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肝安胃肠前一句

《道德经》共有16章32自7.9.17.21.22.23.24.25.32.33.37.39.57.64.72.73,自,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和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人的鼻子,后假借作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自又有开始的意思,又由此虚化为介词,表示由、从等。我是谁?

利肝安胃肠前一句自,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和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人的鼻子

道法自然,自,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和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人的鼻子,后假借作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自又有开始的意思,又由此虚化为介词。“炁”者,无也;自者,呼吸“炁”也。

太阳是恒星绕银河系转发光发热提供能量。冲和作用听起来很抽象,这是中国古人设立的一个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这个方法来自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负阴而抱阳”是中医书中常引用的,对“冲气以为和”鲜有解释。

故老子在表示阴阳相互作用的状态时,用了“冲气”一词。气本是阳,冲气的冲又是动的意思,原指水流的向上涌动。对于和,《说文》里面说:“和,相应也。”“冲气以为和” 则既表达了阴阳相互的冲气作用,又表达了阴阳冲气的程度。也就是说万物均以阴阳相互冲和之后的状态来表现。

利肝安胃肠前一句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中医里面的“精、炁、神”是构成人体粗糙与精微物质,是人体生理功能的运动变化规律。一般认为“精”为可见之器(物质),现代医学对人体可见之“精”分之又分,非常“微观”;而忽略看不见而“更细微”的物质、中医称“炁”;实际上讲中医比现代医学更加至微。有人把中医“炁学”换了个时髦名词叫“能量”,不管祂叫什么词汇,所指就是指中医的“炁论”。对于中医的“神”是而高维度的悘学,比如中医的“遥诊、遥治”,“透视”,“祝由术”,另类经络疗疾等如悟入“神”的层次,确有如神的效果。

“能量”在中医里面好象是个新词,其实祂不是什么新理念,而是以“俱进”的“能量”词代替了古中医的“炁(气)论”,人体中存在着能量体系,在逐渐深入的对中医研究后,炁论用于实践后,疗效让很多同道确信不疑。

世界为什么会运动?矛盾的说法我不认同,我认为能量才是运动的根本动力。汽车因有能量(精〈油〉化能量〈气〉)而跑,飞机因气而升天,人因饮食而能活动,这是常识。因此生命作为一个系统运动体系,必然有其特色的能量体系,这个体系拥有这“科学”的规则,而且对人体将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中医就是研究能量体系的知识(科学),当然从佛教讲不处在“识”的层次。

中医理论过于“空无”,好象是缺点,实际是优点。从能量的理论出发研究人体运动,是中医的主体哲学,不懂这个就是不懂中医。西医对物质的认知是最大的优点。所以中医理论认知能力强,对能量和寒、热量方面的病较为有效。西医借助仪器的手段“科学”先进,对于“精”(物质)认识繁华,名目繁多。

能量充值天地,为理解方便可分为宇宙能量,自然能量,人体能量,心灵能量等。自然能量即自然界无穷无尽的万物如,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东西南北中,四季变化,药材等自然能量对人体的影响。

人体能量有先天能量和后天能量。先天能量是人体细胞产生的能量,人体在开合运动中必然产生的能量。后天能量是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通过先天能量的有机结合、转化,人体细胞功能更活跃,能量更充足。若细胞弱小,细胞功能弱小,能量也随之不足。若细胞便大,细胞核过大,能量积聚(能量过剩便是毒~~喻变异细胞核/高邮双黄蛋)

人类要解读宇宙信息,顺应宇宙能量,更要运用宇宙能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宇宙的规律,利用宇宙的能量和信息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心灵能量,而人体能量的核心是“心的能量”。佛家说:“万物唯心造”,心的能量是无限的。心可以创造整个世界,心也可以毁灭整个世界。心的能量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如果一个人的心力专一,什么不可能的事都会成为可能,“梦想成真”、“心想事成”。

一切的物质都随人们的心念而呈现,心力的强弱完全取决于事情的成败。坚强的心念、坚定的信心、毫不动摇的决心,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因此,我们用“思维图像强加法”来改变人体的场象,用场象学原理诊断人的健康程度原由网。用场象来调理人体的健康这一切全是“心的能量”的结果。

全息能量。全息能量,是古老的新名词。人类进入十一世纪,全息:包括天、地、人;过去、现在、未来;物质,能量,信息。也就是资源研究。运用宇宙、自然与人的能量和信息来为人类服务。全息能量,经过漫长的时代洗礼、净化,发展到今天,聚集了无数智者的智慧,以理论上技术上,操作流程上都有了较系统全面的改进,并逐步总结了一套非常简单,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

人体能量来源于“消化吸收”作用,消化吸收三大物质:糖分、脂肪、蛋白质。大至宇宙小到人体细胞无一例外、同俱“阴阳五行引斥和”基本属性……。国人都知“糖、脂肪、蛋白质”是人体必须的三大能量材料,肝储存和消化吸收糖份,脾运输和消失吸收脂肪,肾存储消化吸收蛋白质。动脉血提供氧气,人体“消化吸收”发生的部位发生在动静脉结合部位,“化收”作用使动脉血的去氧化角色。在人体“化收”材料存储输送靠淋巴和静脉血(脏器和脂肪储存就是靠静脉血)。“化收”类别分为几种,消化道中的化收,脏器中的化收,身体各部的化收。其有着先后的顺序。

高血脂:因此人体动脉血中脂肪和血糖过高是个危险的事情,这是因为动脉血在运输过程中,氧气直接就被血中的血糖和脂肪给消耗掉了,氧气无法运送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所以就会出现气不足的问题,胖人夏天气喘源于此(夏天身体消耗的能量少,使血中更积累了更多的糖分和脂肪),打呼噜也源于此。所以高血脂和高血糖的问题就是缺乏运动的问题,多做些有氧运动就会好了(也可以看的出人是按照运动模式设计的东西,生命在于有氧运动)。

阴阳与气:炁和阴阳是能量科学。阴阳是表示能量的概念,阴阳理论与能量悘学虽然是不同的语言体系,但他们是相通的,可以说一种学问的两种表述,阳性讲的就是正能量或能量性的物质,阴是负能量的东西,更多的时候是与物质相类。“阳生阴长”形象说明了能量与物质运动的关系。不用多说,从阴阳类别划分就可以可看出,火为阳,水为阴。

阴阳平衡:中医的最高境界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医的基础知识是建立在我们东方智慧道德文化之上的,东方智慧里面讲的就是阴阳,其实指的就是能量平衡。哪疾病是什么呢?疾病是存在与自然,疾病存在于我们身上的一种不自然的能量平衡状态。治疗就是把这种不自然的能量平衡状态恢复到自然的能量平衡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治疗。西医呢?是把我们的这个表象的,不自然的能量平衡作为一个对治的目标,如果这个能量属性是一个正能的话,西医对抗对治就是一个负能量,把祂抵消。那么正能量的不自然平衡加一个反能量而平衡,对中医来讲祂也是不自然的平衡,所以它有明显的副作用。我给你吃药,把这个症状消除了,但我准知道它还带给你什么样的副作用。

