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安与项伯有故下一句

君安与项伯有故下一句

《鸿门宴》深处的人和事

蔡宏伟

《项羽本纪》是《//www.58yuanyou.com史记》交响曲里最华美的乐章,而《鸿门宴》则是这曲华美乐章的一个负有转捩功能的乐段。走进《鸿门宴》的深处,我们会“读”到终古长新的人和事,他们在司马迁的如椽巨笔下一直想要和后人对话。

从“请往谓项伯”到“君为我呼入”

面对40万项羽军队的“压境”,项伯的“具告以事”与张良的“具告沛公”,无疑给了刘邦绝处逢生的良机。常人处此境地,必涕零感激、“利”令智昏。但“善将将”的刘邦,终究有其过人的才智和情商。当张良请他去自己营帐见项伯,“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时,刘邦却能“忙里偷闲”,用两个提问,硬是让张良“君为我呼入”,变成有恩于刘邦的项伯倒过来拜见刘邦。

刘邦的第一个提问是:“君安与项伯有故?”其用意是为了确认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一事的真实性。明确项伯与张良间存在非同寻常的关系后,刘邦问了第二个问题:“孰与君少长?”大敌当前,居然还有心思打听年庚!张良当然知道刘邦的用心。“吾得兄事之”,刘邦这样做,既笼络项伯,又给足张良面子。更重要的是,他可以不用走出自己的营帐,借口是为了好好招待项伯得做些准备工作。张良是何等聪明的人,当然早揣摩明白刘邦的戒备心理,所以顺坡下驴,“张良出,要项伯”,演了一出项伯倒过来拜见刘邦的戏。

从“请往谓项伯”到“君为我呼入”,刘邦冷静、沉稳、机变的政客形象跃然纸上。

君安与项伯有故下一句

缕述座次的用意蠡测

鸿门宴的宴会//www.58yuanyou.com座次说得很仔细,可谓之“缕述”。缕述座次的用意何在?我的解读可能比较“另类”。

先看文本: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除了出于叙述完整的考虑,我以为司马迁的用意还有这么几项:

一是为了显示张良地位的飞速提升。出席宴会的共5人,项羽一方的出场人物除项羽外,是季父项伯、亚父范增,张良作为刘邦一方除刘邦之外的出场人物,其地位是与项伯、范增颉颃的。除了有与项伯的特殊关系,也表明他在刘邦阵营里取得了第一谋士的位置。

二是告诉读者从宴会的5个人的关系大致能预告该事件的走向。从表面来看,宴席上项羽一方有3个人,刘邦一方只有2个人;实际上,项羽一方的项伯早已与刘邦“约为婚姻”,张良与之又有救命之恩,双方的对比不是3比2,而是2比3。更何况,项羽一方中的两个人还不能密切合作。鸿门宴事件的走向自然会越来越有利于刘邦一方。

君安与项伯有故下一句

范增的“主动”与张良的“被动”

鸿门宴举行期间,刘邦始终处在范增蓄意要除之的危险境地。与张良的救助相比,范增似乎既“主动”又“占先”。在用玉玦暗示项羽下决心杀刘邦不奏效后,范增“召项庄”,并且这样布置任务:“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www.58yuanyou.com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段话粗读,会觉得范增把利害、策略分析、交代得清清楚楚;细读则会发现,范增这样布置任务,至少有三点失策:一、“君王为人不忍”一句,让项庄知道本方决策层在杀刘邦一事上意见不统一;二、如何杀刘邦是项庄的事,范增的指导会影响项庄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三、“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一语虽系交代杀刘邦是利害攸关之事,却满含了威胁的弦外之音,且有把自己置身事外之嫌,肯定会影响项庄执行杀刘使命的心情。

相反,“被动”的张良在项庄舞剑的紧急关头,来到营帐外,却是用“启发式教学”来引导樊哙闯帐缓解险情。见到樊哙,张良先不开口,等着樊哙来问。这有利于发挥樊哙的主观能动性。樊哙问了“今日之事何如?”张原由网良才说:“甚原由网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要言不烦,情况“甚急”。于是水到渠成,樊哙主动请缨:“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张良用自己的“被动”,换来了樊哙的“主动”。

而“主动”的范增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刘邦溜之大吉。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君安与项伯有故下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12128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