷住了,所以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张志和不想回去,可是,他的哥哥特别希望他回去,为了让他回去,还写过一首词。这首词的前两句我呈现出来了,后两句没有,大家来猜一猜。

生:狂风暴雨且须还。

生:狂风大浪且须还。

生:志和兄,火速还,狂风大浪且须还。

(生笑)

生(齐):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志和兄,火速还,狂风大浪且须还。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师: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狂风浪起——

生:斜风细雨。

生:不须归。

生(声调高昂):不须归。

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张志和。张志和童年聪明伶俐,3 岁就能读书,6 岁就能做文章,而且过目成诵。16 岁那年就被太子李亨重赏,太子李亨为张志和亲赐御名,改名志和。就在他少年得志,风光无限时,却不慎因事得罪朝廷,被贬南浦(今江西南昌西南)为尉官。这在他心灵上留下一道深痕,他从此看破官场,泯灭仕念。亲人的去世与官场的起伏给了张志和沉重的打击,他开始浪迹江湖,渔樵为乐。

师:现在,谁有了新的体会?这个“归”字,有同学说“太美了,我不想归”。现在,你还认为仅仅是景美而不想归吗?除了不想回家,他还不想回哪里?

生:朝廷。

师:同学们,学习古诗词,我们要结合背景,这样就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点评这个环节中教师节外生枝,添加了改词、张志和哥哥的一首和词,以及张志和生平事迹介绍,反映出教师丰厚的语文素养以及备课的充分。这些添加表面看是节外生枝,但可以丰富这堂课的文化含量,特别是对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思想内涵是有益的,因此不是为添加而添加,也不单纯是展示教师的人文素养。这个环节中设计的看图改诗,学生积极性很高,可以增加课堂趣味,只是改动以后缺少原词的韵味、诗意和美感,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和匠心。

(生齐背整首词)

师:一起好像没问题,谁一个人背一背?

(一生背)

师:同学们都会背了,我更希望同学们能够默写。考同学们默写这首词,我只考三个字就行了。“鳜”“箬”“蓑”,谁会写?举手。

点评27 个字,这么短的一首词,学生读熟理解以后背出来当然不难,全班学生一起背诵就更加容易,但是其中一定会有“滥竽充数”的东郭先生。所以教师有意识地抽查个别学生背诵,这样安排绝非多此一举。只是这里只抽查了一个学生,检查面过窄。最好是设计成开小火车背诵,或者同桌互背,这样才更能落实。学习古诗词要求熟练背诵,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教师这里还提出默写的要求,但只是默写“鳜”“箬”“蓑”三个生字,因为这是学生默写这首词的最大难点,既不拔高要求,又落实了这篇课文生字教学要求,考虑很周到。

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在外国都影响力极强,据说,在日本也广为传诵。不光在张志和的朝代,后续还有很多人也写下了《渔歌子》(又名《渔父》)。大家先猜猜他们写下的渔歌子有多少个字。

:28

:大约27 字。

生:27 字。

(出示:

渔夫

五代李煜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渔夫

五代李煜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渔夫

吴镇

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渔夫

收却纶竿落照红,秋风宁为翦芙蓉。人淡淡,水濛濛,吹入芦花短笛中。)

师:《渔歌子》就是一个词牌名,整首词27 个字。而且还有一个秘密,就在每首词的第三行,都是三个字对三个字。这写的是“人淡淡”,底下对的是——

生:“水濛濛”。

生:“草衣轻”。

生:“一竿纶”。

师:这就是《渔歌子》这个词牌名最大的特点。我们把这几首词一起读一读。第一首《渔父》。《渔父》也可以叫《渔歌子》,还可以叫《渔歌曲》。来,准备——

点评最后环节落实到体会词牌的形式和表达特点,教师没有抽象地去总结渔歌子这个词牌的字数、句式、对仗等特点,而是让学生再读李煜、吴镇、纳兰性德等人写的四首《渔歌子》,这样学生对这个词牌的形式和表达特点能够有更加实感、具体的理解。最后布置的读《唐诗宋词》、读其他几首《渔歌子》、默写张志和的《渔歌子》几项作业,总体看也不错,如果改成读读背背其他三位词人写的四首《渔歌子》,对丰富学生古诗词积累、丰厚学生文化涵养会更加有利,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如下目标: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 篇(段)。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背诵优秀诗文50 篇(段)。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 篇(段)。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阶段低、中段古诗文教学的重点是领悟诗文大意,体会情感,感受语言的优美;高年段提出了体会“语调、韵律、节奏”的要求;而三个年段的共同要求是背诵。可见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朗读背诵和初知大意,对古诗文语言表达特点无须教得过深,不必过度展开。

