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是什么意思

习惯是什么意思

摘要:“习惯”一词在杜威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反复出现,遗憾的是研究者对它的重要性没有过多关注。杜威在他的中期著作《人性与行为》中认为,冲动和理性从属于习惯,此lOOAqQC种论断与亚里士多德的理性论和卢梭的天性论截然不同。杜威意图通过习惯这一概念,批判传统社会经验的隔离、保守和人际关系的自私自利,以及旧教育在其中扮演的消极角色。他希望新的学校教育能够培养具备反省思维的个人习惯,联合生活的社会习惯,以实现民主社会的建设和人类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考察可以判定,“习惯”是杜威教育思想理论的核心概念,统摄了冲动、经验、思维、民主等基础概念。

关键词:杜威;习惯;民主;经验

习惯的力量渗透在人类社会及其行为的任何一处。杜威在中期著作《人性与行为》(1921)的前言中声明:尽管冲动与理智的作用是理解个体性心理活动的关键,但对习惯以及对不同类型习惯的理解仍然是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关键之所在。冲动与理智是从属于习惯的......[1]3 1927年,他在《公众及其问题》中说道:习惯构筑了人类行为的主体部分。[2]1“习惯”这一用语在杜威的著作中反复出现,并且作为重要概念构筑了其教育思想理论大厦。Kilbridge习惯是杜威教育哲学的基础性概念(a root-concept)。[3]2遗憾的是,在繁复众多的杜威教育理论研究中,与经验、思维、兴趣、道德、民主等概念相比较,这一概念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它频繁地出现在杜威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却被长期遗忘在黑暗的角落里。杜威一生的教育志向可以这样概况:为改造旧的个人与社会习惯而努力,为建设新的个人与社会习惯而奋斗。民主社会建设的目的,在于民主产生出一种社会情境,最大化地瓦解导致传统习惯僵化的因素,最大化地孕育生长的习惯及其发展。教育的作用在于能够在传统习惯变的根深蒂固之前影响儿童,并充分利用仍然具有的可塑性,为重建这个世界提供一种路径。[1]11

一、溯源习惯:本意与社会意义

习惯这一概念在世界教育思想史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遗憾的是,因为人们过于强调与之相对的某些概念,忽略了习惯的重要内涵及意义。从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法国的教育思想家卢梭,及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无一不重视习惯所显露出来的教育意义,并发展出不同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赋予习惯“意见”的含义。[4]286他从哲学家的视角出发,认为城邦风俗主导了人们的观念。大部分人只看到了事物的部分知识,如同“洞穴”中的囚徒,以幻相为实在,没有接近真正的知识。因此城邦的教育应该根据人的天性,实施适应每个阶级的教育,移风易俗,实现城邦的真正正义。柏拉图承认习惯的价值,认为习惯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但是他更加重视知识与实在的价值。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沿袭先师的思想脉络,认为天性、习惯与理性构成了人之为人三个要素。如果三者不能有效协调统一,必须协调天性与习惯服从于理性,因此必须重视教育。在天性的基础上,构建良善的教育环境,人才能够成为良好德性的人。[5]56亚氏认为,习惯是道德德性的形成之源。灵魂的习惯本质上与环境的好坏密切相关。欲使习惯的品质得到提升,必须做出使习惯得到提升行动。正义的习惯必须行正义之事,自制的习惯必须通过自制。习惯是通过做出与之相同的现实活动养成的。[6]47-49

亚氏关于形成人的三要素理论,构成了卢梭的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的教育的蓝本。不过,卢梭把亚氏的重点反转过来,他认为天性高于理性,事物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自然教育。现实社会的强制的习惯扭曲了教育应有的模样。如果想改变教育,必须要改变环境。卢梭说,“只要人还处在同样的境地,他就能保持由习惯产生的习性。但是,只要情况一有改变,习惯就消失了,天性又回复过来。教育确实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7]10卢梭通过塑造爱弥儿这一人物形象,构建自然的教育环境以期培养一个具有事事自己探索习惯的人。

