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为什么英语

登山的时候,如果你已经领略过山顶风光,知道前面有美景在等着,就会动力十足。而如果不知道自己会看到什么,累了就会动摇,想要放弃。

学习也是一样。没有掌握一项技能,就享受不到它带来的好处;既然享受不到好处,//www.58yuanyou.com就没有学习的动力,进而也就不会掌握它。

尽管从中学开始就学习英语,但那是被强制,其实我一直怀疑学英语的意义,也对“中文都学不好,还学英语”、“除非进外企,否则英语没啥用”等言论颇有认同。而我的英语之所以还过得去,是因为高中一个英语老师对我很好,以及大学选了计算机,不得不看大量英语资料。

可即便如此,我真正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还是出国之后。这并非因为在国外需要英语交流,英语对我忽然变得重要,于是就认为英语对所有人都很重要。而是我终于有机会脱离母文化,可以稍微清醒地看待语言问题。

先声明,这篇文章并不泛泛讨论哪种语言“更好”,“更优美”,或“表达能力更强”。这些都是非常模糊的主观判断,永远不会有答案。如果你关心的是这种问题,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你的母语全世界最好。你的母语全世界最优美。你的母语的表达能力全世界最强。好了,你可以不用继续读下去了。

另外,对于一个交通工具爱好者来说,自行车、汽车和飞机是没有优劣之分的,只是适用场景不同,各有各的好。但大部分普通人只会考虑具体目的。想要悠闲地欣赏大自然,肯定选自行车;想要从美国到中国,会选飞机。

同样,对于一个文化爱好者,各种语言和文化都好。但是本文的角度不是这样,我会明确地告诉你为什么在现代世界,英语要比许多其它语言都有用。

这并非贬低其它语言和文化。举个例子,假设有人想学做川菜。川菜是中国发源的,大部分川菜师傅都是中国人,菜谱也是中文写的,用中文学习川菜当然比英语有优势。英语里有莎士比亚,有先进技术,英语博大精深,这些都没错。可我想学做川菜。

下面来看一下中国中学生的课程设置(网上找的,或有遗漏):

语文。数学。政治。英语。化学。物理。生物。地理。历史。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

先说偏理科的部分:

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理。信息技术。

认真想一想,这些学科哪些是发源于中国的?

一个也不是。

清朝以前,中国人从来不学这些东西,中国也没有科学传统,五四才开始把“赛先生”请进来。既然不是中国发源的东西,想要快速赶上,只能把国外的东西翻译过来,然后学习,这就增加了许多痛苦。

拿物理单位来说,一些容易根据汉语习惯记忆,比如气压的单位“帕”,符号是 “Pa”;频率单位是“赫兹”,符号是 “Hz”。直接记它们的拼音就行了。但是为什么单位“摩尔”的符号却是 “mol” ?难道不应该是 “m” 或者 “m(o)e(r)” 吗?而且赫兹是“Hz”,千赫兹却是 “kHz”,难道不应该是 “q(ian)Hz” 吗?还有,时、分、秒的符号分别是 “h”、“m”、“s”,凭什么不是 “s(hi)”、“f(en)”、“m(iao)” ?

初中学习数理化的时候,脑子里全是这些困惑。作为一个小县城里的中国//www.58yuanyou.com人,生活环境中并没有太多拉丁字母和符号,周围同学是张三李四,没有人叫“汤姆”或“娜塔沙”,看到大堆外国人名已经头大了,他们和符号之间的对应居然还不遵守拼音,太让人难以理解了。

而一个美国中学生的困惑要比我少得多。Kilo 的缩写就是“k”,千赫兹当然是 “kHz”。Hour, minute, second 不对应 “h”,“m”,“s”还能对应啥?

当我记忆 “小时的符号是 h”的时候,因为“小时”和 “h” 在我看来没有任何联系,所以我要死记硬背。而一个美国中学生需要记忆的是 “hour”和“h”,它们的联系一看便知,所以他只需要记忆“hour”,而 “hour” 还是他的日常用语。

化学元素就更不用说了,汉字我都不认识,还要额外记各种符号。比如 “钚”,我猜它念 “bu”,但就是不敢这么念。小时候同学问我:“三点水加来(涞)念 lai,三点水加去(法)念啥?”我想了一下回答说:“也念 qu”,结果被嘲笑了好一通,从此就有了心理阴影,再也不敢随便念汉字了。

偏偏化学元素的汉字就是这么生造出来的。金属元素就是金字旁,然后加一个表音的汉字。这也罢了,它们对应的符号也不是按照拼音来的。我最喜欢的化学元素就是“钠”,它的符号是拼音 “Na”,对中国人特别友好。可碳的符号为啥是 “C” 不是 “T”?