阴阳平衡,对与人体来说能量多了少了都不是好事情。讲究的是和谐运动,热量度太高,人虽然37度,在37度的环境中生存却感到不舒服,说明人是不断的生产热量和散发热量的,因此太多的热量对人体不是好事情,阳气过胜无异于引火自焚。同样过于缺乏也不行,人体缺乏能量,导致人体运动的衰弱,外邪就会乘虚而入。维持生命,两类要素必不可少,一类是物质类(精),诸如营养、水。一类是能量类的(炁),这类事无形。

死人与活人区别不在物质(物质不减少),而在能量。因此生命必须要有能量,同样身体各部也要受到能量的滋养。我们的古人建立炁的概念,其实质含义就是能量。纵观中医炁的概念,无外乎三点:一是呼吸的氧气。“诸气皆属于肺”“气通于肺,上焦开发,宣五谷味”一说,也说明气的原始概念来自于呼吸的氧气。众所周知,呼吸是人体的燃烧作用,他的作用就是为人体提供能量。这被运用到了经络里。行气的说法就是运输能量的意思。营气就是指动脉血中的氧气,能够运营的氧气。

生气通天是黄帝内经追求的一种健康状态,意思是人体中象风一样轻松运动,象天存日一样存在能量,而不是象地一样固滞。内经里用云和雨的例子介绍了天地的关系。“如雾露之溉”说明气可以理解为热气或者蒸汽。中医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象眼泪鼻涕的形成,就是因为受寒,象云下雨一样;还有气滞血淤的说法,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血遇冷就会凝固。中医认为是气不足。

古人对不可直观、不能看到的东西都说成“炁与神”,这是今人不明白的根源。是应该修改和更正的。从中医把经络气定性为五脏真气来看,五脏的特点就是储血,经络的特点就是运炁。储存了大量消化后的糖份、脂肪等,所以五脏的吸收作用是人体主要热量来源。因此,精化炁、炁化神、等于能量是恰当的。

关于痰:人体的能量主要来自燃烧,来自于碳水化合物的燃烧,说道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痰和脂肪的问题。痰本质既是人体的免疫系统(通过排泄,排除灰尘及细胞变异而成的所谓细菌病毒),也是人体的抗氧化剂,保护人体(肺部)过度氧化。痰多代表着阴不足,也就是燃料等不足,或者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所以痰多是一种自我保护。脂肪也是一个抗氧化剂,人体皮肤的溢油,血管中的脂肪含量,都是保护血管(软化血管)和皮肤(皮肤的皴)的过度氧化,这是一个原始的作用。

脏腑:人体有很多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我们来认识一套新系统,经络炁系统,能量系统。人体拥有一整体而和谐的能量(炁)系统,在人体中各部分互相配合,相互影响。能量的交换、流通、及环境能量的影响都是我们医学将研究的。这个系统中脏腑是一个生产部门。经络起到运输作用用于行气,脉也就是血管,动脉用于运输氧气和部分不易氧化的物质,静脉血用于穴位是主要的能量储藏和直接供应点。

脏腑是什么?是人体一切物质东西的来源,是生长的根源所在,其物质的吸收包括燃料的吸收,因此也是人体能量的根本来源。腑吸收营养及糖分、脂肪等营养物质输送给脏器,在脏器中转化运输。脏器的特点就是多血,每个脏器的血液储量都不少,因此血液是最主要氧化的地方,他发出的热量也是人体热量的主体,被称为真气。脏腑输送血液的同时,又输送这热量,热血来源于此。

食物的营养和精气产生于在六腑消化吸收,脏器中加工转化。同时输送滋养着人体筋、骨、皮肤、肌肉等,其加工转化的关系在黄帝内经上都有表述,其关系也是繁杂的。在中医中对其表述与现代医学不同,需慢慢磨合。在人体的能量的系统中,六腑功能最为简单,是消化吸收五谷营养的地方,消化后的食物的精华转送到五藏。

肺吸收了氧气。主气,肺气的输送依赖于心脏,心脏的血首先在肺中吸收氧气,然后在进行输送。当人体需要热量多的时候,就会出现呼吸加快、心跳加快的现象,这就是身体多提供氧气进行氧化的反应。而心肺厌热喜寒的性质是由于,心肺是人体集中氧化燃烧的地方,由静脉血和淋巴带来的燃料,在心肺加速燃烧。所以比较耐寒,一旦热出现,那就比较容易出现问题。脾吸收脂肪,肝吸收糖分。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肝的性质是储存,脾是中转(淋巴周转,于心一样),把一些元素、脂肪输送到全身。

脾拥有两套免疫系统,一套是以淋巴为主的免疫系统,一个是以痰为主的免疫系统。痰的免疫主要作用于呼吸系统,通过粘液的分泌,来排出细菌和杂物。脾胃,脾主要吸收脂肪,制造淋巴(淋巴具有脂肪性),脾吸收后开始分解,糖分分给肝,肝具有厌脂肪性(也厌酒精等),肝可以分解和排出胆汁,胆汁的作用就是分解脂肪,促进脂肪吸收。肝的双血管供应建立了肝的储藏机制。

肝拥有特殊的血液供应机制,能够储存糖分,是人体糖分燃料仓库,当腑的燃料烧完,肝的燃烧就成为主要五脏能量根源,因此肝还可以称为人体的灶台。因此肝能够有抗疲劳的作用。

心脏就是个血液的动力系统,在五脏六腑的运动中,心脏的运动是最强烈的,因此其能量也是最多的,为五脏的太阳。而且心脏把携带着血液的氧气和一些营养输送到人体各个部位(包括肝、脾、肾)。氧气在各个部位进行氧化作用。其中以在肝、脾的氧化为首要。然后滋养着身体的各个部位。所以凡大胖子都是“心”之因。

肾的作用是中医中比较受重视的,称其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我认为肾生精的说法更为准确。为什么肾能够生出精华呢?因为肾可以从血中提炼、提纯出精华。同样是排泄,大小便并非同理。六腑(包含膀胱)是传化之腑,排泄的是食物里的东西。肾则不同,肾的排泄来自于血液。这个排泄是一种分离、提纯血液的过程。在这里,血中的水等阴性、有害的东西被排除,剩下的就是高活性、有益的东西。所以,从肾产生的物质的活性物质和能量是血无法比拟的,被誉为元阳元阴。象津、精、髓,都是由肾脏产生的高活性物质。所以说,一滴精十滴血,就是这个道理。精是血中分离过的东西,其所含有的精华需要十滴血的含量,而且其活性和能量也是血中所不能比拟的(不能从化学所讲的、精就是小许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大家都有体会。

经络、穴位是什么?可以定性,经络穴位组成了人体的炁(能量)系统。穴是炁的巢穴,经络是能量的通路。总体来讲,穴位孙络构成了人体的保温体系。穴位在表面,因为人体表面是人体抵御寒冷的地方,这些穴位就想一个保温罩,让人体抵御着寒冷。穴位也有着不同的划分,俞穴主管的连接,是个中转站。合穴主管收藏,是个仓库等等。这些穴位分布在运动的周遍,耗能周遍,为各种运动直接提供能量。其中从穴位和十二节的NUapR关系来看出。穴位作用是储存能量,讲究的是充盈。

