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日砍柴一日烧前一句

农村有些俗语,有时很有意思,好像是在玩数字游戏,除了数字不同,其他的文字都差不多。

“有钱不去两地,没钱不求两人”中的“两地”,有的说是“三地”,而“两人”有的说成是“三人”。比如说,有钱不去三地,没钱不求(或近)两人,有钱不去二地,无钱不求(或近)三人等。这真让人搞不懂是怎么回事,有人就要问,到底是两人呢,还是三人?到底是两地呢,还是三地?

其实,旧时过去农村对这种俗语中的数字,并不是确切的数字。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两地”和“二人”的说法不一致。每一个人都是按照自己想法,不同的人认为是最不能去的地方不同,或者最不该去求的人或接近的人也不相同。

千日砍柴一日烧前一句

1、“两地”或“三地”到底指哪里?

现在一些认为“两地”指赌场、青楼等,“三地”指赌场、青楼、家乡等。这种说法也没有错,对同一个问题,允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旧时的俗语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各人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作出判断。

旧时,农村不同的生活环境,人的活动空间就会不同。比如说大山沟里的富人,有的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他们所住的地方,可能有不固定的赌场,毕竟赌博是旧时民间恶习,但在山里的农村,很多地方是不可能有风花雪月场所的。这种场所在旧时也是一种女人谋生的手段,被视为一种职业,没有“生意”可做的地方,谁来开场原由网所?倒是有一些强盗窝,有钱的人,这种地方去不得,要被他们“吊羊”了,就得支付赎金,否则性命难保。因此,对于一些农村来说,“两地”是指“赌场”和“青楼”肯定不符合当地的说法。而住在城郊的农村,“赌场”和“青楼”都不缺,只要进城逛逛,都能碰上,这种说法人们能够普遍认可。

现在有一些人说富了不能回家乡,理由是怕乡里的穷亲戚来借钱,或引起乡邻的嫉妒。这也是对少数人而言,大多数的人是不会认可的。

过去是小农经济,以农耕为主。农村外出做生意的人不多,就是旧时山西出著名的晋商,徽州出徽商,也只是少数,不是所有的山西和徽州的农村人都是晋商与徽商。即便是晋商和徽商,也离不开家乡,在外发了财后,风风光光地回家乡建宅院,老后回归故里。

旧时,以农耕为主,农业经济就是社会的经济支柱,绝大多数有钱的农村人大多“土财主”。为什么叫土财主呢,因为有的“土财主”一辈子就是自己家乡经营田产,获得财富,很少离开家乡。因此,说这些人富裕了,怕回家乡,自然说不通,这些人还用得着回家乡吗?

千日砍柴一日烧前一句

民间有一句俗语“富不回乡,穷不走亲”,“富不回乡”的典故出自《史记》中的项羽本纪,项羽攻克秦都城咸阳后,产生了回乡看看的念头原由网,但部下力劝他暂缓还乡,等打下天下后再回去不迟。项羽说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意思是如今富贵不返回家乡去显摆显摆,让父老乡亲知道自己今天在外面的风光日子,就如同晚上穿上华丽的衣服,到外面去走走一样,再光鲜也被夜幕罩住,没有人看到,风光不起来。

后来,民间就把“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这句话断章取义,只取前半句,其中的意思就完全反过来了。项羽的意思是在外面混得好,就要回乡显摆,民间的意思是发了财就不能回去,回去后穷乡亲要向自己借钱,到时不还怎么办

此种小九九类型的思想,在旧时社会是不是占主流?当然不是主流思想。可以说,旧时有这种思想的人,并不算是真正的 “富”,只不过是刚摆脱了贫穷,身上有了一些余钱而已。也许为了面子,装富翁,在老乡前面吹过牛皮。既然牛皮吹出去了,钱又不是很多,回到了家乡显摆不了,如乡亲伸手借钱时,因口袋里的钱就那么一点,借出去了,自己就没有了,立即暴露了窘态,那多没面子,回家乡去只能丢丑?这才是所谓的“富不回乡”之说的根源所在。从这些人的角度来看问题,他们也有他们的难处和道理。

