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松好不好

于都县梓山镇的地名故事

第一节 龙溪山

龙溪山位于于都县梓山镇龙原由网口村,距县城25里的龙溪山,是于都很有名望的名胜古迹,历史上曾有两名进士、佥司在此山著书立说或念过书,寺庙开基及其开基祖有不平凡的传闻。

龙溪山,海拔500多米。峰峦起伏如龙,溪水飞溅 ,山上古庵朝向龙口,当地人称其龙口庵。据1991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于都县志》记载:“龙溪山,约建于明朝成化年间,清朝康熙庚子(1720年)重修。坐落正中的‘大雄宝殿’宽敞宏伟,结构古朴,颇具民族风格。门首书有‘龙溪山’三个字,笔峰苍劲雄浑。两傍一对联,文曰:‘龙立高山扶持佛子精修志,溪流清水洗涤众生杂念心。’左辟有偏室,供僧侣膳宿,涓涓山泉,直通炊房,别有情趣。殿右为新建‘观音大殿’,玲珑别致,清静宜人。寺内晨钟暮鼓,香烟缭绕;门前自成院落,花木飘香。置身其间,令人心旷神怡,留迹忘返。”

崖松好不好

龙溪山有个天圆殿,是为纪念龙溪山始祖天圆师及中兴住持常融大师而建的,门楣上方是“天圆殿”三个大字,门旁对联:“天圆缔宏图是为开基先祖,常融继伟业诚乃中兴大师”。天圆师在开发龙溪山时,曾有一段传奇,在县志和民间都有记载和不朽传说。据1986年12月重版的清同治版《于都县志》记载:龙溪山始祖“天圆师,名净洪,俗姓胡,新淦儒家子,年十三从归宗禅师受法,遍参知识。初寓慈嶂之寒山,久而驻锡雩龙口,龙口有穴虎,师至,肩一蒲团坐树林,群虎猝至,师挥叱之,虎遁去,遂结茅居焉。耕助之暇,静坐竟日,历数十年。一夕龛灯忽灭,师曰:‘吾道缘将尽矣!’作偈示众曰:‘本无来,安有去;竹不风,莲何露。他年石上话三生,何必瞿塘烟棹处。’……‘总是游戏耳,生死了没干,一领破纳衣,留与易善换。’众问故,师曰:‘时到便来,沙桶自开,沙归大海,坐我莲台。’言讫跌化。徒如其言,以沙桶封之。”该志还记载:三年以后,果然有个叫易善的方丈到庵里来找他。刚一进庵,沙桶便发出一声巨响,自动裂开,只见藏尸“颜色如生,爪发已长,众讶之……”于是,易善用金漆布小心翼翼地将尸体裹好,使他成为真身活佛,经久不坏。

开辟龙溪山庵的始祖天圆师,来龙溪山之前是于都县宽田乡上堡村天圆山,又名寒婆嶂,古称慈嶂,天圆寺的住持。

《于都县志》还记载:“民间却传说,天圆师原是龙口村王家财主的牧童。村里要修一座水陂,大家都忙着挑石填土,而牧童却躺在山上久睡不起。收工时,众人故意留下两个大缺口让他填补。谁知大家前脚刚走,他就后脚跟上来了。众人责怪他不去修陂,他却轻飘飘说:‘我早就把它砌补好哩!’人们回身看时,果然有两块小山似的巨石,把两个缺口堵得严严实实。至此,众人才意识到他是个了不起的异人,于是把水陂起名为‘神仙陂’。众人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我只要你们一块衣服大的地方安个家。’说完,便领大家登上龙溪山,脱下衣服往山下一抛,竟把整个龙口村全盖住了。大家向他求情,他才把地盘缩小到现在的半岭,并在山上修建了龙口庵,终于成了这里的开山祖。”

