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之外见春秋上一句

杭商传媒记者李 洁/文 徐青青/摄

高天之外见春秋上一句

人物名片

叶峰,1984年进入新闻行业,曾就职于浙江广播电视周报、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浙江电台经济台(浙江广电集团广播经济频道)、民生资讯广播。多次被评为浙江广播电台先进工作者、浙江广电集团“十大杰出员工”、“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六大名嘴”之一。

2003年,他主持的《浙江第一线》获得全省广电系统第一个“中国新闻名专栏”;他主创的新闻作品两件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一件获得三等奖;此外,他的十余件新闻作品还获得了浙江新闻奖和浙江广播电视政府奖的一、二、三等奖;他还获得过浙江广播电视政府奖“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奖”。2019年退休“离场”之际,他被获评2018年度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敬业奉献优秀员工。

35年,最平凡又最珍贵的岁月,叶峰与新闻事业如影随形。往昔波澜壮阔,却白驹过隙,走到60岁的分叉口,他不得不与新闻人的职业生涯短暂离别。

不适应是肯定的。忽然生出壮志未酬的遗憾,当年脱下军装时的惆怅又涌上来。可他知道,万般不舍是人之常情,冬去春来也是世间常态。

岁岁年年饱蓄着他的理想,日子每翻过一页,便多了一重隽永与蓬勃。

但离愁怅望或是多余。他注定是大时代的负荷者,在世事激荡中冲锋陷阵,将更深邃的故事徐徐展开。他欲归来,“余热”仍在高点,他要于高天之外看春秋。

大红色

热烈的红,是叶峰最爱的色彩。

离场前,叶峰给了自己一周时间,整理屋子,收拾心情。把一切打扫得干干净净,再交给后来人,这是他作为老兵的风范。

徘徊在办公室里,面对一屋子与时光有关的珍物,思绪沉下去,不舍涌上来。一次次新闻现场的冲锋,一场场针锋相对的思辨,如蒙太奇般再现,眼前原由网闪过壮志与离愁。

都是回忆。35年,采访笔记攒了厚厚一摞,永续的激情在字里行间飞扬。叶峰却觉得,积累不够,残缺了大块,成为他职业生涯中鲜有的遗憾之一。

高天之外见春秋上一句

那些陪伴他冲坚毁锐的“铠甲”,则被悉心珍藏。储物柜里,最显眼的是大红色的冲锋衣,曾经飞虎队记者团的战袍,在抗灾一线、在救援前沿,在真理与辩驳之间,叶峰穿着它,发回一组又一组扣人心弦的报道。新闻现场,找到大红色,往往就能找到叶峰。

很难解释他对于色彩的执念。红是奋斗之色,是激情之色,是革命之色,是叶峰作为新闻人的本色。峥嵘岁月的烙印,一丝不苟的作风,淡泊明志的追求,或许,都是促成这一喜好的动因。反过来,张扬的红,让叶峰保持一片冰心,像是艺术创作的明暗对比——话筒前越是澎湃,面对生活越是坦阔。

红色成为一种意象,披褂在身,更刻画于心,象征着正义与担当。

1988年8月8日,12级台风正面袭击杭州,他第一次被“红色”力量所震慑。此前,叶峰告别了悠闲自在的《浙江广播电视周报》编辑工作,主动请缨,来到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走上新闻采编工作的第一线。

这场只有编号还没有名字的台风,在老杭州人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树倒车停断水断电,好几天后,全城的生产生活才逐渐恢复正常。在通讯手段尚不发达的上世纪80年代,面对突发,采访指令的传达是滞后的,记者需要依靠直觉与信仰做判断。

雨,疯狂地砸落着,宛如巨锤,欲将一切毁坏。叶峰的第一反应是,到现场,与新闻部的同事们并肩作战。那一天,原本步行5分钟的路程,叶峰踉踉跄跄走了许久。当他抵达电台,记者都已就位,等待采访指令。对于叶峰来说,这是职业生涯重要的一课,他第一次强烈感受到新闻之于社会的价值。

