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如玉 明玉似水 下一句

君子如玉 山长水远

君子如玉 明玉似水 下一句

叶圣陶

君子如玉 山长水远

文/吴辰

1988年除夕,家家户户都忙着包饺子、放鞭炮,就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一位老人静静地离开了人世,老人的名字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就是叶圣陶。

一提起叶圣陶,很多人都会想到他那两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爬山虎的脚》和《苏州园林》,初读这两篇文章,可能并不会给人带来十分深刻的印象,但是在你掩卷之后,这些文章中的句子却会常常浮现在眼前。叶圣陶的文章温和、从容,虽然极少出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句子,但是那些平静冲淡的语句却更耐得住咀嚼,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叶圣陶其人也和他的文章一样,宽仁敦厚,他是一位儒雅的长者,举手投足间都在印证着“君子如玉”。

叶圣陶一生走过九十四个年头,他见证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发展,同时,丰富的社会经验也使他在多个领域都有着突出的成就:他不仅是一位文采斐然的作家,还是一位不知疲倦的社会活动家,更是一位桃李天下的教育家,即使是在他离开这个世界三十年之后,每每看到照片上他那慈祥的笑容,还是会给人带来一种春风化雨般的温暖。

从甪直开始走上教育之路

1894年,叶圣陶出生于苏州城内的悬桥巷。

叶家原籍安徽,早在明末清初,就来到了苏州,叶氏的祖先白手起家,经过几代的经营,终于在城里最热闹的盘门开了一家猪行和一家丝绸店。由于善于经营,叶家的买卖越做越大,当其鼎盛之时,曾经在盘门买下过半条街,被当地人誉为“叶半街”。俗话说“树大招风”,当太平天国的战火烧至苏州的时候,叶家也惨遭劫掠,曾经半条街巷的繁华也付之一炬。叶圣陶出生之时,叶家已经不再是一方豪富,其家庭主要靠父亲叶钟济在一位地主家中当账房先生的薪水来维持。

君子如玉 明玉似水 下一句

1921年4月,叶圣陶与沈雁冰(前左者)、郑振铎(中坐者)、沈泽民(左站者)合影。(资料图)

叶家早年间的兴旺并不是偶然的,重视教育一直是其家族中重要的传统。在叶圣陶的童年,其父每个月只有十二元的收入,却要养活全家七口人,其境遇不能说不囧迫,然而,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家中也丝毫未曾减少过对叶圣陶的教育投入。叶圣陶6岁开蒙,最初在悬桥巷里的私塾读书,后来又先后在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堂(校原由网名源自苏州“长洲”“元和”“吴县”等三县县名的第一个字)、苏州公立第一中学接受新式教育。所谓名师高徒并非虚言,在叶圣陶的同学中,郭绍虞、顾颉刚等人在日后也都在各自的领域内享有盛名,并给予叶圣陶以很大的助力。

甪直,这个地名可能对很多人来说都显得陌生,甚至都不曾见过“甪”这个字,但正是这样一个地名,却成为了叶圣陶心中不能磨灭的记忆。在叶圣陶以“最优等的学业”从中学毕业之后,当时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参事的老师袁希洛认为政界不是这些刚出校园的年轻人去的地方,并希望叶圣陶能够投身教育事业,以培养中国人的国民意识。由于辛亥革命后苏州城内教育界的混乱,1917年,叶圣陶告别苏州来到了甪直小镇,于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在这里,叶圣陶感到教育给了他“橄榄回味般的恬适”,并一再称这里是他的“第二个故乡”。在这里,叶圣陶专门发明了“志业”一词来形容他所钟情的教育事业,与那些为了吃饭谋生的“原由网职业”不同,“志业”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心中的理想。叶圣陶在这里一住就是六年,他带领着学生们办“同乐会”、开辟菜园,使学生们能够同时发展体力和智力。

纵观叶圣陶的一生,甪直给了他少有的安逸和恬静,也使原由网他更加坚定了对教育事业的选择,从甪直出发,叶圣陶走上了教育这条道路,这一走就是七十余载。

君子如玉 明玉似水 下一句

1970年叶圣陶先生与家人合影。前排的男孩是老先生的孙子叶兆言,现在都已是著名作家了。(资料图)

以文学来改造社会

与作为教育家的叶圣陶相比,作为文学家的叶圣陶则更加为人所熟知。叶圣陶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的《隔膜》《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等作品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们所称道,而他以文学的方式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更使人们钦佩不已。

