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筝吐绝调下一句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朱晦庵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他们的特点不仅见于道德上的虚伪,而且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叫人起不美之感。无论是“俗人”或是“伪君子”,他们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像柏格森所说的,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只能作喜剧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艺术的。

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班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划也不肯苟且。王荆公作“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时,原来“绿”字是“到”字,后来由“到”字改为“过”字,由“过”字改为“人”字,由“人”字改为“满”字,改了十几次之后才定为“绿”字。即此一端可以想见艺术家的严肃了。善于生活者对于生活也是这样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曾子临死时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门人把它换过才瞑目。吴季札心里已经暗许赠剑给徐君,没有实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郑重地把剑挂在徐君墓旁树上,以见“中心契合死生不渝”的风谊。像这一类的言行看来虽似小节,而善于生活者却不肯轻易放过,正犹如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小节如此,大节更不消说。董狐宁愿断头不肯掩盖史实,夷齐饿死不愿降周,这种风度是道德的也是艺术的。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

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全以它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往往出乎一般人之意料。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着;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苏东坡论文,谓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这就是取舍恰到好处,艺术化的人生也是如此。善于生活者对于世间一切,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孟敏堕甑,不顾而去,郭林宗见到以为奇怪。他说:“甑已碎,顾之何益?”哲学家斯宾诺莎宁愿靠磨镜过活,不愿当大学教授,怕妨碍他的自由。王徽之居山阴,有一天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忽然想起他的朋友戴逵,便乘小舟到剡溪去访他,刚到门口便把船划回去。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这几件事彼此相差很远,却都可以见出艺术家的豁达。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

(选自www.58yuanyou.com朱光潜《谈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缺乏本色的“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而伪君子则是“沐猴而冠”,他们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

B.艺术的生活是本色的生活,是感到怎样的情趣就现出怎样的言行风采的谐和完整的生活。

C.善于生活者不肯放过生活中的小节,正是这种对于人生的严肃认真才使得他们的生活艺术化。

D.艺术家不仅知所取,也知所舍,他们的取舍和一般人是截然相反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艺术化生活为论题,先破后立,在否定了俗人与伪君子的生活态度后,分析了艺术化生活的特征,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将艺术化的生活态度与艺术家对待艺术的态度相提并论,运用类比说理的技巧指出艺术化的生活特点是严肃与豁达并举。

C.文章第三段不厌其详地叙述王荆公改字的例子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在艺术范围内的严肃态度。

D.文章第四段举孟敏堕甑不顾而去、斯宾诺莎磨镜过活、王徽之雪夜访戴逵“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之例证明艺术家同时并有严肃和豁达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拥有艺术化人生的人,生活是不会落到喜剧里去的。

B.对大节的坚守、对小节的执着是一个对待生活彻底认真的人的本色风度,这种风度里包含了人物对道德的真诚追求。

C.一般人对艺术家的取舍感到意外,是因为他们的取舍标准不同。艺术家的眼光往往是超乎功利,取乎和谐的。

D.晋代一些只知豁达而不知严肃的清流名士,洒脱自在,但他们的人生算不上作者眼中的艺术化人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PISA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显示,相比于英美等国的中学教育而言,我国中学生缺乏对自我人生规划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这将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障碍。在新高考背景下,教育综合改革已经取得诸多成果,但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挑战,如学生如何选择课程等问题。事实上,新高考改革中的选科虽然是学生选择课程学习的问题,但却需要统筹考虑兴趣爱好、课程选择、专业报考和生涯发展之间的关系。目前,学生在部分科目及科目组合选择上,更多还是由成绩定取向,甚至放弃自己的兴趣,在“学业—专业—职业—生涯”之间还没建立起内在的关联。这一现象背后,实则是学生选择能力不足、课业压力过大、对未来大学就读专业认知欠缺等问题,也暴露出以往高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