经在中医中是一个总纲性的概念,有经脉、经水、经筋等之分。在黄帝内经有“脉有经纪”的说法。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如果说人体大脑藏神,那么经就是神下的一个传递正能量信息职责人,人体任何的运动都需要经的控制,包含血的供应,人体能量状况和经自身调节情况构成了脉象。

经是人体的运动能量供应系统,控制这运动(经筋,筋可以理解为关节运动),控制着体温平衡(经水,就是控制出汗等),控制血液供应(经脉,可以控制血液供应的调整,象血管扩张)。这里面经脉地位最高,其作用是通行气血的作用,气血作用是维持和修复生命机能,是生命的根本。经是人体运动的联动机制,同一运动的各部是相互联系的,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的分工有所不同,十二经各个与脏腑联系的关系,可以调动着血液和淋巴及一些物质,同时调动热气,体现养、护、生、修复等,是生命的基本能量系统,在医学上运用较多。而奇经八脉更体现运动供能的方向,联系着运动方向,督脉主脊柱运动,阴阳骄脉主跳跃运动,带麦主腰部运动等。对治疗的意义不大,但是对运动的意义重大,正因为如此奇经八脉在气功上比较多。经络与神经是高低级的关系,但其是根本的两个体系,神经是神之经,经络是气之经,神经的能量支持意识活动体系,作用是反射和控制性反应。经是执行性的能量体系。支持运动型和保持生命机能。神经可以控制十二经,就是神经做出反应,发出指令,经络负责实行。但是经气活动还有着自发性(非神经控制),这些是人体的自动程序。休克是人体经络自发性调节的一种表现。

经络是四通八达,络联系着内外表里,经联结表面穴位和脏腑,作为人体能量的运输系统。在中医里,运输系统有这严格的划分,首先是脉,心合脉,营血行脉里,证明了脉是等同于血管。是运输血液的作用。其次是经络,行气,这个气就是引申的能量。因此经络是能量的通路。在次,就是免疫系统,卫在脉外,影射出了古人对免疫系统的认识。

经络的认识不能按照西医“物质化”的办法(因经络已上升为炁的层次了),企图直接看到经络和直接看到经气的运动是徒劳的。经气的性质是一种“热流”,在平时经气的运行是很难检测到的。但经气存在异动的情况,这就是在针灸和运动用力的时候,这时候经气流动是变大的,在研究经络的热流运动机理的最佳时机,更精确的认识还是留给专业实践。

经络是能量的运输线,讲究是个“通”,不通,能量运输出现问题,身体就将出现问题,经脉不通性质就是压迫症,例如穿了过紧的衣服,吃的太多,坐的太久的问题。坐的太久手脚麻木就是一个经脉不通的体现。这其中的原理就是解决能量运输的问题。人体要处于放松状态,经脉就会通畅,保证了能量供应,就能够保持健康。

值得提出的是,经络不是唯一的能量供应线。人体有三个能量供应方法,除经气之外,还有营气和卫气。这是因为血和淋巴也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因为血液是“热血”,同时供应热量和物质。总体来说,人体的经络穴位分布符合人体运动供能和抗寒供能的要求,十二经是各个人体运动供应路线,同时连结了相关运动,使拥有联动机制的运动协调起来。经络是自发生长、自我调节的调节机制,不受意识控制的。是生命自发性的体现。

经脉的说法是中医的一个混淆点,这里我要指出的是,在黄帝内经里就明显把经络与脉分开的,脉和血,经行气。一个输血,一个输气,切不可混为一谈。

中医治疗什么?中医治病的根基在于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本能),治疗的对象是人体运动和生命活动问题(恢复正常的生命活动,包含阴阳平衡,气血滋养等),人是根据运动设计的机器,需要进行运动,不然就容易得一些高血脂高血糖类疾病。从而导致气短、胸闷等问题。

经络的治疗是解决人体能量供应的问题。达到强身健体,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在黄帝内经中,有很多表述,哪个脉就是哪里能量有问题,哪里会聋会眼花,哪个经除了问题,哪里会头痛哪里会肚子痛。哪个经虚,哪里运动会衰弱。总之一句话,病症都是人体能量体系运行强弱、混乱的表征。

人体的重抗寒是胜过耐热的。人体耐寒机制有经脉的供能,也有脂肪的抗寒,还有毛发御寒。穴位分布在表面,脂肪也主要分布在表面,这是因为他们都是一种抗寒机制(耐热机制就是简单的出汗)。而对于溢脂性脱发的病症,现在医学通用理解是由于溢脂引起脱发,这是错误的。混淆了原因和结果,本身溢脂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因为毛发脱落,所以人体输送脂肪御寒。认识脱发之因后治疗脱发,一般七天就能解决脱发苦恼。

血是物质的,气是能量的,血运行通路是脉,气运行通路是经络。在中医中,血通于阴,气通于阳。对于治疗就分成了气血的问题。虽说脉于血直接相关,但是脉象(脉的运动)直接关系经的状况。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医重视能量,并不是忽略物质,血的学说就是对物质的认识。同时还提出外邪的概念,其中所指的就有病毒的成分。虽然古中医不叫病毒叫病邪,但是能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抵御外邪不能不说是一个先进的理念。

高烧意味着人体启动修复模式!发热是人体的一种修复伤口形式,这种普遍的形式,针刺如此,高烧同样如此。有所谓“痛在寒上,热在炎上”之说,只要发烧就意味着炎症已经伤害了组织,类似细菌所致溃疡伤口,这是高烧的一个基本条件(这里面也包括虚汗,虚汗也是试图发热来修复)。

人体疾病有三种信号,麻、痒、痛是痛的几种形式,是需要警醒的。代表这个这个部位开始缺能了,正在向人体请求供能。因此,出现了关节痛,皮肤发痒,发麻都证明有了寒证,需要开始注意加热了。

人体的修复系统有三种方式,红肿热。这分别代表着气、血、淋巴。单说人体热这个方面,热分两种,一种是暑热,一种是伤口热,暑热发汗,伤口热不发热,伤口热既可以是伤口上的,又可以通过经络影响脏腑热,这类热是单一的热,中医所说的肝火、胃火等等。实际上,中医认为一些牙龈肿痛是上火,这个说法不准确。这个热的产生,根本在于炎症性伤口存在,人体开始修复导致,并非是上火。但是人体的发高烧就有点愚蠢了,发高烧意味着人体在修复着炎症伤口,但用热修复验证是细菌最喜欢的,因此有了炎症还是要多喝点水。