高天之外见春秋上一句

当天,杭州市区共有62273棵树被刮倒,景区公园百年以上的古树倒了18株。叶峰所在的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发出了“救救大树”的倡议,数万杭州市民自发参与。那几天,都是37℃、38℃的高温,有人中暑了,就在树阴下休息一会儿,再接着干。统计显示,超过10万人次参加了这次救树行动。4天后,杭城街头上万棵树重新站了起来。

媒体的功能,在突发事件中彰显。断电的情况下,记者们借着烛光写稿,举着电筒播报,唯一的一台柴油发电机供给着信号发射。“别人可以停课、可以停工,媒体不行,还得要去做,要冲到前面。”在当时的杭州街头,半导体收音机成了老百姓的标配。最新的资讯,通过记者的笔和话筒,以电波为媒介,传入千家万户。此时传播的,不仅仅是新闻,更是情怀与慰藉。

尔今,记忆远去,精神仍在。从一开始,点亮叶峰职业梦想的就是使命担当,而非华靡与盛名。

在之后的新闻工作中,他常常提到一句话,“要有忧国忧民之心,要有悲天悯人之情”。1996年,经济台开办新闻栏目《浙江第一线》,叶峰由此走上记者型主持人的新征程。言传身教,身先士卒。他深入火红的生活,创作了一大批有深度、有温度、有感染力的新闻作品。通过他明快犀利的报道,大时代最深邃、最真切的情感得以传播。

在他看来,采访不是简单的我问你答,更不是功利的“完成任务”,而是要与采访对象有情感的交流。记者必须放下本来就不该有的“架子”,去感受他们的感受,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成为他们的朋友。

手机里存着大量照片,多与这些朋友们有关。很多时候,他穿着红色外衣,席地而坐或者冲锋在前,走到采访对象的身边、走进他们的心里。

其中一张,叶峰身着红色T恤,坐在四川茂县街头的石阶上,与一位羌族汉子海聊神侃。此前一年,汶川经历了8.0级地震,一瞬间的地动山摇,让悲伤逆流成河。尽管伤口隐隐作痛,但年轻人依旧谈笑自若地与叶峰交流,梦魇般的大难,没有消减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2008年汶川地震,由于上级的工作安排,叶峰未能去到一线,这让他至今抱憾。回到电波里,他并没有缺席战役。“512”之后,叶峰接到一位亲历者的电话。来电的用意并非求助,而是感恩,对象正是照片中的小伙子彭仕兵。

高天之外见春秋上一句

地震中,浙江旅游团受困山区,彭仕兵伸出援助之手,将100多位游客带到家中避难。仅能充饥的食物是土豆,虽非佳肴,在彼时彼刻,对惊魂未定的客人们而言,是最真挚的安慰。

越来越多受难者聚集到彭仕兵的小院子里,颠沛流离了许久,有人提出想要吃米饭。彭仕兵没有多言,转身,冒着余震危险,翻越满目疮痍的山林,三个小时后,扛回了150斤大米。他身材矮小瘦弱,却如巨人般,为众人撑起生的希望。

旅游团在当地政府的护送下撤离,大家请他一起走,彭仕兵婉言拒绝,理由令在场的人潸然泪下。他说,“不行,我儿子还在下面读书,不知道生死。”

大灾面前见风骨。叶峰通过电话采访,制作了广播专题《在灾区,有一个救命恩人》的报道。地震一周年时,叶峰去灾区寻访这位平民英雄。他和彭仕兵一起到学校接孩子,陪彭仕兵一起去医院给妻子看病,到彭仕兵家里吃一口农家饭……在朝夕间相处,叶峰和彭仕兵成了情感上的挚友。

时隔10年,叶峰回忆起这段依然激动,视之为难能可贵的相遇。“这些正能量会鼓舞你,首先净化自己的思想,然后再传播出去,新闻工作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

生活赋予他取之不尽的新闻源泉,他从中发现美好,鞭挞不公,推动社会向着闪亮的方向前行。他是大时代的记录者与承载者。奔波在平凡而精彩的世间。

《杭商》记者采访那天,叶峰恰巧穿着标志性的大红色外套,记者问他是否刻意,他说,“也没多想,就是习惯了。”眼前的他,目光坚毅如昔,谈话时慷慨激扬,仿佛那些铁肩担道义的日子,从未远去。