但是古诗词往往字数有限,一首绝句就是20~28 字,一首律诗字数翻番,最多也不超过60字,加上入选教材的古诗词都非常浅显,学生读几遍大意即可理解,读个三遍五遍大部分学生都能背诵。比如《渔歌子》这首词,全篇也就是27 字,如果仅仅是读懂背出,那么一节课40 分钟就会显得教学密度过于松散,教学内容容量不足。所以教学古诗词,教师备课时主要考虑的就是这首古诗词到底还可以添加哪些教学内容。评价一堂古诗词教学的课上得好不好,其实就是看教师添加的教学内容是否有效,是否合理。

王林波老师这堂《渔歌子》教学,除了理解词的大意,背诵这首词之外,还添加了哪些教学内容呢?一是全篇关注词中的“对偶”,特别是第二板块专门认识对偶的手法,这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体会这首词的语言优美,这应该是教学有意确定的主要教学目标。这个板块教师还读了《三月的桃花水》这首诗,帮助学生加深//www.58yuanyou.com理解“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个句子。第三板块添加的内容最多,让学生读学过的《村居》《宿新市徐公店》两首诗,了解古诗词中会有人出现的特点;接着要求学生看图改词,再读张志和哥哥的一首和词,还介绍了张志和生平事迹,这些内容对学生理解词的思想情感和体会语言表达的优美都有一定的作用。最后板块让学生读了后人写下的四首《渔歌子》,帮助学生认识渔歌子这个词牌的字数和表达特点等等。从实际课堂教学效果看,增加的这些教学内容与整首词结合得很自然,对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情感、了解古诗词的语言优美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逻辑性很强。

我想和王老师讨论的是,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增加怎样的内容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当下语文教师思考的大多是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情感和表达特点这两个维度去选择添加内容的,这样思考问题的角度在王老师这堂课里表现得也很明显。其实小学生阅读古诗词,对古诗词深层含义的认识、对古诗词语言表达优美的认识都是很浅显的,这与他们古诗词读得少、背得少有极大的关系;加上小学生阅历不足,认知能力有限,因此他们阅读古诗词的感悟与教师阅读古诗词的感悟完全不在一个层面。教师将宝贵的教学时间花在加深学生对古诗词情感和表达特点的认识上,增加很多内容,似乎分析得很深,讲得很明白,其实对加深学生的理解都不会有太大的作用。教师可以设身处地地想想所讲的这些内容,比如古诗词的语言特色、诗词的意境、作品的深刻含义等等,教师大多也是备课细读文本、看了大量参考资料才明白的,并非在小学或者中学读这些古诗词时就了解的。是自己的小学或中学教师教得不好吗?当然不是。主要是因为自己认知能力发展没有到那个程度、生活经验有限以及没有受过专业训练。

那么从什么角度去增加教学内容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呢?我们看霍懋征老师是怎么做的。霍老师教学《望庐山瀑布》,仅用十分钟时间教学完李白的这首诗,就是大致理解诗歌内容,没有过多地分析讲解,就是引导学生读熟能够背诵。余下的时间出示李白其他五首诗歌,要求学生读一读,大致理解诗歌意思,然后尽可能背诵这几首诗歌。这堪称小学古诗教学的典范。教学古诗词将时间花在语言特色、意境、深刻内涵的理解上,还是花在学生多读多背,多一些积累,这是小学古诗教学可以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建议王林波老师大力压缩这堂课里增加的其他内容,要求学生将最后出示的李煜、吴镇、纳兰性德写的四首《渔歌子》读读背背,不懂的地方就是适当解释一下。其实学生真的能背诵下来,意思大致也能理解了;即使现在不那么理解,以后随着年龄不断增长,阅历不断丰富,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其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入。小学生记忆力旺盛,可以在最短的单位时间里积累背诵更多的古诗词,这样才能获得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其实学生积累的古诗词越多,对古诗词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的感性认识也就越深越清楚,对中华文化热爱的情感也自然会越加深厚。一句话,教师多讲,不如让学生自己多读,这是流传千年教学古诗文的宝贵经验,我们当然应该传承并发扬。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上海师范大学)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焕发活力上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22346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