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什么没台风

有些外地的同胞总对上海人有刻板印象,比如在一些曲艺相声里模仿上海人说话的腔调,夸大上海人的一些日常行为,借此讽刺上海人的“娘娘腔”、胆小怕事、遇事“怂蛋”之类的。其实,上海人遇事可不会怕,比如在“战台风”这事上上海人从来就无惧风雨并经验十足。

1、上世纪八十年代,居委会阿婆靠喊提醒“台风要来了”

最早的《The Communist Manifesto》是在上海的石库门印刷厂里印刷的,“一大”是在上海兴义路的居民楼里开的。解放战争中,上海是中共地下党流血牺牲最多的地方之一,比如李白、王孝和、黄竞武等。解放后,上海出现了一批敢于挑战欧美技术垄断,自主创新的工人发明家、劳动模范。这些“土法工程师”们创造了中国工业历史上多个“第一”,比如造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大飞机“运十”。改革开放后,一批上海人又成为打开股票市场、金融市场、吸引外资、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先驱。

同样,最近肆虐河南的洪水、暴雨、台风,对临海的上海人来说是家常便饭,上海人早就养成了抗台抗涝的习惯。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在历次台风洪涝极端气候中,人员伤亡率、灾害破坏性等方面上海都维持在较低水平。

上海为什么没台风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市领导坐公交车卷着裤腿下基层指挥防洪抗涝

上海为什么没台风上世纪八十年代暴雨后的金陵东路

例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居委会阿婆的喉咙和手摇的叮当声是我们上床睡觉的“催眠号子”。秋冬天,每晚六点半里弄巡视的“催眠号子”是:“居民同志们,困觉前煤气关好,防止煤气中毒。门窗关好,防止入室盗窃。”到了夏天,每天的“催眠号子”改成了:“居民同志们,一号台风要来了,请大家注意防洪防涝,花盆收进来,房屋进水切断电源,准备器材防洪抗涝。”

这个所谓的“准备器材防洪抗涝”是指自己用沙袋、砖头、木板填高屋子门槛,防止暴雨进水;用板砖垫高家具、床铺、电冰箱等防止家具泡水或电器漏电;准备好脸盆、洗脚盆、木桶是准备“洘滂”(把家里的积水人工舀出去)。但是,居委会阿婆的这种“台风要来了”的“号子”一喊,谁又有心思睡得着觉呢?

2、千百年来,上海人已经习惯了和台风“战斗”

上海人与台风洪涝作了千百年的斗争。

据气象史料记载,上海最早的台风洪涝记载是在三国吴太元元年(251年)。从1875年至1990年,影响上海的台风有300次,年均3.6次,基本年年都有,最多一年出现7次台风,同时伴有十级以上大风的占21%,伴有暴雨的约占24%。

据奉贤县志记载,明成化八年(1472年)农历七月十七日台风、暴雨袭击奉贤:“狂风骤雨已经两日,此夜海潮涌入平地,人畜淹死无数。”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6月29日),上海遭受了史上最大的一次热带风暴灾害,地区死亡十余万人。清同治四年(1865年夏),环太湖地区遭受大洪水,包括上海地区在内淹死十余万人。1949年7月24日,台风暴雨袭击奉贤县,受灾13万亩,倒塌房屋约有2000间,压死4人。

据说,旧上海闻人杜月笙就是由于其八岁时,上海川沙突遇台风洪水,庄稼受灾颗粒无收,他被迫离家到上海码头“讨生活”,后来成为民国时期上海滩三大亨之一。

上海为什么没台风民国期间上海暴雨台风的报道

上海师范大学环境科学原由网业胡恒智博士的研究课题显示,由于上海的地理位置,极易受潮汐和季风气候影响,具有“台风、暴雨、高潮位、上游洪水”4种汛情特点,极易导致复合洪涝灾害伴生现象,即所谓的“二碰头”“三碰头”,乃至“四碰头”。

历史上记录原由网上海水高丈余,死人及万的大潮灾共10次。一般“二碰头”现象年年都有,“三碰头”现象近年也多有发生,2013年“菲特”台风期间,上海遭遇了1949年以来首次风、暴、潮、洪“四碰头”灾害,造成上海城区积水严重。

上海为什么没台风民国期间上海暴雨台风的报道

3、与台风洪涝作斗争的上海人,总结了很多宝贵经验

与台风洪涝作斗争,成了上海人的习惯,也总结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以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少年时暑假台风多发期的防汛准备为例。每当台风来临前,气象台和广播电视会反复告诫企事业单位、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广大市民,提前做好防汛抗台的预警动员。例如最直接的动员就是居委会在社区出黑板报,阿婆摇铃铛走街串巷用喉咙和小喇叭宣传。