叶圣陶自幼爱好文学www.58yuanyou.com,在学堂读书时就常常和同学们以旧体诗词来唱和,辛亥革命期间,他更是洋洋洒洒地写下了《大汉天声祝辞》一诗,称“吾闻文学产英雄,英雄此日起国中。报章鼓吹在平日,于此当不为无功。”可见,叶圣陶在很早的时候就对文学改造社会的功用有着清楚的认知。1914年,叶圣陶的第一篇小说刊登在《小说丛报》上,从此,他便踏上了文学的旅途。但是,包括《小说丛报》在内的当时很多文学刊物,其办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赢利,所刊登文章也多以消遣文字为主,这与叶圣陶对文学的理解是背道而驰的。在叶圣陶的眼里,文学是高尚的,靠文学来盈利,“其性如商贾”,“真无赖尤哉”,然而,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叶圣陶不作这样的文章是难以在文坛上安身立命的,这也常常使他为之而苦恼。

1915年,在离苏州千里之外的北京,陈独秀等人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并在其中提倡新文学、新文化,这对叶圣陶的影响很大,从此之后,叶圣陶放弃了曾经已经站稳脚跟的《礼拜六》等“鸳鸯蝴蝶派”文学杂志,转而开始从事新文学的写作。此时的叶圣陶不仅对人生有了新的选择,还用这种新的目光来观察社会,1918年,虽然身在甪直,叶圣陶却加入了远在北京的学生社团“新潮社”,并成为其中最活跃的成员。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当时的中华民国问题频出,叶圣陶针对这些问题,借助文学的形式连连发问,在短时间内集束式地写下了小说《隔膜》《这也是一个人?》、论文《职业与生计》《女子人格问题》等,在读者中获得了很大的反响。鲁迅先生在读了叶圣陶的文章之后也连声称赞,说:“这样下去,创作很有点希望。”

1921年,“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叶圣陶与周作人、郑振铎、茅盾等十二人一起成为这一中国新文学重镇的发起人,有研究者做过统计,文学研究会“单是知名的作家即近百人;因为阵容和声势太浩大了,使后起的团体无法与之竞争。”文学研究会在成立后积极地以文学改造着社会和中国国民的灵魂,致力去书写那些“为人生”的文学作品。可以说,在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叶圣陶是功不可没的。

君子如玉 明玉似水 下一句

1977年,叶圣陶在生日时撰写小篆“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以自嘲。(资料图)

一生从事童话童谣写作

对于在教育和文学两方面都有突出成就的叶圣陶来说,童话是文字启蒙、文化启蒙的最佳手段,为此,叶圣陶一生都在从事着童话和童谣的写作,而其写作的目的,则是为了对孩子进行启蒙。

1921年,叶圣陶创作了他的第一篇童话作品《小白船》,借着“小白船”的风帆,他又写作了大量的童话作品,并在第二年结集出版了童话集《稻草人》。《稻草人》的问世开辟了中国新文学的先河,此前,没有谁想过去专门创作文学作品去给孩子们看,他们只是一心想去改造社会,却忽视了孩子们才是社会真正的未来。叶圣陶写童话给孩子们看,并不是为了去哄孩子们不要吵闹,而是为了将自己的社会理想传达给孩子们,所谓童话,就是和儿童对话,就是说出儿童特殊心理的话,原由网叶圣陶通过童话,将自己对于国家的希望、对于社会的思考讲给了孩子们,在使他们接受优美的母语教育的同时能够时刻有意识地关心生活、关注社会,进而冲出思想的禁锢,去做一个新的人。

君子如玉 明玉似水 下一句

1932年,《开明国语课本》课文均出自叶圣陶先生的手笔,文字和插图都是丰子恺先生亲笔为之。(资料图)

叶圣陶不但写童话,还长期参与编订教材,由他编撰的《开明国语课本》一经出版便广受社会各界好评,创造了教材出版史上的奇迹。在《开明国语课本》面世之前,中小学的教员们普遍反映,其所使用的教材内容陈腐、语言枯燥,叶圣陶有感于此,就决心要重新编订一套适合中小学学生阅读和学习的新教材。他结合适龄学童的心理发育特点,认为中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必须是儿童文学,并亲自选文修订,没有合适的课文就自己创作,其意在传授给儿童以一种系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让儿童获得可以适应未来真正的教育。而《开明国语课本》之所以能够在出版之后经数十年而不衰,其根本还在于叶圣陶能够保持他的一颗童心,并且以之与儿童进行真正平等的对话。童心是他宽仁敦厚的来源,也是他寿高德重的原因。

在叶圣陶之后,叶氏一门文脉绵延不绝,其子叶至善、叶至诚都长期从事文字和编辑工作,孙女叶小沫也是著名编辑,而孙子叶兆言更是成为了著名的作家,叶氏一家三代的成就都和叶圣陶本人对文学的执着以及温和敦厚的品德有着重要的关系。叶圣陶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三十年了,但是每当读到他的文字,那个白眉毛、白胡子的和蔼老人的形象总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当中。也许很多年后,我们的后代在嬉戏玩耍的时候,还会吟诵那首叶圣陶所写的童谣:“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君子如玉 明玉似水 下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22973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