亚里士多德认为习惯居天性与理性之间,习惯要服从理性。卢梭www.58yuanyou.com重视天性,主张习惯要服从天性。杜威则认为,天性与理智都要服从习惯。杜威说:“冲动和理智是从属于习惯的,因为心灵只能被具体地理解为一套包含有信念、欲望和目的的体系,而这一体系又是在生理天赋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1]3杜威刻意强调,没有纯粹的理性或观念。不受先前习惯影响的纯粹理性是一种虚构,不受习惯影响的纯粹感觉同样是虚构的。习惯是人们思想和观念的材料,并且作为中介,过滤了所有到达我们知觉和思想之中的材料。人们行动的目的和命令都是通过作为媒介的躯体习惯和道德习惯的折射作用才传递给人的。[1]22

进一步说,人类自我就是从各种习惯中产生出来的。自我作为一种动态的结构,它由一种特定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习惯组织所组成,它以一种潜在的形式作为对特定行为模式的偏好而持续存在。因此,自我,或这些习惯的动态结构,无论是动态潜在的,还是现实的,都是一种持久的结构。[1]3不过,习惯作为一种持久的结构,难免产生重复之意,而且现实中具有“鸽笼式”心灵的人并不少见。[1]26杜威反对在重复意义上使用习惯。他希望在更加宽泛的意义上使用习惯,这样使用注定和通常用法不一致。他说:“虽然重复的倾向在许多习惯中存在,但并非是所有习惯。重复绝不是习惯的本质。习惯本质上是后天获得的各种反应方式或模式的一种倾向,但不是特定行为的倾向。习惯意味着对某一类刺激物的特殊敏感性或易接受性,意味着长期存在的偏好与厌恶,而不是特定行为的纯粹重现”。[1]29

那么杜威为什么要选择习惯这样一个容易被人误解、被扭曲的概念来构建其教育理论大厦呢?杜威说:“我们需要一个词语来表达那种受先前活动影响的、在此意义上是后天获得的人类活动;这种人类活动在其自身之内,包括了某种由行动中的次要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化或秩序化;这种人类活动从性质上说,是向外突出的和有活力的,即使当他不是明显地居于主导地位时亦如此。习惯即使在其日常用法中,也比其他任何词语更接近于指称这个事实。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个事实,也可以运用‘态度’和‘倾向’这些词语”。[1]28

经由习惯这一概念的使用,杜威构建了他的教育lOOAqQC理论大厦。一方面,他从传统习惯的重复属性出发,批判了传统社会的封闭和保守,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与自利,心智迟钝、懒惰和不合理的保守;[8]161另一方面,从习惯的开放性出发,通过学校教育对经验的改造,建构一个人们联合生活、关心共同目的的社会。人们逐渐具备反思思维、自我指导、不断生长的能力。一个联合生活的社会就是民主社会,它能够帮助那些在精神和身体方面很少反思的人跳出他们狭隘的世界,通过教育为他们提供巨大的刺激,把经验整理成一定的秩序和形式,以获得继续生长的习惯。[9]11

二、个人习惯与社会习惯

个人习惯与社会习惯存在着某种密切关联。杜威认为,通常的事实不是我们认为的“制度、社会风俗和集体习惯是由个体习惯联合而形成的”,恰恰相反的是,风俗或普遍一致的习惯的存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个体面对同样的情形并做出相似的反应所致。风俗的持续存在,在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个体在先前风俗所规定的条件作用下形成了他们的个人习惯。[1]37各种习惯不仅被儿童所学习,而且被群体所教授,形成了集体的社会习惯和个人习惯之间的互动和巩固。因此,它们必然是社会的,不仅在起源上如此,而且在被分享上如此;因为被教授的东西就是人们自己所做之事,所以,同样的习惯被教授给群体中不同的孩子。[1]导言

