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水乡美景的句子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释

①不多时:过了不多久。

②番腾,即“翻腾”。此处指翻腾衣柜,寻找春衣。

③苏堤:亦称苏公堤,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为苏轼任杭州知府疏浚西湖时取湖泥和葑草堆筑而成。已经成为西湖十景之首,名曰“苏堤春晓”。

④花褪雨:花朵被雨洗洒而褪去鲜艳之色。

⑤絮沾泥:柳絮飘落于泥中,被沾住而无法扬起。

⑥凌波句:凌波指水仙。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⑦寸:寸步。

译文

寒食、清明节过去不久,那些香味扑鼻的花儿慢慢凋谢了,枝头的百花渐渐变稀,退去了原有的艳丽色彩,呈衰颓干枯状,多么可惜。

赶紧翻腾、搜寻出艳丽的服装穿上,热热闹闹地尽情游览苏堤。好想抓住春之尾巴,留住美丽的春景,可春终究无情哪知人的心意?

鲜花在雨中褪去了颜色,柳絮飘零沾满了烂泥。赏花的女子似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继续沉醉于暮春美景,流连忘返步履迟迟,寸步难移。

三三两两结伴的游人,叫来船儿。归去之时,也就意味着春天的最终远去,实在可悲可叹啊。

【赏析】

本词描写南宋都城杭州市民暮春游览西湖的情景。清明、寒食一过,百花逐渐凋谢,人们为了挽留春光,纷纷出城来到苏堤之上,尽情游赏。 然而春之神似乎并不懂得人们的用意,终于随着游人的船儿默默无言地归去了。词作抒写爱春、惜春、伤春之情,构思新颖,读来别有一番韵味。

《蕙风词话》谓其“番腾妆束闹苏堤”句,形容粗钗腻粉,可谓妙于语言,天与娉婷,何有于“翻腾 妆束”,适成其为“闹”而已。“闹”字值得玩 味,“闹”是说“妆束”,相当于“闹妆”的 “闹”,指花花绿绿、眼睛应接不暇的景象。 “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具有了身临其境的美感。

(一)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翻箱倒柜穿上最美艳的盛装,来到苏堤,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地欣赏最后的春光,诗人用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游人爱惜美景想要留住春天的情意。

2.“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用依然无法移步的神态,表达了游人留恋不舍的惋惜之情。

3.“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不得不纷纷叫船归家,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西湖游人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之意。

(二)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做简要赏析。

1.“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概括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这是“面”。

2.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着盛装闹苏堤赏春景,是总写游苏堤的繁闹状况,这是“面”。

3.“花褪雨,絮沾泥”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具体的“点”。

4.“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这是春景逝去游人留恋不舍的细节画面,也是具体生动的“点”。

5.“人归春也归总写苏堤的暮春之景追随游人的离去而最终消逝.,这是“面”。

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丰富了词作的情感内涵。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枫桥:桥名,在苏州城阊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名“枫桥”。

【译文】

天刚破晓,船又起航,秋雨霏霏,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天已黑,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我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

【赏析】

《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这里选的是第二首。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三)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圈定答题区域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首先总括画面时间+地点+两个以上的特征词+中心语

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惨淡冷寂的深秋景色。

翻译诗句(紧扣特征词):天刚破晓,船又启航。秋雨霏霏,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

点明效果(手法+情感):借景抒情情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愁苦和思乡之情。

(四)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案】

结构上:孤舟这一意象照应照应上文,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

手法上:象征比喻、融情于景

情感上:表达了人生失意、羁旅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附:

高考诗歌鉴赏技巧

掌握常识熟记术语

运用旧知串通词句

联想想象身临其境

勾连搭桥读懂文意

一、定西番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词句注释

⑴紫塞:长城,亦泛指北方边塞。

⑵金甲:铁铠甲。

⑶戍楼:边塞驻军的营房。

⑷画角:古乐器名,出自西羌,口细尾大,形如牛角,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故称“画角”。后来军中多用以报昏晓,振士气。