因此,生涯规划教育向基础教育前移,能促进高中生生涯规划意识的形成和成熟,使其获得全方位的成长和提高,有助于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求,也能有效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摘编自报道《生涯规划教育:自主探索体验引导》,《中国教育报》2019年9月19日)

材料二: 东南沿海某省份高中学生自我认知情况调查表

(表一)

选项

十分了解(%)

基本了解(%)

了解不清(%)

未曾考虑(%)

爱好

28.8

62.2

7.9

1.1

性格

27.6

58.1

13.4

0.9

目标

24.4

51.3

21.9

2.4

(表二)

选项

很强(%)

较强(%)

一般(%)

不具备(%)

学习能力

24.0

33.0

40.6

2.4

沟通能力

18.9

32.7

44.8

3.6

创新能力

16.7

31.2

49.9

2.2

竞争能力

22.3

27.6

47.0

3.1

规划能力

14.6

31.7

47.7

6.0

(摘编自《东南沿海某省份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材料三:

生涯规划教育和学校特色发展可以做到融合互通、互促发展,两者有机结合不仅使特色发展更有内涵和生命力,也使生涯规划教育更具成效。为此,学校开始探索构建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而在高中阶段实行生涯规划教育,首先要在理念和实践层面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与大学教育衔接不够的问题;二是学生社会实践和生涯体验实践及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

许多学校提出了“自主探索、体验引导”的生涯规划育人理念,基于行动教学导向,从学生终身发展出发,制订“三自”高中生生涯教育总体目标。通过对国内外生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再结合学校实际,整体规划,提出了“自由心灵”“自觉追求” “自主探索”的学生生涯教育目标,多校设定了生涯认知、生涯体验、生涯选择的三年分阶段目标。在三年学业整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衔接大学”的高中生生涯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包括高一年级生涯规划通识课程、生涯教育活动,高二年级生涯规划体验、课题自主研究,与中高职学校合作开设专业体验课,高三年级与大学合作开设虚拟班、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等。

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在新的高考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有效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能够使学生对未来有着更好更科学更合理的规划,这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还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发展,通过这种教育制度的实施,学校全方位帮助学生成为国之所需的有用之材。

(摘编自《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如何发挥实效》,中国新闻网2019年11月26日)

4.下列对“生涯规划教育”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生涯规划教育,能促进高中生生涯规划意识的形成和成熟,也能帮助学生满足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求,还能有效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B.在《东南沿海某省份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现状调查报告》中,相较于性格与目标,被采样学生对自己的“爱好”更了解,此项占比最高。

C.生涯规划教育和学校特色发展可紧密融合、互通互促,二者有机结合能相得益彰,为此,学校积极开展对构建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探索。

D.多校以“自主探索、体验引导”为生涯规划育人理念,以行动教学导向为基,从学生终身发展入手,制订“三自”高中生生涯教育总体目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指出,高中阶段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会导致学生由成绩定取向,甚至放弃自己兴趣等现象。

B.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学生自我认知情况调查表显示,对被采样的学生来说,有半数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沟通能力、竞争能力和规划能力较为欠缺。

C.高中生生涯发展教育课程体系面向高中学段的三个年级,授课内容符合学情,分年级授课,涵盖体验、活动、自主研究等丰富多彩的形式。

D.材料三告诉我们,在新高考背景下,生涯规划教育虽处于自主探索阶段,但能促进学生发展,从而达到学生自我认知的最终目的。

6.根据上述材料,简述新高考背景下如何让高中生更好地进行生涯规划?(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黄原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其历史可追溯至周。周以后,历代曾分别在这里设郡、州、府,既是屯兵御敌之重镇,又是黄土高原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现在作为地区首府,管辖着黄原市和周围十五个县。

该城坐落在一个大川道里,被连绵的群山包围。黄原河由北向南穿城而过,于几百里外注入黄河。市区在黄原河上建有两桥,连结东西两岸。市中心的桥建于五十年代,称为老桥;桥面相当狭窄,勉强可以对行两辆汽车。上游还有一座新桥,桥面虽然宽阔,但已在城市外围,车辆和行人不像老桥这样拥挤。

