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晚霞的句子沈从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不少文学佳作书写了传统节日,老舍《四世同堂》写中秋,沈从文《边城》写端午等,这些作品多半是将节日作为人物活动的时空,情节在其中推进,人物性格在此得到展现。由于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节日不可幸免地遭到销蚀,幸好有这些文学作品,把旧日过节的活动方式和所涉及的事物,细致而又充满趣味地保存在文字世界里。

(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光明日报》2019年4月24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节日能保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等,我们可从文化、民俗学、文学等方面理解阐发。

B.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

C.清明节扫墓、中元节送灯活动,与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是相似的。

D.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对全人类的文化贡献,需要文学在其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慢慢转移,逐渐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B.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证了文学和传统节日的关系,肯定了文学对传统节日的保存与传承的积极作用。

C.文章第五段运用对比论证,是为了揭示“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D.文章列举了王安石等人的诗歌,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不仅给人带来心灵愉悦,也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B.有关传统节日的作品强化民族记忆、增强文化认同,也使传统节日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

C.科学使人类文明进步,也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使人类精神世界完全失去光彩。

D.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或许可促使文学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再生产。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区治理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涉及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信息安全、行业标准的制定,以及人才队伍的发展、促进政策的制定与落地等诸多领域。涵盖政府部门、技术机构、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等诸多利益群体,必须构建起一个“政府主导、专家论证、企业支撑、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调动各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深度参与。政府在其中要发挥主体作用,要主动为各方的参与搭建平台。只有构筑起一个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志愿机制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才能逐步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便民便利服务等社区服务信息资源集成,实现社区治理的“共建共享共治”。社区治理是关系国让民生的头等大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服务居民,造福居民作为城乡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摘编自《社区治理方案》)

材料二:

社区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根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城多基层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基础环节和前线战场,对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及对居民的健康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尽最大努力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同时,连续高强度的工作,也暴露出基层社区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社区摸排工作量大,管理层面多、任务重,容易造成管理混乱、信息不畅、排查疏漏的情况。工作手段过于传统单一,重大疫情发生时依靠挨门上户、电话随访以及纸质登记等传统方式费时费力,往往不能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同时,社区模式应对重大公共事件能力不足,社区管理机制还不完善。提高社区治理效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编自《提高社区治理效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材料三:

智慧社区是社区治理的新理念、新模式,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和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一种基于信息化和智能化服务的新的社区管理形态。同时智慧社区也是构成智慧城市的基层“细胞”。然而,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概念都将自身局限在某一领域。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谋划经济社会的智慧化发展。智慧社会就是将城市、社区以及其他治理单元结合起来,将整个社会作为对象进行整体性思考。

(摘编自《建设智慧社区是构建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材料四:

智慧社区的概念源于美国。2009年9月,迪比克市和IBM启动了美国也是世界第一个智慧社区项目,运用传感器、互联网等技术帮助居民实时监测并调整其用水量、用电量。继IBM之后,思科、微软等科技公司成为推动美国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2015年美国联邦政府将智慧社区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许多地方政府也积极推进指挥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欧洲也是全球智慧社区起步早、发展好的地区。在智慧社区建设中,欧盟拟定相关倡议时,注重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及定议。在具体项目实施中,德国慕尼黑则成立智慧社区实验室让公民参与智慧社区建设规划过程。不仅如此,每个项目选取二到三个城市或街区、社区试点,积累经验后再向欧盟国家其他城市、社区推广。

(摘编自《典型发达国家智慧社区的建设经验及启示》)

4.下列对“社区治理”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区治理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原由网程,涉及诸多领域,涵盖诸多利益群体,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B.社区治理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新冠疫情防控中,我国城乡社区尽力保证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C.社区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根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因此做好社区治理就能做好国家治理。

D.社区治理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智慧社区是社区管理的新形态,它能为居民提供现代化和智慧化生活环境。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构筑一个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志愿机制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有助于实现社区治理的“共建共享共治”。

B.面对重大公共事件的大考,城乡基层社区在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基层社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C.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基层细胞,将两者结合起来,把整个社会作为对象进行整体性思考,才可能构建起智慧社会。