为了纪念天圆师,也为了明确龙溪山寺院的地界,也为了供信士和游人中途憩息,在龙溪山的山腰建有风雨亭,取名“半山亭”,该亭至今完好,与龙溪山寺院相望。

崖松好不好

龙溪山古刹,并非自开基以来就一帆风顺,也并非一直是取名庵场,在明朝正德年间(1506年至1521年),朝廷突然传下圣旨,要毁掉天下寺观。幸好当时袁庆祥隐居在龙口庵著书立说,袁庆祥是何人?据1991年出版的《于都县志》记载:袁庆祥,字德正,号崖松,晚年自称野翁。今西郊乡人,生于明宣德年间,善文章,精书法,成化四年(1468年)由县推荐到京城太学,曾任内府,十四年中进士,授官直隶潜山县知县,后任北京刑部主事,因办案能力出众,成绩卓著,加封为承德郎,升广东按佥事,并总管广湖南韶等府军事,后被封为朝列大夫。著有《崖松集》《归来稿》《读史录》《古今杂议》等书。而正德年间,朝廷诏毁天下寺庙,袁庆祥为了掩护龙溪庵,特请赣州知府邢珣题“龙溪书院”匾,将龙口庵改为“龙溪书院”,才免遭毁坏,把寺院完整无损地保存了下来。据《于都县寺观教堂志》记载,袁庆祥曾治学此山。据《于都县文史资料》第七期记载,袁庆祥从孙,进士、明嘉靖年间曾任湖广按察司佥司的袁淳也曾在这个“龙溪书院”念过书。

(于山逸人)

第二节 白地寺

固院村中央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名叫白地寺,俗称普陀山。从外形看寺庙显得非常朴素简单,既无殿堂后院,更无花园楼阁,它和普遍民房相似。前后两栋连接而称得上小巧玲珑。

寺庙里终日香烟缕缕,还不时有信男善女来这里拈香拜佛,到了夜深人静时,那佛钟木鱼的敲打声和喃喃的朗经声,特别清晰入耳,耐人寻味。但在这连供人游玩立足之地都狭窄的地方建寺庙,却使人感到迷惘不懈。要解开这个谜,首先还得从神垄台中的那块鲜莹明洁的石头说起。

崖松好不好

据传以前附近住着一位姓蔡的农民,他利用农闲到兴国贩卖猪仔。等装满两筐猪仔往回挑时,两边重量悬殊太大。于是停歇下来,把猪仔适当调整了一下。尽管他左弄右放,不是这边重就是那边轻。他苦笑着摇了摇头,就在他感到一筹莫展无可奈何时,他看到不远处有一块即平整,又润滑的四方石块。自言自语的絮叨道!“对!就用它来挺头,挑回去或许还可以做磨刀石呢?岂不一举两得。”他把石块往轻的一边放好,挑起试试。奇怪一担很重的猪仔竟变的轻飘飘,当天就赶回了家。

第二天把猪仔挑到集市上,不但全部卖完了,而且还卖了好价钱。他十分高兴,下午他拿起农具准备到田里做工时,刚出门不远,那田塍边一块熟悉的石块映入了他的眼帘。“咦!这不是我从兴国挑回来的吗?哪个淘气鬼搬出来的,不要可惜了。”于是,他又把它拿回家里。隔天起来一看,石块又不翼而飞了,不行要把它找回来,找来找去,又在田塍边他诧异住了:“咳!怎么又到了原来的地方。”他若有所思地站住了。“噢!原来是块有来历的石头。”于是他将它搁置在一棵大树下,用青砖将它砌围起来,秉香燃烛,神石的事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来者渐广。

为了保护这块神石,免让它在外面日晒雨淋,村里的老年人决定化缘做寺庙,把石块放进去供人叩拜。很快建起了这座白地寺,至今这块神石还完损无缺的保存在神龛台上。

(吴志强)

第三节 固院梨枣林界石

固院良下湾与贡江龙舌嘴(白口坝)的河崖交界处上游,有一块高耸着的崖石,它四方有陵,似神工鬼斧削成,石墩上面有蝌蚪字,为良下湾和白口坝两村界址石。

据传濂江泛滥时,把两村界址冲垮了,一些游手好闲懒惰成性的游民,每当枣梨收摘季节,未免起垂涎之意,专门干鼠窃狗偷的勾当,常与果农殴骂械斗。数年一大劫,小衅每年屡次三番,绅士和两村族长都到衙门求定界址,以免争讼,官府借口无凭据,不好决断,此事延绵下去。

崖松好不好

一次白口坝任姓财主的梨被人偷摘了几个,任财主一口咬定是良下湾人偷去的,纠集几个好逸恶劳的人,把良下湾的枣树砍倒几棵。良下湾村民岂背愿让,挑箩荷袋,倾村出动把任财主家的梨风卷残云似的摘个精光。任财主慑于当时人多势重,未可轻举妄动,打碎门牙往肚里咽。事后他召集全村男丁,威逼和煽动白口坝人持刀抡斧去讨说法。

