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动作描写语段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经典的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小说。作者罗贯中在小说中描写了大大小小40多场战事。给读者描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作战场面。然而《三国演义》的真实性与虚构性一直都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七实三虚”只能说是一种笼统的说法。《三国演义》既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部文学著作,我们不能仅仅从历史的角度来评定它的“惑乱视听”,从而一概否认它的文学贡献。

我们可以先从《三国演义》中的战事描写来评定其文学价值。《三国演义》讲述了从“黄巾起义”开始至三国统一归晋,主要的故事情节就是通过战争来描述的,战事是小说的主要基础格调。小说通过对战事的描原由网写,塑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和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的战事描写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作者对曹操这个人物的刻画。在赤壁之战这种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下,曹操竟然还能临江宴请群臣,横槊赋诗,借诗歌以吟咏自己的志向,显得霸气十足;而在遭到赤壁之战失败之后,曹操仍然能够“三次放声大笑”,曰“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在后来与马超的交战中,被马超杀得狼狈逃窜,为了避免自己容易被辨认出来,曹操丢弃了自己的红袍,并用剑割断自己的长须,在被马超追赶至落马之时,又十分巧妙地绕树林逃离危险之地。这场战争中,虽然曹操出尽了洋相,但还是显出了自己临危不乱的气度,能够在突如其来的变故中保持沉着冷静应对的机智。

作者对原由网曹操参与的战事描写数不胜数,例如曹操为报父仇入侵徐州,下令攻城之后屠杀全城百姓,并开棺鞭尸,充分地表现了他的凶残;在当阳追杀刘备,遇到赵云奋力和自己的军队搏杀之时,称赞他为“世之虎将”,并吩咐部下不许对赵云放冷箭,这样的一个赞叹和一个命令,让曹操惜才爱将的性格跃然纸上。

在当阳长坂坡之战中,小说又成功地塑造了另外一个人物——张飞。可能大多数《三国演义》的读者对张飞的印象就是脸黑目圆、胡须外张、勇猛无比、性嗜酒且酒后爱鞭打士兵。长坂坡一战,更突显出张飞的万人不敌之勇,并且粗中有细,颇有谋略。起初,他听闻将士说赵云已经投靠曹操,十分生气,认定赵云投靠曹操是为了贪图荣华富贵,这里突出的就是张飞性格鲁莽,原由网易冲动。但当他在当阳桥边从简雍口中听到赵云的消息之后,澄清了赵云投降曹操的误会,忍不住地笑了,这里体现的是张飞非常注重兄弟情义的性格。

当阳桥上,张原由网飞一声怒喝,之所以会吓死夏侯杰,喝退曹操数万追兵,不仅仅是因为张飞有着非常人所能及的勇猛,更是因为他粗中有细,鲁莽中没有忘记运用计谋。当张飞感觉自己的能力并不足以抵挡曹操的追兵时,便命令手下在树林后面分成两队,在马尾巴上扎上树枝,左右来回跑动,以扬起漫天尘土,用来作为疑兵之计。正是因为这些尘土,曹军在面对即使只有张飞一人阻拦的情况下,也不敢贸然前进。通过这一次的战事描写,张飞的性格特点在读者心中已经形成,那个头脑简单但勇猛无比,且极其重视兄弟情义的好汉就这样被刻画了出来。

《三国演义》中虚实的艺术特色

“七实三虚”是《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其中的“实”表现在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战争中,从黄巾起义、群雄逐鹿、三国鼎立到最后的三家归晋,发生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叙述,都是符合史书记载的,并没有重大的偏离尽管赤壁之战的描写多有想象和虚构的情节,例如“草船借箭”等,但整个战事过程是符合事实的,所以这些战事事实就属于“七实”中的“实体”。就像一栋高楼大厦底部的基石,有了可靠的历史为证据,作者就可以在这之上创作出无限艺术的小说。

此外,《三国演义》中的“实”还表现在历史人物的真实性上。不仅是这人物存在性的真实与否,而且人物的性格、品行、才能、弱点以及他们的功与过、得与失等都比较符合历史。《三国演义》中还有一点真实性不可忽视,那就是我国封建历史中强调的“民以食为天”,战争的粮草的及时供应成为左右战争胜败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小说中描写的许多战争也凸显出了这个问题。

另一方面,《三国演义》也有“虚”的本质。从各种战事当中,如原由网以武力为主取胜的战事和以智力为主取胜的战事,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塑造了人物的形象。“七实三虚”中的“实”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如历史战事和历史人物的真实性等,凸显了《三国演义》的“实”,“虚”则体现在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上。供稿人:新乐法院审管办王佳凡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三国演义中动作描写语段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9566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