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得于数里外上一句

前情回顾:

河中石兽

【文学常识

果得于数里外上一句

1.作者:纪j昀yn(1724年——1805年),清朝人,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2.《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鬼狐故事、奇特见闻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3.《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课文精讲】

原文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1)河干(2),山门圮(3)于河,二石兽并(4)沉焉。阅(5)十余岁(6),僧募(7)金重修,求(8)二石兽于(9)水中,竟(10)不可得(11),以为顺流下(12)矣。棹(13)数小舟,曳(14)铁钯(15),寻十余里无迹(16)。

一讲学家设帐(17)寺中,闻之(18)笑曰:“尔辈(19)不能究(20)物理(21)。是(22)非木杮(23),岂(24)能为(25)暴涨携(26)之去(27)?乃(28)石性(29)坚重(30),原由网沙性松浮(31),湮(32)于沙上,渐沉渐深耳(33)。沿(34)河求之,不亦颠(35)乎?”众服(36)为(37)确论(38)。

一老河兵(39)闻之(40),又(41)笑曰:“凡(42)河中失(43)石,当(44)求之于上流。盖(45)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46)反激之力,必(47)于石下迎水处啮(48)沙为(49)坎穴(50)。渐激渐深,至(51)石之半,石必倒掷(52)坎穴中。如是(53)再啮,石又再转。转转(54)不已(55),遂(56)反溯(57)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58)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59)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60)天下之事,但(61)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62)/欤(63)?

译文: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的观点。

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穴,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颠倒了;在河底寻找,不更加颠倒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表面道理,不知道深层道理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来判断呢?

字音

纪(j)昀(yn) 河干(gn) 圮(p) 棹(zho)

曳(y) 铁钯(p) 木杮(fi) 湮(yn)

啮(ni)沙 坎穴(xu) 臆(y)断 欤(y)

字义

(1)临:靠近。

(2)河干:河岸。

(3)圮:倒塌。

(4) 并:一起。

(5)阅:经过,经历。

(6) 岁:年。

(7)募:广泛征集。

(8) 求:寻找。

(9)于:在。

(10)竟:终了,最后。

(11)得:找到。

(12)下:名词做动词,向下。

(13)棹:划船。棹本来是划船的工具,类似于船桨。欧阳修有“轻舟短棹西湖好”的句子。后来也用来指船,如归棹,即归舟。

(14)曳:拖着。

(15)铁钯:钯,同“耙”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果得于数里外上一句

(16)迹:踪迹

(17)设帐:这里指设馆教书。设:设立、布置、安排。

(18)闻之:听说了这件事。

(19)尔辈:你们这些人。

(20)究:研究,探求。

(21)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22)是:这。

(23)木杮:削下来的木片。

(24)岂:怎么。

(25)为:被。

(26)携:带。

(27)去:离开。

(28)乃:是。

(29)性:特性。

(30)坚重:坚硬厚重。

(31)松浮:松散轻浮。

(32)湮:埋没。

(33)耳:语气词,罢了。

(34)沿:顺着。

(35)颠:颠倒错乱。

(36)服:信服。

(37)为:认为。

(38)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

(39)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40)之:讲学家的话。

(41)又:也。

(42)凡:所有的,凡是。

(43)失:丢失。

(44)当:应当。

(45)盖:发语词,原来是。

(46)其:指水。

(47)必:一定。

(48)啮:侵蚀冲刷。

(49)为:形成,成为。

(50)坎穴:坑洞。

(51)至:等到。

(52)倒掷:摔倒。

(53)如是:像这样。

(54)转转:一转再转。

(55)已:停止。

(56)遂:于是。

(57)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走。《诗经》中有“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句子。

(58)固:固然。

(59)如:按照,依据。

(60)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61)但:只。

(62)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63)欤:表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

词类活用

1.以为顺流 矣:名词做动词,向下。

2. 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

3. 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一词多义

1.是 是非木杮 指示代词 这。

如是再啮 这样

2. 如 如是再啮 像

如其言 按照,依照

虚词的用法

1.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众服为确论 动词,认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动词,形成,成为