侠义

叶峰坐不住了。

2010年8月2日,叶峰正进行节目直播,记者发回的路况让他揪心。钱江四桥异常拥堵,来往车辆水泄不通,从监控上看,一位妇女爬上复兴大桥南侧东面拱桥顶,意图轻生。

“这个时候,大家还在抱怨堵车,怎么不关心桥上的人?这是一条生命啊。”8点下了节目,没顾得上吃早饭,他直奔现场。

桥顶与江面的距离是80米。叶峰到达时,轻生者已在桥顶超过2个小时,消防登高车上不去,警察交涉皆以失败告终。桥面上铺开厚厚的黄色气垫,人群被疏散了,时间的紧迫猛烈袭来。那一年,他已过知天命的年纪。

挺身而出是本能反应。消防员替叶峰绑上安全带,他带着两瓶水和手持话筒,徒步攀行至桥顶。事发突然,没有剧本,无法彩排,情绪难以控制。在空中,两人的距离只有10米远,当事人本能地排斥,叶峰也知道,靠得越近,机会越小,只能慢慢来。

烈日当空,桥顶气温远超过40度,叶峰首先关心轻生者的身体状况,“要不要喝水?坐下来再聊。”女子接过水,一口气喝干净了。一步步获得信任,新闻老兵的感染力起了作用,她渐渐吐露心声。原来,她是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对某行政机关在处理一起纠纷中的不公平。

交谈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叶峰承诺将此事跟进到Ezdoun底,女子终于被平安带下桥。从2010年8月2日到第二年2月,事情才告一段落。在这期间,叶峰一直推动着事件进展,最终为当事人争取到公正的结果。

“有人说这样的人不用管,说不定他自己就下来了。但怎么可能不去处理?或许他本意并不想跳桥,但备不住一个精神恍惚真的掉下桥了呢!”叶峰做不到不管。2017年9月1日,晚上9点30分,叶峰又一次赶到复兴大桥,这次的位置在北桥西侧。7年前的画面,如此相似地再现。

此时,距离因罗某某扬言跳桥,导致复兴大桥、中河高架主干道及周围道路严重拥堵已近10个小时。在桥顶上,叶峰与当事人进行了44分钟的谈话,他们谈到眼下的困境,未来的希望,也谈到7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事。

“我给他讲曾经劝下一名轻生女子,如果他不信,我可以带他去见见。他的事情我也会去认真了解,给他一个回复。我也告诉他,我会遵守我的承诺,他也得为自己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承担相应的责任。”救下人之后,朋友发照片给叶峰,当时叶峰在登高车轿厢里正准备上拱顶,嘴角抿得紧紧的,他才意识到,自己是紧张的。

高天之外见春秋上一句

事情结束已是凌晨1点,叶峰在微信里看到,7年前的那位女性当事人,得知叶峰又上桥顶后发来留言:“他也跟我当年一样不乖啊?”看到这句话,叶峰笑了。

事后,叶峰向有关部门提出了遏制效仿类似事件、强化化解矛盾的氛围、提高应急处置的水平和能力、增加物理隔离措施等建议,均被有关部门认可和采纳。“在这样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事例当中,我们看到政府工作能力不断提升,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更好维护。”

这几年,叶峰多次参加地方法规、政策和标准的起草、修订、评审,多次参与杭州以及一些县市区的公述民评活动,多次应邀参加杭州市政府领导召集的意见征集会。先后担任省、市十多个政府部门的行风监督员……慢慢地,叶峰成为舆论监督的一个标识。原杭州市教育局局长徐一超评价叶峰:用自己的声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用老百姓喜欢的声音来弘扬正义,用新闻来做宣传。

高天之外见春秋上一句

在外界看来,叶峰锋芒犀利、树敌众多,但越了解他,便越能感受到他的善良真诚、重情重义。硬壳褪去,柔软露出,他并不总如外表般坚毅。

情感也是叶峰看重的东西。在叶峰的身体里,感性的情绪时常占据上风。被世间百态触动,声张正义的“冲动”由此生长出来。每天,电波内外,总会有人找到他,托付期盼,寻求宽慰。被信任包裹是他工作的常态,是他丰盈人生的重要组成。