黄原城以老桥为中心,形成了几个主要的区域。大桥以东统称东关,因为汽车站在这里,各种杂七杂八的市场摊点和针对外地人的服务性行业也就特别多。东关大桥头也是出卖劳动力的市场,经常像集市一般涌满了各地漫流下来的匠人和小工,等待包工头们来“招工”。

当孙少平背着破烂行李,从拥挤的汽车站走到街道上的时候,他便置身于这座群山包围的城市了。他恍惚地立在汽车站外面,愕然地看着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一刹那间,他被庞大的城市震慑住了。

这就是我要开始生活的地方吗?他在心里发出疑问:你,身上带着十几块钱,背着一点烂被褥,赤手空拳来到这里,你怎样才能生活下去呢?

这一切他全然不知道。

孙少平发了一会愣怔,便迈着沉重的脚步,往前走去。

到东关大桥的时候,他看见两边的人行道上,挤满了衣衫不整、穿戴破烂的人。他们身边都放着一卷简单的行李;有的行李上还别着锤、钎、刨、錾、方尺、曲尺、墨斗。这些人有的心慌意乱地走来走去,有的麻木不仁地坐着,有的干脆枕着行李睡在人行道上。少平马上知道,这就是他的世界。他将像这些人一样,要在这里等待人来买他的力气。

他自然地加入了这个杂乱的阵营,找了一块空地方把行李搁下。他不熟练地卷起一根旱烟棒,靠着铺盖卷抽起来。此时已经是下午,黄原河被西斜的太阳照耀得金光灿原由网烂,大片的楼房已经沉浸在麻雀山的阴影中。刚从寂静的山庄来到这里,城市千奇百怪的噪音听起来像洪水一般喧嚣。尽管满眼都是人群,但他感觉置身于荒无人烟的旷野。一种孤单和恐慌使他忍不住把眼睛闭起来。现实的景象消失了。他通过心灵的视觉,却看见了炊烟袅袅的双水村,看见夕阳染红的东拉河边,饮饱水的黄牛抬起头来,静静地凝视着远方的山。

“唔……”他呻吟般地发出一声叹息。

严酷的现实横在这个漂泊青年的面前。他既没有闯世的经验,又没有谋生的技能,仅仅凭着一股勇气就来到了这个城市。

他久久地闭着眼睛,内心痛苦而烦乱,感觉自己在这里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那么,返回双水村吗?这很容易,明天早晨买一张汽车票,大半天就回去了——回到他那另一种苦恼之中……可是,他怎么能回去呢?

“不!”他喊叫说,睁开了眼睛。周围有几个人在看他,脸上显出诧异的神色。

孙少平尽量使自己振作起来。他想:他本来就不是准备到这里享福的。他必须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过去的生活都已经成为历史,而新的生活现在就从这大桥头开始了。

这种自我安慰的想法,使孙少平的心平静了一些,他开始谋算自己眼下该怎么办

他没想到聚在东关“找工作”的人这么多。每当一个包工头,嘴里噙着黑棒烟来到大桥头的时候,很快就被一群揽工汉包围了。包工头就像买牲畜一样打量着周围的一圈人,然后挑选几个人带走。带走的人就像参加了工作一样高兴;没被挑上的人,灰心地又回到自己的铺盖卷旁边。

当又一位嘴噙黑棒烟的家伙来到大桥头的时候,少平毫不犹豫地跟随众人,挤到了他的跟前,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选拔。

这人扫视了一下周围,说:"要三个匠人!"

“要不要小工?”有人问。

“不要!”

那些匠人便带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把赤手空拳的小工攉在一边,纷纷问包工头:“一个工多少钱?"

“老行情!四块!”