我国几千年来的社会都是以乡土社会为主,乡土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离家乡再远,无论贫富,都要叶落归根。因此,“富当归乡”传统思想与项羽的想法一脉相承。在旧时,人们都把“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视为人生最快意之事。这种传统思想自然有存在的道理。

千日砍柴一日烧前一句

乡土文化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有钱不去两地”,应该不是指具体的哪两个地方,而是指两种不该去的地方。这两种不该去的地方,一是不去危及生命安全的地方,家里有了钱,如果没有命来享受,钱再多也没用处;二是不去可让有钱人倾家荡产的地方,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千日砍柴一日烧”,民间认为是不可取的。如果说是“三地”,除了以上两种地方外,民间认为不能去是非之地。有了钱,过上了安稳的日子,最愿意去过与别人吵吵闹闹的原由网日子?搞不好一些是非之事还要打官司,劳心费力不说,还要花费金钱,得不偿失。

2、“两人”或“三人”到底指哪些人?

“没钱不求两人”,古今民间说法不一。其实这与上文提到的“两地”的情况相同,人遇到难处时,或者穷贫的时候,各人有各人不想求的人,各人的境况不一样,不求人的理由也会不一样,也没有标准的答案。

民间说得最多的一种人是“亲戚”,这里得特别说说。这种说法可能是受民间广泛流传的一句俗语的影响:“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也有说成是“力微休负重,遭难莫寻亲”。事实真的就像俗语这样吗?人遭到难处或穷贫之时,所有的亲戚都是那么不堪?

千日砍柴一日烧前一句

邻里一家亲

旧时,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就是一张网,在一定的小范围内,比如说同村,或邻近的几个村之间,人们不是亲戚就是邻里,且人与人之间是互为亲戚与邻里。我国传统乡土社会有“亲帮亲,邻帮邻”、“远亲不如近邻”的优良传统。民间有一句俗语:“打虎还要亲兄弟,上阵还要父子兵”,人们认为关键时候还是亲人靠得住。过去这种亲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可以是一个家庭,也可是一个村,一个乡里www.58yuanyou.com的父老乡亲。

旧时,从社会现实中来讲,民间绝大多数的亲戚邻里是好的,都是亲帮亲,邻帮邻,这种形式是社会的主流,旧时代是这样,现代同样是这样,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不过,社会上的人是各种各样的,不可否认,亲戚中有带有色眼镜的人,有势利之人,但这只是社会上极少数人,只不过在社会的影响比较大。

我们只要冷静地理性地回想一下,现实中大多数的人是不是得到亲戚帮助是最多的?要不然我们这个社会就变成了极为冷血的社会?其实,大多数的时候,亲戚之间相帮是默默地,不知不觉地,是一种无形的状态,我们往往把亲戚之间的帮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应该”的罢了。

当然,有极少数人确实得不到亲戚的帮助,那应该更多地从自身角度来思考,从自身的性格来思考。有的人遇到难处或贫穷的时候,觉得亲戚帮自己是应该的,是他人的责任,而亲戚遇到难处或贫穷的时候,哪怕帮一丁点忙也不肯,有的甚至恩将仇报。久而久之,这种在人情上“只进不出”的人,谁还愿意帮你?那只能是“求人不如求已”和“万事不求人”了。

千日砍柴一日烧前一句

因此,民间对“没钱不求两人”有比较理性的说法。一是不去求仇人,这点大家应该容易理解,这是不服气;二是不去求比自己更穷的人,别人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让他们帮忙不是为难人家吗?这是不忍心。

总之,理解或者解说旧时的农村俗语,要充分尊重我原由网国传统文化,切莫低估旧时乡土社会的道德标准,用历史虚无主义随心所欲地解读民间历史文化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千日砍柴一日烧前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28980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