有人通过电波捍卫权益。2017年9月,新婚不久的王如龙遭遇突如其来的变故。工作中,王如龙不慎从高处坠落,腿骨严重骨折。未能得到所在公司的及时赔偿和补助,面临截肢危险。去年年底,王如龙找到叶峰所在的《峰眼民生》节目组,病榻上,王如龙反复恳求,“我还年轻,我不想做残疾人。”节目组一次次交涉,叶峰找到公司老总,将事件源委客观地铺开,坦诚交流。第二天,治疗费汇到了医院。退休前最后的“案子”,叶峰画上了完美的句点。

有人通过电波重逢恩师。22年前,方旭东23岁,一心想南下“闯荡”,却诸事不顺,不得不返回杭州,在火车上,遇到了开导他、帮助他的李惠娟老师。人生低谷给予知会之恩,多年来,小方一直期待与李老师重逢……收到方先生的留言之后,叶峰和《峰眼民生》栏目组一起,在省教育厅的帮助下,找到了现在杭州师范大学任教的李惠娟。

60岁的生日前,叶峰收到了珍贵的礼物,王如龙托父母送来了牌匾,写着“奉献爱心,传递温情,恩重如山,终生难忘”,素朴的语言深深烙印在叶峰心底。被托付亦或被帮助,一同经历了困苦逆境,便是患难之交。

就在前几天,方旭东把李老师、叶峰、栏目记者聚到一起,吃了一顿团圆饭。大家聊到了22年前的邂逅,这些年人生的点滴,以及重逢之于各自的意义。对于叶峰而言,给予力所能及的匡助,仰不愧天,俯不怍地,是侠之大义,是他珍重之所在。

老兵

职业生涯中,叶峰有过许多情不自已的瞬间。那些灿烂的、波涛汹涌的、惊心动魄的都曾让他触动。而这一次流泪,他听到震撼心灵的故事。

2017年到西藏,寻找素材,当地朋友和他谈起边防官兵的寂寥壮阔。哨所海拔达到四五千米,风沙走石,铺天盖地,危机环伺周围。遇到重要的日子,战士们想用横幅庆祝,但瞬间就被狂风带走。又试着写在黑板上,风沙一起,吹得七零八落。最终,边防战士们就地取材,收集石块,垒起饱含深情的五个字:原由网祖国知道我。

于千山之巅,于万水之源,边防战士发出无声的呐喊,磅礴之声穿越千里,在叶峰心中回响。

曾经,他也是一位军人。

弱冠之年,风华正茂,他度过3年军旅生涯。去部队,是理想、是宿命、是家族血脉的传承。在叶峰的父辈中,兄弟4人,3人上了战场,其中1人在1946年牺牲。向年迈的奶奶表达参军志向,经历过丧子之痛,老人万般不舍,但叶峰执拗,最后还是去了军营,沿袭父辈的足迹,在峥嵘岁月中得到历练。

高天之外见春秋上一句

叶峰曾在节目中感慨,“从一枚青葱到华发上头,新闻,以及传输新闻的电波,与我曾经的军旅生涯一起,在我的生命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3年,不长不短的时光,带来两种精神的永生。处事利落,不喜欢弯弯绕,性格直率是其一。勇往直前,不惧风险是其二。40年后,在朋友眼中,军人的严谨、朴实、正义之气,仍是他最凸出的品格。

在部队,他是当年为数不多的城市兵,生活上的照顾是没有的。对环境的不适应,体力跟不上,他需要在每一次训练中拼尽全力,缩短差距,迎头赶超。

1977年11月7日,大雨滂沱。部队发出指令:负重80斤,徒步130里。必须在指定时间抵达终点。疾风骤雨下野地拉练,战士们经历着毅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问。夜色下的大地已经沉睡,除了偶然一两声犬吠,冷落的山林寂静无声。地图与指南针是唯一的向导,若方位计算稍有偏差,便迷失在深山大泽……

