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外貌的描写一段话

盘古外貌的描写一段话

编者按

为全面、深入反映章丘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民俗风情、城乡面貌和各行各业建设成就,讲好章丘故事,提炼章丘元素,打造文化品牌,由中共章丘区委宣传部、章丘区文联组织举办的章丘区“文艺六百工程”已于阳春三月盛大启动。其中“百名作家写章丘”征文活动已开始面向社会广泛征稿。我们在此特辟专栏,陆续选登优秀作品。所有应征作品将在年底组织评奖,获奖作品将入选《章丘文学双年鉴2016-2017》,并择机在省内重要文学期刊专栏发表。长期征稿邮箱zqwenxue@126.com。欢迎随时赐稿。详细征稿启事见各网站及相关媒体。

大地微微热。

苍穹无垠。

冬日少有的温暖和煦阳光铺洒大地,广袤无垠的田地伸向遥远的地平线,向上齐刷刷地蒸腾洋溢着金黄的温厚,无边泥土弥漫着遥远苍凉的声音。似久封记忆的闸门訇然洞开,质感的金属传音似从天边涟漪荡漾而来,侧耳找寻声音源地,音讯却也杳无。万籁俱静的大地上,稀稀落落的隔冬高粱秸微风中摇撼着缥缈的枯干身影,传递着远古的萧瑟。城子崖遗址静静地盘卧在那里,确切些说,高踞黄土地,静谧肃穆,正如《章丘县志》所记:地处高阜,宛若城亘。

盘古外貌的描写一段话

远观城邦模样的城子崖遗址,就像一位满脸皱纹的老人在田间地头诉说着苍凉的昨天:在遥远的过去,在此地,古老的东夷部族曾演绎出一场人类竞相生存的活剧;在这里,古老的龙山人用智慧的双手烧出一只只举世闻名的薄如蛋壳、亮似漆的黑色陶器;rXKbDtHmA也是在这片土地里,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以吃苦耐劳rXKbDtHmA的精神培育出金黄灿烂的龙山小米……

盘古外貌的描写一段话

章丘城子崖,乡土史称“鹅鸭城”。1928年吴金鼎首次发现了龙山镇的城子崖,并把城子崖所代表的历史文化,称为“龙山文化”。代表中华民族“龙山文化”的典型遗址,就是此处城子崖。这“鹅鸭城”三个字太让人心旷神怡了,太“写意”了,太“乡土”了。《章丘县志》 记它“地处高阜”,“阜”者,“土山”也,不高不矮,没有雄峻逼迫感,实乃“大土堆”也,远观极似“鸭鹅”趴卧之模样。才分人在乡村!此种亲近感和乡土气息,触手可摸。

盘古外貌的描写一段话

顺坡而下,向西向北,则为几道平行并列的深土壕,标准的黄土层,据文献记载,是挖掘出的文化堆积层,厚约3米,最深处可达7.65米。它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外貌向我们展示着昌盛繁荣,气势浩大的过去。此乃生猛奇幻的东夷文化发源地之一,而后生发幻化成源流充沛、刚健空灵的齐文化。我顺手抓起一把黄土,放在手心,沉甸甸的。凝望这抔土,祖先曾经踏过,烽烟熏过,野火烧过,种植出了一望无际的翠绿的庄稼,庄稼秆上悬挂着各种颜色各种模样的果实,这些果实供养了我们的祖先,以至生命繁衍到今。凝望这抔土,我感受到祖先的气息体温,我感知到祖先强劲心脏的跳跃。手攥黄土,仿佛攥住历史,抓住了史前文明的文化脉搏。手指捻碎蕴藏着历史元素的黄土,顺风泼洒,阳光下,纷纷扬扬的,仿佛把个无形的历史积淀置于光天化日之下,眼下自然万物,包括阳光大地空气,还有青青的麦苗,一并因此镀上一层沧桑,仿佛被历史沧桑浸染了一遍。这一镀一浸染,眼前自然万物氤氲出怀旧色彩,黄黄的,心底居然生发出淡淡的悲怆感。

盘古外貌的描写一段话

城子崖出土的“土墙”,非常清晰,被誉为迄今保存最完整、时代最久远的“人类历史第一墙”。土筑和夯筑的层次还很清楚,隐约看到一座古代堡垒的原貌,在城子崖处发现的“土墙”以及所体现的夯筑技术给我们留下了足够想象和推测空间。

