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陆金所转让

网贷之家讯持续了近两天的“720陆金所风波”,目前已告平息。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很难想象,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高富帅”平台陆金所,竟然会因为一张未经证实的模糊截图,一度遭遇投资人集体“仓皇出逃”的局面。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果这一事件发生在别的任何一家平台身上,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复盘】

7月20日上午开始,一张模糊的截图,悄然在互联网金融圈流传开来,信息内容大意是:陆金所被领导点名,要被整治了,投资人们赶紧撤资。对于该截图的信息,不少业内人士

一开始更多是抱着怀疑甚至嗤之以鼻的态度:陆金所背靠平安集团,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航母企业,放心吧。

此后,这张截图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在各大微信群、朋友圈传开。不少吃瓜群众吓住了:“真的假的?陆金所不行?要撤资吗?”也有一些业内人士对此事表态:现在的金融形势,风声鹤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安全起见,还是先撤资吧……

慢慢的,随着传播面的扩大,不少投资人开始信以为真。20日傍晚时分,陆金所发布了官方公告,对此事回应称:“目前,陆金所经营管理一切正常,投资者合法权益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尽管如此,人们依然将信将疑。有投资者表示:“我XX证券的朋友让我赶紧撤资”、“这公告不痛不痒的,而且无数事实证明,谣言,往往就是遥远的预言。赶紧撤吧。”与此同时,各种版本的传言继续传导,投资人加速出逃。

20日晚间至次日凌晨,陆金所的投资人“债权转让”项目激增近万笔。此后,高峰时高达近1.5万笔。

不过,从第二天(7月21日)中午开始,陆金所平台上的个人债权转让项目,大幅减少。市场信心逐渐修复,部分投资人趁机“抄底”,大批收购债转项目。截至22日15:30,转让项目只剩下不到30个了。

风波终于得以平息。

此次事件,为行业、为投资者,也上了深刻的一堂课,值得被这个行业铭记与反思。

为什么陆金所转让

(截至2017年7月22日15:30,债权转让项目减少至3页)

【追溯】

“720陆金所风波”是如何造成的?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说法。对于信息源,陆金所方面人士透露称:还在调查。

有人说,是跳槽去某理财公司的经理们“搞的鬼”;也有人说,最近的“64号文”(《关于对互联网平台与各类交易场所合作从事违法违规业务开展清理整顿的通知》)叫停金交所产品,陆金所正好撞枪口上了;还有的说法是:在央行上海总部一个工作会议上,领导提了一嘴陆金所,是为提示风险,并非批评。结果,有人将此事扩大、扩散出去。经过传播,最后变成了陆金所“被点名、马上开整”的传言。

总之,传言或者说谣言,被传得有模有样。

“一个小小的谣言,就搞得转让区的收益率高得飞起,这个谣言本身就是在煽风点火,破坏金融稳定。”一位陆金所的前员工表示,“退一万步来说,陆金所经不起查么?早在证监会的刘主席在人行副行长的任上就来调研陆金所了,后来银监会就如何监管P2P还来征求陆金所的意见,不才有幸参与其中,至今清楚记得不自融、不做资金池等监管红线。以我本身的经历来看,陆金所对待监管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起码是银行级原由网别甚至高于银行级别的。”

即便如此,很多投资人不明真相,吓得仓皇出逃。值得注意的是,陆金所的不少用户都属于风险厌恶型投资人,他们胆小甚微,或对风险并没有自己的判断:当初糊里糊涂或者听身边的人一说,就进行了投资甚至重仓,而一旦市场上出现负面消息,便迅速撤离。羊群效应十分明显。

《乌合之众》中有一句经典名言写道: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没办法,社会太焦虑了,这都是被逼的,”有投资者坦言。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最近这类事情很多,各行各业都有,因为我们的市场始终缺乏一个透明的游戏规则,告诉别人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所以人人自危,恐慌便会被无限放大。”

在感慨国内网贷投资者心理何其脆弱的同时,不少网友纷纷在网贷之家相关板块留言,呼吁监管部门吸取经验教训,为投资者创立一个健康的投资环境。

【反思】

当平台遇上负面消息,人们表现出来的态度并不相同。

以红岭创投为例,它每次自曝负面时,红岭创投的粉丝是以戏谑地口吻:老周又爆负面了,吓得我赶紧又投了100万压压惊。

而另一家深圳的P2P平台融金所,当初面临政策难关时,不少投资人与行业人士纷纷撰文力挺融金所,呼吁维护P2P行业信心与稳定。

2015年9月7日晚,融金所被经侦调查。业内引发了极大反响,投资人如惊弓之鸟,恐慌情绪弥漫,而当地平台亦人人自危。同行们奔走相告:融金所是广东地区的标杆平台,现

在碰到的政策难关也将是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宜过度夸大。“试问有几家平台有信心独善其身呢?还望行业同仁及相关媒体切莫落井下石或幸灾乐祸。”“金融行业不同于其他原由网行业,负面消息容易引发‘金融踩踏事件’。”

