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袖手谈心性 上一句是什么

每天听王宏杰老师讲解《复活论语》:学而篇第七章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1)贤,《说文》:“贤,多才也。”即有德行、多才能。形声,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指多财,引申指有德行、多才能。

(2)易,《说文》:“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祕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即蜥易,又叫蝘蜒、守宫。字形像蜥易之形。《祕书》上说,日、月二字合成“易”,象征阴阳的变易。另一种说法认为,“易”采用“旗勿”的“勿”作边旁。本义是蜥易,假借为交换,本章指改变。

(3)色,《说文》:“色,颜气也。”即脸上的颜色、气色。本义为脸色。本章指态度。

(4)事,《尔雅•释诂》:“事,勤也。”本义为官职原由网、职务,引申有治理、任事的意思,再引申为勤劳、劳苦的意思。《说文》:“事,职也。”即当差。本章指侍奉、孝敬。

(5)竭,《说文》:“竭,负举也。”本义是背举、用肩背负。由本义引申出举出、亮出,后引申出穷尽、用完。本章指尽、穷尽。

(6)致,《说文》:“致,送诣也。”即送到,送必须送到该送的地方。本义是送到、送达,引申为达到、实现。本章指奉献、献纳,可理解为舍出去。

(7)身,《说文》:“身,躳(gng,同“躬”)也。象人之身。”即躯体。像人的身体。本义是指身躯的总称。引申指人的躯干,又引申为自己、自身。本章指自己、自身。

(8)未,《说文》:“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叶也。”即“味”。六月,是最富于滋味的时候。五行之中,木大于未。字形像树上枝叶重叠的样子。本章指“没有”、“不曾”、“尚未”。

(9)必,《说文》:“必,分极也。”即分别的标准。本义是分界的木橛,引申表示确定、肯定。作动词时,表示必须、一定要。作副词时,表示必定、一定、定然等。本章指一定要。

(10)谓,《说文》:“谓,报也。”即叫唤名字。本义是告诉,本章指说。

【译文】

子夏说:“弟子要从四个方面做好自己,尊重贤德之人,改变自己平常的容色为尊重之容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自己的心力,对待国家和民族要竭尽自己的身心力量,需要献出生命的时候就要舍出去,与朋友交往要言而有信。即使说做好了前面的事情,但是又没有学习文字和文章,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了。”

本章最大的争议焦点就是这句“贤贤易色”究竟作何解?但是,子夏所说本章的主题并不在这里,还是一个“学”字。从开篇的“学而”是指学道的老师,到上一篇关于弟子的“学文”,在本章的“未学”和“谓之学”才是子夏所要表达的主题。所以,本章还是与“学”有关。要弄清楚本章,第一要明白“未学”之人是一个什么身份;第二要弄清“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四者之间的关系,是指人伦?还是指品德?甚至是指其他的内容?

首先,我们看看子夏是什么人?子夏在《论语》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显然他在孔子的眼中也是很重要的,在孔子弟子的HsSiBLlX眼中同样重要。但是,子夏在我国思想史上却长期被忽视。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子夏的学说主要靠口耳相传,所遗留下来的在秦代以后大多散佚。二是现行的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书籍中,一般没有关于子夏的记述。在孔门的弟子中,子夏属于晚辈。他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孔子去世时,子夏才二十八岁。汉代学者多认为,子夏是大部分儒家经典的主要传授者。《后汉书•徐防传》记载:“《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诗》一书自孔子后至汉有两派传人。一是毛苌一派即“毛诗”,一是韩婴一派即是“韩诗”,而这两派的始传者都是子夏。也有研究者言之凿凿认为,《左氏春秋》是子夏传述的,而非左丘明。子夏晚年在西河讲学,开创“西河派”。在传述《春秋》的时候,注重“微言大义”。后来传授于公羊学派,形成对汉初政治影响极大的《春秋》公羊之学。董仲舒就是这一派的传人。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原由网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要了解本章讲得是什么意思,我们从本章的最后一句话往前面理解。虽曰未学。上一章的“学文”,是在做人做事的前提下做好了,才可以“学文”的。其中的“文”是指文字和文章。本章指的却是“未学”,也就是“未学文”。而这个“未”字,是指没有,但和“不”是有区别的。“未”字否定过去,“不”字否定将来,但有时候“未”也当“不”讲。这个“未学”,意思是做好了前面的事情,但是又没有学习文字和文章。所以,本章的“未学”,就是指上一章的“学文”之前的所行。虽,在《论语》中作让步连词,意思是即使。吾必谓之学矣。必,一定要。谓,说。之,代指前面所指之人,即做好前面所指四个方面的人。学,这里给“学”下了一个定义,就是指“学”的第一含义就是平常意义上的“未学”之前所做之事,即做人是“学”,做人做好之后再学习文字、文章,甚至古圣先贤的典籍,也是学。总之,“学”包括做人和学文。

