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造句

文章转自于公众号:语用学种草

福州的造句

我的依妈(祖母)是一位热爱闽剧的票友,因此,在我小的时候,就在依妈手写的剧本上零零星星地接原由网触过一些“奇奇怪怪”的汉字——有多了单人旁的“弟”,有多了单人旁的“今”。那时候我还小,连常用汉字都认不全,以为他们是我还没学过的生字。不过学到后原由网来,语文课本后面再也没有生字了,我依然没有找到那些奇奇怪怪的汉字。

我公(祖父)告诉我,他年轻的时候,看乡里的大人写文书,查的是《戚林八音》,写的是福州字。其中有一个字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就是“”,这个词发为ngooung242,是笨的意思。我当时便想,这个字,左边是显示的显,右边是欠缺的欠,显示出欠缺的样子,不就是笨蛋吗?公把这个汉字记得牢牢的,公讲给我听,我也记得牢牢的。

后来上高中、大学,渐渐接触到一些系统的理论,才发现这些“奇奇怪怪”的汉字,其实是福州方言的俗字。过去的知识分子们推崇儒家经典,遣词造句也多是法古,轻视平话(即白话)。但是,百姓口中说出来的,却不是“之乎者也”的文言。老百姓不识文言,却又有使用平话沟通的需nPfJliRnh求。于是,一批表示福州方言的汉字应运而生。

唐代诗人顾况有一首《一章》,里面有一句“囝别郎罢 ,心摧血下”,作者在注释中写到,“闽俗呼子为囝,父为郎罢”。这两个词福州至今仍说,可见,这些福州俗字的历史有多么悠久——至少在唐朝的时候,就存在这些表示福州方言词汇的俗字了。

福州俗字,可以按传统的“六书”,分门别类地加以分析。有指事的,如表示“空”的“”,在“有”字中去掉两点,这个字就“空”了;有假借的,如表示拥挤的“”,这就是借用www.58yuanyou.com了同音字……

除此以外,还有一类极有特色的福州俗字,可以跳脱出六书的分析方法,特别加以说明,这就是以“亻”标记的俗字。过去的福州人创造福州字,有一个直截了当的方法,就是在某个汉字的左边添加单人旁“亻”,表示这是一个福州词汇。这些字可以是形声字,如表示“只有”的“”,是在声旁“那”的基础上添加“亻”而来的;可以是会意字,如表示“不”的“”,是通过在同义字“不”的基础上添加“亻”而来的……这类汉字有很多,上文提到的,笔者在小时候见过的“”、“”也是这样的汉字。这些汉字不仅出现于地方文献中,也出现在闽都地区的地名、人名中,表现出强烈的地方风味。

高中时候,我曾给一位同学介绍过福州俗字,他大为惊讶,说,原以为只有广东方言才有那些特别的汉字,没想到福州也有。我告诉他,这些“特别的”汉字,不只广州话的“啲”、“嘅”,也不只福州话的“㑚”、“仱”。其实,他们还广泛存在于普通话的行原由网文中,我们日常使用的“们”、“的”、“咱”等汉字,都是北方方言的俗字,也就是你口中的“特别的”汉字,只是你每日都在使用,反而没有发觉罢了。

公年少时,这些福州方言俗字流传甚广,生命力强。彼时福州学生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或多或少都会一些福州方言俗字。如今基础教育普及了,福州的年轻人识得北方方言的俗字,却不认识这些福州本土的汉字了,不得不说是一件可惜的事情。这一个个福州俗字,其实就是一张张福州文化的名片,全世界仅此一家,其他地方都没有。我们当代的福州人,是否应该更爱惜它们些,将它们保存下来,传承下来呢?

注:“歞”是训读字,我小时候对其的理解是错误的。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福州的造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30215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