这对一个美国中学生就不是问题。当然,很多化学元素是拉丁文命名的,和英语并不对应。但对一个英语为母语的人,拉丁文并不是另外一个系统,学了对英语也有帮助,但如果你的母语是汉语,拉丁文看起来就和英语一样像鸟语了。

在我学化学的时候,目的就是学好化学,因此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称赞化学元素的汉字显示出中文多么博大精深。我愿意读唐诗宋词,愿意读红楼梦,从中体会中文的优美,但学化学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学化学?鲁迅很早就对此有批判:

我想,倘若就用原文,省下造字的功夫来,一定于本职的化学上更其大有成绩,因为中国人的聪明是决不在白种人之下的。

而且学术界的通用语言并非中文,好的期刊和研究成果都是英文,若想继续深造,免不了再用英文学一遍专业知识

所以我有个愿望:用英语为母语重新学一遍数理化。相信肯定比现在更爱科学。

科学是外来的东西,要学好科学一定要学好英语,那文化上的东西总归是我们自己的了吧?搞文化也要学英语?

那就来看一下我们文化最核心的东西:中文。

古代中国作文是文言文,和口语是两个体系,五四的白话文运动是想改革汉语,用口语的方式写作。“白话”就是口语的意思。白话文在当时是新生事物,但并非从天而降,那些一开始写白话文的人都要从古文、口语和外语中寻找资源。

前几天写一篇英文文章,写到“I lost my patience”,心中一动:这个句子好生熟悉,好像已经写过几百遍了。其实它直译过来就是“我失去了耐心”,中文里经常这么写,已经司空见惯了,可这种句法其实并不是中文里的。我无法想象红楼梦里面写:“宝玉失去了耐心”,读起来就别扭。

像“我失去了耐心”这种句子就是被外语影响了的中文,这样的中文从白话文运动开始就存在了。有人认同这种影响,鲁迅就说“欧化文法的侵入中国白话的大原因,并非因为好奇,乃是为了必要。” 也有人批判,余光中就写过《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论的的不休》等几篇文章。

但无论是认同还是反对,无论是想继续这种影响,还是想消除它,我们都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现代中文是深受欧洲影响的一种语言。这种影响体现在基本的词语、文法等各个方面。

可是,我们的教育却并不太提及这种影响,结果就是本来容易理解的事物显得晦涩。小学读到过一个词,“罗曼蒂克”,不知道什么意思,当时还没有 Google ,只能查新华词典。新华词典里的解释是“浪漫,强烈的个人感情“,那时我就纳闷:为啥不直接用浪漫?这个疑惑伴随我直到大学,某次背单词才恍然大悟:不就是 romantic 吗?

再举一个例子。我第一次知道 titanic 这个词是因为电影《泰坦尼克号》,提到 titanic 我只会想到那条船。后来才发现 titanic 是个形容词,意思是“very big, strong, impressive, etc”,比那条船历史悠久得多,而那条船也是因为 titanic 有那个意思才被如此命名的。

更有意思的是,只有那条船才被翻译成“泰坦尼克”,如果我好奇去查“泰坦尼克”的意思,找到的大部分都会是关于那条船的中文信息,而不会找到 titanic 作为形容词的信息——在其他语境中,titianic 可能只会被翻译成“巨大的”,用“泰坦尼克”作为关键词是找不到的。

也就是说,中文吸收了许多外来词,但这些外来词在进入中文之后,就被切断了与原来文化的联系,孤零零地在那边。而我们是用语言来思考和观察世界的,如果不清楚很多词的来源,看世界就只能是模糊不清的。

英语词典的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它会给出这个词的词源(origin)和出现的时间。词语的演变是一门专门的学问,英文叫做 Etymology。如果你去查 titanic 的意思,会发现它源于希腊神话中的 Titan,Titan 族里面都是巨人,所以就不难猜出 titanic 的意思了。

但汉语词典却大都是给出解释和例句,不会告诉你这个词语的来源。其实现代中文里有非常多的名词来源于日本,前一段时间偶得一本《汉语外来语词典》,截几张图给各位看看:

什么为什么英语

什么为什么英语

什么为什么英语

什么为什么英语

什么为什么英语

什么为什么英语

什么为什么英语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许多词语都是从日语中拿过来的,多到数不清。如果把这原由网些词全部拿掉会怎么样呢?据说《百年孤独》里写过:忽然大家把字都忘了,这个世界就瓦解了。

有时候想,中国的高中应该开设一门必修课,专门理清现代中文里词PgYWnJeYi语的来源,应该可以有效减少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而日语的很多词又是哪里来的呢?是从欧洲意译来的,比如“形而上学”。这个词我一直不太明白什么意思,以为是哲学的另外一个名字,但它其实译自 Metaphysics,根据解释:

Metaphysics is a part of philosophy which is concerned with understanding reality and developing theories about what exists and how we know that it exists.