论“祝由”:如果说中医“手术”还是需要被动的治疗的话,那么“祝由”无疑是高明者的游戏。古代祝由也无外乎通过“调节和运行人体能量来滋养身体”来达到健康目的。导引方法是“能量场”,区别于其它基于人体修复功能的导引。中医有移精变气的说法,代表功法是小周天功。筑基是产生性冲动,导引实际就是通过积聚能量,逼迫性消耗热量通过督脉上行,是一个能量回收和调动。人体的强健有气血两种,一种养阳,一种养阴。养阴的问题在于食寝,养阳的问题在与气足。人体气的运行分为两种,一种是痛,一种是用力。因此要想让气运行,就要多运动,有所谓生命在与运动。这样各个经络通畅,人体自然身体健康。

中医给人治病,上火了,口舌生疮,很多人知道这是上火,于是去火。其实上面有多少热,下面就有多少寒。什么都是相对的,你不能只相信你看到的一面,你还需要推测道你看不到的那一面。这能量是循环反复运动的。人为什么和自然高度统一呢,人从腰部划一道线,腰以上是往上长,腰以下是往下长。往上长像树的枝干,往下长像植物的根茎。所以你的上面就是地面以上的规律,你的腰以下,就是地面以下的规律。所以不能光看表面现象,你必须给推测出一个整体性,才知道这整体是什么样。对于实火(炎症)的治疗,中西医是相同的。中医是苦药,西医消炎药也是一些苦药片。两者的理论基础为:西医的角度是在于实验中,苦的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的繁殖。而中医认为苦是寒性,能够治疗上火。

实际上,苦就是低能量,为寒,吸热(可以从枯树叶得出结论),这不适合细菌生长(一切生物都是喜温的)。抗生素的作用也在于他的苦的特点,这一个苦性特点就为我们提供诸多抗生素种类。西医说人得炎症的时候要多喝水,因为水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可以冲刷细菌,这个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水在中医中属阴,就是因为水能降低人体的能量度,细菌的活跃与环境有很大关系,没有了热量,细菌也就变得不活跃了,这对抑制细菌是有利的,而并非是西医所说可以冲刷细菌。

中医无形胜有形,中和西是从两个角度去观察生命科学,总的来说应该是无分别的,都是探索发现人体奥秘,从不同角度看、他们是有区别的,一种是重视的有形东西—精(形而下学谓之器~~物质),诸如细菌、解剖、元素、营养等。一个是注重人体运行规律~~炁与神(形而上学谓之道)——能量主导的人体运行体系,这个是抽象、无形的,这个特点使中医难以理解,却又是中医最大的优点,相当于现代的量子力学。观察无形规律——能量系统,这恰恰是西医的手段不能认识。

健脾通胃肠气的保健方法:

双手重叠,顺时针绕肚脐揉腹,以通为主,可促进胃肠气通畅。

逆时针绕肚脐揉腹,则以补为主,可起到健脾作用;

便秘患者,多顺时针揉;

脾虚者,则加逆时针揉;

每次300~500下,每天1~2次。

“肚子是被称为第二大脑,在母体的时候,人体主要的信息来源、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都是通过肚脐从母体转运到我们的身体里来。通过按揉腹部,可以把我们很多先天信息再次激发出来。揉腹不单单是揉一个肚子,而是鼓蕩的全身气血,它包含了对神的滋养,对气的流通,以及对能量的再次分布。

揉腹并不是仅仅揉动腹部,而是对整体的下丹田进行一番刺激。这个下丹田恰恰是人体元神元气所处的地方。当你揉动腹部的时候,其实元气和元神都一起出来工作......”

利肝安胃肠前一句飞翔吧,展翅吧

利肝安胃肠前一句冰岛位于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汇处,北欧五国之一,国土面积为10.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为34万

利肝安胃肠前一句概要:介绍了《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合参理论

利肝安胃肠前一句概要:介绍了《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合参理论

概要:介绍了《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合参理论

一、《黄帝内经》的五行理论

1.五行生成物质世界

《黄帝内经》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的基本物质生成的。这五种属性,又可理解为事物的五种功能、作用。五行的运动变化,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

2.五种分类标准

张其成:五行在《黄帝内经》当中主要是指五性,就是五种品性,五种性质,五种属性。这五种属性,同时就确立了五种分类标准。所以《黄帝内经》里面有大量的五行论述,比如说,把人分成五脏,五脏,就是按着五行来的。有五气、五味、五方、五时、五化、五音,还有天干地支也分成五类等等,都是受到了五行作为一种功能属性的支配的产物。

3.无所不包的五大系统

《黄帝内经》的五行,是由东、南、中、西、北五方开始的,再由五方到寒、暑、燥、湿、风五气,由五气到酸、苦、甘、辛、咸五味,由五味到肝、心、脾、肺、肾五脏,形成了一个由天地到人体,天人合一的五行模型。

这就是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体的各脏腑器官进行五行归类。按各种事物的不同属性,作五行相配,清晰地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五大系统。并且,这五大系统由于其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而被表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4.五味对应五脏

五果:李、杏、枣、桃、栗。

五肉:狗、羊、牛、鸡、猪

这意味着,我们平时食用的各类食品均可划分五味,都与我们的五脏密切相关。肝与酸属五行之木;心与苦属五行之火;脾与甜属五行之土;肺与辛属五行之金;肾与咸属五行之水。

天给人吸食五气,地给人饮食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它使人的五色修明,声音响亮。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能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生,精神也就充沛。人通过呼吸饮食不断从大自然中摄取养料,使生命得以维系和延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大概真理的表述都是最简单的,而最简单的表述往往又是最大气的。《黄帝内经》正是这样。

5.阴阳五行合参

五行,是一个惊人的天才构思。《黄帝内经》进一步将五行与阴阳合参,将五行思想与阴阳思辨融合,显示了我们祖先的大智慧,释放出非凡的理性之光。阴阳五行理论,从系统结构的角度观察世界,观察人体,有助于辩证地认识自然与人,认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生活环境的和谐统一。这是《黄帝内经》的生命模型。

6.影响

《黄帝内经》的五行理论,不仅对以后的中医学,乃至对整个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以阴阳五行思辨为核心的《黄帝内经》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和心理构造。特别显著的是,辅助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巩固,这就是中庸之道。

另外,丰富了民族语言:肝胆相照、心心相印、肺腑之言、侠肝义胆……

7.五行生克:

①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生,就是相互促进,相互滋生的意思。表述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②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克,就是相互抑制,相互制约的意思。这是事物间的相互作用的表现。

二、临床实践

1.清代吴鞠通医案

一老者,六十四岁。曾在夏天伤于湿气,引发病疾。吴鞠通根据阴阳五行原理,多次调整方子,将其治愈。

张其成:可以说《黄帝内经》就是一种五行的医学,或者说是阴阳五行的医学。它不仅把人的五脏六腑配到了五行当中,而且把气味、器官、颜色、形状等等,也都配到了五行当中,用来说明人体是一个整体的这么一个结构。

同时,它也用来说明人的病理变化。五行如果正常,五脏之间如果正常,人就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状态。如果反常,就是病理状态。这主要是用五行的生克来说明,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理现象。如果这种正常的相生相克,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太过或者不及,就是人的病理现象。