这与此次陆金所风波中投资人、行业从业者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有着较大的差异。

恐慌,除了是对政策风险的担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投资者对互联网金融平台及投资风险缺乏认知。

什么是P2P网贷?泛亚、e租宝、中晋资产等线下理财与P2P区别在哪?如何看待平台背景、业务、风控实力?如何评判一家平台的负面消息?很多人(包括社会各界、投资者、从业者)其实并没有真正搞懂这些。对于风险,他们几乎全无概念,盲目听从他人推荐,或是“唯背景是从”,出事后就全盘否定整个行业的人,比比皆是。

某国有银行的一位老行长,当初重仓e租宝,并推荐他的亲朋好友投资e租宝。有人告诉他e租宝的风险时,他不相信,还反问道:你还能比我更懂金融?

这些年,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在资本助推下迅速扩张、跑马圈地,然而,跑得太快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并未跟上,一旦有点风吹草动,问题便暴露出来。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或将成为各大平台面临的共同任务。

需要指出的是,眼下各大平台多在试图说服投资者,自己十分合规、背景很牛、获奖无数,然而,对于风险,只字不提,或尽量掩饰,以至于投资者对平台风险缺乏充分的认知。所以,当负面出现后,投资者的信心瞬间崩塌。

没有充分的了解,又何来热爱与忠诚度呢?(网贷之家 文/牧晨)

陆金所盈利的秘密

作者:包慧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在不少投资人和业内人士的眼里,陆金所是坐吃“高利差”的P2P平台,因为其给予投资者相对行业平均水平较低的收益率,而陆金所相关负责人15日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陆金所目前P2P平台的全部收入仅为2%-4%的信息服务费。

到底在陆金所借款需要承担多少成本,在陆金所投资又能获得多少收益,通过真实的投融资案例或可厘清。

可肯定的是,陆金所P2P平台利润不薄。陆金所总经理谢泓源在3月份接受媒体群访时表示,目前陆金所结构化创新业务(针对机构投资者Lfex上的产品)做得最好,量大但利润偏薄。P2P业务已经比较成熟,虽然在资金量上难以瞬间增长,动用人力较多,但利润最好。

年化担保费达借款全部本金的6%-21%

“我投了两个稳盈-e贷产品,拿到的电子合同里面只有借款方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及模糊的贷款用途。我的两个合同里一个写的借款用途是提高生活质量,一个是日常生活消费,根本看不出来是具体做什么的。”一位陆金所的投资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后期就顾虑到平安担保公司的实力问题没有再买了。”

在透明度上,陆金所原由网被投资者评分较低,平台上既不公布借款人的详细信息也没有总交易和坏账数据,但部分其他P2P平台可以看借款人的资信情况等详细个人信息,“拿到合同后,我找客服问借款人的工作、学历、收入等信息,都不提供。”前述投资人表示。

陆金所相关负责人15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投资者没必要知道这些,担保公司已经为投资者做过筛选和鉴别的工作,逾期和坏账都由担保公司全额赔偿。”

面对“高利差”质疑,该负责人则表示,“P2P平台全部收益只有服务费,陆金所向担保公司收取2-4%的信息服务费。也不存在利差,给投资者和给借款人的利率一样,都是同期央行基准贷款利率上浮40%,是零利差。”

但对于信息服务费的收取标准,是交易总额的2%-4%还是担保费总额的2%-4%,以及按月收或者按年还是一次性收取等具体细节,陆金所则表示不方便透露。

21世纪经济报道获取的一份陆金所借款合同显示,借款人的年化借款利率确实是8.61%,跟目前投资人拿到的预期年化利率8.61%一致,陆金所及平安融资担保(天津)盈利的奥妙在哪里呢?