所有的匠人都争着要去,但包工头只挑了其中三个身体最好的带上走了。

孙少平只好沮丧地退回到砖墙边上。

麻雀山后面最后一缕太阳的光芒消失了。天色渐渐暗下来,路灯都亮了——黑夜即将来临。

孙少平仍然焦急地立在砖墙边上,看来这工不好上!至少今天是没有任何希望了!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对东关大桥揽工队伍的详细描写既衬托了孙少平初闯世界的生涩,也让他对自己所要面对的生活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B.小说在塑造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时没有回避现实,而是如实描写了孙少平揽工的艰难,体现了底层奋斗者的艰辛,具有现实主义特色。

C.小说精于细节描写,令人如临其境,如对嘴里噙着黑棒烟的包工头挑选揽工汉的描写,就带有强烈的生活气息,突出了包工头的凶恶跋扈,带给读者强烈的真实感。

D.小说语言朴实生动,既有贴合人物的准确描摹,又有对自然环境的诗意呈现,朴实中流淌着灵动。

8.小说前三段中的社会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6分)

9.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通过老人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他的硬汉精神,本文通过对孙少平的心理活动描写展现了这位少年身上哪些丰富的硬汉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少为县吏,折节读书。太平兴国二年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洪州,恕以乡里辞。改澧州。澧自唐季为节镇兼领,吏多缘簿书干没为奸。恕尽擿发其弊,郡中称为强明,以吏干闻。

会契丹引去,召入为户部郎中、户部副使,迁右谏议大夫、知澶州。驿召为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太宗谕以农战之旨,恕对曰:“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执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太宗曰:“卿第行,朕思之。”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已,营田之议遂寝。

恕每便殿奏事,太宗或未深察,必形诮让。恕敛板踧缩,退至殿壁负立,若无所容。俟意稍解复进,悫执前奏,终不改易,如是或至三四。太宗以其忠,多从之。迁礼部侍郎。真宗即位,加户部,命条具中外钱谷以闻。恕久不进,屡趣之,恕曰:“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真宗嘉之。

咸平二年,帝北巡,充行在转运使。俄以母老求解,拜吏部侍郎。恕事母孝,母亡,哀慕过甚,不食荤茹,遂至羸瘠。起复视事,迁尚书左丞、权知开封府。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真宗曰:“卿求一人可代者,听卿去。”是时寇准罢枢密使,恕即荐以自代,遂以准为三司使,恕为集贤学士、判院事。准即检寻恕前后改革兴立之事,类以为册,及以所出榜,别用新板,躬至恕第请判押。恕亦不让,一一押之,自是计使无不循其旧贯。

(节选自《宋史陈恕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执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B.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执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C.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执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D.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执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所取。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如咸平;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基本上一帝一年号。

D.吏部,六部之一。主管文职官员的考课、任免、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恕为官清廉,襟怀坦荡。他因自己家在洪州而辞去洪州通判之职,后改任澧州通判,在病情加剧时上表请求任馆殿里的闲职,用获得的俸禄来解决家贫之急。

B.陈恕一心为公,忠于国事。在偏殿奏事,太宗有时没有深察,常提出责问。他就收回手板恭敬不安地不断后退,等皇帝气消了一点后,又恭敬地上前奏事,不改变自己立场。

C.陈恕非常孝顺,事母尽心。母亲年老,他曾请求解官回家服侍。当母亲死后,他又因过度哀伤,不吃荤腥,以至于瘦弱不堪。

D.陈恕擅长识才,举贤任能。他为集贤殿学士、判院事时,就推荐当时被罢枢密使之职的寇准,举荐他代替自己,真宗就任寇准为三司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恕尽擿发其弊,郡中称为强明,以吏干闻。

(2)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①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以“听秦筝”点题,“抽弦促柱”的动作描写展现了弹筝者技法的高超,“悲怨”是诗人听筝时最突出的感受,下文围绕“悲筝”展开丰富描写。

B.颈联用一“独”字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用一“空”字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