最终,叶峰在望得到终点的地方,一步之遥。已是自我的超越。他强烈感受到追求极限带来的喜悦与畅快。锤炼中的突围,将他带到新的高度,遇事遇人都格外博大辽阔。

1978年5月,赶在部队换装前,叶峰请了一天假。兴冲冲地跑到县城照相馆,穿上挺括的新军装,拍了一张黑白照。之后,他又放大了两张,一张寄给老家的奶奶,一张寄给了北京的大伯。照片中,他目光如炬,庄重而憧憬,炯炯望向远方。这张军营留影,在关于他的文章中时常出现,成为青春注脚。

时代的激流变了又变,叶峰保持着军人的纯净。他总以“新闻老兵”自居,戎装在身的信仰通过另一种方式延续。

作为退伍军人,他成了最具家国情怀的新闻记者之一。

国庆临近,杭城街头万花攒动,红旗翩飞。但在上世纪90年代,市民对于国庆的期待只停留在休闲购物。“没有家国意识,是特别缺失的一块。”叶峰要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唤醒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他策划、执行了“国庆,让五星红旗飘起来”新闻行动,连续7年,一步步推动,让国旗飘扬渐成常态。

2017年,建军90周年前夕,他带着年轻记者赴全省各地采访老八路、残疾荣军、战斗英雄、全国优秀军转干部和从商退伍兵等典型人物,制作了“聆听老兵”专题节目,获得了广大听众和网民的赞誉。

高天之外见春秋上一句

有一件事他坚持了30多年。每逢建军节,叶峰都会在节目中播放军歌,壮阔之音让老兵们找到归属感。广电大院里的哨兵见面都会送上一句“叶老师,谢谢您”,简单的语言在军人间传达着心照不宣的感动。

早些年,叶峰的侄子从学军中学毕业,他问叔叔,人生的下一步该往哪里走。叶峰的回答很明确,“学军中学的学生,当然是读军校。”今年1月1日,孩子的部队转隶,橄榄绿换着了警服,叶峰嘱咐,“一定要好好拍一组军装照。”

家中英姿飒爽的第三代军人,让他想起意气风发的自己。1976年,入伍前夜,叶峰和同学漫步西湖,迎着瑟瑟寒风,静谧的月色把前路照得透亮。他们临湖而坐,抵掌而谈。叶峰谈到三个职业理想——军人、警察、记者。冥冥中注定一般,几乎都成真了。

当时的选择,叶峰说不出确切原因。奉献的精神是共性,就像边防战士们垒出的“祖国知道我”,对这位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新闻老兵,人民不会忘记。

离场

2019年2月1日,看似稀松平常,距离农历新年还有3天。

早上8点,叶峰一如往常般出现在《民生新干线》直播间,快速梳理完文稿,确认过播出设备,他转身和搭档的记者低语,“今天,把最后10分钟留给我。”

不知有意还是无意,恰逢年岁更迭,节目探讨的话题是“期许2019”。

电波另一端,听友们的期盼纷至沓来,那些对于生命、情感、梦想的追求与热爱,是素朴的心声,让叶峰深深动容。

很快,半小时的节目,到了最后10分钟。叶峰甄选了两首曲子做背景音乐。一首,是《真心真情》,描写公安干警的无悔人生;一首,是《我心永恒》,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两段不同出处的音乐,潜藏着叶峰35年来的心路历程,指向同一份人生答卷——离场之际,无怨无悔。

最后10分钟,关键词是告别,他有一席箴言要表达。“三十多年来,我有过迷茫和困惑、甚至也跌过跟头摔过跤,但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止,新闻让我见证、记录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让我对社会生活有了逐渐深入的了解,让我学到了许多原来不知晓的知识,让我结交了许多朋友,让我收获了一些职场的荣誉,也得到了广大听众的认可。这是我倍感荣耀的。”以60岁的年龄为界线,他与奋斗35年的新闻战场洒泪而别。

下了节目,他在朋友圈里写了五个字,“今天,我离场”。

一直以来,奔波在新闻最前线,他以强烈的职业责任感,维护着社会的公平、正义、诚信与良知。终日的忙碌让他在精神上感到富足。他从未觉察,自己距离职业的终点越来越近。

高天之外见春秋上一句

直至去年12月29日,他刚刚走到耳顺之年。一场研讨会开启了离场倒数。那是他第一次明确意识到,“快要退休了。”

研讨会的标题醒目。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叶峰同志新闻从业30余年。当天,浙江广播电视界的专家学者悉数到场,为新闻老兵庆生,也为离别预演。