白话译文

明月千里照着长城,将士的盔甲寒冷如冰,戍楼上寒风凛冽,又把长安吹入梦中。

思乡的时候仰望苍天,辽阔天空像我的思乡之仇般浩渺无边。随着计时的残声星星也稀稀落落没剩几颗,城头响起几声呜咽的号角,随着纷飞的大雪漫漫地飘散飘散。

赏析

《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是晚唐五代时期词人写征人思乡的边塞词。上片写主人公由明月而思乡,由思乡而“梦长安”,原由网乡之苦可见。下片写他梦醒后所见所闻。所见天阔星稀,白雪漫漫,所闻夜漏声残,画角呜咽,以景象渲染乡思愁情。

这首词描写边塞风物,表现征人的乡愁。词以“紫塞月明千里”开篇。北国早寒,夜间披金甲,本已凄冷难耐。孤独中眺望远天,只见明月临关,光照千里。浩荡的月色更引发乡思。紫塞与长安之间,隔千里兮共明月,对月怀人,千载同此情感,思极入梦,因有“梦长安”之语。说是“梦长安”当兼思故土与念亲人,且当不止此一夕为然,所以下片便不接写梦中所见如何如何,不写比写出的容量更多。

下片仍是写月夜望乡。残夜行将消逝,望中只见高天辽阔,残星暗淡。慢漫飞雪中乡关迷茫。只听得戍楼之间间荡的画角数声,呜咽沉郁。在愁人听来,真是如泣如诉。

这首词所写的边塞乡愁,所表现的悲凉、凄冷的情韵、气氛,正是日益衰败的悲剧时代的新反映。以紫塞戍楼、中天皓月、飞雪漫漫等景物寄情,使得这首小词的境界显得阔大、雄浑,因此,虽悲凉而不绝望,虽凄冷而含有对温情、幸福的期待。

1. 下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6分)

圈定答题区域

下阕指“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首先总括画面时间+地点+两个以上的特征词+中心语

描绘了一幅冬日悲凉、凄冷、苍茫的边塞夜景图。(答出特点1分;时间、地点任答出一点1分,共2分)

翻译诗句(紧扣特征词):作者仰望夜空,高天辽阔,残星暗淡,飞雪漫漫;听到将尽的更漏、呜咽沉郁的号角声(描述画面1分)

点明效果(手法+情感):描绘出一幅惨淡凄寒的景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烘托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愁苦和思国怀乡念亲之情。(3分)。

2. 请简要分析全词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6分)

技巧、手法、艺术特色或者修辞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点明手法

a.细节描写

b.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c.视听结合

d.动静结合

e.虚实结合(借助梦境)

f.借助意象

注:本题标准答案是1个手法1分,答出两个即可。考生要尽量多的列举,以更多的拿分。宿老师建议最少答出3个手法,按照1个2分来定夺。

第二步逐一阐释手法、解读情感:

答案具体展示:(是为宿老师送给众考生的模板)

(一)【细节描写】

(1)例举细节力求全面:有“中天阔”中普照万里的明月,辽阔的天空,”漏残星亦残“中漏和,”画角数声呜咽“呜咽的几声画角,”雪漫漫”中的纷扬飘洒的冬雪等。

(2)解读细节作用以及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词人通过这些典型细节生动地刻画出了征人因思乡而于孤独中眺望远天,却见明月临关,光照千里,浩荡的月色,漫天飘洒的飞雪,听着稀疏残余的漏声、星星以及呜咽着的画角声后更引发其浓郁的孤寂感和驱不散的乡愁(2分)。

(二)【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

(1)指出相关诗句:“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2)翻译大意:在月明之夜,因思家而倍感金甲冰冷,戍楼的苦寒。残夜行将消逝,望中只见高天辽阔,残星暗淡。漫漫飞雪中乡关更是迷茫。只听得戍楼之间间荡的画角数声,呜咽沉郁。在愁人听来,真是如泣如诉。(2分)

(3)明确手法作用突出了何种情感:描绘出一幅惨淡凄寒的景色,烘托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愁苦和思国怀乡念亲之情,希望战争早日结束以回归故里。

(三)【视听结合】

(1)明确相关诗句:”紫塞月明千里“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此部分可不写于试卷答案中)

(2)阐释手法

点明视觉:绵延的紫塞、浩瀚的天空,明亮的月儿,给人凄寒感觉的金甲、戍楼,黯淡稀疏的残星,飘飘洒洒的漫漫飞雪(1分)

举出听觉:将尽的漏声,画角呜咽(1分)

注:力求详尽全面!