2.明代汪石山医案

症状:一位十九岁的少年,面白体弱,因为思虑过度,梦遗----吐血----轻微咳嗽----发热出疹子----阴囊痛痒-----风寒咳嗽,咳得两肋疼痛

五行分析:

梦遗:心属火而藏神,肾属水而藏志,二者上下相通。患者思虑过度造成心神不宁而发梦,志不宁而梦遗。

吐血:根据五行原理,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肾水上升制约心火,二者协调运动。汪石山指出,这位少年患者因为梦遗的原故,使得肾水不升而心火独亢。与此同时,它引动了肝火,这叫同类相应。如此一来,二火同时上炎,使血从上窍溢出,造成少年吐血。

阴囊痛痒:此外,肝脉环绕生殖器,因此肝火侵扰阴囊,令其痛痒肿胀。

风寒咳嗽:火克金,所以肺金虚而干咳。金虚不能克制木,木火旺而伤脾。所以脾虚则恶心食减。《内经》说,壮火食气,脾肺之气被壮火所侵害。所以困倦不想动作,容易受风寒。

两肋疼痛:此外,人的两肋是阴阳往来的通道,通道为火所阻,气运行不通畅所以产生疼痛。

张其成:五行可以用来说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运用五行学说,归纳出经过四诊所得到的信息,并且对病症进行推断,主要是依据《黄帝内经》的“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原则。

三、总结阴阳五行合参理论:

我们看到《周易》只论阴阳,而较少涉及五行。《尚书》则只有五行而不论阴阳。《黄帝内经》将阴阳五行融为一体,从阴阳五行合参的文化视角,对人类的生命形态作了天才的认解。《黄帝内经》的这一创举,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次重大飞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成果。阴阳五行合参理论,无论从哲学的深度来说,从科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来说,从医学的理论性和可操作性来说,都达到了令NUapR世人惊叹的水平。

四、现代科学面对《黄帝内经》

利肝安胃肠前一句绝妙的辨证(中)(阴阳的对立与转化)

1.现代科学:

客观存在有三种方式:一是物质;二是能量;三是信息。

2.《黄帝内经》

①物质:人的五脏六腑等;

②能量:气血的运行流转,阴阳二气的升降,五行的相生、相克;

③信息:人体内各器官的病变或阴阳变化,必定反映在体表,通过诊脉,观察脉象的沉浮,通过脸部的气色变化,而得知体内病变或健康等等;

五、巴盘屯

1.罕见的长寿现象

一个小小的,只有四百九十多人的小村落,竟然生活着七位百岁老人,而90至99岁者有12人,80多岁者众多。

2.五行和谐的生存环境

背靠青山,盘阳河流过村前,土地肥沃,气候宜人

3.清淡平和的生活

韦妈美金,104岁,壮族,生于光绪23年,即公元1898年。在菜园摘南瓜叶,与好友聊家常,回忆往事。

五行循环天地人

概要:介绍了五行生克关系的临床运用。

一、阴阳五行对于《黄帝内经》的重要性

阴阳五行贯穿《黄帝内经》全书,是解开《黄帝内经》,乃至整个中医学之谜的一把最为重要的钥匙。离开了阴阳五行,便没有《黄帝内经》,从而也不会有中医学。

二、阴阳五行贯穿《黄帝内经》

1.人与大自然的五行关系

也就是将人与外界环境、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等,运用五行属性归类的方法加以阐明,包括五方、五时、五气、五化、五色、五味等。

2.五行与人的关系

就是把五行与五脏、五体、五窍、五华、五声、五志、五神等相配。

3.五行与疾病,以及临床诊治,这是以五行生克乘侮理论为指导的病理学说。

三、相乘、相侮

1.相乘

根据五行相克,可得知肾制约心,心制约肺,肺制约肝,肝制约脾,脾制约肾。一旦制约太过,或者说相克太过,就会出现相乘现象,出现病变。

比如肝克脾,如果太过,则出现脾虚和肝气太旺。

2.相侮

是相克的反方向所导致的病变。

比如金克木,即肺制约肝,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肺有制约肝气、肝火上升的作用,如果肺气不足,或肝气、肝火太旺,则出现肝火反克肺气的病理变化。

四、医案

1.泄木补土。明代汪石山医案

症状:

病人时常发怒,有一天咆哮时,左乳下方出现疼痛。以后,又因为过于恼怒,觉得腹中有一股秽气上冲,冲上便咳,咳多了便吐,或者干咳无痰,严重的时候甚至吐血,有时还出现忽冷忽热类似疟疾的症状。

诊断:

“此土虚木旺也。”也就是说,病人脾虚肝旺。病人性急多怒,肝火时常引发,导致左乳下方疼痛。这是肝气郁结于此。秽气上冲,是肝火侵犯脾,逆而向上。呕血,是肝被火侵扰,不能藏其血。咳嗽,是肺(金)失去脾(土)所提供的营养,又受到火克而造成的。呕吐,是脾虚不能正常运化,食物郁为痰。之所以出现一寒一热,类似疟疾的症状,是因为体内的水火正在交战。

妥当的治疗方案应该是:泄肝木之实,补脾土之虚,清肺金之燥。汪医生所言不差,因此药到病除。

2.佐金平木。王洪图记载病例

症状:

心情抑郁,沉默寡言,目光呆滞。

诊断:

不爱说话,舌质红,脉象比较弦数(快),是肝胆郁热。用柴芩温胆汤的方子来疏泄。同时加上另外两个利肺气的药。因为肺在《内经》的中医理论里,五行属金。肝胆属木,金克木。病人很快就好了。

王教授运用《黄帝内经》木得金而伐,佐金平木的五行学说。就是指金可以克木,肺属金,肝属木,养肺可以克制肝木,抑制肝胆郁热。

3.补土生金。清代吴鞠通医案

一人,二十四岁。右肋痛,胸中似有郁结的硬块,感觉堵塞,另外肝气郁结而吐血。七月二十五日,吴鞠通医生开出药,到八月四日,病人再次吐血,并且不能进食。

吴医生采用“和肝络,养胃阴”两种方法都有了疗效。但仍然咳嗽,胸中隐隐作痛,气喘,虚弱。

吴医生继续采用“补土生金”之法,这就是补脾胃以养肺。脾胃属五行之土,肺属五行之金,补土生金。肺得到调理后,病人的咳嗽、气喘等症状自然消失,病人痊愈。

4.壮水制火。明代江汝洁医案

一位妇女,从上身开始到脸部、头部都发痒,同时又刺痛起块。众医生都说是风证。

江汝洁医生仔细诊脉后发现,病人左手脉细,右手脉微实。江医生想起《黄帝内经》的话,脉微就是虚,脉弱也是虚,脉细是气血两虚。心主血,肝藏血,这是血虚无疑。肾藏精属水,这个部位的脉微是水不足,是肝和肾的火炎而引起的疾病。《黄帝内经》说,诸阳为热,乃热在肺。这是由于火克金的缘故。肺主皮毛,肺有病症,在皮毛上会有所反应,所以才会皮肤发痒,起块。皮肤的疾病属肺主管,治疗上应该是补水以制火,养金以伐木。

