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波涌起的上一句下一句

洪波涌起的上一句下一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首《观沧海》是初中课本收录的第一首古代诗歌,气度宏大、诗意磅礴,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知名度以及影响力,可排名中国古诗前十位,是人人都会背诵的千古名篇。

创作背景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经过累年的征伐,终于打垮了老对手袁绍以及残余势力,并趁着余威,次年(建安十二年)率领大军征伐乌桓。行军途中,他写下一组乐府歌辞,诗名《步出夏门行》,该诗包括“艳”(序诗)及四解。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

这四解可以独立成章,取诗句命名,《观沧海》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

洪波涌起的上一句下一句

诗的基调和笔法

从《观沧海》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乐府诗体;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

它的笔法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整首诗的高潮在诗的末尾两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如洪钟巨吕,轰然不绝,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原由网,整首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南宋著名学者、诗人兼诗论家敖陶孙在《诗评》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曹操其人和其诗

千百年来,曹操的形象一直是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挟天子以令诸侯”,心狠手辣、狡诈多端,其实大多是受了《三国演义》正统史观的影响。事实上,曹操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了不起的诗人和大英雄。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曹操本人也是一位文武全才。他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洪波涌起的上一句下一句

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对中国的统一贡献最大,为后来的两晋统一铺平了道路。

历史学家范文澜说:曹操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汉末,魏初的文章,可说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

毛主席在很多场合公开称赞曹操,认为“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当时曹操是代表正义一方的,汉朝是没落的。”并称赞“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观沧海》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1. 雄心壮志,壮心不已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反映了其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的气概,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来到秦皇汉武登临过的碣石山,其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一览无余。

北征乌桓的胜利对曹操来说,极其重要,此战彻底消灭了在后方袭扰的袁绍之子袁尚和袁熙,以及辽西乌桓一族,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使得次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图实现统一中国的愿望。

2. 海纳百川,胸襟博大

曹操的胸襟、气量极大,为人所共知。面对有杀子之恨的张绣来降,他礼遇待之,后来张绣在官渡之战中立功甚大;关羽一心追随刘备,他虽惜才如命,还是忍痛放他走;陈琳曾为袁绍撰写讨伐曹操的檄文,骂了曹操以及他的父亲、祖父,在古人来看不共戴天的事,曹操因爱惜其才概不追究,仍留在账下加以重用。曹操肩负着统一天下的历史使命,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所以一心笼络人才,对于敌营来降的贾诩、张辽、张郃等,都加以重用。

就如《短歌行》中,他深情地呼唤:“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www.58yuanyou.com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自己要像那大海般有着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

3. 秋风萧瑟,烈士暮年

曹操的诗多次反映了人生短暂的深切忧虑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如《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就如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景象,曹操已垂垂老矣,但壮志未展,心爱的谋士郭嘉也已不在,面对三国鼎立的局面已成,无奈感叹人生短暂,自己只有老当益壮、奋蹄向前。

“忧世不治、忧贤不至、忧寿不永”,就是曹操诗歌的情怀。

洪波涌起的上一句下一句

《观沧海》“观”的是什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于一个“观”字含义极其丰富。“观”者,作名词,指对事物的看法,分为心观与眼观。作动词:观看,观赏的意思,分为观象与观心;作形容词:壮观,壮丽。《易系辞下》言:“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也就是说,观即俯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以宇宙天地和自然万物为观照对象,以此开启自己的心灵世界和精神旨归。

现代学家宗白华先生说过“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心得,最后,与眼前的大海融为了一体,反观再现了诗人自己的性格和气质——沧海那般孕大含深、动荡不安。这一刻,诗人已超越有限的凡夫,“游心太玄”,达于永恒的宇宙精神了。

可以说,一个“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其审美境界是“天人合一、时空合一”的。在《短歌行》曹孟德发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喟叹,是对时间的一种“观照”。《观沧海》是对空间的观照。

洪波涌起的上一句下一句

《观沧海》,gIxHJhkwS那一股英雄之气,浩渺苍茫

“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

《龟虽寿》里的曹操,用遒劲豪迈,沉雄开阔的笔触,为gIxHJhkwS我们塑造了一个自强不息、 锐意进取的烈士形象。

《短歌行》里的曹操,用沉稳顿挫的笔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求贤若渴、胸怀天下的王者形象。

《蒿里行》里的曹操,用简洁明了的白描手法,展现了久经战乱、民不聊生的景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对底层原由网民众极富同情的诗人形象。

而《观沧海》里的曹操,则是用慷慨悲凉的笔调,塑造了一个海一般有着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的英雄形象!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洪波涌起的上一句下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17443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