D.在智慧社区的建设中,虽然美国起步最早,但是欧洲发展最好,已将积累的很多经验向其他城市、社区进行了推广。

6.目前,我国应该如何提高社区管理效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渡头

叶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舱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舱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C.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被北佬抓做伕子的事情告诉我,一方面表达他对我孝顺母亲的赞赏和羡慕,一方面表达他失子之后的孤独和忧虑。

D.小说叙述渡夫的故事很有特点。例如,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以“钱”为话题引入故事,多用对话形式,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等。

8.小说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9.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自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原由网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风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B.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C.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D.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拜,指授予官职。古文中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还有征、辟、举、摄、除等。

C.元和,指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益,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炀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三岁时丧父,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在公卿之间投递文章,连前任宰相郑余庆都为他宣扬美名。

B.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曾因针对宫市弊端递上数千字的奏章而遭贬官。

C.元和年间,韩愈随裴度平定淮西而获升迁。他奉诏撰写《平淮西碑文》,却被李愬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

D.韩愈与人交往,无论别人境遇如何都不改变态度。他显贵之后每与好友张籍论文赋诗,仍和昔日一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2)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李评事使蜀

王建

劝酒不依巡,明朝万里人。

转江云栈细,近驿板桥新。

石冷啼猿影,松昏戏鹿尘。

少年为客好,况是益州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叙述了朋友将万里远行、两人离别前开怀畅饮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B.诗人选取“云栈”“板桥”等意象,以“细”“新”状其特点,突出了旅途之艰险与孤寂。

C.啼猿的身影映在冷峻的石壁上,戏鹿扬起的尘土弥漫在松林间,形象地勾勒出蜀地的景象。

D.中间四句写友人入蜀后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在空间的转换中,大大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15.同为送别诗,本诗尾联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______,______”论证了人必须经历过挫折和困苦才能有所作为的观点。

(2)《邹忌齐王纳谏》中,齐王为鼓励臣民谏言,设立了上、中、下三等赏赐。其中,______,______受下等赏赐。

(3)《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_______,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_______:据不完全统计,小学生近视率约为30%,初中生约为60%,高中生约为80%,大学生约为90%。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原因诸多,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_______,不容丝毫延宕。其中,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调查,孩子近视,一些家长_______,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骇人听闻 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 不以为然

B.耸人听闻 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 不以为意

C.耸人听闻 惊心动魄 间不容发 不以为然

D.骇人听闻 惊心动魄 间不容发 不以为意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B.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C.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D.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B.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C.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D.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八、语言表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曾有人说,批判精神,是面向未来的热切向往,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绝望。诚哉斯言。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______。没有哥白尼的批判精神,就没有神学大厦的坍塌,也就没有我们所生活星球的真相;没有共产党人的批判精神,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的拨乱反正,也就没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然而,______,丛生的问题是否就迎刃而解?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而是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有些人把批判的权利留给自己,却______,最终成了社会的旁观者。作为时代的一员,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芬芳,种下树木、留下清凉。

21.《红楼梦》第103回《施毒计金桂自焚身 昧真禅雨村空遇旧》中,成就功名的贾雨村任职于甄士隐家乡,偶遇当年资助自己但现已出家为道的甄士隐,说了一段话。下面是某高中生对这段话的改写,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学生承蒙您敬赠钱物才得以进京赶考,并托您老的福考取了功名。如今到鄙乡任职,方才得知先生已出家为道。我虽然对您老日思夜盼,但自知仅是个封疆大吏,不敢前去见您,老天真的有眼,让我在这里见到恩公,还恳求老朽能对我再行教诲,我在城中的住舍离此不远,您老如不嫌弃,学生愿意接您老到家中奉养,望我能够天天指教于您。

(1)将______改为______

(2)将______改为______

(3)将______改为______

(4)将______改为______

(5)将______改为______

九、话题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4月19日,中央领导人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作为正值芳华的青年,你对自己的青春有什么认识和思考呢?请立足自身、放眼天下,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答案以及解析

1.B

2.C

3.D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说法错误。原文第二段中说“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是为了揭示‘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错误。是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中内容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A.“也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错误。根据第三段“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看出,文学并不能直接引发人对生命本原的思考,而是要经由审美活动。

B.“有关传统节日的作品”“也使传统节日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错误。结合“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分析,“有关传统节日的作品”“使节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标识”无中生有。

C.“完全”错,过于绝对。由倒数第二段“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可知,是“失去不少光彩”,而不是“完全失去光彩”。