墙,无论是土墙,还是石墙,都是“家园”意识、“地域”意识的体现。“墙”是保守意义的客观载体。且从这堵“墙”说起吧。夏文明,世人了解太少,甚至诸如“夏朝是否有阶级划分”等根本性课题,好像仍待定论。具体说来,夏是否真正形成了阶级对立?“夏”是不是一个有阶级的国家?而关于夏之前的文化记载则更是扑朔迷离。龙山文化是夏朝之前的“史前”文明,属于父系氏族晚期的历史范畴,这堵墙正是夏前历史产物。纵观人类历史,“家园”意识的萌生,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人类私欲之端倪。试想,一穷二白,根本无隐私可言,无“物”可窥视被偷盗,体现“家园”意识的“土墙”自然没有存在理由。

盘古外貌的描写一段话

“家园”意识的直观体现就是“筑墙防盗”,“防盗”前提是私有财产的存在。起到“防御”功能的巨大土墙,比如“长城”,就不能不让我们联想起战争,生产力并不十分发达的当时,战争的焦点肯定是财物之归属了。为财物而战,那么被双方争夺的财物是否为划分贫富阶层的一个客观标准呢?而贫富不均是阶级产生的源动力。

这堵墙,这堵“人类历史第一墙”,是穷和富之间的分界线,是阶级阶层存在的标志。答案应该有了吧——夏确实是个有阶级的国家。

城子崖遗址所代表的时代可分为三个阶段:龙山时代,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末期至夏之前的文化;岳石文化,即夏文化的分支;第三阶段为“谭”文化。而最能体现城子应遗址真正价值的是龙山时代文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龙山文化”。能在人类历史史册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龙山文化”,指的就是地处城子崖的龙山文化

恢宏搏大的城子崖遗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每件出土文物都是它所代表时期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盘古外貌的描写一段话

城子崖还是商文化的遗址。商时,这里建立了国家——谭,并修筑了城池。徐北文所著《平陵城上雨丝丝》一文,明确指出“城子崖即谭城”。说起商文化,一件件有历史记载的动人故事更增添了城子崖遗址的神秘色彩。

谭城存在时间不短,至春秋尚存。谭城具有不同于一般诸侯国的特殊位置。当年怀着不共戴天杀父之仇的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急匆匆逃至临近的谭国,要求避难,谭国国君当即表示拒绝。后来就是大家熟悉的《春秋》记载的“管仲射钩,而为桓公相也”的故事了。桓公完成霸业,“葵丘会盟”时,谭国竟不派代表前去朝拜,早已被激怒的桓公再也按捺不住心头怒火,谭国再也避免不了仍是《春秋》记载的“庄公十年,齐师灭谭”的命运了。

谭国的倨傲不群,表明的是对周天子的忠心不二,还是与临近的吕尚后代有刻骨仇恨?据今人应春波《谭国考略》记载,周初武王分封诸侯,无谭国。难道谭国所在实为周王嫡系管辖的领地?这样看来,周王嫡系后裔自然不会朝拜“乱臣贼子”了。总之,谭国被周朝第一功臣的后代吞食了。有人可能责怪谭的“不识大体”,不顺应历史大潮,不自量力,以卵击石,螳臂挡车。实乃今人论古,跳出历史论史实。也许正是诸侯之间的“不识大体”和“互不谦让”才演绎了五百余年乱悠悠的“争霸争雄”,否则也不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热闹场面,更不会加速民族融合进程了。不朽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残酷的战争是直接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当然喜欢战争的没有几个。

盘古外貌的描写一段话

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战乱不止,争斗频仍,此刻也是文化信息碰撞交汇,乃至产生新文化的大好时期。包括城子崖“谭国”在内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阴阳、兵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大繁荣,后世称为百家争鸣。那一热闹久远的年代,真是蜂涌蝶团,激流湍涡,轻摇羽扇的,鼓动如簧之舌的,装孙拿相的,心怀鬼胎,阴谋诡计的,道貌岸然,假惺惺的,义正词严,正气凛然的,都争先恐后粉墨登场,自我表演得淋漓尽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的华夏“童年”时代,各自怀揣各式想法和目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主观的争相表现,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整合提升,催生出中国前所未有的大繁荣,犹如莽莽原野,里面既有气冲霄汉的参天大树,也有落英缤纷的花草。如此缭乱斑驳繁盛之壮观,云蒸霞蔚,目不暇接。