深处闹世,叶峰却游离在外,迷茫感油然而生。曾经,日子被不分昼夜的工作填满,敏锐的神经时刻紧绷着,他随时待命,准备奔赴新闻前线。试想未来的生活,归隐山林,闲云野鹤,热闹消失了,时代、命运、历史这些大词也都将消失。重心该往哪里放?他仿佛失去了人生中最重要的砝码,从天平的一端坠落,心里空荡荡的。“像是在更年期里挣扎。”

冉冉年华留不住。他想过要潇洒一些,但性情使然,壮志犹在。在漫长的告别中,新闻老兵寻找着下一个站点。

2月1日的直播后,与往常一样,叶峰和徒弟们在办公室进行早餐会。叮咛周至,不尚浮词,他背起黑色的双肩包静静离开,试图独自消化那些复杂的情绪。不曾想,并肩作战的同事们早已在电梯口等候,无言的欢送,让泪水夺眶而出。

在《峰眼民生》公众微信号中,挤进数百条评论。听众们对叶峰的集体回忆,拼贴出一个重情重义、勇于担当的大众偶像。

高天之外见春秋上一句

20多年前的听众,曾在上班路上,通过热线电话与叶峰探讨民生,兴致上来了便是滔滔不绝的争锋,还因此错过了站点。

10年前叶峰带出的徒弟难舍师恩。“不求名利,一心扑在工作上,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师傅就是这样一个人。”离场那天,叶峰对她说,你不要来送我,我忍不住会哭。

在更多留言中,他被形容为最接地气的新闻媒体人,敢为民仗言,敢与官争理,在人心浮躁、工作艰辛、待遇不高的新闻行业,他埋头苦干、孜孜不倦,铿锵正义的直播直抵人心。

赞誉与不舍同时涌至,肺腑之言,至情至深。

在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委员、书记杨立平眼中,叶峰总是深入一线与受访者交流,真切感受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豁达。这种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让人难忘,蕴含着当代媒体人的正义和责任。

35年前,浙江广电集团总编室副主任仇琼与叶峰一同入台,从叶峰身上,仇琼看到了担当、专业、口碑。“叶峰把‘记者’这一件事情做好,已然足矣。从业无悔、人生无怨。”

坚守与情怀是省委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毛传来对叶峰的评价,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华宣飞则在叶峰身上看到了风骨、看到了春秋……

离场21天后,在浙江广电集团年度表彰大会上,叶峰被评为“敬业奉献优秀员工”,这成为他职业交响曲的尾声。其中既有全曲主题的浓缩展现,亦有华彩乐章的隽永回味。

他并不消极。真的到了那个时候,焦虑的情绪,反而找到平缓的出口——橄榄枝一个一个抛过来,大众期待着他的返场。

方旭东请一位书法家为叶峰写了一幅字——“放下”。叶峰感悟:功名利禄要放下,责任使命仍需担当。人生是追求与割舍的过程。每一个节点都是新故事的开启。离场亦是转场,是人生另起一行。

高天之外见春秋上一句

回归,他已埋下伏笔。还是在2月1日,借着节目话题,他谈到自己的新年心愿。“2019年,希望走到一个新的状态,继续为社会,为百姓做有价值的事情。”

欲归来

离场的第40天,他依旧没有适应松散的“更年期”。

赶来接受《杭商》杂志采访的路上,新闻记者的本质又流露出来。“下了地铁站,出租车都不打表,先问目的地,这有变相拒载的嫌疑。”他把情况反映到运管,采访前10分钟,对方给出回复,“已派人前去处理。”

往前倒退两周,见到美食街垃圾倾倒的乱象,他在微信朋友圈设问,“这个地方有人管吗?”22分钟内,各相关部门联合执法,现场清扫完毕。

如何与漫长的“空窗期”相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这不是叶峰第一次尝试面对。之前有这么两年,频道战略调整,他的节目被迫停掉了,突然变得没事干。

每个人终归要面临身不由己,说无所谓只不过是事后之辞。困在局中是什么感受?没有人知道他内心的挣扎,没有知道是否存在一个顿悟时刻。他很早就坚定立场:一辈子就做新闻一件事情,做其他是不愿意的。后来,他在友台串场了两年,依旧做民生。