通常关于习惯的概念的两点见解:一点是把习惯等同于机械的和外部的动作模式,而忽视智力的和道德的态度。另一点是往往给习惯以坏的含义,把习惯和坏习惯等同起来。习惯是某种控制着他的东西,某种即使判断力谴责它都不易排除的东西。各种习惯和智力脱离到什么程度,这种习惯变成呆板的动作方法,或者变成奴役我们的动作方法就到什么程度。常规性的习惯就是不加思考的习惯;的习惯没有理智,是常规性的习惯。这种习惯控制我们,不是我们控制它们,是抹杀可塑性的习惯,丧失了变化的能力。但是,无论什么习惯,都标志着一种倾向,能主动选择习惯运行的环境。习惯能主动地寻找机会,转入全面的运作。习惯也具有理智的倾向。要了解习惯运行的环境,也有确定的方法。思维、观察和反思的模式变成各种技能和愿望,一同进入习惯。[9]57-59习惯使我们能控制环境,并且能为了人类的利益利用环境。所以,习惯具有开放性特征,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习以为常的形式,就是有机体的活动和环境取得全面的、持久的平衡;另一种形式是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活动,借以应付新的情况的能力。前一种习惯提供生长的背景;后一种习惯构成继续不断地生长。主动的习惯包含思维、发明和使自己的能力应用于新的目的的首创精神。这种主动的习惯和以阻碍生长为标志的墨守成规相反。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是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9]62

个人习惯包括心智习惯和行为习惯。杜威说,心智习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总是要形成的,区别在于好与坏。习惯一旦形成,就以其确定性“规范”人的生活。好的习惯是细心考察事物的习惯,是形成前后相关的连续性观念的习惯,是经过检查证据、检验推论在下判断的习惯;坏习惯是像蝗虫一样乱蹦乱跳胡思乱想的习惯,忽而轻信、忽而质疑的习惯,受情绪和情境支配的习惯。[8]80坏的心智习惯体现在思维上就是经验思维。经验思维的典型特征是在过去经验形成的固定结合的基础上产生某种期望的习惯,如闪电过后,总是期望雷声的到来。经验思维在某些情况下有其存在的价值,不过其缺陷也十分明显。如果依靠固定的结合而不加以验证,单纯相信事情甲之后会出现事情乙,实在会引起人们的错误信念。倘若遇到新异情境,因循惯例的思维将不知所措。同时,这种思维会造成心智的进一步迟钝、守旧。[8]160-161

坏的心智习惯由经验思维主导,生发出一套具有明显特征的行为习惯。这种行为习惯因为对确定性的偏爱,不喜欢理智上的悬而不决和犹豫,它倾向断言;它喜欢事物不受干扰,固定不变,把未经考察的事物视为确定;容易把众人称赞和欲望相投之物当成测量真理的标准。即使进入科学的实验情境,这种倾向的心智出于对确定性的追求,倾向缩短实验过程,违反规则。如果实验失败,他们不是对计划、材料进行分析,而是喜欢抱怨环境和命运的不公。[9]206

在这样的社会里,有些信念经过反复灌输,成为教条。这些教条经过传道者——教育者——卫道者的多重宣扬与渗透,成为公认的权威。因此,一些被认为是美德的行为被确立起来,它们是:被动、驯服和默许。这样的社会,喜欢引证古老的定律和一大堆没有经过验证的事实,喜欢把眼光投向过去。他们厌恶新奇、多样和探索,凡是与既定规则不符合的异端邪说与新发现都会受到迫害。[8]162这种社会里很少有共同利益,社会成员间没有共同的利益,没有自由的交往。出于恐惧、惩罚,刺激和反应都是的片面的、机械的。不过,为了共同的利益,社会内的小集团和团伙依旧需要在小范围内相互联系。但这种利益是“自己的”,私利的,由此形成了一个小团伙或小集团的孤立状态或者排他性质,突出了明显的反社会精神。这种私利使它与其他社会集团隔离。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既得利益,而不是通过更开阔的关系取得狭隘经验的改造与进步。这样的群体都可以找到反社会的精神。在国家,是国家间的彼此隔离与对立;在家庭,则只是“各家自扫门前雪”,与广大社会的生活没有联系;在学校,则是和家庭、社会的利益分离。社会上,还有贫富的划分以及有学问的人原由网和没有学问的人的划分。这样的隔离,导致了一个www.58yuanyou.com最严重的后果,就是生活的僵化和制度形式化,任群体内静止和自私自利的观念持续永存。生活在这样社会里的群体,害怕与别人交往,害怕毁灭习惯,把外来人视为仇敌,生活在自己狭隘的经验和习惯世界中。[9]95-96