C.尾联以“离别恨”直接抒发离别之苦,“江南歧路洛阳城”,写出南北远离、两地之思。

D.全诗重点写“声”,但没有直接描写筝声,而是通过侧面描写展现筝声。

15.梁朝沈约有云,“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本诗颔联在传递这种“绝调”时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高》中从时空的角度写出自己羁旅之愁与体衰孤独之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 ,________”两句刻画出了周瑜指挥若定的青年将帅形象。

(3)辛弃疾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准备,如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之雄心,只怕会有“ ”的结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自宋代以来,对于上古金石碑铭的审美,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将这种借助器具追怀历史的审美趣味称为古雅。可以认为,(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借助器物,将遥远的历史拉入人生现场,为空间性的当下生活 了历史和时间。或者说,我们通过古雅,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是让它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古器物的存在,使抽象的往昔历史变得坚实,变得可感,变得 ,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因此前所未有地富有 。

中国金石学 证经补史,这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审视古器物的基本原则,就是认知先于审美。没有认知基础的审美,是盲目的审美,是假装在审美。就此而论,如何在追求古雅生活趣味的同时激活历史,是我们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古雅是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

B.古雅是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辅以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

C.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原由网就是古雅

D.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是古雅,它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

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植入 光彩夺目 立体感 发祥

B.移入 光彩夺目 立体感 发端

C.植入 精彩纷呈 纵深感 发端

D.移入 精彩纷呈 纵深感 发祥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通过古雅,不仅仅我们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B.通过古雅,我们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C.通过古雅,我们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是让它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D.通过古雅,我们不是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是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语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教育课程。不必提更遥远的传说, 。早在周代就有史籍记载宫廷教育的六科——“礼、乐、射、御、书、数”。“书”是识字,当然属于语文;“数”的教科书《九章算术》一直与“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学)同科,是用语文的方式编写的;“礼乐”要训练,但观念、规范写在经书上,也要阅读文本,理解文意,其实就是高级语文。当时的宫廷教育分文武两科。礼、乐、书、数属于文科, ;但是,“射御”既然是在“礼乐”的覆盖下,也是要阅读和理解文本的。由此可见, 。西周至今3000余年,不可谓不早。社会变,语文不能不变;但是,这样一门古老的课程,自然会有万变不离其宗的中国体式,保留着太多的传统,也形成了太多的习惯。

2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受疫情影响,购货商不营业,交通运输成本增加,很多农产品滞销。以肉嫩汁多、甘甜可口、富含VC、具有健脾清肺功效而著名的广丰马家柚也面临着销售困境。在网络的助力下,望柚兴叹的农民朋友走上了直播促销之路。

为了帮助农民朋友渡过难关,请品尝过马家柚的你,为家乡的农民朋友写一则广告语。

要求主题突出、简单易懂、朗朗上口,不超过20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伦敦霍乱暴发,很多人染病死去。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霍乱病毒在空气中繁殖传播。斯诺医生却认为,霍乱病毒可能从口而入。经过艰原由网苦调查发现,死亡病例几乎都集中在布劳德大街,越靠近那个公用水泵,死亡病例越密集。斯诺医生得出结论:霍乱传播介质是水,引发霍乱的是布劳德大街的水泵。并且力排众议,建议停用水泵。禁令下达不久后,霍乱疫情逐渐消失。

读了这则材料你受到怎样的启发?请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 ( A以偏概全,原文是“‘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C强加因果,原文没有指出二者的因果联系。D 曲解文意,判断绝对。原文是“往往出乎一般人之意料。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而不是取舍截然相反。)

2.D (举三者之例是为了证明善于生活者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

3.A (原文是“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艺术的”,可见拥有艺术化人生的人,生活也有可能是落到喜剧里的,反向推理不成立。)

4.A (A 项,“生涯规划教育”偷换概念,原文是“生涯规划教育向基础教育前移,能促进高中生生涯规划意识的形成和成熟,使其获得全方位的成长和提高,有助于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求,也能有效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可见“生涯规划教育”应是“生涯规划教育向基础教育前移”。)