夫不平则鸣。包括诸子散文在内的先秦散文如雨后春笋,如磅礴雨后的彩虹,炫目多姿。针砭时弊,著书立说,抒发主张,是文化人责无旁贷的职责。每每国家遭遇危难,正是诗人、文人施展才华的时候,因为有太多的感慨需要rXKbDtHmA倾泻抒发,不抒发将彻夜难眠,食不甘味。而且,社会越禁锢愈高压,文人愈挫弥坚,反弹越大,更有意想不到的丰硕成果。即使在万马齐喑的极其残酷的“文字狱”时代,文脉依然健在,且更具魅力,风格愈益鲜明,字字珠玑的奇崛文章愈益绚烂夺目。自石缝中钻出的小草,倔强并柔韧着,纤弱并刚强着,更别有风致。只要有人,就有思想,有思想就有文化。不朽的文化,你就像水,日夜不歇的渗透,彰显着不竭的生命力,无坚不摧的水啊,多么坚硬密实的岩石照样找到水能下渗透穿的隙缝。百折不挠的水,滴水穿石的文化,生生不息且又无形但又无处不在的文化啊!

盘古外貌的描写一段话

标志夏之前文明的城子崖,除了这堵“墙”,最重要的是龙山黑陶。龙山文化是黑陶文化,“蛋壳陶”是龙山文化的典型。

被誉为中华民族第一部“历史书”的《山海经》记载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rXKbDtHmA来历,这四大部族是以“周天子”所在地为“正宗”而对边缘民族的地缘划分,也是“中原”地带对边缘民族的贬斥称呼。而龙山文化确实是东夷文化,龙山黑陶更是东夷人的杰作。

古书记载:“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这说明作为一种成熟手工艺的黑陶,在夏朝大量使用。而作为“父系晚期,夏朝之前”的“龙山文化”时期,黑陶制作已经成熟,已形成“龙山黑陶”时代。了不起!夏朝的黑陶确实起步于龙山黑陶,而且“薄似蛋壳,亮如漆”的龙山黑陶在夏之前已经独步天下,无论是造型还是做工。龙山黑陶又从何处而来?有人考证由东南地区传入。今人陈剩勇《东南地区:夏文化的萌发与崛起》一文也论证了这个观点,并进一步指出,龙山文化接受了东南文化,在受东南文化的影响而至技艺纯熟的黑陶制作过程中,灰陶为其过渡类型。我想,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龙山文化深受东南文化影响,学习了东南文化中的泥陶制作,进而吐故纳新,成为泥陶制作集大成者,创造了辉煌的“龙山黑陶文化”。

我们感慨于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全球“四大文明”,唯有中华文明没有断层,虽经烽火狼烟,屡次的异族侵略,但文脉相承,传承至今。何以源远流长?中华史前文明什么模样?史前文明的天地玄黄,就像刚从娘胎出来的婴儿第一次睁开眼看到的世界一样,混沌一片。混沌诞生想象,想象制造神话和传说。我国远古历史始终与神话传说密不可分,可以说“人神和一”,即传说和史实不分。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山海经》里面记载的“神”的故事就是我们华夏祖先的历史行为!我们可以豪迈地说,我们的祖先就是这么力大无穷和法力无边,就是这么呼风唤雨,来无影去无踪。想了解中华文明的来由,尤其是没有明确的文献资料记载的“史前史”,你可尽情翻阅《山海经》等神话古书,你可侧耳倾听动人的民间传说。作为一名华夏子孙怎能不满怀自豪?

盘古外貌的描写一段话

城子崖代表的“龙山文化”,那是一个人类史前文明洪荒年代,自然力与人的直接对峙,是那个年代的单一主题。无法确切纪年的史前文明,是个人类集体失语的年代。史前文明的明显标记,就是没有文字。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不幸的,也是万幸的,我们可以用想象和传说来填补“无语空间”,有了语言,反而框架束缚了我们的思想,无边的思想,有限的语言,诞生了“言内意外”这个概念。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多么的凄美壮丽。但如何解开传说中所沉淀的群体密码,阐释混沌时代所蕴藏的神秘真实?无文字不要紧,城子崖遗址以“土墙”和“黑陶”的挖掘,使缺乏“失证”材料的史前文明,终于找到了集中的“实证”和“物证”,终于跳出了“从文本到文本”的跳跃式比照。龙山文化,史前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龙山文明,“夏”文化的美丽前夜!