民主社会的生活的意义在于建立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打破这种僵化、隔离和对立的生活模式,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间的障碍,使人们能够看到他们过去看不到的全部生活的意义。自由的交往、共同的利益和广阔的经验,使得每个人必须对数量更大、种类更多的刺激做出反应,促使每个人的行动必须参照别人的行动,考虑别人的行动,改变他自己的行动。民主社会的两个标准要素,第一,有着数量更大、种类更多的共同利益,并且依赖把这种共同利益作为社会控制的因素;二是打破过去社会群体间的隔离状态,使他们之间实现更加自由的相互影响,改变社会习惯。通过应付多方面的交往产生的新情况,社会习惯得以不断地重新调整。[9]97

令人遗憾的是,在许多快速发展、社会化程度很高的所谓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沟通依旧停留在机器般的水平,人们相互利用而不关心彼此情绪和理智的倾向。这种社会关系形成了一种发布命令-接受命令机械社会互动模式,而互动的人之间没有共享的目的和沟通的兴趣。因此,必须寄希望于教育,通过教育对经验进行改造,对顽固、坏的个人心智习惯进行指导,使他们跳脱出对过去经验的依赖。在杜威看来,学校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经验的不断改造获得不断生长的习惯。

三、旧学校教育与习惯养成

杜威把对坏的个人习惯和社会习惯的改造寄希望于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他认为,学校教育能够使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风俗习惯的青少年混合在一所学校里,为大家创造一个新的和更为广阔的环境。共同的教材使大家习惯于统一的观点,比任何孤立群体的成员看到更为广阔的前景。好的学校教育能在三个方面改变个人与社会的习惯。第一,学校建立了一个简化的环境,对复杂的文明进行逐步、有秩序地学习,让儿童参与、理解复杂的社会关系,形成好的心理习惯;第二,学校排除社会的丑陋现象,以免影响儿童的心理习惯;第三,学校教育能够平衡社会资源和联系,使每个人突破其所在的群体的限制,与更广阔的环境建立充满生气的联系。[9]26-28然而,传统的学校教育,却在各个方面制造出了与民主社会相背离的个人习惯与社会习惯。这些习惯,正在被系统地、规模地生产,而且如果没有新教育的介入,将会以巨大的惯性长时间地存在。

首先,传统学校教室的常规布局支离了学生联合生活的可能性。这个格局,我们闭眼睛都能想象到:课桌和椅子一列列整齐地排在教室中,每个学生只占一块桌椅大的地方,上课间不能走动,不能交头接耳。这样的教室布局不是用来活动和联合生活的,而是用来静听的。这样布局的好处是能够尽可能多地管理更多的学生,把儿童看成单个人的集合体。儿童的行动,是自己把自己变成单个人,变成了一个在教室、家庭、户外任何一个地方都又具有显著个人特点的人。[10]40其次,学校使用统一的课程和方法肢解了任何多样性经验存在的可能。课程是按照成人的标准制定的,是教育官员、教育局和教师安排好的,按照学年的方式被适当分配,儿童需要在最少的时间内接受这些教材,接受越多越好。有一大堆——数量是固定不变的——现成的结果和技能要所有儿童在同一时间内以同样的程度、方式学会。[10]40没有任何机会适合不同的能力和需要。学校教育的经验学习变成了只跟书本有关的经验学习,成了如此普遍的现实。以至于儿童被送到学校这个学习经验的地方,是世界上最难得到经验的场所。第三,为了便于管理,教师通常采用惩罚或者奖励的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人安排好的、与自己生活没有联系的抽象的符号。所以,学生为了避免惩罚的痛苦,或者为了一个遥远的未来的目标,不得不接受教师的权威。所以,传统学校(旧)教育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统一课程和教学法。重心在教室,在教科书及在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惟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

所以,旧的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了制造了孤立了个人、自私自利的个人,把联合生活看成是犯罪的个人。杜威说:“单纯地吸收事实和真理,完全是个人的事情,很自然地流于自私自利。缺乏鲜明的社会动机而只求单纯的学习收获,即使有了成绩,也不能明显地益于社会。”“这种流行的风气是如此普遍,以至一个儿童对另一个儿童的帮助就算是犯罪”。[10]30-31单独的行动只会产生单独的结果,即使放在一起,也不会产生真正的联合或交往。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把他自己行动的结果看作和别人所有的事情有关,并考虑他们的行为对他自己的后果,那么他们就有了共同的思想,他们的行为就有了共同的意愿。[9]37