故选D。

4.C

5.D

6.(1)完善社区管理机制。政府发挥主体作用,主动搭建平台,构筑社区服务体系,调动各治理主体积极深度参与。(2)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更新社区治理模式,优化社区管理形态,使社区管理更智慧、便捷。借鉴其他国家建设经验,鼓励社区居民深入参与社区建设。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C.“做好社区治理就能做好国家治理”错误,“就能”说法绝对,“社区治理”只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

故选C。

5.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D.“但是欧洲发展最好”错误,于文无据,据材料四“欧洲也是全球智慧社区起步早、发展好的地区”可知,“最好”说法错误。

故选D。

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材料可知,材料一、材料二谈的是社区管理问题,材料三、材料四谈的是智慧社区的建设问题。因而,我国要提高社区管理效能,可以从社区管理和智慧社区建设两个方面入手。

据材料一“涵盖政府部门、技术机构、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等诸多利益群体,必须构建起一个……的工作格局”“只有构筑原由网起一个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志愿机制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才能逐步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便民便利服务等社区服务信息资源集成,实现社区治理的‘共建共享共治’”、材料二“社区模式应对重大公共事件能力不足,社区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可知,从社区管理机制的完善来看,政府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为各方的参与搭建平台,构筑社区服务体系,调动各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深度参与,才能提高社区管理效能。

据材料三“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和智慧化生活环境”可知,从智慧社区的建设来看,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改变社区治理模式,优化社区管理形态,使社区管理更智慧、便捷;

据材料四“2015年美国联邦政府将智慧社区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许多地方政府也积极推进指挥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欧洲也是全球智慧社区起步早、发展好的地区”等可知,国外其他国家拥有智慧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借鉴他国经验,鼓励社区居民深入参与社区建设,也能提高社区管理效能。

7.B

8.(1)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2)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3)坚韧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9.(1)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2)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3)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4)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分析不当,更多的是“我”为渡夫说出那样的话而震惊。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首先从渡夫与“我”之间直率的对话,如“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并主动留“我”在船上住一宿,“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可看出他的坦诚、热情和乐于助人;他也直接表达了“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可见他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

其次从他不愿给北佬兵当苦力以及在风霜雨雪中坚持渡船“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等可以看出,他坚强不屈、不畏辛苦、自食其力的性格特征。

再次从他尽管抱怨老天不公,“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但始终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可以看出他的坚忍不拔的品质,从他唱的歌声中可以看出他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9.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的内容是文章的结尾的作用,文章的结尾,属于情节的内容,小说的结尾主要有自然结尾,或意外结尾,此题属于后者,效果是耐人寻味,然后注意分析和人物以及主旨的关系,人物的特征是痛苦的现实和追求自由的信念,主旨是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渡夫精神的赞扬。从这几点分析即可。

先分析结尾的方式,本篇小说属于急转直下的方式,前面渡夫说起他的悲苦,儿子被抓走做伕子,儿媳改嫁,把孙子也带走了,只剩他一个人不顾身体的衰老苦苦和命运抗争;却以渡夫任性高歌结尾,以歌声作结,这种突转引发戏剧效果,在结构上引发了读者的无限想象;

使得小说人物——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前面的内容主要讲述其悲苦的经历,结尾写高歌,充分体现了他洒脱的一面;他的歌声不仅不能使他原由网的苦难减轻,反而给人更加悲凉的感受,因此这个结尾能够丰富人物的形象,触发读者的同情;

从情感上来看,歌声比之前的哭泣更能打动人心,在经历了人生如此多的苦难之后,人还要继续生活,逼迫自己活下去,这歌声比诉苦更动人,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

从小说主题上来看,任性的高歌和前面的悲苦经历形成对比,使小说主题由批判社会的黑暗转为歌颂渡夫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丰富了主题,原由网也加深了主题内涵,引发读者深思。

10.B

11.B

12.C

13.(1)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贬官,作《进学解》来说明自己的心志。

(2)(韩愈)颇能引导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有十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给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大内”,是皇宫的意思,作“入”的宾语;“入大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三日”是“留禁中”的时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画线句意思是:从光顺门进入皇宫,留在宫中三日,然后送往各寺。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人人奔走迎送,施舍钱财,唯恐落在他人之后。百姓中有人不惜耗尽家产、灼烧头顶和手臂以求供养佛骨。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古文中表示授予官职的词有摄”错误,“摄”指代理,而非授予官职。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却被李愬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错误,据原文“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可知,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的是李愬的妻子。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以,认为;累,多次;摈黜,降职、贬官;喻,表达。