眼见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忽有一人头戴逍遥巾,身披道袍的道士出现。道士询问年老的两村老人,涨水把界址被冲垮,梨枣成熟时你我不分,乱摘引起纠纷等事一一禀告。“我来公证,以什么为址。”道士策杖跛行,把拐杖朝河崖石壁山上纵横的撬指了指,顿时一块十多丈高,十丈宽的石墩立在河湾中,两村的人朝前爬上一看,石上刻写着四行篆书:“此石为界,永息纠械,若谁重犯,严惩不贷”。人们啧啧赞赏,再来看道士时,人不知何时已走了。

从此,白口坝和良下湾的枣梨瓜果再也无人偷摘。两村人因口角是非相逐追打,只要越过界址石,就是差粒米距离抓住了也要松手,否会遭到两村人的非议和谴责。那“差粒米捉住”的俚语就来此这里,此说法习惯绵延至今。

(吴志强)

第四节 龙钟潭

从梓山乡固院圩沿绵江逆走1//www.58yuanyou.com公里左右,有一处椭圆形的岩洞凹陷石崖,崖下潭深水急,旋涡一个紧接一个。人们称之为“石角里”,因龙舟神钟的故事又称“龙钟潭”或“铜钟潭”。

每当洪水泛滥夹着泥沙的狂澜,奔腾呼啸往石角里,旋涡声犹如轰鸣的钟声回荡河谷,河水畅流,夜澜人静时,夜宿潭边隐约可闻歌声,如诉如泣,其音袅袅,其情凄切,耐人寻味。

据传石角里的崖内藏有一面铜钟,初一、十五不击自鸣,当地的人们把这当作吉祥预兆传开了。不远处还有一株巨大的梓树,盘根错结、枝繁叶茂的荫影、覆遮数亩地之大。

一天,汉初衡王吴芮的官差到郡府办公差,经白鹅峡路过固院耳闻目睹此事后,回府将铜钟巨梓的事禀告了衡王,吴芮暗自叨着:“天下奇珍异宝,什么金银相彩,珠宝生辉、翡翠散花……哪件没看过,独有这不击自鸣的铜钟倒未见过。”那巨梓树雕造龙舟正合适呢!于是责令豫章郡:“速速赶造龙舟,挖掘铜钟。”

差吏奉令到当地征役百姓到石角里挖掘铜钟、伐砍梓树,召集的百姓无一人肯破土凿石、举刀抡斧,官府差吏见到百姓犯上逆令,只好禀奏衡王派官军弹压。吴芮听奏后勃然大怒,派遣武将都尉肖武率兵前去。百姓慑于官军暴戾恣睢,被迫上山凿石伐树。梓树砍倒雕造成龙舟后,宽阔的龙舟两旁悬挂珠玉金银穗坠,风吹金玉铮铮作响。深藏山内的铜钟也挖掘出来,肖武和官军凶神恶煞的护押铜钟下山。

闪闪发亮的铜钟刚搬放到龙舟上,立即苍穹昏沉,黑云弛盖过头顶,瓢盆大雨倾倒而降,汹涌的河水将龙舟冲成一匹脱缰的野马似的,失去束缚,随船晃动的铜钟不断颠簸,龙舟同铜钟翻沉河里。心慌意乱的肖武一看不妙,这铜钟失去焉能复命,纵身跳进河里捞钟,忽然一个狂澜的黄浪盖来将肖武淹没下去。

衡王吴芮闻知此事后惊叹地说:此宝不肯移迁,岂怪肖都尉。于是御封石角里为“龙钟潭”。当地人们为了纪念铜钟,在龙钟潭旁建了殿堂宏敞、飞檐耸翠、镂砖刻石的将军庙。每逢初一、十五,人们纷纷来此顶礼膜拜。

西晋,雩都隶属南康郡、邓德明作《南康记》轶事内,对铜钟龙舟均有记载。清康熙年间曾任临江府训导的东二坊人黎文蒸予告归里,尝游龙钟潭曾勒石赋《梓潭怀古》诗一首。诗云:江流至此静无华,传说龙舟事可嗟。反博清潭名飞梓,不得胥弱怨长沙。锦帆邪许千人唱,碧千转固万古槎。徐市童男仙不返,输他片土骨如麻。

清同治版《 雩都县志》记载:“有捕鱼鱼翁,泅入水底,尚见龙舟铜钟”。今将军庙被毁,而石角里尚有遗迹可寻,有心人不妨一游。

崖松好不好

(吴志强)

第五节 河坑果盒寨

从县城出发,沿着323国道,行走大约五六公里处,不知哪位神仙去作客时冷不丁遗落了一只果盒,便将贡江石鼓村与梓山河坑村的地界划了个一清二楚。那不远处一层叠一层的浑圆山形,就像客家人装果子用的果品盒。

风光绮丽的果盒寨属于南岭山脉九连山余脉家族的一个矮个子兄弟,海拔仅为220米。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只要看看果盒寨那奇特的山势走向你便会一目了然。倘若从北面的石鼓方向登山,踩着“牛鼻子”行至半山腰,猛一抬头,只见一匹威武雄壮的“大狮子”横卧面前,它的尾巴搭着石鼓,侧转头大张着嘴巴枕着河坑,嘴前方正滚动着一只“绣球”。而距今两千多年的果盒古寺就恰恰镶嵌在“大狮子”的口中,弧形最凹处便是正殿。有道是虎口拔牙,而这千年果盒寺不就像狮口生牙么?