第二,不以儿童的本能、习惯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教育,用外在标准强迫儿童学习,使儿童产生注意力分裂的习惯。杜威认为,一个好的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包括原始的本能和获得的习惯。[9]119如果学校教育做不到这一点,而是在儿童之外另外树立一套标准的象征性符号系统,并赋予其标准的价值,恐怕会产生一种儿童在其公开承认的标准与他自己实际的标准之间的分裂。他会遭受到做他真正喜爱的事和做他知道将会赢得别人赞许的事之间的冲突和痛苦。所以,教育应该在儿童已有的倾向和习惯的基础上,并赋予这种习惯令人尊敬和有效的感觉,否则我们的教育会令学生产生分裂的痛苦,分裂的人格与分裂的注意力。[9]252-253

第三,旧的学校教育倾向教授给儿童一种机械的训练,这种训练束缚了经验扩充和生长的可能性,养成了儿童机械、呆板的习惯。以字词的学习为例,如果儿童只注意字形,选择字形所给的刺激以及口读默写的运动反应,而不顾这个词和其他事物的联系,那么协调迁移的范围就十分有限。我们接受训练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仅仅注意狭隘的上下文中的视觉形状,训练拼读字的能力,一种联系需要领会意义的活动,如上下文,词源等来看视觉形状。这两种训练得到不一样的效果,一种是机械的、呆板的、不变与专门化。另外一个动作是时刻变化的,没有两个动作完全相同;需要应付新的突发事件,形成灵活的协调。[9]74-75学校的很多工作,就是制定规则,让学生照做,甚至学生做了之后,也不去引导学生了解方法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比如说,答案和方法间的关系。这种方式,不能让人增加对活动意义和联系增加认识,反而限制了经验的拓展,强化了机械的习惯。良好教育的作用在于,使科学的方法进入学生的习惯,让他们摆脱单凭经验的方法和单凭经验的程序而产生的惯例。科学能够使经验从所有纯粹个人的经验和严格属于直接的经验中解放出来,产生一种抽象,以有意识的方式把蕴藏在过去经验的意义通过符号的方式迁移到新的经验上,加以运用,指导别的经验。科学通过智力规划与控制新经验,使人们不受习惯控制,不断进行有系统地、有意识的、广泛的经验探索。[9]242-245

四、新习惯培养与民主社会建设

民主社会比较专制社会而言,能够带给人类带来更多福祉。个人与社会习惯的僵化,是民主社会建设的可怕对手,而脱离经验、一味强调权威教材的学校教育又强化、巩固了习惯的僵化,使个人趋向自私自利,使社会和国家趋向孤立和隔离,限制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民主社会的建设,需要通过教育的指导,协调天性、经验和理性的发展,培养人们良好的习惯。

(一)重视本能冲动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基础

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首先,不能把这种未成熟的状态与成人比较,把它当作某种缺乏和缺陷,需要成人帮助填补,也不要把幼儿对成人的依赖看成软弱无能。我们应该看到这种依赖中蕴藏的能量,一种积极的向前生长的力量。其次,未成熟代表可塑性。可塑性是以从前经验的结果为基础,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是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没有这种力量,获得习惯是不可能的。[9]52正是这种未成熟的状态,构成了儿童对自然世界的学习和适应的基础,构成了成人与儿童的互动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学会如何对刺激做出反应,学习了父母的慈爱和同情,学会了对别人幸福建设性的兴趣。这些都是联合生活必须的。

较长的婴幼儿期和可塑性为人类习惯的获得奠定了基础。习惯是一种利用自然环境达到目的的能力,是人与整个环境达成适应平衡的一种状态。这种适应给我们提供一种背景,待有机会时做出各种特殊的适应,使我们的活动集在环境中的某些方面,努力进行必要的改革。除了习惯的执行和动作方面,习惯还包括理智和情感倾向,这种倾向能增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理智倾向指的是作为行动者,了解习惯运动的环境,包括材料设备、方法、技能、愿望和对各种关系的判断。[9]56-57杜威反对的是那种束缚生长、求助机械常规反复进行的习惯。这种习惯与智力严重脱离,失去了变化的能力,是一种坏习惯。