(3)揭示效果和情感:视听结合渲染出惨淡凄寒的氛围,烘托了征人的愁苦心境。(1分)

(四)【动静结合】(1分)(步骤同上)

动景:黯淡稀疏的残星更漏,呜咽的画角,飘飘洒洒的漫漫飞雪分

静景:绵延的紫塞、浩瀚的天空、照耀四方的明月儿,给人凄寒感觉的金甲、戍楼(1分)

动静结合的效果:以动、以声反衬环境的安QCbcocIiux静,渲染出惨淡凄寒的氛围,烘托了征人的愁苦心境。(1分)

(五)【虚实结合】(借助梦境)

实写:以上列举的动静、视听之景都是实写,答案略

虚写:乡思和梦长安是虚写,令人凄寒的氛围是虚写(1分)

虚实结合的效果:虚实相生相衬,丰富文本内容,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富有画面感,感染读者身临其境,形象而深刻地表达征人孤寂思乡等愁苦心境。(1分)

(六)【以景结情】(1分)

(1)翻译结尾写景的诗句:下阕主要抒发乡愁,却把浓郁的愁情收束在”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不尽的苍茫的飞雪中、间或传来的呜咽的画角声中融入了诗人深厚的情感(1分)

(2)点明效果和情感:表达了孤寂、思乡等浓厚的悲愁,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回味。(1分)

(七)【抓典型意象】

(1)列举意象:紫塞、明月、天空、长安、金甲、戍楼、更漏、残星、画角、飞雪

(2)意象的效果:利用人们熟悉的意象,形象生动的表情达意,言简义丰,含蓄蕴藉,描绘出一幅惨淡凄寒的景色,烘托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愁苦和思国怀乡念亲之情,希望战争早日结束以回归故里。

二、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注】次韵,指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也叫步韵。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原由网从来佳茗似佳人

翻译诗句:

犹如仙境般的茶山,流动着的云雾滋润了灵草般的茶芽。山之清,雾之多,洗遍了嫩嫩的香肌(茶芽)。好友曹辅投我所好,把壑源出产的这样好的像月圆般的团茶寄给我(作者自喻是茶仙“玉川子”卢仝),品尝个中滋味,顿觉两腋清风而生,从而感到习习春意就要来到武林(旧时杭州的别称)了。要知道这等冰清玉洁的茶叶不但内质(心肠)高雅,而且是不加任何添加素(油膏),真是新芽新面,美轮美奂。(油膏:指在茶饼上涂一层膏油,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作法。但有人也提出异议)先作小诗一首,请君千万不要见笑,实在是自古好茶犹如美女,让人神魂颠倒、情怀顿开啊。

3.概括诗中描写的新茶有哪些特征?(6分)

①鲜嫩清新(“仙山灵草湿行云”);

②天生丽质(“洗遍香肌粉未匀”);

③清香可人(“清风吹破武林春”);

④本质高雅(“要知冰雪心肠好”);

⑤朴实无华(“原由网不是膏油首面新”)。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三种得6分。】

变通题干:3.简析诗中描写的新茶有哪些特征?(6分)

温馨提示:考生一定要注意简析、赏析或者结合诗句分析这类的词语,若只概括特征不分析仅得一半分。

①颜色鲜美清新:首句“仙山灵草湿行云”流动的云雾浸润了灵草——新茶,翠绿欲滴,鲜嫩娇美水灵;

②质地洁净娇嫩:“洗遍香肌粉未匀”大意是清香的肌肤被云雾洗净;