传说清朝咸丰年间,由于世局动乱,狼烟四起,而杀人越货者更是弄得人心惶惶,民不聊生。万般无奈的当地百姓只得打点衣物,舍弃耕地良田上果盒山顶安营扎寨。他们就地取材,凿石垒墙,在果盒山上大兴土木、兴建房屋,以保族保种、兔遭杀戮。可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建房消息不胫而走。这一天,果盒山下马蹄声声,尘烟滚滚,一队人马杀气腾腾地直奔山寨而来,他们扬言要血洗果盒。眼看着一场腥风血雨就要降临果盒寨。突然贼人中有人尖叫一声:“你们看,那是什么?”众人忙收缰立马,只见对面果盒山上一年轻貌美女子披着斗篷,策马扬鞭飞驰在四周陡峭的石壁上,一圈又一圈。红衣、白马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简直把那些个人都看呆了。众人见此事蹊跷,便以为是菩萨显灵,吓得一退三十里。据说牛鼻子山道上有两个马蹄印就是当年红衣女郎策马飞驰而踏出来。

当然了,传说归传说。从寺庙出发,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砍柴小径,走不多远,就到了果盒山的寨门旁。这座寨门高近5米,厚1.5米,倚悬崖,临深谷,举目四望,怪石参差,壁立刀削,实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要冲。古人选此造门,真可谓匠心独具,再在其唯一出口的半山腰筑一300多米长,3米多高的坚固围墙,就仿若一把利刃般的拦腰将道路切断,于是那果盒山寨便自然而然成了易守难攻之地了。

狮子口的果盒古寺是1982年重修的。因果盒寨呈东西走向,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所以果盒寺也像于都大多数寺庙一样依山傍崖而建,正殿里那被香火熏得墨黑发亮的“十方宝山”的牌匾,便足以说明了果盒寺的香火之旺盛。

崖松好不好

(姚玉凤)

第六节 鸡埘口开圩

于都县梓山圩隔河对岸的大陂村,俗名叫鸡埘口,又称新圩。每当泛舟河中,两岸烟笼绿树,雾罩村庄,河内浪花回流旋转,美不胜收。梓山圩影横斜,波浪四溅堤岸,酷似那顺流而下的鲤鱼。下游是固院圩,他们连成一片,鼎成三足,沿着于都至瑞金的公路眺望去,犹如一幅浓淡适宜的乡村画卷。后来单单剩下大陂新圩开不起来,传说还有这么个故事呢!

大陂村鸡埘口,也就是新圩,是个富饶美丽的地方,那里单在烧石灰的外籍人就有几百人,石灰闻名县城府州外,连万安、泰和的船老大都来大陂贩运石灰,圩场上几株千年古榕盘根错节,浓郁繁茂的阴影覆遮着一大坪,根端象无数条巨蟒缠拱起来,形成天然的凳椅供人憩休,树梢常有闲禽野鹤栖息。方圆十华里,三峰、长口、山塘、塘贯等稠密村庄合起来有上万人,洪水滥泛时,到NfxFFFN梓山固院圩赴圩又隔条河,俗话说“隔河千里”。几个村庄的绅缙财主酝酿出主意;开新圩!首先请来堪舆先生,只见堪舆先生拨划几下罗盘,指着对岸两圩,侃侃而谈:“‘上有鲤,下有龟,中间鸡公盘盘飞’。大陂鸡箕口到还适宜,两条龙势,一面临水,水陆顺通,经商则应飞蜂采蜜,彩蝶穿花,远来近悦,腾客如云,此处肯定财通四海,利达三江。”绅缙们就开始在这里奠基做店。规模宏大的戏台化缘搭起来了,因有两条龙势,做了座许逊真君庙宇,庙内殿堂宏敞,外面飞檐耸翠,镂砖刻石,不成文的规定所有店铺要留两米宽的廊檐,一些小摊贩也争先恐后搭起摊棚货亭,一时间街道百米,店铺数十家,按其圩场占地并不亚于梓山固院。单等许逊真君庙放栋梁就开圩,一些人看到堪舆先生测定的日期嘀咕的询问:“先生这圩与哪里的相同?”堪舆先生含糊其辞的咳嗽道:“不同别圩,无样!”