教育重视儿童的冲动,在于冲动是重新组织各种活动的枢纽,它赋予旧习惯以新的方向,并改变了它们的性质,是偏离常规的力量。由于天生活动的方向依赖于后天获得的习惯,因而后天获得的习惯只能通过改变冲动的方向而被更改。冲动本身带来了可能性,但并不保证稳定地重新组织各种习惯以满足新的情形中的新需要。[1]59-78所以,在任何情况下,自然的冲动和欲望都是一种起点。如果对冲动和欲望不加以某些改造、某些批判,使它们保持本身原有的形式,那么,就不会有理智的生长。[9]277只有当释放出来的冲动被明智地用来塑造在一种新情形下彼此协调的习惯时,新的社会风气才能被获得。

(二)引入经验培养科学的反省思维,对抗经验思维的僵化

重视本能和冲动,并改造僵化的习惯,需要借助经验和教育的帮助。人类社会常常采用外部禁止和身体控制的方式应付冲动,实际上这种控制方式和通过个人本身的反省与判断所实施的自主禁止完全不同。思考能够让冲动的即时表现停顿下来,直到冲动与其他可能的活动趋势发生联结,从而形成更广泛的更有条理的首尾一贯的活动计划,它能通过观察和记忆的联合去影响冲动的内部控制,而观察和记忆的联合乃是反省的核心。[8]277

经验本身是习惯之母,教育性的经验与非教育性的经验亦是形成好习惯与坏习惯的源头材料。“普通的一种习惯的概念把习惯看作是或多或少的做事的固定方法,虽然经验的原则也包含有普通的习惯概念,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情况。习惯的原则包括态度的形成,感情和理智的态度;它包含应付和反应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全部情况的基本的感受能力和方法。根据这种观点,经验的连续性原则意味着,每种经验既从过去经验中采纳某些东西,同时又以某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的性质。”[8]255-256但是,“习惯的经验倾向于用直接的和即时的力量来控制思维,而不考虑那些在长时期内具有重要性的因素。因此,需要科学思维的培养。科学思维首先需要的是思维者从感官刺激和习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8]166 “当经验局限于往事,受习惯和常规支配的时候,就常常成为同理性和思考对抗的东西。但是,经验也包括反省思维,它使我们摆脱感觉、欲望和传统等局限性的影响。教育的要义应该是经验的解放和扩充”。[8]168

科学思维即是反省思维,它以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地深思特征化,在疑难处根据暗示,寻找经验基础和证据进行关联和判断,愿意承受判断时的困惑和心智悬疑,不独断、不教条,做出理智研究。反省思维能够使行动具有预见性,并按照目的去计划行动,把行动从单纯的情欲的、盲目的和冲动中解放出来,转变为有智慧的行动。这种行动的社会化,可以使得人类进行有系统的准备和发明,运用思维建立和编造人造符号,以便预见到结果以及为达到某种结果或避免某种结果而采取种种方式,使得人类社会在稳定、秩序的环境中运行。另外,反省思维能够充实事物的意义,控制事物意义,使得人类能够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进行经验交流,形成真正人类的理性生活同受感觉和欲望支配的其他动物生活方式之间的区别。[8]21-27如果教育上所谓的传播知识没有激励学生通过个人生动的经验进入更完满、更有意义的人生,那么所谓传播知识不过徒具虚名。真正的知识传播,包含思想的传导,使儿童和他的种族之间发生共同的思想和目的,获得更广泛的种族经验。[8]236

(三)通过新学校教育培养良好习惯,创造联合生活的民主社会

学校作为社会改良的机构需要承担起民主社会建设的责任和使命。新的学校教育已经在联系儿童的经验、兴趣、社会生活和培养良好习惯方面做出的良好的探索。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中介绍了葛雷学校和圣瓦丁先生的学校的教育实践,有效明示了新学校教育的民主社会建设之功。

首先,传统学校教育是统一的课程和统一的教法培养了相互隔离的人,自私自利的人,而新的学校教育已经从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满足儿童的特别需要,实现了完全的变革。这种教育让儿童在各种活动(烹饪、纺织、装潢、修理等)发展自我思考、自我管理的能力与习惯,同时通过这些活动联系社区、校友会、家长俱乐部等机构,激发学生对邻里和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脱离自私自利的性情倾向,脱离狭隘的自我经验世界。