就是说,补肾水来克制肾火,滋养肺以克制肝,以达到阴阳五行平衡,使妇人的疾病痊愈。

5.补土生金。明代汪石山医案

一个人,三十多岁,形体壮实,皮肤黑。一向怕热,但酷好喝酒。一天突然发病,汗出如雨,四肢无力,并且怕冷。小便少而短。发红;大便要不就是泄,要不就是干燥秘结。饮食减少。

医生当作风证治,无效。到了夏天,请汪石山医生来看。

汪医生说,这是痿证。朱丹溪说过,痿证断不可当作风证治。《黄帝内经》说,痿有五,皆起于肺热。就是说,痿证是因为肺热引起的。这样,便知道如何治疗了。

《黄帝内经》又说,治痿独取阳明。阳明就是指胃和大肠。胃属土,肺属金,大肠亦属金。金依赖土而生,土亏,金就失去所养,而不能生肾水。水干涸,火就旺盛。肺也就被火伤得厉害,况且胃主四肢,肺主皮毛。病人四肢无力,是明显的胃土亏损;病人出汗如雨,是典型的肺金受伤。所以按《黄帝内经》治痿独取阳明的方法,经验老到的汪医生即投之以药,病人自然就好了。

6.滋水涵木。王洪图医案

症状:

难说是什么病,西医顶多说叫经前紧张症。来月经就腹泻,腰痛,失眠。平时还有些头晕。

诊断:

用一些舒肝健脾的药就好了,也加一点补肾的药。

对这种病人一个是从脉上看,脉上头是弦细的脉。按中医看是属于肝,病在肝。细,又是气血不足。所以既有肝气郁滞不通,又有气血不足。气血不足,肝血不足,气血的化生之源又在脾胃。所以肝有郁滞,要舒肝,脾胃不足,要调理脾胃。主要是用这个方子舒肝理脾,中医的灵方用的是逍遥散这个方子。用舒肝、补脾,再有稍稍加一点补肾的药,反正肝血不足跟补肾又是相关的。

在五行里,肝属木,肾属水,就是木水同源。在古代这不叫木水同源,叫肝肾同源。同时还有一个说法叫乙癸同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乙就是属于肝;壬癸,癸就属于癸水,水就属肾。乙癸同源,同源什么呢?就是同源于阴,同源于血。肝藏血,肾藏精,这叫肾水。因此在补肝的同时,再给点补肾的药,也是很合理的,很合中医理论。

7.清金柔木,壮水醒土。清代王孟英医案

病人吴酝香感冒以后,久治不愈,拖了近一年。王孟英诊视后,认为其久病另有原因,原来患者长年嗜酒,内热,又加服温补之药,造成血液受损。于是王医生根据《黄帝内经》开出六类药。一是清肺涤痰,即清金之火祛痰;二是柔肝泄热,即柔木泄火;三是壮水制火,即壮肾制火;四是宣中降气,即醒脾降气;五是直泻胆经之酒毒。最后以紫雪丹驱逐留在脉络及体内残留的病邪。吴老先生服药后自然痊愈了。

五、总结:

《黄帝内经》根据脏腑的五行生克乘侮关系,对太过者泻之,不及者补之。确立了“补土生金,滋水涵木,壮水制火,扶土抑木,补火生土,佑金平木,金水相生,泻南补北”等行之有效的具体疗法。在临床实践中,医家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极易操作。这是在千千万万次临床中,总结出来的疗法,它炉火纯青,是我们民族家传的珍贵无比的法宝。

利肝安胃肠前一句绝妙的辨证(中)(阴阳的对立与转化)

利肝安胃肠前一句绝妙的辨证(中)(阴阳的对立与转化)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利肝安胃肠前一句绝妙的辨证(中)(阴阳的对立与转化)

据史书记载,中国最早有关经络学说的记载是出现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而真正为世人所重视并流传至今的则是两千五百年前的《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在《黄帝内经》这部旷世的医www.58yuanyou.com学著作中,“经络”这个概念贯穿全书,书中有《经脉》《经别》大《经筋别论》等有关经络的专篇,《黄帝内经》成为经络学说的圣典。

《黄帝内经》记载,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人体有十二条主干线,以及任督二脉,还有无数条络脉。经和络纵横交错,在人体内共同构成一个环流网状系统不,遍布于全身的各个部位。它不仅分布于体表,而且进入体内,与脏腑相连,并且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运行不息,担负着运送全身气血、沟通人体内外上下的功能。

《黄帝内经》的藏象理论将人体的内脏器官总括为六脏六腑,脏为阴,腑为阳,分别配置一条经络,即十二正经,它们组合成人体赛事的阴阳经合系统。十二正经的循环,起始于环绕肺的肺经,顺序经由各脏腑经络,最后到环绕肝脏的肝经又再度回到肺经,形成循环全身之流程。六脏含心、肝、脾、肺、肾以及心包;六腑含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其中“三焦”不是独立的脏器主体,而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肠、小肠、膀胱为下焦。而传统的五脏六脏,源自中国先秦至汉代时占主导地位的“天六地五”学说。当时人被认为是天地阴阳相合的产物,人的五脏应地之五行、六腑应天之六气。所以,尽管之后五脏中增加了心包一脏变为六脏,仍一直沿用“五脏六腑”的说法。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篇》)的特点,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纤纤穴位及正确的疏通刺激方法,就能将健康把握在自己手中。因此,“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这句话不仅是学医者的至理名言,也是珍爱生命众人的养生真理。

懂得养生的古人把经络看成生命的半边天。熟识经络来调气养生,使宗气振奋,营卫畅通,元气充沛,就能够神气十足地健康生活,且能抗衰老、防疾病、延年益寿。经络养生既可心增强自身功能,又是适应自然的捷径。因此,现代也有学者将经络称作“人体的医魂”。

利肝安胃肠前一句绝妙的辨证(中)(阴阳的对立与转化)

利肝安胃肠前一句绝妙的辨证(中)(阴阳的对立与转化)

利肝安胃肠前一句绝妙的辨证(中)(阴阳的对立与转化)

利肝安胃肠前一句绝妙的辨证(中)(阴阳的对立与转化)

第七集:石破天荒(《黄帝内经》的诞生)

东周开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转型时期,这个时期,人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才,可以使弱国变成强国,效果变成打过,一个人才,可成就一个诸侯的霸业,可使三军望风披靡,可使他国心惊胆战,可连续攻灭或者吞并他国。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大批仁人志士,支撑着兼并天下的战争。春秋战国,共424年,各国都采取了“厚招游学”的政策。一时间,在思想界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林立的局面。百家争鸣。

老子,孔子,管子,孙子,子产,墨子,荀子,韩非子,孟子,庄子,邹衍,公孙龙子,苏秦,张仪等等。一个个或胸怀治国大略,傲视群雄,纵横天下。或思维超凡,理论精妙,口若悬河,以儒道法墨名阴阳纵横兵农杂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是中国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一笔,为中华民族形成卓尔不群的民族性格和极具特色的思想方法,奠定了现实的基础。中国思想界在诸子的推动下,沿着广阔的地平线奏响了无神论向有神论挑战的序曲。

