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声字怎么用

(上面是:用河洛雅言 文读音吟唱的李白《将进酒》让你感受到古汉语四声八调的抑扬顿挫,辗转悠美,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妙,超级好听!!!)

入声字怎么用

上文说过入声字是短音,有顿挫凝滞之感。押入声韵的诗词,都是表达痛苦、坚韧、感慨、愤懑等情绪的。这次说说不在押韵位置的入声字有什么作用。

先看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一共有三个入声字:落、月、出。“落”字的使用很形象,而尤其突出的是“月出”两字。两个入声字连在一起,顿挫之感非常强烈,好似敲击之声,有突然而来的感觉,所以后面用“惊”字。如原由网果前面不是入声字,月亮就好像慢慢地出来的,那就不会“惊”到“山鸟”了。

“一”这个入声字经常被使用,“一叫一回肠一断”、“千里江陵一日还”、“山一程、水一程”,“一枝红杏出墙来”,您把“一”读成短音试试,是不是跟读长音感觉很不一样?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列出了唐宋诗中跟“一枝红杏出墙来”类似的诗句,有十数句之多。为什么只有叶绍翁的这句成为千古名句呢?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文字好,更重要的,是此句的声韵优美,恰到好处。“一”这个入声字,以短音顿挫表示强调,只有一枝而已,就足矣。“出”也是入声字,唯其顿挫,才有动感。这个诗句,就是因为这两个入声字用的好,才脍炙人口的。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前三句一个入声字也没有用,最后一句“不拘一格降人才”用了三个入声字:不、一、格,一下子就把迫切之意表达了出来。杜牧的《江南春》的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百、八、十”都是入声字,连在一起,以顿挫表示强调,好像一个一个地数过去,加上前后“四”、“寺”两个都是仄声字,五个字都是又短又快,把寺庙的数量之多、令人惊叹之意,凸显出来了。再结合下一句看看:“多少楼台烟雨中”——只在律字的位置上必须用仄声的时候,用了两个仄声字:少、雨,而且还是两个上声字,非常舒缓,另外五个字全是平声字,整句话都很舒缓悠然,与第三句的急促顿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示那么多的寺庙,依然没有烟雨大,转与合,就是这么表达的。

王冕的《墨梅》和于谦的《石灰吟》都是咏物言志、以物自比的,都原由网是表达高洁的志向的,但是《墨梅》只用了三个入声字,比例很正常,《石灰吟》却用了七个入声字,为什么呢?因为王冕和于谦身份不同,王冕是隐士,于谦是烈士。《墨梅》的三个入声字,除了“墨”字之外,另两个都用在了第三句上。古诗起承转合,第三句是最重要的转折句,“不要人夸好颜色”,“不”、“色”两个入声字正好在一头一尾,跟“欲穷千里目”一样,都是用来表达决心的,隐士与世俗决绝之意,如闻其声。同样是第三句,于谦的《石灰吟》是“粉骨碎身浑不怕”,也用了两个入声字“骨”、“不”,以顿挫表示决心,但是最后一个字是去声字“怕”,去声本就铿锵有力,“怕”又是开口音,一股勇往直前、大义凛然之气从声音里就表达了出来。这首诗前三句每句都有两个入声字,第四句也有一个入声字,于谦个性之烈,由此可见。

入声字怎么用

五,入声字之美

一百年来,我们都习惯于从字面上理解和解释诗歌,忽视了声韵的作用。其实,汉语诗歌是先吟后录的,它首先是一种声音,所以声韵是表达涵义的重要手段。不顾声韵而只讲字义,不但对诗歌的涵义理解不完整,而且还很可能理解错误。

那么怎样分析诗歌的声韵及其涵义呢?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文体。面对一首诗歌,首先要知道它的文体,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还是词、曲?如果是古体诗,是四言诗,还是楚辞,还是五古、七古,还是乐府、歌行?如果是近体诗,是五绝、七绝,还是五律、七律?为什么要先了解文体呢?因为不同的文体,表达涵义的手段不同。比如说,古体诗可以换韵,情绪的转换和章节逻辑关系,往往通过换韵来表达。近体诗一韵到底,不存在换韵问题,平仄格律就是近体诗最重要的声韵手段了。

2、韵。押韵是汉语诗歌最重要的声韵特征,由于吟诵的时候,韵字会特别长,韵的声音意义就会被//www.58yuanyou.com强化和放大,所以押什么韵,对于诗歌涵义是有密切的关系的。不同的韵有不同的情绪色彩,吟诵起来感觉会很不一样。韵的声音意义和诗的字面意义相结合,会给诗歌带来无限的意义空间,是为“言外之意”。

3、格律。近体诗的格律平仄相间,归于平声韵,所以近体诗总是有对称和平和的感觉。仄起诗比平起诗多,因为仄起的诗开头四个字才拖腔,意义空间要大一些。近体诗讲究对仗,对仗就是对称意义的联想,比如“烽火连三月”,就会使人联想到一定有什么是很短暂的,“家书抵万金”,就一定有什么是不值钱的。两句话,实际上说了四句话的意思。词的格律变化更多,从韵的排列和平仄的组合,每个词牌都用格律把内容的层次、结构、情绪固定了下来。