那么我们现在就明白,前面四句话指的是做人之道。从这四个方面来看,与上一章比较,上一章是指刚刚学文的弟子,本章则是指以学文为主的弟子,并且本章的弟子已经参与国家政事。后人对本章争议的最大焦点就是对“贤贤易色”的理解,这个“色”是指女色、美色,还是指态度,有的说法认为这句是指夫妇一伦。南怀瑾先生认为,是指亲近贤德的人并改变态度。钱穆先生认为,此四字专指夫妇一伦,言丈夫能尊敬妻子的贤德而忽略其容貌。此章四句分别是说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四伦。弄明白“贤贤易色”这四个字的含义,要从这个“色”字入手。色,《说文》的注释是“颜气也”,就是脸上的颜色、气色。“色”,古人造此字时,上面是一个人,下面是一个跪着的人,意谓下面的人察看上面的人的“脸色”。它的本义就是人的脸色,进而再引申到“神情”、“容貌”、“美貌”、“色彩”等。而在整部《论语》中,“色”字的使用,基本上是“神色”、“神情”的意思。只有《子罕篇》第18章的“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一章,其中的“色”被认为是美色,这个问题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讨论,这里的“色”被认为是美色是有问题的。第一个“贤”是意动用法,是尊重的意思,第二个“贤”是名词,指贤人,即贤德之人。“贤贤易色”,应为“尊重贤德之人,改变自己平常的容色为尊重之容色”。我们拿这句话来衡量现在的弟子,尤其是有点学问的人,大多是“一年学拳,可以打遍天下”的架势,不仅喜欢在众人面前夸夸其谈学问,见到有学问的人,即本章所说的贤德之人,很难从内心到外表的一种尊重。所以,子夏作为孔子的弟子,不仅是要求自己,更是要求所有弟子,给了一个最低要求,就是你最起码要从态度上尊重贤德之人。

事父母能竭其力。此句是说孝敬父母的。我们如何做才是孝敬父母呢?当然,关于如何孝敬父母的内容,后面讲了很多。此句核心在一个“竭”。社会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男孩子为了表明对女朋友是否真心,被问每个月给女朋友多少钱买礼物。有说一千的,有说三千的,有说一万的。很多女生认为,看男生是否真爱自己,不是每个月给多少,而是有多少给多少。这里的有多少给多少就是“竭”。作为子女,每个人的条件不一样,贫穷的和富有的不能看他是否孝顺父母而一视同仁。看他是否竭尽了自己的力量。这句话的意思是:侍奉父母能够竭尽自己的心力。

事君能致其身。此句意义全在一个“忠”字。“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虽然这是清初反宋儒者的讽刺所言,但的确也表明宋儒以死报国的忠诚。这里的忠诚不是只针对君王的,而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南宋左丞相陆秀夫,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在崖山海战兵败后,背着卫王赵昺赴海而死,当时他只有四十四岁。这种气节是“致原由网其身”最生动的写照。无论是盛世还是乱世,针对国家和民族能竭尽自己身心的力量去做事,就是“致其身”。君,指国君,广一些的含义,就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致,奉献,献纳。身,自身,自己,包括自己的身家性命。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待国家和民族平时要竭尽自己的身心力量,需要献出生命的时候就要舍出去。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再三提到,再三提到。当今社会,诚信少之又少,人与人之间已经没有了那份真诚,言而有信很大程度上是一句空谈。恢复传统,重建中华民族古圣先贤所倡导的完美的价值体系,任重道远//www.58yuanyou.com。这一句的重点就是“言而有信”,就是说过的话要兑现。一个喜欢承诺的人是很难全部兑现自己的诺言的。当今有几个流行词,“忽悠”、“晃点”都是说话不算数,用语言和承诺来欺骗人的做法,说起来虽然对这些做法付之一笑,但是其中太多人与人之间关系所存在的不诚信,给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又增加了一份力量。所以说呀,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做朋友,要看了这个说了是不是能做到。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所传承的孔子所言之学,目的是让学道者能够走向社会去行道。本章即是在做学问之前要明白的,也是要做到的四个方面,即是做学问之后,这四个方面更要去做。先学做人之道,前面四句话的结构显而易见,“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四个方面分别代表的是“恭、孝、忠、信”,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心态,也是最高最终的要求。

诗人,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平时袖手谈心性 上一句是什么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6875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