随即,各家各户做好准备。如一楼住户和地势低洼的居民楼,居民提前用沙袋、搬砖、木板,垫高门槛,堵塞砖墙进水漏洞,抬高家具和家用电器。在广大沿海农村地区,村镇会提前疏散和安置地势低洼地区的村民集中到地势高、设施好的公共设施内,如体育场、学校、机VIZSkl关大楼和工厂仓库。时至今日,这种防汛抗台知识、避险自救技能早已深入人心。

上海为什么没台风防汛抗台 、避险自救

一、随时留意气象台台风预警信息。

二、不要经过台风经过的地区,不要到海边游泳,更不要驾船出海。

三、外出的人员应尽快回家,不要在室外逗留。企业停工、学校停课。停止大型集会。

四、居家的人,关好门窗,收入安置在室外的花盆、杂物。加固、拆除室外的搭建物、广告牌、雨棚等。

五、清理排水管道,保障排水畅通。

六、大雨内涝后,不要在浸水的街道骑车、开车。汽车进水抛锚后,要及时离开汽车。没有抛锚的汽车要及时开入高处躲避,不要在雨水中停留。

七、行人、骑车人、开车人在台风暴雨中,不要进入内涝的隧道。八、远离暴雨内涝中的高压线塔和电线杆。室内进水,首先切断电源防止触电。

于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暴雨台风一走,在石库门弄堂里,在杨浦、普陀、虹口的自建住房里,家家户户都热闹无比,大人门用脸盆、洗脚盆、木桶“洘滂”排水,小孩子坐在木桶里飘在弄堂里的水面上,木桶前放上一块洗衣服板,板上再放点玩具,玩的不亦乐乎……//www.58yuanyou.com当时的市领导,把停在雨中的公交车作为指挥中心,他们穿着凉鞋、卷着裤腿在上海的工厂、街道、社区指挥排涝抢险的镜头,经常出现在当时的电视镜头中。

4、 “四道防线”守护着今日的上海,台风天更不怕了

三十年过去了,据多年参与上海防汛工作的老同志王梦江总结,为确保防汛安全,如今的上海已构建了以“千里海塘、千里江堤、区域除涝、城镇排水”为主的“四道防线”。

第一道 “海塘防线”

保护着沿江沿海5个区250万人口以及许多大型企业。

第二道“千里江堤”

目前,黄浦江两岸已形成从吴淞口到江浙地界由砖石结构筑成的防汛墙防洪挡潮。

第三道“区域除涝”

上海区域除涝能力总体已达到处理10年一遇至15年一遇暴雨内涝的标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172 km西部泄洪//www.58yuanyou.com通道全面建成,青浦、松江、金山等地区的防洪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2016年建成的虹口港泵闸解决了长期困扰周边居民的内涝问题。

第四道“城镇排水”

目前,上海市共有公共排水管道27483.18 km,公共排水泵站1 418座,中心城区空白点消除目标基本实现。

上海为什么没台风

除了防洪排涝的硬件“四道防线”,上海建立了市、区、街(镇)3级防汛管理体系。又利用大数据分析,充分发挥网络“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全市已建成覆盖各街(镇)、长江口及沿海地区的660处雨量、260处水文监测点和407处下立交、107处道路、32处小区的积水监测点。共享了公安、建设、交通、海事等部171000多个视频监控信息,为防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上海组织了各类专业抢险队伍达到1000余支,配置了102台大功率移动泵车,分别驻扎在本市重点部位和易积水区域,确保灾情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置。上海的防汛抗台的预警机制和组织动员实现了“五上十进”(上电视、上广播、上报纸、上网络、上手机,进街道、进小区、进乡村、进学校、进工地、进码头、进机场、进车站、进企业、进家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上海为什么没台风烟花台风过后的上海某地

所以,今年台风“烟花”路过上海,我家附近除了吹倒了一些行道树,一处工地外的围墙倒塌(无人伤亡)外,并无其他变化,广大上海市民依然如常。这种在台风洪涝灾害前秩序井然、防范规范、损失较低的状态,离不开几十年来上海建立的防涝抗台预警和防范机制有条不紊地运转,广大市民的对防汛抗台的良好习惯,尤其是上海在城市治理过程中长期积累的良知、良能、经验。

就在台风“烟花”刚刚过去的7月22日,我打电话给正在上海虹口区某街道办公室参与当地防汛值班工作的朋友老丁,他在电话中对我说:“老李啊,我已经在办公室值班三天三夜了,没回过家,衣服都没得换!”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上海为什么没台风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baike/34131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