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明月两闲人上一句

金印累累佩陆离,

河梁更赋断肠诗。

莫拥旌旗真个去。

何处?玉堂元自要论思。

且约风流三学士,同醉。

春风看试几枪旗。

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

那边应是说侬时。

——【宋】辛弃疾

这首词作于南宋光宗绍熙四年,即公元1193年。副题为“自和”,乃辛弃疾于福建安抚使任上,送同僚——时任福建提点刑狱卢国华——调任建安转运使时所作。

清风明月两闲人上一句

清风明月两闲人上一句

辛弃疾(1140-1207)

“自和”二字,即指和前首【定风波】(少日犹堪话别离)。卢国华即卢彦德,字国华,浙江丽水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知建平县,“两守蜀郡,在历宪漕,并著声绩”(《丽水县志》)后召为户部郎官,除福建转运判官,官至朝请大夫。他是这一年年初继辛弃疾之后出任福建提点刑狱的,而到作者作这首词时,则是同一年冬,卢国华即将被调往建安任职。虽然同僚未满一年,但似乎辛弃疾与卢国华之间感情相当不错。卢刚到任时,辛弃疾即有【满江红】(汉节东南)对其的到来表示欢迎,此后两人颇原由网有唱和。时当离别,辛弃疾更是一口www.58yuanyou.com气写下了【菩萨蛮】(旌旗依旧长亭路)、【定风波】(少日犹堪话别离)、【定风波】(莫忘神州叹黍离)等词作,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郁的惜别之情。两人之间惺惺相惜之意由此可见一斑。

清风明月两闲人上一句

词的一开头,作者便用简单概括的语言勾勒了卢国华踌躇满志,行将赴任时的形象。“金印”、“陆离”是整首词在起首处便充满了富丽的色彩和饱满的情绪,可称“凤头”。然而,细细品位“累累”、“陆离”两词,读者也许不难体会到辛弃疾在这里的描写是略微带了一些戏谑和夸张的,也可能和卢国华的实际形象略有差距。这样一个悬挂金印的官僚形象风流而潇洒不羁,也许不难让我们联想到那位雅好奇服,“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而崔嵬” ,行吟江上的屈原大夫。就当读者在被这样一个情绪饱满的形象之后所震慑之后,作者笔锋一转,是词的情绪迅速转入低沉。

苏武李陵赠答诗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清风明月两闲人上一句

“河梁”二字取自汉代李陵《与苏武》诗中“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一直以来,都被用来表达惜别之意。一个“更”字,在这里也许可以作两种解释,一种是“何况、更加”,河梁执手,相看泪眼,已是此时此景难为情,更何况这断肠伤别的诗篇,读来更曾离愁,让人情何以堪?而另一种解释,也不放将它看作为“又”,因为这首词已是第三首【定风波】了,然而作者还是感觉依依不舍之情难以说尽。无论何种解释,都传神地表达出了作者此时的留恋。而此后紧接一句“莫拥旌旗真个去”是一个问句,也可以说是整首词中最传神的一句。这旌旗簇拥之下,你真的要走,离我而去了吗?作者似乎是有些难以置信地发问到。这样的提问看似毫无道理——调令早已下达,告别宴也已举行,还会有什么疑问呢?但正是这种有些任性,有些不讲理的问题,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辛弃疾不情愿与好友分别的情绪。但是,无论词人心中如何不舍,毕竟眼前的事实是谁也无法改变的。那么究竟你即将去往何处呢?原来是“玉堂”,也就是朝廷中重要的政府机关。这里“玉堂”一句是化用了苏轼《次韵蒋颖叔》中的“玉堂金殿要论思”,一方面是含蓄地赞扬了卢国华是个堪当大任的人才,原是需要像他这样的人为朝廷出谋划策,为国家干一番事业。另一方面,苏诗的前一句是“岂敢便为鸡黍约”,因此也不妨看作是作者的自我排解——不能因为我们之间的“鸡黍之约”,而耽误了你治国平天下的大事。在上阙结尾的时候,我们看到,作者伤别的情绪已经转为一种豁达的、对于卢国华、对于国家的期待。

清风明月两闲人上一句

《论语先进》篇中描绘的春宴,是许多文人向往的生活

在经历了这样一种情绪转变之后,下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完全是一种活力充沛、乐观憧憬的基调。首先,作者开始幻想他们不久以后重逢时的场面。辛弃疾在此前【定风波】(少日犹堪话别离)中有“后会丁宁何日是?须记:春风十里放灯时。”可见他们或许确曾有过来年上元节重聚的约定。而那时正是早春茶上市的时节。在和煦春风里,邀二三风人骚客,沉醉东风、品茗论文,何等潇洒快活。简直可比拟《论语》中曾点对于“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想象。历史上的辛弃疾,为人豪迈不羁,其洒脱的性格在此也可见一斑。 “三学士”原指唐代翰林院、弘文馆、集贤院三院学士,后常被用来泛指诗人、名儒,以及皇帝身边的文人智囊团。宋代欧阳修即有“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之联。参看辛词上文所提到的“玉堂”以及下面提到的“春风”、“明月”之语,有理由认为,他的“风流三学士”,便是用了文忠公的原意。

清风明月两闲人上一句

“枪旗”指的就是当年的上品新茶。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四——

草茶极品唯双井、顾渚……盖茶味虽均,其精者在嫩芽。取其初萌如雀舌者,谓之枪,稍敷而为叶者,谓之旗。

未曾别离,先约后会,这原由网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中所惯常是使用的手法,这里也是如此。但是,作者在这里所描绘的重聚是充满欢欣喜悦的,因此,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现实别离的离愁别绪。所以和一般这类手法使用显得稍显不同,因为它的感情指归并非指向当下,而是对面未来的。那么,在期待着重逢的这段时间里,改用什么来填充呢?“美酒”、“盛宴”、“明月”,作者描绘出来的画面同样是愉快而热烈的。

曹丕《与吴质书》中写到“每至觞酌流行,酒酣耳热,仰面赋诗,当此之际,忽然不自知乐也。”辛弃疾词中“酒酣”、“耳热”可能也就是知的这种“忽然不自知乐”的状态。但同时,“耳热”可能会有更重要的一种暗喻。我国民间习俗中历来有一种说法,即人的耳朵如果发红、发热,那就是远方有人在议论你。所以,作者在全词的最后向卢国华调侃道:“你小子邀明月、品美酒的时候,可别高兴得忘了老朋友。你要是觉得耳朵根发热,那可不一定是因为酒的关系。而是我们这些老朋友在思念你呢。”这里说的是作者本人对于卢国华的牵挂,但言外之意,希望卢国华不要忘了朋友,也是非常明显的。这样一种略带调侃的口吻,显示出作者与卢国华之间非常亲密、熟捻的关系,虽非沉郁纠结之词,却显得温馨。让人于会心一笑之际,充满了对//www.58yuanyou.com这种交往状态的无比相望。

古往今来,惜别之诗词可以称得原由网上汗牛充栋,但虽同为惜别之词,辛弃疾的这首词却显得颇有新意——既非抒发满腔豪情壮志,亦非倾吐无情离愁别恨,而是整体上体现出一种洒脱、温馨的风格,于平实中动人,这可能也和辛弃疾本人的性格有关。但略显遗憾的是,辛弃疾的这首词流传并不广泛。究其原因,可能也和整首词中较多地运用了典故,总而使读者在初次阅读时难免会感到有些隔阂有关。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清风明月两闲人上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20136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