他有坚持的理由。常被冠以爱打抱不平、嫉//www.58yuanyou.com恶如仇的形象,叶峰解释,“我是据实批评,与人为善、有理有据是前提。”正如他思想上的榜样鲁迅,在文化战线上冲锋陷阵,做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英雄。最近空下来,他第三次通读《鲁迅全集》,温故知新,数往知来,他更深领悟到,“社会需要呐喊的声音、思辨的声音,也许这个人本身并不完美,但要站出来。”

高天之外见春秋上一句

新媒体浪潮沸腾多年,沸腾得整个行业人心都乱掉。曾执教于浙江传媒学院,他告诫同学,媒体人应是引领而不迎合,通俗而不庸俗,轻松而不轻浮,以及在此之上的尽可能为之的生动表达。

做新闻,是对人性深处的探究。他把同学们带到戒毒所、少管所,在矛盾复杂的高墙内,人性被最大限度地撕扯开来,袒露出真实的人间。“看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用语言去巡演,用画面去诠释。”在叶峰的课堂上,没有对与错的评定,只有精神与思维的碰撞,越是冲突,越是深刻。

“于禁忌之处见风骨,于高天之外看春秋”,这句出自电视剧《天下粮仓》的警语,他常用来勉励自身,指引后辈。“在一些所谓的禁忌之地,我们才可以看到一个人的风格和骨气。当我们置身于事外的时候,才能看清这件事的外形内质。媒体工作者,不是动动笔,写写稿子。当公平缺失,媒体是捍卫底线的战士。”站在正义制高点上,动静之间,皆是传承。

回望无憾,问心无愧,但还有令他遗憾的事。追寻理想,突然发现,时间的界限将他拦住。他欲归来,不愿早早隐退。

事实上,退休离场之后,叶峰陆陆续续收到许多邀请,其中之一是担任浙江省高速交警总队公共关系顾问。在聘任仪式上,他说,未来要多学习知识,多深入基层,多了解情况,多提出意见。做好“啄木鸟”。忙碌是一剂解药,他渐渐与“更年期”和解,对于生活的热爱愈发强烈。

高天之外见春秋上一句

他渴望“重操旧业”,回到话筒前。叶峰兴奋地和记者分享了即将在浙江教育科技频道开播的新栏目《教育峰悦谈》。那将是一条崭新的故事线。细节谈了很久,最终尘埃落定了。三人圆桌,每期关注一个教育问题,叶峰担任节目总策划,找选题、找嘉宾、做方案……新闻人的存在感又回来了。

对叶峰的采访,从下午2点持续到下午6点半,4个半小时密集的交流一气呵成。回来整理录音,素材累计了10余万字。这个数字,尽管超//www.58yuanyou.com过以往多数时候,但对叶峰广博的经历而言,也只是零星片段的记录。我们谈论的话题天马行空又相互连接。正如纵横交错的人生,本是环环相扣。

叶峰说,人的一生总要过得有价值,而价值何在则是各人见仁见智的取舍。

退休前三年,他对一直不看重的职称评定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这是对他从业经历和业绩的评价,于是开始申报。但连续三年,最终未能如愿。

他苦笑说:“我在部队当过最小的‘官’——班长;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成了最低职称的‘资深记者’,倒也配套。”无数人为他抱屈,但他却选择放下。过去的35年,他早已将无数宏大的、深刻的论文写在电波中;他的职场业绩,以比职称更具象的形式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没什么比热爱更重要了。是的,对《杭商》记者讲述时,提到工作和生活,叶峰往往加上“热爱”的定语。忠于事业,激情如火,热爱生活,柔情似水,是他对职业生涯的总结。没有一起政治责任事故,没有一起失实报道,是他感到最骄傲的事。《杭商》记者请他为自己打分。他说,“分数就不打了,让我的听众和采访对象去评判吧。”

采访结束,缥碧的天渐渐丹霞缭绕,远处的湘湖浮光跃金,映射霞光。每种颜色都热诚温暖。(部分图片为被采访者提供)

高天之外见春秋上一句

标签: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高天之外见春秋上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8833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