真正将医学与巫术分离,并使医学摆脱鬼神羁绊,获得独立价值的大功臣,当推春秋末年的一位名医,扁鹊。齐国医生扁鹊。

皇帝内经不是一个人的著作,是一大批医生的总结。

第二十三集:绝妙的辨证(中)(阴阳的对立与转化)

六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黄帝内经》第23集解释辞

《黄帝内经》第一部医史篇

第七集石破天荒

【提要】《黄帝内经》诞生了,标志着医学与巫术分离,标志着中华医学最终形成。

(河南洛阳)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由陕西迁都河南洛阳。(河南洛阳古城墙)东周开始了,即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春秋战国时代。有学者冷静地指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转型期。这个时期,人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才,可使弱国变成强国,小国变成大国;一个人才,可成就一个诸侯的霸业,可使三军望风披靡,可使他国心惊胆战,可连续宫灭火吞并他国。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大批仁人志士,支撑着天下的兼并战争。

史学界认为,春秋战国,共424年。这四百多年漫长的兼并战争,导致各国急需人才。(陕西长安阿房宫)为达到招募人才的目的,各国都采取了“厚招游学”的政策。一时间,在思想界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林立的局面。(山东淄博齐国故城博物馆)这便是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百家争鸣”。

杰出人才皆地涌出,这时一长串名垂青史的名字:老子、孔子、管子、孙子、子产、墨子、荀子、韩非子、孟子、庄子、邹衍、公孙龙子、苏秦、张仪等等。一个个或胸怀治国强国大略,傲视群雄,纵横天下,或思维超凡,理论精妙,口若悬河。

以儒、道、法、墨、名、阴阳、纵横、兵、农、杂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为中国文化书上了辉煌灿烂的一笔,为中华民族形成卓尔不群的民族风格和极具特色的思想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最终形成《黄帝内经》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河北邯郸丛台)诸子百家深邃的思想,是整个人类的巨大精神财富。

春秋战国时代,对我们来说,有一个重要的内容,这就是中国思想界在诸子的推波助澜下,沿着广阔的地平线,奏响了无神论向有神论挑战的序曲。(山东淄博春秋殉马坑)在医学思想上,则对巫术之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一个个绚烂夺目的思想大师,奋力荡涤笼罩在生命科学上空的阴霾,令生命之光由巫术的重重困扰中穿射而出,为《黄帝内经》的诞生准备好了最合时宜的产房。

(河南新郑郑韩故城)

公元前554年,郑桓公立子产为卿,子产便开始了二十多年的执政生涯。作为春秋时代有名的政治家,能使处在晋国、楚国双重压迫之下的弱小郑国获得安定,并受到齐国的尊重。能在众多的风云人物之中独树一帜,可见子产的智慧和能量。子产说,疾病是由于“饮食,哀乐,女色所生也”。就是说,疾病是由于饮食不当,由于大喜大怒的情感波动,由于沉溺于女色所造成的。

除了郑国的子产以外,还有齐国的大臣晏婴。齐国国君生病,祈神保佑。(山东淄博齐相晏婴墓)晏婴则认为,疾病是由生活所引起,求神是无济于事的。

有学者认为,真正将医术和巫术分离,并使医学摆脱鬼神羁绊,获得独立价值的大功臣,当推春秋末年的一位名医。(河北任丘扁鹊庙)约公元前500年,渤海郡一个男婴呱呱落地了,这是中国医史上一件不可忽视的事情。因为随着这个男孩的诞生,中国便有了第一个真正敢于与巫术较量的专业医生,这就是齐国医生扁鹊。

(河北鄚州古城)

有学者考证,《史记》记载的渤海郡,郑,即今天的河北省任丘县的鄚州镇。也有学者认为,“郑”,指今天山东汶上县。孰是孰非,暂且不论。我们按头一种说法,来到河北任丘县的鄚州镇。朔风一阵阵迎面扑来,携带着少量的沙尘。荒凉的大地上鄚州古城犹存。古城的城墙,尽管伤痕累累,但依然顽强地挺立着。似在无声地向我们诉说一段遥远的历史,诉说一个永远不会消逝的故事。据《史记》记载,扁鹊曾与一位名叫长桑君的人相识十余年。对这位长桑君,扁鹊有一种独特的感觉,故一直恭敬礼遇。一日,长桑君招呼扁鹊私下交谈。长桑君说,我年纪大了,但我有一个禁方想传给你,你千万不要泄露出去。扁鹊回答,我一定按您的要求做。于是,长桑君从怀中取出了药和书交给了扁鹊。他说,以草木上的露水,饮用此药,三十天以后,你就知晓怎么回事了。说完,长桑君忽然不见了。扁鹊依照长桑君所说,服用该药三十天后,他猛然发现他竟可以透视墙壁。看见大墙那边的人。再看人时,人的五脏六腑,人的体内病变,病因清清楚楚地尽收眼底。(河北鄚州古城墙)当然,这一段似乎神话的色彩浓了些,但作为闻名天下的大医生,他却实实在在地经过了长期的医疗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治病经验。举世称奇的中医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不能不与他有着极深的渊源。

(河北任丘扁鹊庙)

河北任丘县的百姓,几乎没有一个不知道扁鹊的。似乎人人都能说上一段扁鹊的故事。这给了我们一个印象:一位伟大的医生在人民的心中是何等崇高!

摄制组人员向河北鄚州大庙的工作人员张恩会先生问:“张老师,扁鹊的故乡是在咱们鄚州吧?”

张恩会先生回答道:“(是啊。)扁鹊的祖籍鄚州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

摄制组人员接着问:“当时学医也是在鄚州吗?”

张恩会先生说:“当时他学医也是在鄚州学医的,(他)周游列国,后来成为我们国家闻名遐迩的中医。也叫名医,也叫神医。他创造和发展了望闻问切。切脉法也是在鄚州形成的。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为穷人治病,精心治疗。你看那一个造型,是在田间地头按摩。因为是贫苦大众,按现在说,从不收费,这是一个。另外,他走村串巷,田间地头,治病救人,救死扶伤。那一位是给他母亲治好了病,来道谢他的一个造型。那写着。这都是在我们这儿。”

摄制组人员:“这都是发生在鄚州的事?”(张恩会先生:“对。”)

扁鹊开创了望、闻、问、切的先河,其诊断之准确,犹如透视一般。他悬壶济世,周游列国,为大众百姓治病除疾。www.58yuanyou.com他深明脉理,擅长五官科、儿科、妇科。《史记》记载,他国邯郸,为妇女治病;过洛阳,为老人治病;入咸阳,为小儿治病。用神医二字称呼他,看来恰如其分。

张恩会先生告诉我们:“扁鹊行医,有一个一针治二命的(故事)。一次,他进一个村,村里的人抬着死人去埋,跟他打了个对面。结果(呢)他发现棺内的人没有死。他就命抬棺材的人(说),你们放下,那个人没死,是个活人。大家惊奇,他就说服,你们看一下,你们前面走,后面滴着血迹,这个血凭我的经验来说,是鲜红的血,活人的血。不是腐朽的,四人的血都朽了。所以他把大家说服了,打开棺盖,一针扎在胸口,把妇女扎醒了。她是因为难产而死(休克)的,小孩在棺里叫出声来,大人也救活了。这是一针救二命的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

(河北内丘县鹊山祠)

我们接着来到了河北内丘县,因为扁鹊的大量故事发生在这里。这里的百姓与任丘的一样,世世代代几年扁鹊。扁鹊的故事也就祖祖辈辈流传下来。最明白不过的是,人民心中的碑刻是永不磨损的。

摄制人员问道:“这‘药石’,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河北内丘县旅游文物局副局长贾中敏说:“这‘药石’(啊),是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咱们过的这个桥,就是扁鹊的‘回生桥’。”

“回生?”