盘古外貌的描写一段话

如果还有人看不到龙山文化的夺目光彩,质疑东夷文化的虚幻,那//www.58yuanyou.com么,我要说一个东夷部族为之自豪的大英雄了,他叫“后羿”或“羿”。

中国最为古老的神话传说起源于东部,正是东夷人的创造。神话传说绝非凭空臆造的虚妄,在这些神话传说中,东夷人就“记录”了自己的历史,也塑造了本民族的许多英雄人物形象。我国自古以来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其中涉及到的许多人物就来自东夷,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历来的典籍中对于“三皇”“五帝”的记载并不相同。在这些传说人物中,目前大家公认伏羲、女娲、少昊、颛顼、虞舜属于东夷族系。除了上述这些人物外,东夷传说中还有几位神话色彩更浓的东夷人,主要是盘古氏、有巢氏、蚩尤、仓颉、后羿。但名气最大,最能直观代表东夷人血质特征的,我总认为是“后羿”。 “羿”者,“夷”也,“羿” 和“夷” 简直等同起来,此人除却了传说中概念化共性的符号性的东西,他是一个是远古为数稀罕的,有血有肉,呼吸可触之个性的人的存在。

盘古外貌的描写一段话

中国叫羿的有两位。一个是射太阳的羿,属于半历史半神话的人物,生活在唐尧时期,也就是大约五六千年前(如前所言,神话传说具有历史的影子,不要以为上古神话中的人物都虚构的,很多其实是有历史依据的); 另一位是篡夺夏朝后位(当时国王称“后”,夏朝国王称夏后,后羿的“后”也是这个意思)的“后羿”,是有穷氏首领,射太阳羿的后代。夏后太康时期他起兵控制了夏朝的实际统治权,始称“太康失国”,后来进一步篡位,最后被寒浞所杀。这个后羿可能就是和嫦娥缱绻悱恻的那个。这个大约发生在公元前2100—前2000之间,距今也有四千年了。

我相信第二个后羿是真实的。为什么?就像先有“内经”,再有“黄帝内经”,先有“易经”,后有“周易”一样,唯恐担心不挂靠“黄帝” 和“周文王”两位名人,“内经”和“易经”就不被世人重视一样。实乃“傍大款”也。为极度彰显后羿之“生猛强悍”,就把“射日”这个极度挑衅权威的勇敢行为安在后羿身上,为自圆其说,就把“射日”这个行为穿越到懵懂混沌的上古年代,后羿也就自然成为传说人物了,只要“传说”了,就愈益“传奇”了。就像我们总喜欢夸耀自己祖先如何之威武显赫一样,把个祖先吹嘘成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孙悟空,夸耀成“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鲲鹏,或揽九天后下五洋。总之,把自己无法实现的东西统统借托遥远的“祖先”得以实现。总之,无凭无据的,尤其缺乏人证,也不好反驳。如此看来,“后羿”或“羿”这两个人实际合二为一,前者是后者的丰富和神化。

盘古外貌的描写一段话

我相信后羿是夏人,还有点私心。城子崖所代表的龙山文化,反映的是父系氏族晚期和夏之前这段文明。而后羿恰是夏朝人,据载后羿诞生并活动于山东德州一代,德州与城子崖相通无碍,相隔咫尺,一个范畴,都是东夷文化(齐文化的原生态、基因文化)区域。身高臂长,勇力过人的后羿是龙山文化(或东夷文化)滋养出的,从城子崖、德州走出一个有名有姓的东夷人,是最早除霸安良的“山东大汉”, 从血性而言,实乃“武松”的嫡系鼻祖。他的身上闪烁着生猛、大无畏的熠熠光辉,他的故事折射出了奇幻浪漫的“齐文化”雏形,“尚武”是东夷人,也是齐文化的精髓内质所在。

“尚武”,一个华夏久违的词语!“尚武”意味着自信自主,强悍进取。从后羿身上我们感知到的是遒劲悍勇,高歌猛进的东夷文化特质。没有文字记载的龙山文化时代,城子崖此处到底燃起多少烽烟,各种规模的厮杀争斗是如何的地动山摇,飞沙走石,白骨遍地,血流成河,乃至于惊动大自然,导致洪水泛滥,遮天蔽日或大地炙烤,饿殍满地,我们未曾得知,但后羿的传说故事给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而且根据东夷人鲜明独特的个性,战争纠纷残酷程度恐怕应是人类极致!