5.D (D项,“达到学生自我认知的最终目的”无中生有,原文是“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在新的高考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有效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能够使学生对未来有着更好更科学更合理的规划,这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6.(1)学生方面:要增强对自我人生规划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提升对自身性格目标、各项能力与社会职业的认知力,在选课时建立专业与职业生涯之间的关联。(2)学校方面:从学生终身发展出发,结合学校实际,整体规划,构建高中生生涯发展教育课程体系。(3)国家方面:以选课改革与相关政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规划人生。

7.C (“突出了包工头的凶恶跋扈”错误,应该是盛气凌人、傲慢无礼。)

8.①环境上,写黄原城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交待人物活动的场所。②情节上,为下文写人员集中熙来攘往的热闹场景做铺垫,并推动情节发展。③形象塑造上,铺叙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烘托人物置身繁闹中的孤独寂寞、恐慌不安。④写作效果上,环境描写具体细致,画面感强,增强吸引力与可读性,便于读者展开联想想象,如临其境。(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满分)

9.①寻求突破的觉醒意识。孙少平不甘心固守在双水村,为了摆脱原生态的贫穷,他凭着一股勇气走出双水村,来到黄原城开始新的人生。②战胜怯懦的强大心理。孙少平赤手空拳来到黄原,感到孤单恐慌,无法掌握命运,但他能及时调整心态,让自己振作起来,这体现了他强大的内心世界。③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遇到困难时,他没有选择逃避回双水村,而是告诉自己过去的生活已成为历史,他必须在这个城市活下去,这体现了他矢志不渝的品质。

10.A (句意:古时候兵从百姓中临时征集,没有军情就种地,敌寇来了就当兵打仗。现在的战士都是招募来的,补给都要依靠官府,如果让他们冬天持兵器抵御敌寇,春天拿着锄头种田,万一有什么变故,后悔都来不及啊。)

11.C (明清以前一个皇帝往往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般为一帝一年号。)

12.D (“他为集贤殿学士、判院事时,就推荐当时被罢枢密使之职的寇准”错,原文“是时寇准罢枢密使,恕即荐以自代,遂以准为三司使,恕为集贤学士、判院事”,意思是“当时寇准被罢枢密使一职,陈恕就举荐他代替自己,真宗就任寇准为三司使,陈恕为集贤殿学士、判院事”,可知陈恕担任集贤殿学士、判院事是在推荐寇准之后。)

13.(1)陈恕揭发其中的所有弊端,郡中都称赞他精明强干,他凭借做官有才干闻名于世。(得分点:尽、擿发、强明、以、闻)

(2)(陛下)如果知道府库充实,恐怕生出奢侈之心,臣因此不敢上报。(得分点:恐、侈、是以、进、补充主语)

14. D (“没有直接描写筝声,通过侧面描写展现筝声”错误。颔联就是正面描写。)

15. 诗人运用了联想(想象)和通感(比喻)的技巧。(2分)诗人想象筝声像柳条在春风中摇曳,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啾啼血。(2分)诗人巧妙地将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渲染了筝声中传递的惜别伤春之悲。(2分)

16.(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7. A(按前后语境推测,本处应是给“古雅”作诠释,承接前文,括号内容宜为“古雅是……”句式,排除C、D两项。B项,“辅以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改变了原文意思。)

18.C (“植入”是指像植树那样把一物安放到另一物中;“移入”指放入。此处应用“植入”,更准确生动形象。“光彩夺目”指光彩极为鲜明,令人眼花缭乱;也用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比喻有着优异的表现或是突出的成就。“精彩纷呈”形容美好的场面和事物纷纷在眼前呈现出来。此处应用“精彩纷呈”。“立体感”是指某件物品或艺术品的造型效果看上去好像就站在你的面前;“纵深感”就是根据透视原理在画面中表现出的空间深度。从语境“往昔历史”“人生和世界”看,应该强调“纵深”。“发祥”指兴起、发生,多指发生吉祥的事,侧重地域;“发端”指开始、起头。此处应用“发端”。)