贾副局长说:“就是能回生?那个‘药石’,就是说他有起死回生的本领,他的药、石,就是针,就是砭石。古书上有这么一句话,就是扁鹊和药石,能起死回生,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字刻了多少年了?”

贾副局长:“这是明代万历年间的。”

一天,扁鹊来到邯郸,正遇晋国正卿赵简子患怪病,不吃不喝,不省人事,满朝文武惶惶不安。贾副局长讲述:“赵简子得了一种大病,五日不知人,可忙坏了晋国其他的大夫们。正好(啊)扁鹊路过晋国。”扁鹊被请去为赵简子看病,对症下药,三日病好。赵简子为报扁鹊救命之恩,将蓬山一带赐给扁鹊。

摄制组人员被带至一通石碑前,指给我们看。“哦,赵简子。”

贾中敏副局长指着碑上一处文字念道:“赵简子,赐以蓬山田四万亩。蓬山就在这后面。更其山曰蓬鹊。现在就叫蓬鹊山。”

(河北内丘蓬鹊山)

后来,秦国太医李醯嫉妒扁鹊的医术高超,派人暗害了扁鹊。

(河南汤阴伏道乡扁鹊庙)

据记载,扁鹊遇难地点为今天的河南汤阴县伏道乡。如今这里仍保存有扁鹊庙及其墓地。(河南汤阴伏道乡扁鹊墓)相传扁鹊遇难的消息传到蓬山,百姓悲痛欲绝。几个青年,跋山涉水,历尽千难万险,到秦都咸阳盗回了扁鹊的头颅,葬于此地,并建庙祭祀。(河北内丘扁鹊墓)

贾中敏说:“这是神应王庙。这是宋代,宋英宗得了一场重病。(这是)相传(啊),宋英宗得了一场重病。(念石碑上的文字)‘药虽未喜’,就是虽然吃了药,还没有治好。‘祈祷於神’,太医他治不好的时候,他就到扁鹊庙来求医。他的大臣到这跟扁鹊见了面以后,在还没有回到宫的时候,宋英宗得病就好了。病好以后,他就给扁鹊庙赐号‘神应’。”

在石碑前,摸着这通石碑,摄制组人员说:“(这记的就是)当年赐封‘神应’的这段历史?”

贾中敏副局长指着另一块横在地上的碑刻上的文字,念道:“蒙古人不忽木,於至元二年,岁次癸未,重阳日。任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因病恳到於神应王庙。以为邂逅之诗云:

一勺神浆浩满襟,天开明哲岂难谌;

齐侯无幸兹缠速,虢子有缘惠泽深。

磊磊山形千古仰,巍巍庙貌四方钦;

唯王赐我刳肠术,换乞人间巧伪心。”

河北内丘县的鹊山祠里,还保存着元代以来的许多碑刻。这些碑刻全是纪念扁鹊的。《新语资质篇》记载,扁鹊在卫国遇到一位垂危的病人,当她准备给病人医治的时候,却被病人的父亲阻拦。(山西永济市扁鹊庙)说:“我的儿子病得很厉害了,我们将为他请一位好医生,这种病不是你能治的。”他们拒绝了扁鹊,却请来了一个巫师求福请命,耽误了治疗,结果病人死亡。在巫术的烟雾仍然密布的春秋,扁鹊勇敢公开地向巫术提出了挑战。扁鹊有一个宣言,即有名的“六不治”论述。其中最后一条特别醒目:“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这句话出自一位神医之口,无疑对天下百姓是个极佳的触动。拍摄中我们发现,全国各地的纪念性庙祠中,以纪念扁鹊的为多。这是人民对扁鹊的真实评价。弥漫了数千年的巫术之风,似乎在人们的心中筑起了一道厚厚的情感屏障。在诸子与医生们的合力冲击下,这道屏障开始出现了裂纹,而横空出世的《黄帝内经》则造成它最后的崩塌。

《黄帝内经五脏别论》指出:

信奉无数的人,(原文:拘于鬼神者)

不必与他讲医理;(原文:不可与言至德)

厌恶针石的人,(原文:恶于针石者)

不必与他讲医疗的作用;(原文:不可与言至巧)

拒绝医疗的人,(原文:病不许治者)

病必定治不好,(原文:病必不治)

就是治了也没有效果。(原文:治之无功矣)

上古,曾有不少医书,可是由于历史久远已全部佚失。我们只能从一些古籍中看到一些书名或只言片语。只能用心灵,用想象去感悟我们民族昔日的智慧之光。

这里,我们有一份极不完全的书目:

《大要》《本病》《五色》《奇恒》《脉经》《上经》《下经》《揆度》《阴阳》……

这些医书,无疑是《黄帝内经》最为直接的医学理论前驱,可惜已全部失传。它们与诸子与众医生们一起,呕心沥血地做好理论准备之后,便肃立在一旁,默默地注视着,注视着中华大地之上一个伟大奇迹的发生。

《黄帝内经》诞生了,一部集前人哲学、医学,及民族智慧、情感、灵魂的生命巨著诞生了。

李经纬教授:“《黄帝内经》,她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著作。她的成书,虽然现在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是比较一致的,还是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著作。当然,这部著作不是一个人的著作,而是集中了很多医学家,在当时的认识水平上和理论水平上撰写完成的。它所总结的是在春秋战国,包括春秋战国以前,可以说三(至)五千年的医疗历史的许多个医学家的经验总结。”

《黄帝内经》诞生了,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华医学摆脱了巫术的束缚,走上了独立的科学的发展轨道,标志着中华医学最终形成和确立。从此,中华医学便有了一部神圣的理论纲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焦树德先生说:“《黄帝内经》创造了中国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李经纬教授:“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中国医学史上(可以说是)第一个里程碑的著作。”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钱超尘先生说:“她对医学理论和临床都是一个奠基之作。”

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唐由之先生:“眼科专业里面,指导五轮学说,也起源于《黄帝内经》。”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大内科主任晁恩祥先生:“所以到今天来讲,我最近写了些东西,反复看了看《黄帝内经》的东西,还是有很多新的体会,新的认识。”

附录:《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的全文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原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满,满而不实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利肝安胃肠前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21790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