③味道清香可人:“清风吹破武林春”描绘春风袭来传送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④心地高贵纯洁:“要知冰雪心肠好”写冰清玉洁的内在;

⑤性格朴实无华:“不是膏油首面新”意思是不假修饰自然干净。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三种得6分。特征1分,分析1分】

4.“从来佳茗似佳人”是咏茶的千古名句,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题型归类:炼句题

设题类型:问某词语某句子有何作用或赏析词句

【关于炼字或炼句题】

思维路径关涉三方面:内容、结构、语言

1.内涵丰:看内涵是不是很丰富,是不是多层意思

2.照应谨:看结构上是否严谨,点题扣题,照应上下文,呼应升华深化主旨思想等等。

3.修辞巧:是否用了修辞手法,语言上是否有特色

【答题模板】

1.修辞巧妙:明手法+析内容+点效果(情感)

2.内容丰富:双关或者多关,由浅层到深层

3.结构严谨:照应题目、呼应上下句,突出主旨

注:以上三点因题而论,有的词句三方面的作用均有,有的只关涉其一。

4.“从来佳茗似佳人”是咏茶的千古名句,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妙处主要表现在修辞上:

1.明确手法:运用比喻的手法。【2分。如答想象、拟人、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也可得分。】

2.分析手法:将佳茗的鲜嫩清新与佳人的天生丽质、蕙质兰心联系一起,比喻贴切、生动,给人丰富的想象和美妙的感受。(2分)

3.点明效果揭示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新茶的喜爱赞赏之情(2分)

三、村行(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5简要分析“柔桑过村坞”句中“过”的妙处。

6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仲春季节,南阳之西,一派大好春光。自然物万物柔桑生长把春天的乡村,点缀得更美了 。垂柳拂风,娉娉袅袅 ,春雨点点,回落塘中。那农家牧童,披着蓑衣,愉快地唱着歌;竹篱笆内,可窥见那穿着绛黄色裙子的农家女的倩影。行路征人,解松半湿的衣衫,在村里歇脚,村主人热情地用鸡黍招待客人。

5简要分析“柔桑过村坞”句中“过”的妙处。

题型归类:句子作用

思考角度: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

(1).内容主旨:翻译诗句+情感主旨

遍村柔桑,欣欣向荣。柔桑处处,生机勃勃。着一“过”字,境界全出。就把春天的乡村,点缀得更美了,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2).结构思路:

照应题目,写村行所见;照应上文,表现春半南阳西;引出下文村行所见的柔美婀娜的垂柳和点点的回塘雨

(3).语言修辞:

运用拟人(比拟)修辞,生动形象。把人的动态行为赋予柔桑,把柔桑表现得活灵活现,亲切可爱。在动态描写中,柔桑生长的姿态和鲜嫩的形状,活现在眼前。这个“过”字,既写了柔桑的生长过程之快,又写了柔桑长势之茂盛及其涵盖面之大。画面感极强,富有感染力。突出了大自然的美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6.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1)清新优美、充满生机的田园风光的动态风景美

2)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由衷喜爱之情。

3)表达了对恬淡安适幸福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意。

4)展现淳朴真挚的风俗人情美。

5)表达了对农家人热情好客的风俗的赞赏感激。

6)以及对漂泊生活的厌倦,渴望早日归乡过安宁平静的生活。

思考:若把题目中的概括改为分析,答案一样吗?

不一样。分析的话必须结合诗句。

比如第一点就得这样写:

1)前三联,写春天村行所见,诗人着力表现清新优美、充满生机的田园风光的动态风景美

第四点就得这样写:

4)尾联上句//www.58yuanyou.com交代诗人身份和处境,羁旅在外,劳顿辛苦,身乏腹饥。下联写村民的待客之道,展现淳朴真挚的风俗人情美。

本文由语文月刊公众号ID:yuwenyuekan 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致原创作者: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投稿:120156131@qq.com,注明“原创” 商务合作 QQ120156131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描写水乡美景的句子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9704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