我很难理解什么是“形而上学”,但看到英文解释,我可以立刻清楚明白什么是 Metaphysics. 这些年学英语的时候不断会恍然大悟:原来那个东西其实是这个意思。原来不是我以前太笨。

或直接或间接,现代中文受欧洲影响极大。英文可以方便地查找词语变迁,中文不行。所以学好英语非常有助于理解现代中文,英语不好,中文也会经常一知半解。

打个比方,用中文有时候只能看到前面一米,比如上面的“泰坦尼克”,只知道那条船。但是用英语就可以看到前面十米,追根溯源,直达希腊神话。

中文尚且如此,历史、政治、文化等领域受到的影响就更大了。现代学者做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和中国古代是//www.58yuanyou.com不同的,中国古代就没有哲学史和艺术史这种东西。政治呢,我们说以前中国是“封建制度”,但唐朝和清朝的人是不知道什么是“封建”的,他们也不知道其它政治制度,更别说讨论“意识形态”了。中国以前也不说“文化”,不会把书法、陶瓷和绘画放在一块说,这种视角就不是中国的。

再说电影。先看一张截图,来自 Ghost in the Shell 的预告片:

什么为什么英语

请注意那个“In Theatres”。电影院在英语里不是 Cinema 吗?Theatre 是剧院啊,是不是搞错了?

其实电影一开始就是在剧院里放的,大荧幕前还有幕布。我们说的电影票房,英文是 “Box Office”,这个词源于剧院的售票处。

从这两个词就可以看出电影和戏剧的关系。电影是脱胎于西方戏剧传统的,这个传统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好莱坞著名编剧 Aaron Sorkin 出来讲课,给学生推荐的是亚里士多德的 Poetics (《诗学》),也就是说,古希腊时候的著作到现在还是有用的。

一个美国的电影人想学编剧,他可以去读亚里士多德,可以去研究莎士比亚,欧里庇得斯,也可以看田纳西威廉姆斯。从这些东西中它可以吸取到关于结构、戏剧和人物的知识并用到电影里。

而一个中国人想要学编剧,他去读《红楼梦》,去看《牡丹亭》,去研究京剧和昆曲,顶多只能大而化之地说“提高艺术修养”或“提高对文字的感觉”,其中的结构、语法和用词几乎完全不能用到现代电影里。

总有人诟病中国人不会“讲故事”。“讲故事”这三个字一直不断被重复,就能猜出它翻译自 Storytelling(我讨厌这个翻译)。这个概念就不是中国的,在中国也没有传统,只能通过翻译去学习,短时间内学得好才怪。相比之下,英语中的资源实在太丰富了。

中学时总看到报纸和电视上有人在那里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如美国学生有创造力?现在想起来真是气。我高度近视,腿上绑了二十公斤的沙袋,吃夹生饭吃得闹肚子,然后你问我为啥不如同桌小明跑得快?Excuse me?!

接下来说一个不少人对语言和文化的误解,那就是“每种语言和文化解释这个世界的能力是相同的”。比如说,中文里有“桌子”,英文里有 “table”。事实上语言是和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中文里有“煎炒烹炸”,是因为中国人做饭方式多种多样。假设有一个原始的非洲部落,他们做饭只会用水煮,那么他们的语言当中就不会有太多做饭相关的词语,“煎炒烹炸”根本翻译不过去。

同理,在一个没有“自行车”的世界里,是不会有“自行车”这个词的——你不能给不存在的事物命名,而现代世界中的大部分事物和生活方式都不是中国创造的,中文也就没有命名的权力。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语言的变化是很慢的,所以中文常常显得不够用。

以人们之间的称呼为例。如果你在一个互联网公司,公司文化标榜平等、尊重和结构扁平,就会发现如何称呼老板是一个大问题。假设 CEO 是“张建国”,叫“张总”,像是工厂老板;叫“建国”,显得不太尊重;叫“老张”,脑中会浮现一个端着搪瓷缸子看报纸的老头,旁边朴树在唱“直到将来会变成老张活得像条狗”。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有的公司是用网名,或者花名,比如阿里,进公司都不能用原来名字,只能用花名。还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用英文名,网上找来一张图:

什么为什么英语

据说上面几位都是腾讯的高管,大家可以看到他们的英文名。用英文名并不是崇洋媚外,也不是装,只是为了解决企业文化问题。英文里称呼别人特别简单,不论年龄,熟悉就直接叫名字,尊重时称呼 Mr/Ms 加姓氏即可。我们没办法等中文慢慢进化,只好先把英文拿过来挡一阵。

不管乐意与否,我们都活在这个现代世界。这个世界的绝大部分(科学技术)都不是中国创造的,中国原有文化也已经受到、并且还将继续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如果想看世界看得更清晰,一定要学好英语。

哪怕你是研究中国历史的,最好也学好英语,否则就乖乖理清史实,不要没事拿中国和国外比,因为你不能用原文看懂别人的历史,没资格做任何比较

除非你是少数不用语言作为媒介的艺术家,或出家研究佛学的人,不然的话,如果你觉得学英语没用,只能说明你英语不够好。

语言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目前我们汽车造得不如德国,十年之后可能就能超过他们。但语言不会变化那么快,况且没有多少人在做语言上的工作,如上面说的,查找中文词源都不知道去哪里找。

所以即使你已经 80 岁了,我也建议你开始学习英语,这样你的孙子就会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他把英语学好了依然会终生受益。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什么为什么英语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baike/6371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