(2)颇,很;诱厉,引导鼓励;馆,招入家中;虽,即使;给,供给。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因自己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他由此在当代知名。不久韩愈就考中进士科。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韩愈说话直率,无所畏惧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令出自多个部门,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官,作《进学解》来自己开导自己。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拜授中书舍人。不久有不喜欢韩愈的人,搜集他过去的事情,说他以前降职任江陵府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待他优厚,裴均的儿子裴锷平庸粗鄙,最近裴锷回家看望父亲,韩愈写序为其饯行,在序中称呼裴均的字。这一议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原因韩愈改任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他上奏请韩愈任行军司马。淮西和蔡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朝廷,因立功授任刑部侍郎,宪宗还下诏命韩愈编写《平淮西碑文》,韩愈在碑文中较多记述了裴度的事迹,而就当时首先进入蔡州活捉吴元济一事而言,李愬功劳为第一,所以李愬对碑文不服。李愬的妻子经常出入宫中,借机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便下诏叫人磨掉韩愈写的碑文,并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碑文并刊刻碑上。凤翔法门寺有座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的一节手指骨,可以书写经文传布佛法,三十年开启一次,塔开时便年丰人泰。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圣上命中使杜英奇带领宫女三十人,手持香料鲜花,前往临皋驿迎接佛骨。从光顺门进入皇宫,留在宫中三日,然后送往各寺。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人人奔走迎送,施舍钱财,唯恐落在他人之后。百姓中有人不惜耗尽家产、灼烧头顶和手臂以求供养佛骨。韩愈向来不喜欢敬佛之事,便上疏劝谏这件事。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往,无论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关系友好,孟郊、张籍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时,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师间称赞推荐他们,结果张籍终于考中进士科,仕宦之途顺利。后来韩愈虽然显贵,但每遇公事之暇,就和他们交谈会餐,论文赋诗,和昔日一样。然而他对待诸权门豪士,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他还颇能引导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有十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他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奖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经他资助出嫁的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多达十人。长庆(穆宗年号)四年十二月韩愈去世,死时五十七岁,朝廷追赠韩愈礼部尚书的官职,益号为文。

14.D

15.相同点:两首诗的尾联均表达了旷达乐观、昂扬积极的情感,无伤感之意。

不同点:王建的诗尾联侧重劝勉、鼓励友人,希望他趁着年轻,且正逢蜀地大好春光,可在外多磨练自己;而王勃诗尾联侧重劝慰友人,安慰自己,不要为离别泪湿衣襟,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解析】

14.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D项,错在“中间四句写友人入蜀后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正确的是:中间四句是诗人的想象,应为虚写。

故选D。

15.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道题属于诗歌的对比阅读题,题干要求分析该诗的尾联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在读懂这两首诗的基础上,精读尾联,先回答其相同点,再回答其不同点。

王建的《送李评事使蜀》,首联,叙述了朋友将万里远行、两人离别前开怀畅饮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颔联,诗人选取“云栈”“板桥”等意象,想象出友人旅途之艰险与孤寂。颈联,意思是啼猿的身影映在冷峻的石壁上,戏鹿扬起的尘土弥漫在松林间,虚写出友人此去蜀地的景象。尾联,诗人劝勉并鼓励友人,希望他趁着年轻,趁着蜀地大好春光,在外多磨练自己,表达了旷达乐观、昂扬积极的情感。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写景,描绘送别时的环境。颔联,突出诗人自己与杜少府的共同点。颈联,强调友谊的真诚与持久,鼓励友人乐观对待人生,展现出诗人的宽广胸襟,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这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继续劝勉朋友,壮其行色,鼓其勇气,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所以,这两首诗的尾联的相同点均表达旷达乐观、昂扬积极的情感,无伤感之意。不同点:王建的诗尾联侧重劝勉、鼓励友人,希望他趁着年轻,且正逢蜀地大好春光,可在外多磨练自己;而王勃诗尾联侧重劝慰友人,安慰自己,不要为离别泪湿衣襟,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点睛】

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1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衡”“作”“征”“喻”“谤讥”“寡”“谨”“庠”“申”“孝悌”。