2. 之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的

至石之半 的

然则天下之事 的

求之下流 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古今异义

尔辈不能究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 今义:物理学

特殊句式

1.被动句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倒装句

(1)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2)求之地中(省略“于”,状语后置,状语“于地中”放在动词“求”后面)

(3)求之下流(省略“于”,状语后置,状语“于下流”放在动词“求”后面)

(4)求二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状语“于水中”放在动词“求”后面)

(5)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省略“于”,状语后置,状语“于寺中”放在动词“设”后面)

3.省略句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2)求之地中(省略介词“于”)

(3)求之下流(省略介词“于”)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省略介词“于”)

(5)石必倒掷坎穴中(省略介词“于”)

课文理解

中心思想: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第一层(1段):交代找石兽的事由,写出僧顺流而下找石兽失败。

第二层(2段):写“讲学家”嘲笑僧,他认为石头深埋在沙里。

第三层(第三段1、2句):老河兵凭多年的治水经验,说出应向上游找石兽的理由,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

第四层(第三句):通过议论启示读者,对于“天下之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主观判断。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进行比较。

寻找的位置

理由

结果

寺僧

2

1.原地水中

2.求之下流。

以为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无迹 。

讲学家

求之地中。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实则找不到)

老河兵

当求之于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

果得于数里外。

比较:1僧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2僧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讲学家 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能提出正确的方法?

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人物性格分析。

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自信满满,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思考文中的“笑”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果得于数里外上一句

1.有助于揭示人物性格。

2.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本文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波澜。

重要写作手法。

层层铺垫

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真题演练】

(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 ,作者 , 是 朝人。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小舟(铁钯(流(断(

3、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

4、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数小舟, 铁钯( )( )

于沙上( )

必于石下迎水处 沙为坎穴( )

然则天下之事, 知其一( )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⑵众服为确论(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原由网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0、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句子: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 河中石兽(原文略)

【乙】 伊犁城中无井

伊犁城中无井,皆出汲于河。一佐领①日:“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须修绠②耳。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③不谬。徐舍人蒸远曾预斯役,尝为余言。此佐领可云格物④。蒸远能举其名,惜忘之矣。后乌鲁木齐筑城时,鉴伊犁之无水,乃卜地通津⑤以就流水。余作是地杂诗,有日:“半城高阜半城低,城内清泉尽向西。金井银床无用处,随心引取到花畦。”记其实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

注:①[佐领]地方官员。②[绠(gng)]绳子。③[灼然]明白清楚的样子。④[格物]推究事理。⑤[卜地通津]选择了渡口为城址。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 一寺临河 干:

(2)乃卜地通津以 流水 就: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特汲须 绠耳 静以 身 B.蒸远能举其 有仙则

C.不知 二者多矣 真无马邪 D. 铁钯 屋许许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2)伊犁城中无井,皆出汲于河。

翻译:

4.【甲】文中老河兵正确判断出石//www.58yuanyou.com兽的位置,【乙】文中佐领准确找到水。阅读两文,说出他们能够解决问题的共同原因。

(三)阅读下面两篇www.58yuanyou.com文言文,完成5-8题

【甲】 河中石兽(原文略)

【乙】 杜处士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收缩。此指“夹”。⑤掉:摆动。

5.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语。

(1)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阅: 。

(2)一日 书画 曝 :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

(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译文:

7.结合语境,用自已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原因:

(2)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原因:

8.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

甲文:

乙文:

(四)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宋祁《雁奴后说》

注:瞑,通“眠”。陂薮(bi s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緼,乱麻绳。唼(sh),水鸟吞食声。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须其夜

布大网 (叹其以诈相

2.翻译下面的语句。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

甲文:

乙文:

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参考答案】原由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果得于数里外上一句

文章地址: www.58yuanyou.com/wenzhang/93359.html

相关推荐