如果我们是东夷人的后代,我们为拥有这样一位睥睨一切的豪迈祖先荣耀无比!你我不得不承认中华文明绝非单一的“中原文明”。比如,自以为正宗血脉的“中原文明”也未能抵消东夷人创造的“龙山黑陶文化”的独特光芒!就是不可一世的“龙山黑陶文化”也是取自于默默无闻的“东南地区”。

我们自豪于祖先领地开阔无际。我们总以为祖国今天疆土巨大,史前狭窄逼仄,或总以为我们华夏版图是以最初中原地带为中心逐步辐射扩大至今的。差矣!我们的祖先早在这块“九州”之地劳作,且息息相通,互相往来,互通有无。如龙山黑陶来源于“东南地区”,在夏朝又一统天下。这起码说明,现在的山东章丘与现在的东南地区,于远古时代已经信息互通,技艺交流,乃至相互抵达对方。也说明史前文明,无论山东,还是东南地区,都是我们华夏祖先的活动范围。

盘古外貌的描写一段话

龙山人利用本地土壤,精耕细作,世代相传,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了自己的文明,用泥质加沙而成的黑陶,无论是其结构类型,还是坚固程度,都是龙山人特有的。龙山文化,首先是一种农耕文化,作为农耕文化,在当时是先进的,因为农业是一种成熟稳定的生产活动方式。几千年来,龙山人祖祖辈辈在上面不断耕种、翻作、改造,培育出了芬芳双颊的“龙山小米”。龙山人世代繁衍,龙山小米越种越香,龙山人用自己的行为注解着“适者生存”的普遍规律。

无论是龙山黑陶,还是龙山小米,都离不开脚下这一片黄土地。史载,黄河曾流过此地,城子崖遗址是一块黄河冲积扇平原。黄土地养育了龙山人,龙山人在黄土地上种出了龙山小米,利用黄土地制造出了蛋壳陶。龙山文明最终成为我们标准的黄土文明,像黄土层一样涵养深厚,质朴无华。黄土地反映出的农耕文化是一种稳定文化,稳定的淡漠了竞争意识,像外裹一层黄土一样的惰性的角质层,成为禁锢龙山人进步的镣铐。几度沧桑,灿烂的龙山文明已成为遥远的过去,随着龙山黑陶制作技艺的成熟至极,被淘汰的命运注定不可避免。到了商周文明,陶器制作业被青铜冶炼业取而代之,逐步在手工业中占主导地位。此时的黑陶或作为殉葬品被埋进坟墓,或成为艺术品,或在小范围的民间使用。

增强自信,居安思危,知耻后进,埋头苦干,高歌猛进,逆水行舟、精进不休。如此,民族复兴之大业可指日可待。这是城子崖遗址之“一墙一陶一小米”留给我的精警深思和启示。

“百名作家写章丘”征稿启事

“百名作家写章丘”征文活动即日起向您诚挚约稿。相关采风创作活动也将陆续展开。

一、作品征集

1、征集时间:自发布之日起,至2017年10月31日止。

2、征稿要求:

①体裁不限,未在媒体公开发表过的原创文学作品,尤其欢迎现实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

②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笔优美,品位上乘。

③参赛作品必须原创,严禁抄袭,不得侵犯他人版权,否则将取消参赛资格,若获奖则取消获奖资格,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由作者承担。

二、奖项设置

一等奖3名,奖金各1000元;二等奖10名,奖金各600元;三等奖20名,奖金各300元;优秀奖30名,精美纪念品一份。

三、评选

应征稿件由主办方邀请专家随时组织初选,初选作品在《今日章丘》“掌上章丘”《光影章丘》《章丘晚报》“无线章丘”等多家媒体特辟专栏,陆续选登。所有初选作品将在征文结束后组织评奖,获奖作品择机在省内重要文学期刊专栏发表,并入选《章丘文学双年鉴2016-2017》。

长期征稿邮箱zqwenxue@126.com。

商务合作 | 83366291 83366283

▍掌上章丘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盘古外貌的描写一段话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9756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