豆腐坊、铁器铺、杂货摊、布店、肉案板、酒馆、茶楼……紧锣密鼓开办起来,招徕熙来攘往四方宾客。今天是真君庙上栋梁的日子,堪舆先生推定的时辰也真绝:九龙过江,黄鳅上树,蟒蛇打鼓,那木匠师傅猜测着这个兆头真难。“嘿!谁见过九龙过江,黄鳅又怎么上树,更从未见过蛇打鼓!”大家摩肩擦背戚戚喳喳议论着,虽然请来打锣敲鼓吹唢呐的人等得不耐烦,堪舆先生还是信誓旦旦,眼巴巴瞻前观后望着河里。

忽然响起一声清脆的声音。“河下有一排船驶来!”木匠师傅呆住了忙问道:“几艘!”大家鸦雀无声板着手指头数一……四……七……九艘!只见九只帆船扬帆顺风驶来,这情景竟使大家着魔似的倏然一怔,缄口结舌。木匠师傅眼睛骤然一亮。半信半疑重新点了一遍。大声喊到:“上梁!”提着雄鸡,拜了拜四方。“呼也!手拿金鸡是风凰,上梁时间正相当……”祝赞起来,点香燃烛,鞭炮也嘣嘣叭叭掺合着锣鼓唢呐声,铺天盖地响彻云霄,穿着开档裤的小孩子提着裤头,抹着鼻涕,追着缺牙瘪嘴的婆婆,抱着娃娃的媳妇络绎不绝跑来看,簇拥的人又多,一个小孩跑来看挤不进去,只好将装着黄鳅的竹篓往树杈一挂。“嗖嗖!”爬上树枝上。事有凑巧,物有偶然。住在河边洗衣裳的村妇,脚上趿双棕鞋,腰系青布裙衩,挽着木盆顺手将花短裤披在竹篓旁,看戏班演剧了。天空盘旋着一只老鹰衔着条蟒蛇,被这“咚咚”鼓声吓坏了,嘴啄一松,蟒蛇就不偏不歪掉落大鼓面上,发出“咚咚”的声音,在圩场上的人都称奇道怪,而树杈悬挂着的竹篓被倾斜一旁,黄鳅迸了一地,有的还留在树枝上,正应了原由网“九龙过江,黄鳅上树,蟒蛇打鼓。”人们挑开被鹰衔死的蛇,准备挖坞埋掉,顽皮的后生揪着蛇尾梢,一抛正好摔在树丛那条花短裤上,村妇破口大骂:“短命崽把我的裤子搞脏了!”朝河里望去,那九条船都不见了,原来船工们多少懂得些这方面的奥妙,马上放下风帆退驶回固院圩码头抛锚,破了新圩的兆头。当日下午,不知什么原因,热闹的圩场很快散了,恢复到他们往日的冷落,满街的果皮,踩黑的甘蔗头和刚揭去锅的炉灶,显得空荡荡,冷清清根本不觉得方才有一个热闹的场面。

崖松好不好

以后,正式的逢圩日,为了挽回失去的好兆头,请来外地名角唱大戏,并以德高望重的绅耆来做开场白,干瘪老头蹒跚举步,不知如何开头,慢条斯理道,“都是眼眉前几个人,我们这个圩与梓山固院圩不同,没样!”于都俚语也就是无人来的意思。从此,大陂新圩总都开不起来,田地本来不算多,店铺原由网逐惭倒塌倾斜,到现今只剩余十几间,到处都是断壁残垣,附近也成为荒冢孤坟遍地的地方,财主们眼睁睁地看着费钱耗银自认倒霉,而小商贩只撤过摊棚就完事,后来连“叮叮当当”的老铁器铺也闭门歇业了。新圩这地方黄鳅也很怪,每当洪水泛滥季节,枯树洞穴、树杈上都匿藏着黄鳅。若人搬弄是非者谓:“挑死蛇子!”“赶圩毛(没)样”至今套用成俚语。“喫饭毛(没)像!”据传还是开圩的缘故。 (吴志强)

(选自《赣南地名文化大观于都分卷》;供稿:于都县志办)

◆来源:(供稿:于都县志办)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

◆备注:本文配图与文章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崖松好不好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baike/32240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