其次,新学校教育的通过实际的教育活动培养儿童良好的个人生活和社会习惯。例如,葛雷学校的公民课不是根据课本教“公民”课的。他们是通过让儿童照看自己的校舍、制定礼堂和操场必须遵守的规则,通过选举学生会来学习民主平等理念,以及通过双手制作家具和水泥走廊,并知道制作他们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所以不会轻易损坏走廊和家具。他们通过家政课,学习采购、比较食物的价格和质量、食物的化学成分构成以及营养价值,发展科学思维。他们通过让学生参与成衣铺的管理,教导学生养成个人整洁和勤奋的习惯。学校里建立的储蓄银行,帮助儿童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最后,新学校教育通过让年龄大的儿童照看年龄较小的儿童中学会责任心和合作精神。而年龄小的儿童则通过等待、观看以及向年长的学生询问问题,从而对学校的功课有了惊人的了解。另外,学校的大礼堂,允许每个学生每天在那里花上一个小时的时间共同活动,或者倾听任何一位市民的演讲,增加对各种职业和工作、社会状况的了解,为形成公共意见奠定了基础。[10]313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中,儿童由被动变成主动,儿童成为询问者和实验者。学校成为一个小小的社会,一个民主的社会。学校的工作安排如此丰富有趣,以至每个儿童都想去学校。儿童进入学校,就如同在家里,对学校作业就像在自己家里具有同样的兴趣和责任感。每个儿童都知道其他儿童和班级正在做什么,每所学校都有学生推选出来的学生会,专门注意学生团体的利益,维护学校秩序。[10]308

五、结语

习惯这一概念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从来没有被轻视过。遗憾的是,大多数研究忽视了对它的考察与思考,以及其中蕴含的重要意义。从古代雅典到现代社会,在天性、习惯和理性的概念范畴中,只有杜威把习惯放在中心地位,并通过习惯这一概念,构建起社会心理、个人经验、思维发展和民主社会建设的复杂关系。因此,没有任何理由否认,习惯在杜威教育理论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对其他基础概念的统摄作用。

习惯作为社会风俗,先于个人存在,是个人心智倾向形成的材料来源。习惯作为个人心智与行为倾向表现,是社会结构塑造和个人对环境适应的结果。社会结构与个人行动相互固化,形成了持久存在的社会制度。当传统的、封闭的社会遭遇现代社会经济、交通、政治等变革因素的侵入时,人类的冲动会引发新的释放渠道。旧的习惯需要改造,新的经验需要引入。习惯成为包含思维、发明和使自己的能力应用于新的目的的首创精神,促进人的不断成长。因此,培养未受僵化习惯影响儿童的反省思维和联合生活习惯显得异常重要。

对杜威而言,习惯是人类社会连续存在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的希望。只是在这些理想实现以前,我们需要对社会的习惯进行理性分析,对教育进行合理批判,以发现社会习惯对个人经验发展的利弊和教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总之,进步的社会力图塑造青年人的经验,使他们不重演流行的习惯,而是养成更好的习惯,使将来的成人社会比现在进步。[9]89没有习惯,就没有生长;没有生长,就没有教育;没有教育,就没有民主社会。[2]6社会唯有通过联合生活使人认识到不同事物、不同人之间关联的意义并形成他的倾向,[9]35才能使不完善的民主和公众舆论转变为完善的样子。(作者赵同友系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人性与行为[M].罗跃军 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Lamons, Brent, Habit, Education, and the Democratic Way of Life: The Vital Role of Habit in John Dewey’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D].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2012:6.

[3]John Thomas Kilbridge. The Concept of Habit in the Philosophy of John Dewey [D]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49:2.

[4]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5]吴式颖,李明德.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6]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M].王旭凤,陈晓旭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8]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9]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10]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详麟,任钟印,吴志宏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习惯是什么意思

合影

习惯是什么意思

中华教育改进社

建立于1921年,陶行知为主任干事,蔡元培、黄炎培、熊希龄、郭秉文等为董事,梁启超、孟禄等为名誉董事,主要成员还包含胡适、陈鹤琴等,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教育救国社团,有效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专业化、科学化、世界化进程。

2011年恢复重建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现有社员三百余人,已形成有志教育改进者相互切磋和激励的社群,专业化的第三方智库。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习惯是什么意思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baike/7716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