解开谜团的关键就在“担保费”和按月等额本息的“还款方式”上。

前述陆金所的借款合同显示,借款本金10000元,借款利率8.61%每年,还款期数24个月,还款方式为按月等额本息,每月还款本息金额为455.06原由网,每月担保费为全部借款本金的1.75%175元,每月应付总金额为630.06元。

尽管陆金所表示由于没有提供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无从判断该份借款合同的真伪。但以上的数字也可推算证实。

以贷款总额10000元,还款期数24个月,贷款年利率为8.61%计,通过等额本息还款计算器计算,每月还款的本金+利息为455.06元。假设每个月其担保费为全部借款本金的1.75%,即175元,那么每月还款总额还是630.06元计,通过等额本息还款计算器反推计算,将担保费用包含在内,陆金所该项贷款实际上的年利率折算为43.34%

关键在于,担保费从借款的第1个月到第24个月都一样,每个月都是全部本金10000元的1.75%=175元。而在最后一个月,借款人没还的本金只有607元而已。如此看,平安融资担保(天津)的担保费率相当高。

对此,陆金所相关负责人15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每个月的担保费率已经从过去的1%-1.9%降低到0.5%-1.75%,不同资信情况借款客户的担保费率相应在此范围内浮动。即使下调,年化担保费依然达借款全部本金的6%-21%

对比江苏省“开鑫贷”,他们也是全额担保公司担保,按照江苏省金融办要求,借入人实际承担的所有资金成本不得高于15%(年化)。其中约有4%是小贷公司收取的担保//www.58yuanyou.com费,10%为借出人的收益,1%左右为开鑫贷平台的收入。

此外,陆金所的成本也远低于传统金融机构和其它拥有很多线下业务员的P2P公司。

计葵生此前接受媒体专访介绍,目前陆金所所有成本(包括获客、营运、营销等)和资产比大概是5-6‰,而银行、信托大概是2%-2.5%,相比来看,陆金所拥有100-200点的成本优势。

优质借款人匮乏

陆金所副总经理戴修宪3月在两周年媒体会上表示,如何解决借款人稀缺的问题是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早期陆金所平台上的投资人和借款人的比一度高达201,而他表示目前虽然有所缓解,但借款人短缺问题依然很明显,现在这一比例为91

怎么解决借款人稀缺的问题并非陆金所一家的困境。

在监管缺位、市场混乱、征信系统不开放等等普遍困境外,借款人资源的匮乏也是阻碍P2P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这并非陆金所的独家困境,大部分P2P网站都面临这样一个局面——发标则满,无标可投。一位业内人士称,“P2P的投资人一直远远多于借款人,稀缺的借款人制约着成交量的增长。”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丰富、小贷公司的蓬勃发展及融资杠杆率的松动等也都抢占着P2P小微借款人的市场。信用卡额度的放宽也占据了P2P个人用户的资源,比如一万到五万是不少P2P普遍的借款额度,但是该额度很多信用卡都能做到。

在此情况下,越来越多的P2P迫不得已从线上走向线上和线下相结合,陆金所也采取了纯线上交易+部分线下获客模式。

计葵生曾表示,陆金所P2P平台将维持线上模式为主,“线下找投融资方不是P2P。”

但是目前,所有要在陆金所平台借款的人都需要去指定的信安投资的实体门店提交各种贷款申请材料,这表明起码从融资方来看,去陆金所借钱仍然必须要去线下“见面”。

而且,虽然投资者都是从网站上直接获客而来,陆金所部分借款人客户仍然是来源于线下的渠道,由信安线下门店推荐上来的借款申请人被定义为线下客户。而自己在陆金所网站提交借款申请后,再去网点提交申请资料的这部分被称为线上渠道获得的客户。

根据陆金所公布的信安投资的门店分布表来看,国内仅有26个城市有信安的网点,而在这26个城市之外其它区域的投资人也不大可能前往其它城市去提交申请资料,这也进一步局限了陆金所获客(借款人)的地域和时效性。

21世纪经济报道在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查询到的备案信息显示,深圳市信安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的股东为平安创新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3亿元。

小企业主李伟(化名)512日在陆金所官网上提交了借款申请,“13日和14日分别有自称平安担保的不同业务人员给我打电话,反复核实同样的信息,然后要求我周五(16日)下午两点前去我选的最近网点去提交纸质各种身份和财务资料,再加上审批要耗时数天,整个借款周期超过一周。”

计葵生更倾向于纯线上的获取用户,他曾表示,“我们坏账率很低,只有1%左右,但这1%坏账里的七八成都来自于线下,所以线下客户的质量远远低于线上的。”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为什么陆金所转让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baike/34112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