19.B (原句的语病有:“我们”一词语序不当、“不仅仅......而是”关联词搭配不当、“通过”与“让它”重复赘余。A项,“因为”一词原由网,强加因果,语序不当,“我们”应在“不仅仅”前。C项,关联词搭配不当;重复赘余,“让它”与“通过古雅”重复。D项,关联词“不是…而是”改变原意。)

20.①只从史籍中就可知语文教育之久远 ②射、御则属于武科 ③一切教育均以语文为基础

21.参考答案:(1)广丰马家柚,健康味道好。吃了还想吃,就好这一口。

(2)广丰好山水,最甜马家柚。

(3)天生马家柚,自然好味道。

(解析:主题突出:要体现所卖产品的特点,考虑受众的消费需求。要有情境意识与对象意识:谁在卖,如何推销,考虑说话人的农民身份,表达要简单通俗。因为是口头表达,要求朗朗上口,能够押韵就更好。)

22.参考立意:

(1)拒绝从众,独立思考(2)真知源于调查研究(3)敢于坚持己见,以理服人

【参考译文】

陈恕,字仲言,是洪州南昌人。小时候做过县吏,改变旧习,发愤读书。太平兴国二年考中进士,担任大理评事、洪州通判。陈恕以自己家在洪州辞官(各朝几乎都有规定不得在家乡为官)。改任澧州通判。澧州自唐末起就是节度使兼管,官吏多凭借登记财物的账簿侵吞财物。陈恕揭发其中的所有弊端,郡中都称赞他精明强干,以做官有才闻名于世。

正好赶上契丹撤军,召入朝廷为户部郎中、户部副使,升为右谏议大夫、澶州知州。在上任的路上又奉旨任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宋太宗问他农业和作战的关系,陈恕回答说:“古时候兵从百姓中临时征集,没有军情就种地,敌寇来了就当兵打仗。现在的战士都是招募来的,补给都要依靠官府,如果让他们冬天持兵器抵御敌寇,春天拿着锄头种田,万一有什么变故,后悔都来不及啊。”太宗说:“那你先去上任吧,我再想想。”陈恕走了好几天,果然有诏书,只让士兵修缮城堡、开通疏导防护沟渠罢了,屯田的提议就搁置了。

陈恕每次在偏殿奏事,太宗有时没有深察,常提出责问。他就收回手板恭敬不安地不断后退,一直退到大殿墙边站立,好像无处容身。等皇帝气消了一点后,又恭敬地上前奏事,不改变自己立场,像这样有时会有三四次。太宗因为他的忠心,大多都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提升至礼部侍郎。真宗即位,加户部郎中,命令他整理列举京师内外的钱粮情况上报。陈恕许久不报,皇帝催促多次,陈恕说:“陛下年轻,如果知道府库充实,恐怕生出奢侈之心,臣因此不敢上报。”真宗很赞许他。

咸平二年,真宗北巡,让陈恕担任行在转运使。不久陈恕以母亲老了为由请求解任,真宗真宗任命他为吏部侍郎。陈恕对母亲很孝顺,母亲亡故,过度哀伤思慕,不吃荤腥,以至于瘦弱不堪。服丧期没满而起用,升为尚书左丞、代理开封府知府。陈恕已经生病了,还勉强亲自处理政事,几个月后病情加剧,上表请求任馆殿里的闲职,用获得的俸禄来解决家贫之急。真宗说:“你找一个可以代替你的人,就听任你离开。”当时寇准被罢枢密使一职,陈恕就举荐他代替自己,真宗就任寇准为三司使,陈恕为集贤殿学士、判院事。寇准就收检搜寻陈恕前后改革兴立的事务,分类成册,加上陈恕出的榜文,重新刻印,亲自到陈恕家请陈恕决断签署。陈恕也不谦让,一一进行签署,从此担任三司主管的官员都遵循他的旧制。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重原创,本文由资料整理整合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处理,谢谢!发布文章只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秦筝吐绝调下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17271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