4、入声字。普通话是所有的字音长短一样的,或者无所谓长短。古代是有长、中、短音的。吟诵的时候,韵字和偶位的平声字是长音,入声字是短音,其余的字是中音。入声字有顿挫之感,常用来表达痛苦、决绝、强调等意义。体会入声字在诗中是怎样运用的,对于体会诗歌的涵义非常重要。

5、开闭口音。开口音是a、o为韵腹的音,闭口音是i、u、为韵腹的音。开口音的情绪明朗,闭口音的情绪低回。开口音与闭口音的排练组合情况,常表达了情绪的变化和趋向。同时,开闭口音的组合也是声音的节奏单位,几个开口音或几个闭口音在一起,可使节奏拉长,细腻抒情,反之,开闭口音间隔排列,会使节奏单位短小,使诗歌的声音变化多端,表达明朗或起伏的情绪。

6、其他。其他的声韵手段还有双声、叠韵、声母的选择、上声字的使用、声调的组合走向等等,需要具体分析。一首诗歌,不一定使用了所有的声韵手段,但是按照这个顺序去分析,一定会gIrFX眼界大开的。

入声字怎么用

下面以古、近体诗各举一例。

近体诗举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为例: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文体:这是一首仄起七绝。格律是: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

韵:押的是“虞”韵(u),这个韵是合口音,拖长之后的读音给人比较含蓄、深情的感觉。

入声字:入、客、洛、一、玉,一共五个字。分布比较均匀,唯最后一句用了两个入声字,以明心意。“一”、“玉”都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开闭口音:这首诗的开口音和闭口音相对平衡,前两句拖长的位置都是开闭相间,后两句拖长的位置是开闭相连,说明后两句的节奏单位长了,是以整句为单位表达一个意思。第三句以开口音为主,问的开朗迫切,第四句以闭口音为主,回答得含蓄深情。

其他:诗中在押韵的三句中,用了三组叠韵字:入吴、平明、玉壶,其中两组都是u韵,加上楚、如两个仄声但也是u韵的字,以加强u韵的感觉。连江、冰心,都是除前后鼻音尾外韵母相同的连字,加上叠韵字“平明”,这首诗的叠韵字和近似叠韵的字有五组十字之多,吟诵起来必然气韵悠长,加上含蓄的u韵,令人有无限深情之感。

古体诗以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为例: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文体:这是一首歌行,歌行讲究的是以气韵流动来传情达意。

韵:这首诗押的是平声尤(iou)韵,这个韵比较悠长、低回,是很抒情的一个韵,但是中间有四句换了入声韵。

入声字:首句“昨日之日不可留”用了三个入声字:日、日、不,可见李白情绪之激烈,第二句“今日之日”仍然沿用上句用了两个入声字“日”,但是后面就连用了三个平声字:多烦忧,说明他的情绪平复下来了。中间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转用入声韵。最后两句,各用一个入声字:不、发,把愤懑之意表达得很充分。

开闭口音:李白诗歌的特点是以豪放表达痛苦,这首诗闭口音多于开口音,整体色彩是忧郁的,但是情绪开朗或激烈之时也会多用开口音,比如“长风万里送秋雁”、“明朝散发弄扁舟”。

入声字怎么用

其他:这首诗的第一个字,用的声母是“q”,大家可以拖长了感觉一下,这个字的发音与“抛弃”的感觉是完全一致的。第二句的第一个字是“乱”,这个字有四个音素,四个因素都有元音性质,因此的确有“纷乱”的感觉,大家也要拖长了试试。三、四句情绪转为平静,开口音多。五至八句转入声韵,说明是最痛苦的四句。四句之中,第三句结尾却用了一个平声原由网字,而且是“飞”,这就是反衬。这四句正与苏轼的《赤壁怀古》词一样,是以别人的功业反衬自己的失落,所以别人的功业越大,自己越痛苦。后面,又转回平声的“尤”韵,说明情绪又平复下来,只是更无奈,更抑郁了,所以在非押韵位置上用了好几个“尤”韵的字,以加强忧郁的感觉,并用了几处叠字。最后两句,以顿挫的入声插在中间,以悠长的“尤”韵结尾,表达了不甘心、无奈和悠悠恨意。这首诗的情绪变化发展,通过声韵分析,就可以看的非常清楚。

如果我们能把声韵分析和内容分析相结合,对古诗的理解就会加深很多。声韵分析最好的工具是什么呢?就是吟诵。因为一吟诵,前面讲的声韵之美的各个方面就都体现出来了。而朗诵是不会把这些声韵的特点表现出来的。所以,进行声韵分析的时候,最好使用吟诵录音,或者自己吟诵。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入声字怎么用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jiqiao/17894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