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寄乡愁与明月上一句

新闻

且寄乡愁与明月上一句

如果没有月亮,中国文学史的星空将会黯淡无光。

从古至今,人们尤其是文人骚客们总会格外青睐月亮,每每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便有如神助写下流传千古的名篇。月亮是一种密码,成了人与人之间穿越时空的一种微妙的共通,是移情的产物,也是移情的对象。

阴柔之美,相思之情

先秦诗人吟唱“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张九龄咏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怀远》);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的切切思念;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美好心愿;张若虚发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春江花月夜》)的哲理感怀;李商隐倾吐“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月夕》)的孤独悔恨——

咏月赏桂的美诗妙词,不胜枚举。

明月朗照在人类广阔无垠的心灵空间,凝聚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生命情感和审美情趣,永恒地悬挂在诗坛的上空,展示着独特的美感魅力,首先是由它自身的特质所决定的,这就是月亮的阴柔之美。

《诗经齐风东方之日》“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以“东方之日”“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美貌,是富有创造性的,对后世诗文创作同样具有明显影响。

清学者马瑞辰说:“古者喻人颜色之美,多取譬于日月。”请看宋玉《神女赋》如何形容神女之美:“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皎若明月舒其光。”再如曹植《洛神赋》写洛神似见非见时“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而远处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又如韦庄的名句,“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像明月一样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类似写法后世更多,举不胜举。

在《诗经》时代,先人们已将许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美丽、寄托相思,应该视为月亮的传统象征意义。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写月诗中,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得诗的意境瞬间优美起来。

国外有研究者认为:“月亮悬挂在中国旧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她把远隔千山万水的情侣思念联结起来。”

在《月出》中,月亮bUaPxKGgn就已经是恋人相思之情的载体,其象征意义渊源久远。纵观古代借月抒情的诗词作品不计其数,题材有闺情、乡思、送别等等,成为月亮诗的基本主题,其中尤以爱情诗数量居多,成就也居高。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游丈夫的闺情诗。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思妇独守空帏,寂寞凄凉。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bUaPxKGgn”,思妇月夜勾起了思念,无比烦躁,想把月亮拒之眼外,以免相思扰人。可是把帘子卷起来,月影还是赶不走,不停地拂走捣衣砧上的月影,但怎么也拂之不去。相思之情,无法排遣。杜甫在《月夜》中曾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身在长安,却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流露自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

且寄乡愁与明月上一句

▲清,余集,梅下赏月图。

游子乡愁,征人思亲

古典诗词中望月思乡是传统主题,月亮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常常把对家园、对亲人的情思,寄托于明月,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

作客他乡,总想望见家乡,“狐死必首丘,越鸟朝南枝”,这是挥之不去的思乡情结,于是登高远眺。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卢纶《晚次鄂州》:“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徐桢卿《月》:“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陈后山《十五月夜》:“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等等,都是借月表达游子乡愁的佳作。

远隔千山万壑的亲友,彼此心存美好的愿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经过一番艺术加工,就成为最能表达人们离愁别恨之媒介。

边塞诗是月下相思的特殊形式。戍边的将士在寥廓凄清的边关,会更加想念家乡和亲人。可“春风不度玉门关”,思念之情无法让亲人知晓,他们只能将一腔情愫寄托于胡笳箫管,视明月为传书达情的鸿雁,以表达思乡怀亲之情。

边关是寂寞苦寒之地,月下相思的诗作往往充满悲凉凄苦之情。例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清人施补华评价该诗“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堪称千古绝唱。

这类边塞诗还有许多,如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www.58yuanyou.com长征人未还。”《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等等,这些写边塞诗的高手,从明月、乐声入手,将征人的边愁乡思弥漫于诗句的字里行间,征人的月下相思,另有一番风味。

月下相思,不仅仅原由网能够表达传统情感,特殊情况下,它在诗人笔下也有着特殊的蕴藉。如曹操在其《短歌行》中慨叹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作为政治家,诗人另有所思,把“明月”比拟成他所思念和向往的贤才。贤才不能为自己所招纳和使用,正像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即,可爱而不可掇,因而心中的忧虑之情如永不止息的流水,其招贤纳士、思慕人才的心情可谓迫切之至。

且寄乡愁与明月上一句

▲宋,马远,王羲之玩鹅图。

古人今人,共看明月

月亮的意象不免被附会得更清冷、神秘和孤独。

苏东坡写过无数的月色,最著名的不过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词里尽是失意,经历乌台诗案后不得志的诗人在密州思念自己的家人,只能醉中思怀,醉中感www.58yuanyou.com慨,另一句有名的“明月夜,短松岗”则是感慨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斯人已去,十年之别已然隔世。

在失意者笔下,月亮是孤月、是冷月,是寒月。月亮成了诗人们的树洞。

杜甫《月》诗有“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句,借嫦娥来写自己孤寂悲凉的人生晚景。诗人年老孤身,漂泊西南,有家难归,这和嫦娥的处境何其相似!

李商隐在《月夕》以诉说月中嫦娥的孤寂冷清,隐喻诗人的不幸遭遇,自己也曾想“蟾宫折桂”,后被牵入牛李党争,不但无法施展政治抱负,而且落魄终身,清冷与后悔之情,溢于言表。诗人置身于月光下,遥想月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相契合。

济世的理想渺茫,内心的失落迷惘,生命的促迫忧患便相继袭来,于是他们回归到道家的旗帜下去自然中寻求生存的意义。纵情山水之间,月亮自然而然地与他们产生了共鸣。“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双重人格使文人寄情于月时,远避现实的惨痛,潜藏孤独的伤感,遗忘虞诈的官场,去追求利于“独善其身”的寂静环境,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苏东坡的寄托之法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也。

月亮孤悬天际,因其盈亏变幻却永恒常在,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和物换星移的历史沧桑感,让人们产生一种寻求生命真谛的哲人式的感悟,启示着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诗人沐浴着月光便会产生一种思古之幽情,明月意象此时也成了阅尽沧桑的见证,成为时空永恒的标志。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神思飞扬,驰骋时空,将月亮与人生紧密联系,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思想一脱前人窠臼,翻出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虽有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李白的《把酒问月》是古人天问意识的又一次新发挥,它将月亮的哲理意义升华到一个新高度: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天问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

苏轼《前赤壁赋》“以江风山月作骨”,反复出现“月亮”意象,意义非常。大江滚滚东流,一去不返,是为变,然滔滔江水,流之不尽,是为不变;月亮夜起昼伏,盈满缺损,是为变,然风月无边,你我共适,是为不变;人生百年,何其短促,是为变,然人类繁衍,绵绵不绝,是为不变。

这些涉月诗文表现的留恋人生热爱生命的生活态度,也是得益于无边风月的深刻启示。人生是短暂的,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寂寞,但沉浮交替,幽寂虚静又正是宇宙万物的真谛,何须让有限的人生去承载那些无益的忧虑呢?人类虽然不可能永享生命,但其精神和理性却可以永享宇宙。只要明月常相伴,忘却尘世的是非,人生就会像明月一样自由自在。在这些诗句中,皎月悬空,朗照乾坤,引发了人事历历、岁月悠悠、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喟然长叹,月亮则成为宁静而永恒的存在。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且寄乡愁与明月上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19196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