17.B

18.C

19.D

【分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耸人听闻:指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后感到震惊。结合后文“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分析,“绝非”后应选用“耸人听闻”,排除AD。

第二空,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结合“《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分析,应选用“触目惊心”,排除C。

第三空,刻不容缓: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间不容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结合“不容丝毫延宕”分析,不能拖延,应选用“刻不容缓”。

第四空,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结合后文“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可知家长对孩子近视不重视,应选用“不以为意”。

故选B。

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

一是结构混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句式杂糅,“根据”“显示”删去其一,排除AB;

二是成分赘余,“超过6亿多”成分赘余,删去“多”,排除D。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关’上”与“蒙了尘”两者是选择关系,“甚至”表递进关系,排除BC;“看不清”和眼睛近视直接相关,所以“看不清美丽未来”应放在前面,排除A。

故选D。

20.批判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仅仅有批判精神把建设的义务让给别人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具体考查情景补写。

文段的中心话题是“批判精神”,强调“批判精神”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第①空,“诚哉斯言”意思是对前文“曾有人说,批判精神,是面向未来的热切向往,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绝望”的肯定,故本句的意思与之相同或相近;下文又有“哥白尼”“共产党人”等批判精神在历史进程的作用,故应填写“批判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②空,“然而”,表转折,本句与前文意思相对,故应填写“仅仅有批判精神”。

第③空,“却”,表转折,本句与前文“有些人把批判的权利留给自己”意思相对,可判定句式“把……留给别人”;再据前文“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可判定,此处涉及的话题是“建设”,故可填写“把建设的义务让给别人”。

21.(1)“敬赠”改为“惠赠”(或“慨赠”)(2)“鄙乡”改为“贵乡”(3)“封疆大吏”改为“俗吏”(或“区区小吏”)(4)“老朽”改为“老前辈”(或“老仙翁”“恩公”)(5)“指教”改为“受教”(或“聆教”“就教”)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得体的能力。

(1)“敬赠”,指赠送礼物表示尊重敬意钟爱或钦慕。用于自己对别人的赠送行为,一般指谦辞。此处用于称对方对自己的赠送,改为“惠赠”(或“慨赠”)。

(2)“鄙乡”,谦辞,用于称自己的家乡。此处指对方的家乡,改为“贵乡”。

(3)“封疆大吏”,指古代省一级长官,一般指大官。此处应用谦辞,改为“俗吏”(或“区区小吏”)。

(4)“老朽”,衰老陈腐。常喻无用。老人自谦之词。此处应用敬辞,改为“老前辈”(或“老仙翁”“恩公”)。

(5)“指教”,指点教导,多用作请人提批评意见的套语。此处指自己接受教诲,改为“受教”(或“聆教”“就教”)。

22.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话题作文。

首先分析话题。话题是“青春”。首先理解何为“青春”?所谓“青春”是指人的青年时期。接着要思考青春时代的特点,这是最美好的时光,最珍贵的年华。然后从青春时代的特点可以想到青春之于人的价值,可以想到青春应该怎样度过,青年人要追求什么,以及青年人为了追求人生的理想与价值,应该有怎样的姿态和行动,如青年人要大胆追求梦想,要为了梦想努力奋斗,要敢做先锋,不做人生、社会的旁观者、懈怠者。

然后分析材料和写作要求。材料是中央领导人考察清华大学时说的一段话,“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这段话指出当代青年所处的时代以及所担当的责任,再结合“作为正值芳华的青年,你对自己的青春有什么认识和思考”“立足自身、放眼天下”可知,考生需要把“青春”与“时代”“家国天下”以及“责任”结合起来,来展现青年人在国家建设、民族振兴中的积极担当和远大抱负。

从文体和行文构思方面来看,本题要求写作“议论文”,考生先解读“青春”的内涵,解决“是什么”;然后列举当今各行各业的青年人是如何展现“青春风采”的事例,解决“怎么办”;最后发出呼吁,收束全篇。

立意:

1.砥砺奋斗,不负芳华。

2.践行青春使命,诠释青年担当。

3.青春追梦,奋斗不止。

4.让青春在时代大潮中绽放绚丽之花。

5.舞青春姿态,唱时代赞歌。

6.指点江山,激扬青春。

7.燃青春之芳华,就泱泱之大国。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描写晚霞的句子沈从文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33158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